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同步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D.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A[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没有鄙视之意。C项,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A[曲解文意。文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的生机。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B[错在“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说法绝对。从原文看,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应对拼音教学法进行深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在率先掌握铜冶炼技术之后,华夏民族逐渐发展出闪烁着民族文化精神和鲜明美学特质的金属艺术。金属艺术熔炼着民族历史。《左传》记述,夏朝君主夏启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鼎,刻以各州形胜之地和奇异之物,以一鼎象征一州,于是九州定鼎成为夏王问鼎天下的标志。金属艺术凝聚着技术进步。汉代长信宫灯不仅外观精美雅致,更是一件科学性、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结合的艺术作品:灯壁可开合转向,以调节灯光的强弱和方向;灯烟经执灯宫女铜像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再进入盛水的灯座中,避免污染空气。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令人叹为观止。金属艺术也承载着文化交流。唐代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就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物证。汉代丝绸之路带来中亚和西亚的金银器加工技术,与中原的技法交流融合,在唐代达到新的高度。得益于精湛的捶揲技法,银壶上骏马的细节才能表现清晰,口鼻眼的轮廓、躯干的肌肉线条都历历可见,形象呼之欲出。而皮囊形的壶身,显然是借鉴了游牧民族的器物形制。能工巧匠们萃取了各民族的艺术精华,创造出国宝级艺术珍品。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选自杨喆《解读孟子“义利观”:见利要思义不义则不为》,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的“义”,是一种道义优先的价值观,当“义”与“利”冲突时,要以义为先。B.孔子认为“求富”“恶贫”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主张仁义,不赞同“重义轻利”。C.文中董仲舒与朱熹的话,都阐明了只有先讲求“义”,才可追求无副作用的大利。D.儒家义利观以义为前提,可以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B[B项,“不赞同‘重义轻利’”无中生有,文中是说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并非“不赞同‘重义轻利’”。]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孔子“富贵”与“贫贱”的言论,阐明儒家并非杜绝求利,一味追求义。B.文中引用的有关“义”“利”的语句,内容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思想大同小异。C.文章第三段先破后立,指出“义”的学说已没有价值,重“义”的思想却仍根深蒂固。D.文章引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举例证明了儒家义利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C[原文中“‘义’的学说已没有价值”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是批驳的靶子。]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的“义利观”是后世儒家“义”的学说的源泉和基础,对当世仍有借鉴意义。B.儒学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都能自觉进行人文精神调治。C.生活中经常遇到“好义”与“欲利”的冲突,是因为二者关系难以平衡,无法共存。D.当今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的义利观,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D[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B项,“人们都能自觉进行人文精神调治”,说法过于绝对。C项,“难以平衡,无法共存”说法太绝对,原文是“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五、(2018·泰安市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尤为引人瞩目。5月28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布了十七年来的研究成果。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对于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特质、坚定文化自信、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丰富的证据和科学的研究揭示出中华文明独立起源的客观事实,使“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不攻自破。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距今5800多年前,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这一时期中华先民所创造出的农业技术、陶器、玉器、青铜器、建筑等不仅工艺高超、规模宏大,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后来的中华文明与这一时期的文明一脉相承。在独立的基础上兼容并包,是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统一的多民族的现代中国格局,根基深植于遥远的史前时期。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形成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元一体格局。不论是苏秉琦的“满天星斗说”,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还是张光直的“中国相互作用圈”,韩建业的“早期中国文化圈”,都以大量考古学证据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文明共同体。从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济模式的群体之间,就已发生频繁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统一的趋势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经过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蔚为大观,最终在秦汉时期实现了实际的统一。从此,统一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多元一体”的特征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活力、连绵不断的生命力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直接的内在的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稳重内敛、注重传统、爱好和平、重视礼节的民族性格,肇始于中华文明的早期,与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独立发明农业的文明之一,农业发展需要定居和长时间的培育技术,精耕细作、春种秋收培养出勤劳节俭的生活态度;农业经济定居的特点使农业民族不需要将领土扩张至不适合农业的区域,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很早就形成了;农业社会注重内部秩序,于是中华先民发明出礼的概念,崇敬祖先、遵守礼制的传统源远流长。总之,中华文明是本土原生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深植于中华文明的早期源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富成果,刷新并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我们追根溯源,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就是要让历史告诉未来,从中华民族筚路蓝缕、顽强坚韧、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的文明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选自2018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从文明源头汲取复兴力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尤为引人瞩目。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攻破了“中华文明西来说”等谬论。C.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早在史前时期就已形成。D.定居和长时间的培育技术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B[A项,偷换概念,原文是“文明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的热点”,而不是“中华文明起源问题”。C项,范围不清,“史前时期”应为“新石器时期”,扩大范围。D项,范围不清,“定居和长时间的培育技术”形成的只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中的“勤劳节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B.文章采用例证和引证,论证了“统一是中华文明的主流”这一观点。C.在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丰富成果上,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样式。D.最后一段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C[应为总分总的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河、长江以及西辽河流域出现农业技术、陶器、玉器等,说明该地域进入初期文明阶段。B.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之说,证明了文明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生命力所在。C.中华民族稳重内敛、注重传统的民族性格与当时以农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D.民族性格、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着内在的关系,因而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B[张冠李戴,张光直的“中国相互作用圈”证明的是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文明共同体;而“多元一体”的特征才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活力、连绵不断的生命力所在”。]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选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汉语白话文学比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所以认定“现代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玻璃幕墙材料合同范本
- 石材原料供货合同范本
- 短期个人借款合同范本
- 私人公司买卖合同范本
- 租停车场地合同协议书
- 甜糯玉米销售合同范本
- 油漆涂料供应合同范本
- 游乐设备代理合同范本
- 2021银监监管真题及答案
- 军工生产安全规范讲解
- 电动葫芦维护检修规程
- 道德与法治《网络新世界》完美版课件
- 2021北京171中学初一(上)期中数学(教师版)
- LY/T 2010-201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
- GB/T 13564-2005滚筒反力式汽车制动检验台
- 口腔-先天性唇腭裂课件
-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补(换)证申请表
- 球墨铸铁700-10生产技术工艺
- 康华光《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五版课后答案全
- 腰痛病护理教学查房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中规定的个文言实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