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下学期初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完成9-10题。(共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②,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③。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④。已诉征求⑤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时,因搬家把住的草堂让给吴郎(即诗中的远客)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插疏篱”以防人打枣。杜甫为此写诗劝阻。②[西邻]指扑枣的妇人。③[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④[甚真]太过较真。⑤[征求]赋税征敛。
9.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开篇即以“风怒号”写出秋风声音之大,又以“卷”字写出了秋风威力之猛。
B.《又呈吴郎》一诗,前两句以诗人居住时对待“扑枣”妇人的态度写起,又交待了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处境。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倚杖”表现出诗人的焦灼迷茫,《又呈吴郎》中“防”字写出吴郎的多疑敏感。
D.两首诗中“丧乱”“戎马”等词语,既反映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又揭示出人民贫困的原因。
10.清人吴农祥评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因一身而思天下,……仁者之怀也”,这份仁者之怀也体现在《又呈吴郎》中。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杜甫“仁者之怀”的理解。(4分)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1-12题。(共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形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比拟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①”字写出狂风的威力之大。“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②的情景,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12.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主张“(乐府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阅读他的《观刈麦》,说说杜甫和白居易在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石壕吏》,完成5-6题。(共6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暮”“夜”“夜久”“天明”这些词语交代了时间的变化,使故事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B.“有吏夜捉人”从侧面刻画差吏的狡诈,“老翁逾墙走”则从正面描写老翁的身手敏捷。
C.“怒”和“苦”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对反差鲜明的形象:差吏何其残暴,老妇何其悲惨。
D.“请从吏夜归”写老妇人自请应役,勇于承担苦难,暗藏着她牺牲自己保护家人的意图。
6.本诗中的“独与老翁别”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含有“独”字。请你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两个“独”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答: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1-12题。(共7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身为寒士的诗人饱受秋风秋雨之苦:有①时的愁难无力,有眼望群童抱茅而去时的②,有③时的彻夜无眠。(3分)
12.这首诗与《春夜喜雨》都因雨生情,虽一忧一喜,体现的却是诗人同样的情怀。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此诗作于761年春天,杜甫定居成都第二年。两年来,诗人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密切,深知春雨最解冬旱之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11-12题。(共5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
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诗人用“①”两句,指出老翁辛苦劳作只是为了换取起码的温饱。第二节写②,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3分)
12.本诗与李绅的《悯农(其一)》都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强烈同情。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两位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2分)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答: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阅读《石壕吏》,完成12-13题。(共5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①,诗的前四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最后四句诗是这件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②。(2分)
13.杜甫的《石壕吏》和《春望》都写到了泪水,两次流泪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如闻泣幽咽”是因为①,“感时花溅泪”是因为②。在两首诗中均表达了③的情怀。(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石壕吏》,完成第9–10题。(共5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即使是“室中更无人”,差役也不依不饶,老妇人虽然年老力衰,也只能“①”,以此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结尾一句“独与老翁别”含蓄表达了他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②。
10.“妇啼一何苦”一句中的“苦”字最能体现老妇人的境遇。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老妇人“苦”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北京市大兴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石壕吏》《卖炭翁》,完成9-10题。(共8分)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石壕吏》和《卖炭翁》都是叙事诗,分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①和②。《石壕吏》构思精巧,主要人物差役只在其一出场时用“③”一句来点出他的威势,之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卖炭翁》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宫使肆意妄为、趾高气昂的动作情态通过“④”一词跃然纸上。(4分)
10.抓住诗歌中的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请分别结合《石壕吏》及《卖炭翁》的画线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古代诗歌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完成9-10题。(共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②,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③。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④。已诉征求⑤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时,因搬家把住的草堂让给吴郎(即诗中的远客)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插疏篱”以防人打枣。杜甫为此写诗劝阻。②[西邻]指扑枣的妇人。③[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④[甚真]太过较真。⑤[征求]赋税征敛。
9.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开篇即以“风怒号”写出秋风声音之大,又以“卷”字写出了秋风威力之猛。
B.《又呈吴郎》一诗,前两句以诗人居住时对待“扑枣”妇人的态度写起,又交待了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处境。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倚杖”表现出诗人的焦灼迷茫,《又呈吴郎》中“防”字写出吴郎的多疑敏感。
D.两首诗中“丧乱”“戎马”等词语,既反映出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特征,又揭示出人民贫困的原因。
10.清人吴农祥评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因一身而思天下,……仁者之怀也”,这份仁者之怀也体现在《又呈吴郎》中。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说说你对杜甫“仁者之怀”的理解。(4分)
