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旅游者及旅游行为-课件_第1页
第二章-旅游者及旅游行为-课件_第2页
第二章-旅游者及旅游行为-课件_第3页
第二章-旅游者及旅游行为-课件_第4页
第二章-旅游者及旅游行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旅游者及旅游行为一、旅游者的定义(一)国际旅游者的定义国际旅游者就是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外一个国家访问旅行至少24小时的人。—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统计委员会在1937年提出的。旅游者非旅游者娱乐、家庭或健康就业任职出席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某国定居者商业原因国外学习,膳宿在校的学生停靠某国,即使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边境地区而跨越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不停留的人娱乐、医疗、宗教、探亲、运动、会议、学习或过境目的移民或谋求一个职业而进入他国的人中途停留在该国的外国轮船或飞机乘客外交官或军事人员身份访问该国的人停留时间不到1年的外国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隶属于上述人员的人国际团体雇佣不超过1年的雇员或回国短暂停留的侨民遇难者、流浪者或边境来往工作人员逗留时间超过1年的人旅游者非旅游者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国际游客又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际短途旅游者。前者指的是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度过至少一夜的游客;后者指的是利用目的地国家的设施少于一夜的游客。(包括那些居住在巡游船上仅上岸游览的游客,但不包括不在过境地停留的直接过境旅客。)。世界旅游组织1993年国际游客指的是一个人到他通常居住的国家以外的另一个国家旅行,时间不超过一年,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国家获得经济利益。一是国际旅游者,在访问国家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际游客。二是国际一日游游客,未在访问国家的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过夜的国际游客。(二)国内旅游者的定义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81、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跨越边界。1991年世界旅游组织:国内居民到他通常居住地以外的国内另一个地方旅行,时间不超过12个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从访问地获得经济利益。国内游客分为国内旅游者和国内一日游游客,前者在访问地的某个公共或私人住宿设施中至少停留一夜的国内游客,后者未在访问地的公共或私人设施中过夜的国内游客。2、北美国家的定义加拿大和美国采用的是出行距离的量化定义。到离开其所居地边界至少25英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加拿大旅游者指为了出差、消遣、个人事务或处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他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单程)的人。

1973年美国国家旅游资源评审委员会3、欧洲国家的定义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以逗留时间的量化定义,而不考虑出行距离。法国旅游总署的定义则是:凡以下列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超过4个月的人均可视为国内旅游者。4、中国的定义在我国境内旅游的人员统称为国内游客。其中包括和国内一日游游客,国内旅游者: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一日游游客: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公里以外,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但不足24小时,并未在我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不在国内游客统计之列: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工作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游民。二、旅游者类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很难将旅行者(traveler)、旅游者(tourist)、短途旅游者(excursionist)的概念统一起来,旅游者的目的不同导致旅游活动行为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依据旅游者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旅游者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观光游览型旅游者娱乐消遣型旅游者其他专门型旅游者(一)观光游览型旅游者基本层次旅游者以游览观赏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为主要目的。(二)娱乐消遣型旅游者提高层次旅游者以缓解生活和工作上的精神压力,享受异地环境所带来的愉悦为主要目的。(三)其他专门型旅游者其他专门型旅游者包括公务型、疗养型、宗教型、探险型等等。比如,公务型旅游者以出席会议、从事商业活动为主要目的,而旅游活动则是在完成公务的前提下进行的。他们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求较高;一般说来,费用由公费开支,所以对价格不大敏感;不受季节性的影响;自由选择目的地的余地小。第二节旅游动机旅游者的主观因素:旅游需要、旅游动机一、旅游需要(一)关于旅游需要的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至少有生理安全、友爱、受人尊重、自我实现等五种基本要素,这五种需要由低层向高层逐步发展的,依次递进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马斯洛理论与奥尔得弗理论的关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谐需要成长需要图3.2五种需要的关系奥尔得弗认为,人的需要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产生的。人类的需要层次不仅表现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而且表现为“挫折——倒退”。当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有可能将需求欲望降低。此外,人类需要的发展不一定严格按照由低级向高级的次序,有的可能越级发展。(二)旅游需要的特点旅游需要与一般需要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更注重精神性需要2、更强调个性化需要3、持续发展性二、旅游动机(一)旅游动机的定义

