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预测05 儒家思想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原卷版)_第1页
热点预测05 儒家思想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原卷版)_第2页
热点预测05 儒家思想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原卷版)_第3页
热点预测05 儒家思想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原卷版)_第4页
热点预测05 儒家思想2023年高考历史长效热点探析与时政热点预测(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预测05儒家思想█一、【主干知识】█1、先秦时期——儒学的产生与兴起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仁、礼、为政以德战国时,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提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恶论他们共同点:仁政、民本、注重道德、重视现世事功(务实理性)西汉——改造独尊。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提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以刑辅德;三纲五常。继承了大一统:实行仁政: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发展了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确立独尊地位;使儒学政治化;但又逐渐使会堂从民本到君本;从理性到迷信;从人道到天道。3、宋明——转型成熟。儒学发展到新阶段,产生了理学。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是“理”是世界的本原,

“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格物致知。回归孔孟原典四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更加重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等。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陆王心学主经心就是理反省内心,知行合一致良知。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4、明清时期——批判继承。其代表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其主要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唯物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君为臣纲”(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的新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关注现实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经世致用);继承前代唯物思想,批判理学唯心主义,建立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主张学以致用,没有彻底否定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5、晚清时期——借用。儒家思想成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外衣。6、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受到猛烈的批判。█二、拓展●核心要点█1、董仲舒新儒学对其他学派思想的融合(1)君道无为。董仲舒吸取道家对“有”“无”的认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心要贵神,身要尚贤,由此解决了儒道两家对是否尚贤的争议。(2)天人感应。董仲舒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3)德主刑辅。董仲舒在继承儒家德治思想的同时,又使法家的法治成为治国的合理手段,把荀子的德刑兼重的主张伦理化、权威化了。(4)三纲五常。三纲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敦伦尽分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5)崇本抑末。董仲舒吸收农家以农为本的思想,重视农业发展;提出以三才为本,根据天、地、人之间的生成关系,将三才具体化为孝悌,衣食,礼乐。2、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化的思辨。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2)儒学的伦理化。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理学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儒学融合佛、道思想。理学家们在批判佛教、道教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借鉴吸收。3、明清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关系——批判继承和发展(1)黄宗羲批判理学“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传统儒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2)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继承传统儒学关注民生的思想,提倡经世致用,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3)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唯心主义,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4、儒学在中国古代的三次转变:(1)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特点是重人事、重伦理。(2)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以“大一统”和“天人感应”为主要内容的新儒学,使儒学宗教化、神学化、工具化。(3)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人重新阐释儒家经典兼收佛、道思想,创立了理学体系,促进了三教合一,促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5、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1)积极影响:形成了大一统和稳定的统治秩序,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尊崇文化的心理,培养了中华民族的气节。(2)消极影响: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王权,上下尊卑的社会等级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束缚思想,形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三、经典命题█1、命题点:孔子思想(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2、命题点: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2022·广东·高考真题)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3、命题点: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2021·广东·高考真题)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4、命题点:明清之际批判思想产生的条件和影响(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黄宗羲曾言:“明初以来,宗风(指佛教禅宗各派)寥落。万历间,儒者讲席遍天下,释氏亦遂有紫柏、憨山(禅宗高僧),因缘而起……而儒、释几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矣。”这反映了明朝A.灭亡原因在于学风空疏 B.儒学地位受到佛教冲击C.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D.儒学的禅学化趋势加强5、命题点:传统儒家思想(2021·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四、考题预测█一、单选题1.(2023·山东日照·日照一中校考模拟预测)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2.(2023·湖南·模拟预测)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司马迁评价:“孟轲……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据此可知(

)A.孟子仁政理念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 B.孟子仁政思想违背社会发展潮流C.司马迁认为孟子仁政思想没有价值 D.司马迁批判孟子仁政思想3.(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一模)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

)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 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4.(2023·河北·模拟预测)武帝即位之后曾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受命之符”即符合天意,受天命而立的凭据。而“灾异之变”取决于其统治是否符合天意,符合天意就能避免灾异,呈现祥瑞,达到治平。材料可用于阐释,汉武帝时期(

)A.儒学重现实政治轻人伦道德 B.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论影响C.儒学神学化产生的政治动因 D.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5.(2023·广东茂名·统考一模)晋武帝司马炎下诏:“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孝文帝元宏下诏说:“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两则材料均说明了(

)A.统治者旨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C.少数民族政权受中原文化影响 D.察举制仍是主要选官制度6.(2023·湖南·模拟预测)鲁国定公执政,公室益微弱,定公患之,问政于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也曾回答他人对于“臣”的疑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表明,孔子推崇的君臣之道是(

)A.尊君卑臣 B.各尽其分 C.君弱臣强 D.平等共治7.(2023·四川泸州·统考二模)汉魏以来,经学进入学童课程的情况虽错杂不一,但士人在幼童阶段已通《诗经》《尚书》的例子在记载中不断增多,《列女传》《女诫》《女孝经》《女论语》等书也不断涌现。据此可知(