9.答案:C(2分)
10.答案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家狂风破屋、屋漏衾裂的凄苦念及天下寒士的疾苦,发出了为天下寒士求广厦而宁愿受冻而死的撼人心声。《又呈吴郎》中诗人由自身漂泊困顿体察到妇人的孤苦无助,专门写诗劝吴郎不要“插篱”,让“无食无儿”的妇人能“扑枣”果腹。可见,杜甫的“仁者之怀”是舍己为人、心系苍生的济世之情,是同情百姓疾苦的悲悯之怀。(4分。结合内容,2分;对“仁者之怀”的理解,2分,能归纳出“舍己”“忧民”之意即可)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1-12题。(共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形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比拟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①”字写出狂风的威力之大。“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②的情景,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12.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主张“(乐府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阅读他的《观刈麦》,说说杜甫和白居易在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1.①卷②风定云起(天色昏暗、黑云密布等)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
12.共同点示例: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了对苦难者的关心和同情。
不同点示例:杜甫在诗中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宏愿;白居易则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不事农桑却享受俸禄的惭愧(不安、自省)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共同点1分,不同之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石壕吏》,完成5-6题。(共6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暮”“夜”“夜久”“天明”这些词语交代了时间的变化,使故事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B.“有吏夜捉人”从侧面刻画差吏的狡诈,“老翁逾墙走”则从正面描写老翁的身手敏捷。
C.“怒”和“苦”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一对反差鲜明的形象:差吏何其残暴,老妇何其悲惨。
D.“请从吏夜归”写老妇人自请应役,勇于承担苦难,暗藏着她牺牲自己保护家人的意图。
6.本诗中的“独与老翁别”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含有“独”字。请你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两个“独”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答:
(二)(共6分)
5.答案:B
(2分)
6.答案示例:
“独与老翁别”中的“独”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流露出诗人对这一家人的同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的“独”表达了诗人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强烈愿望,表现出他的济世情怀。
(共4分。内容,2分;情感,2分)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11-12题。(共7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身为寒士的诗人饱受秋风秋雨之苦:有①时的愁难无力,有眼望群童抱茅而去时的②,有③时的彻夜无眠。(3分)
12.这首诗与《春夜喜雨》都因雨生情,虽一忧一喜,体现的却是诗人同样的情怀。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4分)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此诗作于761年春天,杜甫定居成都第二年。两年来,诗人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密切,深知春雨最解冬旱之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答案示例:①突遭狂风破屋②焦急无奈③难忍雨夜屋漏(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12.(4分)答案示例:《春夜喜雨》中的春雨适时而下,缓解旱情。称春雨为“好雨”,难掩喜悦之情,是因为想到风调雨顺预兆着好年成,老百姓的生计有着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绝的夜雨,令人痛苦难眠。为自己草屋破漏而生忧之时,更想到天下众多受冻无依的寒士。所以两首诗中的喜悦和悲愁都不仅是个人忧乐,都体现出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评分说明:结合具体内容2分,说出理解2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11-12题。(共5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
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1.《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诗。第一节写卖炭翁劳苦悲惨的生活。诗人用“①”两句,指出老翁辛苦劳作只是为了换取起码的温饱。第二节写②,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无理表现得淋漓尽致。(3分)
12.本诗与李绅的《悯农(其一)》都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强烈同情。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两位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2分)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答:
11.答案:①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答案示例:②“宫使”对卖炭翁的掠夺
(共2分。第一空2分,有错字该空不得分;第二空1分)
12.答案示例:
《悯农》中诗人将“四海无闲田”的景象与农民饿死的结果形成对比,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卖炭翁》中诗人通过描写老翁单薄的衣着与担心炭价低廉而希望天气寒冷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共2分。两首诗各1分)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阅读《石壕吏》,完成12-13题。(共5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①,诗的前四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最后四句诗是这件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②。(2分)
13.杜甫的《石壕吏》和《春望》都写到了泪水,两次流泪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如闻泣幽咽”是因为①,“感时花溅泪”是因为②。在两首诗中均表达了③的情怀。(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答案:①致词(哭诉、说的话)②老妇已被差吏抓走(2分)
13.答案示例:①一家人受尽兵役之苦而流泪;②看到国破城败的凄凉景象;③忧国忧民(每空1分)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石壕吏》,完成第9–10题。(共5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合作经营协议书
- 湖北省武汉第二初级中学2026届九上物理期中调研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重庆市涪陵区涪陵第十九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三方债权转移协议书
- 2025年融资融券考试题及答案
- 2025的二手车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北京市房屋租赁代理服务合同
- 2025联合经营合同 旅游巴士联合经营合同
- 关于溺水安全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2030绿色建筑行业市场现状消费趋势及投资风险评估研究报告
- 篮球场施工合同(标准版)
- 11《百年孤独(节选)》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25年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配件电商平台研究报告
-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报告
- 2025年三力测试题库及答案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目
- 2025 小学技术课创意机器人之快递小帮手课件
- 2025年10月全国自考《00226知识产权法》真题及答案
- 服饰色彩搭配培训
-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培养的2026届高考历史复习备考策略讲座
- 冬季通信工程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