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由旅游需要所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准则所影响,直接决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

不同的旅游动机往往构成了旅游活动的不同行为层次。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基本层次是游览观光;第二层次即提高层次为娱乐、消遣、购物;第三层次即专门层次为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专家调查、商业活动等。旅游动机与旅游行为层次的关系旅游动机类型不同旅游行为层次具体旅游行为内容经济动机心情动机身体动机其他动机专门层次休养、疗养、出席会议、宗教朝拜、专家调查、商业活动等身体动机经济动机提高层次娱乐、消遣、购物精神动机基本层次游览、观光(二)旅游动机的分类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身体健康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地位及声望动机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心情的动机,包括思乡之心、交际之心和信仰之心;身体的动机,包括治疗需求、保养需求和运动需要;精神的动机,包括知识的需求、见闻的需求和欢乐的需求;四是经济的动机,买物目的和商用目的等。

(三)旅游动机的特点1、多样性2、差异性3、交叉性(四)旅游动机的激发旅游活动构成三部分: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内动力: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中间条件是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外动力:旅游地与客源地因地理差异而产生的空间相互作用。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条件:1、互补性2、替代性3、可达性第三节旅游行为旅游需要、旅游动机与旅游行为的关系旅游行为旅游动机紧张不安旅游需要内外因素一、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一般来说,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基本原则是遵循最大效益原则,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最大效益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即旅行和游览的时间之间的比值最小。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主要表现在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环境质量的高低和旅游地活动项目结构的丰富度与合理性两方面。(一)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影响旅游决策的因素一般可分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有心理特征、年龄、性别等,通过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影响旅游决策,具体表现为对旅游地选择的偏好,即旅游偏好,这是旅游者决策行为活动的根源。社会因素有家庭、社会阶层、文化等,这些因素更为复杂,但同样在旅游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感知环境

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感知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地的性质、资源内容和组合状况、环境质量、接待条件等因子。这些因子是旅游环境被感知深度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表现在客源地与目的地的的距离上。

一般说来,距离分为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客观距离用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是一种心理感应距离,是用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给人的感应来衡量的。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的远近取决于交通便利的程度。在旅游决策过程中对旅游地的吸引力起着增强或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由于感知距离的限制影响,人们在旅游决策过程中所追求的最大旅游效益,可能是满意的,但不一定是最佳的。对旅游经营者来说,认识这种决策行为规律,做好促销宣传,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搞好接待条件的建设,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表3.2黄果树瀑布与十丈硐瀑布的规模和区位条件比较瀑布名称规模名称相距最近的市级居民点(人口/百万)

距离(km)高度(m)宽度(m)黄果树十丈硐66.871.581.268.0贵阳泸州8953.4150782、最大效益的原则(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表3.3最著名的几个城市接待外国旅游乾人次数与所有重点城市接待人次数的比较表3.3最著名的几个城市接待外国旅游乾人次数与所有重点城市接待人次数的比较年份

重点城市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桂林和西安八城市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桂林和西安六城市个数接待外国人(万次数)接待外国人(万次数)占总数的比例(%)接待外国人(万次数)占总数的比例(%)198419861996424960271.28354.87812.72202.18270.50482.7474.576.259.4115.62170.57306.7262.666.948.17表3.4国际旅游者对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表3.4国际旅游者对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感知

旅游期望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日本墨西哥加拿大美国西德法国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追求宜人的气候购买精美的工艺品、礼物、纪念品品尝精美可口的食物享受舒适的接待设施学习有助于自身事业或社会生活知识廉价的度假参加冬季运动-++±+++±--+++-++-+--±++--+-----++--+-±--±++-+±-±---++-+++---+++-++±±--+++±++±±--+++-±±-±--±++-±+-+--