)A.官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B.儒学常识化的趋势明显C.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8.(2023·河北·模拟预测)汉代的《武威王杖诏令册》规定,凡年满七十岁以上的老者,由朝廷赐予其顶端雕有斑鸠的“王杖”。这些持“王杖”的老人的社会地位相当于俸禄六百石的官吏,他们出入官府不受礼节限制;同时,汉朝还制定了对违犯王权令行为的惩罚标准。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A.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对百姓提供必要的救助C.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D.维护儒家等级尊卑秩序9.(2023·四川成都·统考一模)汉武帝在甘泉(今属陕西延安)、汾阴(今属山西运城)设立祠堂作为国家祭祀天地的最高场所;在长安营建明堂,并在此将新历颁赐给诸侯郡守;在全国各地广修祠庙以祭祀五岳四渎(指长江、济水、黄河、淮河)等山河。这些举措说明(

)A.分封制的社会影响仍然存在 B.关中地区经济文化地位增强C.大一统治理得到统治者推崇 D.儒学成为国家礼仪主要依据10.(2022·广东肇庆·统考一模)泰山封禅是古代皇帝最隆重的祀仪之一。皇帝登临泰山筑土建坛,向天地报告自己的功业。古代进行过泰山封禅的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这反映(

)A.泰山封禅基于国家政治大一统 B.君主借助天人观念以强化统治C.泰山封禅取决于帝王个人功业 D.中原王朝的控制区域日益扩大11.(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二模)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12.(2023·河南开封·统考二模)儒学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人性有不同的主张,如下表所示。据下表可知(

)孟子《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荀子《荀子·礼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人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董仲舒《春秋繁露·洞察名号》天生民性有普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次民天意也。在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心统性情。心有善恶,性无不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A.人性教化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 B.儒者认同人性由外在条件决定C.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 D.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面演变13.(2023·江西上饶·统考一模)宋仁宗无嗣,死后以濮王之子赵曙接位,是为英宗。欧阳修、韩琦主张英宗当称生父濮王为“皇考”,而司马光等绝大多数大臣主张英宗当称生父为“皇伯”。司马光等人的主张(

)A.彰显对父子亲情的重视 B.体现对纲常礼教的维护C.为理学的产生奠定基础 D.反映了文官集团的分裂14.(2023·湖南·模拟预测)宋代士人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秉持“从义而不从君,从道而不从父……君有不地要义,不从也,而况于权臣乎!父有不义,不从也,而况于他人乎”的原则,认为“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大战家之用也”。这一原则(

)A.有利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 B.规范了中央行政决策机制C.推动了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使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15.(2023·湖南·模拟预测)某史书记载:“新安朱熹,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该史书(

)A.代表了封建政府的价值立场 B.表达了心学家对程朱理学的批判C.客观评价了朱熹的学术成就 D.阐发了明清进步思潮的价值理念16.(2022·全国·模拟预测)宋初,儒家学者面对唐末五代的情境,认为道德文化与学术思想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建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思想家张载提出了著名的“横渠四句”(见下图)。由此可知(

)A.时代呼唤儒学更新 B.汉唐儒学地位尽失C.儒学致力于解决佛道冲击 D.儒家的入世精神实现回归17.(2023·安徽合肥·统考一模)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他们的认识(

)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 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18.(2023·安徽·校联考一模)明朝正一派天师张宇初曾说:“元始,已之元神也,宝珠,即心也。儒曰太极,释曰圆觉,盖一理也。”而儒者张元则指出,“今之言学者……崇虚无而蔑礼法”,“今之儒者则欲混儒释而一之……呜呼!何其悖也!”他们的观点表明,当时(

)A.学术领域盛行疑古之风 B.民间教化呈现出多样性C.儒道佛观念仍融合发展 D.儒家信仰得以重新建立19.(2023·河北·统考模拟预测)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每个个体都具有的,之所以社会上的伦理道德成为可能,是因为社会上每个人都具有“良知”,“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最常人亦无不如此。"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B.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C.传播了社会等级观念 D.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20.(2023·安徽·校联考一模)明朝晚期,文坛产生了“公安派”。他们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反对复古派以各种戒律对创作中心灵作用的扼杀。他们受“童心说”的影响,在创作上主张“独抒心灵,不拘格套”。这些主张(

)A.旨在张扬李贽的反叛精神 B.推动了心学理论系统化的实现C.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诉求 D.体现了思想界反对专制的倾向二、材料分析题21.(2022·湖南·一模)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论政,立行仁与正名二要旨。前者得孟子而大申,后者经荀子而更备。孟子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其说遂愈臻详备。仁心之起,源于性善。至荀子复攻孟子,一反其说,以为人生而有好利,嫉恶之心,耳目声色之欲。性恶之说既立,则礼之必要,不待深辨而已可知。——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朕(唐太宗)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我于宗室故人,苟无能,终不得任。“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引自《新唐书·杜正伦传》、《贞观政要》材料三

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仁心”与荀子“礼之必要”的思想依据。结合所学,简述孟子对孔子“行仁”要旨的发展。(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唐太宗选官任人的原则及相关的制度建设。(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括毛泽东讲话中提出的基本方针及其背景,概述其思考在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作用。②以上海为例,简述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并说明借鉴“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变革。22.(2022·山东威海·统考二模)图1、图2、图3分别是我国唐朝、南宋、清朝增建的孔子庙分布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孔祥林《世界孔子庙研究》分别指出唐朝、南宋及清朝增建孔子庙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3.(2022·广东广州·广州市第七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据《长乐老自叙》等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旧五代史》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新五代史》(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24.(2023·陕西延安·校考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中叶横空而出,就像一个力量硕大的“劈山神”,一斧子下去,一直束缚人们心灵的封建僵化的伦理观念就开始动摇了。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