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九讲教学课件_第1页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九讲教学课件_第2页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九讲教学课件_第3页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九讲教学课件_第4页
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九讲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拿破仑。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托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素。(注意:传统观念认为勤奋和机会是成功的要素,但是经过统计学和成功人士的分析得出,乐观是成功的第三要素。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诺,踏上旅途,义无反顾。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九讲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九讲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只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拿破仑。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破,不要嫉妒要欣赏,不要托延要积极,不要心动要行动。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素。(注意:传统观念认为勤奋和机会是成功的要素,但是经过统计学和成功人士的分析得出,乐观是成功的第三要素。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诺,踏上旅途,义无反顾。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对外汉语概论教学资料-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九讲1、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令对比背景1957年,拉多的《跨文化的语言学》被认为是对比分析的经典之作,1968年乔治敦城圆桌会议,对对比分析的批评达到高峰.令科德(Corder)1967区分了mistake和eror令中介语(interlanguage)最初由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LanguageTransfer中首先使用,1972年详细论述。二语习得者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1969年Corder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过渡能力”“个人特异方言”(W.Nemser)1971年提出的“近似系统”(approximatesystem2、学习与习得的区分有必要吗?令1)以察描绘习得过程,指导学习令2)强调语言习得机制,人的本质属性,狼孩第九讲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因此,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综合性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几年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一些探索,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努力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习语文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探索尝试:1上网阅读,增加信息量Internet的虚拟环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无地域局限的活教材。我在教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时就利用网络,网络中有关战争的信息很丰富,但网上世界也鱼目混珠,有的是过期信息,有的是暴力信息,还有的是虚假与污秽的信息。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较小,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上网之后,容易受一些不良网站的影响。因此,在课前我先从网上搜索有关战争的网页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要打开特定网页,就能浏览了。同时,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我还设计本次综合性活动分为四个专题,每一个专题包括若干小项,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阅读情况和兴趣确定了研究专题,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择活动项目。1.1第一组历史学家。搜集战争史料,重点了解解放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日本帝国主义占我国领土杀我同胞,是非正义的战争;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是民族自卫,是正义战争。就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探究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谁该对这场战争负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人类责任感。1.2第二组军事学家.搜集关于武器的资料,以电子作品形式或手抄报形式发布活动结果。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形势不容乐观,世界范围内仍时时燃起战争的硝烟。就钓鱼岛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思考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的战争性质,特别是现代战争与武器的关系,从中获得一定感悟。1.3第三组文学艺术家1.3.1搜集关于战争的故事。1.3.2搜集关于战争的名言。1.3.3研究某部战争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1.3.4搜集关于战争的古诗词。围绕战争主题,通过富有文学色彩的交流活动,如背诵古今诗词、讲故事、赛成语、写名言等研讨交谈,使学生对战争与文学的关系有所感悟,使学生对文学知识有所积累。1.4第四组政治学家.审视当今国际社会,“世界铸剑为犁是否有可能”发表自己的见解。(1)“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2)有人说,战争有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3)怎样理解“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这句话的含义?2撼动内心,产生写作欲望我们学习综合性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当今的信息社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胆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对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以往学生往往对枯燥无味的作文课缺少兴趣,他们往往觉得无话可说,而信息技术在作文课堂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所要写作的主题以美妙的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展现,使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内心受到极大地撼动,从而产生写作的欲望。例如我在上综合性学习“张开想象的翅膀”时就利用了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地球现状”、“环境污染”、“展望”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三幅画,引导学生写作想象作文《星级审判》,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作文课因而充满趣味。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加强写作方面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另外,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利用信息技术这一信息快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中,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到很多有关黄河雄奇壮丽的录像,发源地中的黄河,绿草茵茵;俯瞰图中的黄河,九曲连环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马可波罗眼中的黄河,是富饶美丽的天堂。学生仿佛置身奔腾不息的黄河岸边,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然而,一段段触目惊心的真实录像,又让学生惊骇不已,森林被大量砍伐,洪水泛滥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干涸,随着岸边出现大量工厂,黄河又出现严重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问题,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最后以“你也来试试”的图片结束:一个女孩游在充满泡沫的污水里。学生被深深震惊了,写下了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情真意切的文章,呼吁人们行动起来,拯救黄河,感人至深。学生的知识存储、能力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较大的飞跃,作文水平提高不少,同时还加强了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教育。总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改进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它的先进性和创造性,真正有效地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心身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同时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辟一条新大道。在科技高速发展知识的年代,我们更应该勇敢地挑起信息技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整合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使语文教师教学更轻松,最关键的是使学生学语文更有兴趣,真正提高语文信息素养和能力。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对阅读效果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推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指标》旨在:锻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融入自己的思想,并适当改变自己以往的错误看法。