3、旅游偏好(1)年龄(2)性别(3)职业(4)学历3、个人社会经济特征(1)家庭成员的收入水平旅游活动是一种高消费的社会生活方式,家庭收入特别是可随意支配收入的水平是人们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依据和基础。因此,旅游决策的形成必然受其经济能力的制约。(2)余暇时间有足够余暇时间同样是家庭成员选择旅游活动时重要条件。由于旅游活动的业余性,使得人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选择旅游决策时不能不考虑余暇时间。没有一定的余暇时间,旅游就成了一句空话,旅游决策也就无从谈起。(3)家庭形态指的是家庭的组合方式。家庭形态对旅游决策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每个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表3—2是不同家庭成员起主导作用时对旅游决策的影响的类型。§4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二、普雷德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H11H12H13H14H15…H1nH21H12H13H14H15…H1nH31H32H33H41H42

H51H52Hn1Hn2Hnn。增加现实机会感知机会Y可达机会X增加图3.5度假者行为矩阵图3.6无锡人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与可达机会§4旅游者的决策行为结论1、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2、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图3.9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

37%59%§4旅游者的决策行为四、旅游决策过程旅游者社会经济和行为特征旅游愿望旅游意识旅行特征旅行距离旅行难度旅行费用旅行时间团队规模家庭压力旅游信心旅游风险信息目的地印象(好或坏)继续收集信息可选择目的地的评价旅游决策旅游安排旅游经历和评价目的地资源和特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服务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地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内部可进入性旅游决策过程(二)旅游决策的一般过程形成个人价值观心理预期与实地旅游后的比较评价反馈修正确定决策目标收集旅游地信息境最终决策二、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是旅游者在异地旅行和游玩的一切行为的总和,也是旅游行为的主要表现。空间行为以决策行为为基础,因此空间行为的许多特征同样是由最大效益原则所决定的。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对于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经营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空间尺度尺度涉及的空间范围大尺度

国际、国内、省际中尺度

省内、地区(市)内小尺度

县(市)内、风景区内(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是以交通串联若干旅游中心城市或旅游景点,构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在追求最大旅游效益的心理驱使下,旅游者在此种空间行为中表现出如下的行为特征: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地旅游具体表现在:倾向于选择有高级别旅游点的地方作旅游目的地。在到达目的地后,尽可能选择附近具有较高级别的旅游点进行旅游。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旅游者由于经济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只能在一次旅游活动中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旅游者对旅游地内旅游点等级的选择与其一次旅游的行程呈正相关,即空间行为尺度越大的旅游者对旅游点的级别要求越高。3、力争全程不走回头路当旅游目的地较多时,在接待地起始点与终止点同一的情况下,旅游者将尽可能采用闭环状旅游线路;当接待地起始点与终止点不同一时,尽可能采用最短的线路将各旅游地串联起来,避免走重复路线。(二)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除了与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相似的特征外,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有更多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的倾向。从行为层次结构讲,中、小尺度旅游既适应各个层次的单项旅游行为,也适应复合的多层次旅游行为。1、采用节点状的旅游路线尽可能在当日完成旅游活动。所以,旅游者向不同的方向作一日游,就表现为空间上的往返式节点状路线,表现为旅游线路呈中心放射状。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的最大特点是“游”大于“行”。在游玩的过程中精力充沛,往往有一定的兴趣观看旅游线路附近的景色。2、注重“游”的行为中、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往往不是表现在旅游线路的特殊性,而是集中在游的行为上。具体表现在:(1)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2)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3)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即旅游空间行为的回头率高。第四节旅游者与旅游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一)旅游线路的概念“旅游线路”也称为“旅游路线”,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旅游经营者针对旅游客源市场的需要,凭借交通路线和交通工具,遵循一定的原则,将若干旅游地贯穿起来,专为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而设计的游览路线。一、旅游线路的设计(二)旅游线路的类型根据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旅游线路有着不同的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