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个性化阅读,将情感投入到阅读当中,加强理解和体会,进行探究性阅读。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推行阅读中的审美教育:一、营造氛围,促进学生情感流露杨春银的《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认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注重情感的培养,真实是对情感最美的修饰语。所以,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营造所需氛围是最佳方法,在自己所设情景中,学生的感官完全发挥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习气氛。例如: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生动画面,挑选精彩瞬间,再通过教师的有感情讲述,学生的感情将会自然流露。从而引起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对于诗歌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学生最不易理解,作为教师,则应推荐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精读优秀文章,带领他们去感受作者笔下的美,通过多次的情感冲击来锻炼他们的感知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以便学生能更形象的理解作者所描写的优美景象,更加投入到作者的内心,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教师可举办诗歌朗诵比赛,通过学生们自己朗读时的情感投入,锻炼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并及时给予更正和赞扬。对于大自然的优美自然景观的朗诵,首先要在眼前浮现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教师需在课堂上示范朗诵,不断绘声绘色地咏唱,从学生们的视觉、听觉等器官都体会到鲜花烂漫、浅草幽香的场景,需要时可配适当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是他们感受到这种抽象的意境美,理解作者作诗时的澎湃心情,甚至增加他们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二、分析句义,引导学生领会美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差别,之所以许多文人作品能流传至今,是因为他们的美值得人们欣赏。在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之前,首先要分析句义,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审美观念,同时督促学生不断积累优美词句,在积累的同时,欣赏语言美的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对于课文中的优美文字,他们清晰明朗、如神如画真切又含蓄的自己的思想,教师则负责带领学生理解其含义,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独特美。语言的美大多表现在散文中,散文总使人回味无穷,例如优秀散文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背影》,通过自己对父亲背影的细致观察,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父亲的矮小又宽厚的背影。将栏杆、橘子等次要因素也描写的生动形象,运用朴素的语言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变老的心疼,父亲矮小笨重的个子,确背负着重大的责任。当学生读到这些话语时,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父亲,联想起父亲为自己做过的事,简单朴实的语言带动了读者的内心感触,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精确的词语描述犹如绘画把父亲的背影描绘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对句子含义的深入理解,激发了情感的流露,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当然每个人理解的背影尽不相同,每位学生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想,教师要提供学生表达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美。三、理解形象,教导学生体会美对于人物形象描写的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渗入理解人物思想,将人物分为正反面形象,学习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抨击反面人物的恶劣行为。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形象,通过先进的教学技术,带领学生模拟教材所描述的画面,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演绎人物形象,营造教学气氛,活跃课堂氛围,用本性评价人物形象,并大胆主动评价人物事迹,体会伟大人物的英雄事迹,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对于人物形象描写的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想象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领悟人物的心灵思想,通过自己演绎的小片段,有感情的朗读文中人物语言。带领学生体会美。例如鲁迅先生的《祥林嫂》、《阿Q正传》,简单的外貌、语言、动作、形态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读者眼前浮现。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同时融入自己的经历,加入自己的个性化思想。四、结束语美是一个抽象词,对于阅读中的美,教师要带领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加入自己个性化理解,通过举办朗诵比赛、短剧排练,使同学身临其境理解作者思想,从内心深处感受语言文化、理解语言效果、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新课标教学推行的个性化阅读将继续进行下去,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对作者的思想给予不同意见。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加入审美教学,让学生理解美,发现美,领悟美。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新途径,开创新领域。1、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令对比背景1957年,拉多的《跨文化的语言学》被认为是对比分析的经典之作,1968年乔治敦城圆桌会议,对对比分析的批评达到高峰.令科德(Corder)1967区分了mistake和eror令中介语(interlanguage)最初由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LanguageTransfer中首先使用,1972年详细论述。二语习得者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1969年Corder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过渡能力”“个人特异方言”(W.Nemser)1971年提出的“近似系统”(approximatesystem2、学习与习得的区分有必要吗?令1)以察描绘习得过程,指导学习令2)强调语言习得机制,人的本质属性,狼孩第九讲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冷第一节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概述№1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N2初步成果(60年代中期)№3个别深化,理论提升(70年代)冷N4体系形成(80年代)令N5深入系统(90年代后)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令对外汉语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探索阶段。令主要是:总结教学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不同于母语教学,对外国人和国内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在于培养汉语运用能力,教学内容以词汇和语法斯大林为中1950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3周祖谟《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53)是新中国第一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两大阶段:一是听说(发音,口语汉字,词汇语法),二是阅读写作令对比北语综合课(语音、语法、短文),单项技能课(口语、阅读、写作)初步成果(60年代中期)冷钟梫(qn214)1965执笔《15年汉语教学总结》(《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发表,提出1、基本教学原则:实践原则。精讲多练。2、语文并进:听说读写全面要求,阶段侧重3、综合性教学:语音语法词汇综合一种实践课内理论提升(70年代)吕必松《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指出:实践性原则贯穿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只是课堂精讲多练,还体现在教学内容形式及教材中处理好几种关系:理论与实践,听说与读写,单项与综合,模仿与活用准确与速度。70年代末语言学界提出:要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体系形成(80年代空前繁荣,80年末,学科理论研究体系基本形成。1983,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名称学科性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水平测试(HSK1984开始研制)、与语言学心理学关系等代表成果:《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吕必松1987)《语言教学原理》(盛炎,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张亚军,1990)等。学科确立时期(19781987)、学科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不断完善、1983年6月成立专业学术团体“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正式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名称。1988年,独立成“中国对外汉语教2、1987年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期间,国际性的学术团体“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的成立。(该会的成立是为了促进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3、1987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成立。(日常工作由“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