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课件_第1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课件_第2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课件_第3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课件_第4页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生物药剂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射给药方法: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鞘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2020/11/31静脉注射无吸收,注射后4分钟内血药浓度达最大。最大容量小于50ml,需容量大时可静滴。一般水溶液或乳剂。2020/11/32肌肉注射容量2-5ml;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长效注射剂用油溶液、混悬剂2020/11/33过程: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吸收途径:扩散及滤过两种方式转运,通过速度比其它生物膜快。2020/11/34皮下与皮内注射皮下与皮内注射:量小于0.2ml,由于皮下组织血管较少,血流速度比肌肉组织慢,药物吸收慢(胰岛素、植入剂)2020/11/35动脉注射使药物靶向分布于某特殊组织或器官抗癌药经动脉作区域性滴注,用于肿瘤治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优点2020/11/36鞘内注射:药物经血流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时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020/11/37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因素2020/11/38生理因素(1)

影响吸收最主要因素为血液速率。按摩注射部位增加血流速率,促进吸收。合并使用固醇类药,可使局部毛细管收缩,血流速下降,从而长效。(2)

血管周围组织及毛细管的状态也影响吸收,心脏病或肾病性水肿是吸收减慢。(3)

如果药物在注射部位可被非特异性水解酶分解,也可使吸收下降。2020/11/39药物的理化性质

(1)

脂溶性脂溶性药物向附近组织的扩散和分配可能很慢,相反亲水性药物也可能对血管上皮组织的透过较慢,药物若要吸收好必须有合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但这种要求也并不十分严格,如很多口服难吸收的亲脂或亲水药物,注射吸收很好。脂溶性药物也向淋巴系统转运吸收。2020/11/310(2)

分子量大小分子量大小影响也比较大,分子量越大吸收越慢,大分子通过血管壁十分困难,这是淋巴系统成为主要的吸收途径。某些药物可在肌肉内与蛋白质紧密结合(苯妥英钠)吸收比口服还慢。2020/11/311剂型因素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液另外一般注射剂中药物的吸收一级动力学过程,混悬剂中药物的吸收为零级过程。2020/11/312溶液型注射剂溶剂大多为水,一些难溶性药物采用乙醇、丙二醇、甘油和聚乙二醇等非水溶媒或混合溶媒为使经物溶解或稳定,其注射液pH可偏离生理条件。肌注后在组织液的pH条件下析出沉淀,长效。(如苯妥英钠用此法,注射吸收过程长达4-5天)渗透压:低渗:溶液从低浓度区域(注射部位)向外转移,使药物浓度提高,增加了被动扩散速率。反之,高渗:扩散率降低。油为溶媒:溶媒与组织液不相溶,形成储库,缓释。加入高分子:长效。2020/11/313混悬型注射液吸收过程:溶出、扩散、吸收(溶出为限速过程)。溶出影响因素:溶解度、粒子的表面积、药物的结晶状态与粒径大小。附加剂:助悬剂使粘度增加,吸收减慢。药物微粒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主要在肝脾中(喜树碱混悬剂治疗肝癌)。油混悬剂一般用于肌肉注射。药物吸收达数星期数月。2020/11/314乳浊型注射剂富集于单核吞噬细胞丰富的脏器,如肝、脾、肺、肾等。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可作为长效制剂2020/11/315其它因素(1)

注射容量大时会使药物由组织向血管壁的扩散速度减慢(2)

使用有机溶剂或植物油时,张力变大,可使亲脂性增强,使在真皮中扩散慢的药物吸收加快。(3)

使用甘油时黏度较高,可使吸收减慢(4)

注射剂如果是低张或酸性时也会降低吸收2020/11/316吸入给药呼吸器官的结构呼吸器官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末端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组成,药在肺中吸收是在肺泡中进行的。2020/11/317人体肺泡数目3—4亿个。总面积达200m2,与小肠的有效吸收表面很接近。肺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并与毛细管紧密相连。药物在肺中通透性大,吸收快,吸收好又无肝脏首过作用。由于药物在呼吸道各处的沉着和损失,达到肺泡的百分率不高。2020/11/318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

脂溶性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

肺部给药气雾剂或吸入部

2020/11/319(1)脂溶性

肺部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通常吸收较快。但由于肺泡中存在肺泡孔等三种孔径不同的细孔,故肺泡对水溶性药物的屏障比其他部位低的多。在小肠中几乎不吸收的物质如,酚红和葡糖在肺部都能吸收。2020/11/320(2)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

小分子物质吸收快,大分子物质相对难吸收。肺泡吸收也存在饱和与抑制现象,表明存在特殊的转运机制。

2020/11/321(3)

肺部给药气雾剂或吸入部

气雾剂给药时,药物能否达到并保持在肺泡中,主要取决于气雾剂中粒子大小。不能太大,否则不能进入呼吸道达肺泡。不能太小,沉降速度慢,很容易通过呼气呼出。所以局部作用3~10µm。全身作用1~45µm。2020/11/322皮肤给药局部作用全身作用2020/11/323皮肤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最外层为角质层,具有类脂厚膜,为皮肤的屏障真皮由结缔组织构成,平均厚度为1-2mm,毛发、毛囊、皮脂腺等附属器于其中,具丰富的血管和神经。2020/11/324药物在皮肤内转运的过程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表皮途径)为主要途径。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渗透速率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面积0.1%,因此不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途径。2020/11/325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2、剂型因素3、透皮吸收促进剂2020/11/326生理因素渗透性的大小为:阴囊>耳后>腋窝区>头部>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此肤用塑料或软膏后,妨水分蒸发,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密度降低,渗透性变大。微生物及代谢酶代谢作用:设计前体药物。合成渗透性大的前体药物,通过皮肤时代谢,继而进入体循环。药物积蓄,主要在角质层。亲脂性药物在角质层形成高浓度,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皮肤病变渗透性发生改变。2020/11/327剂型因素1、药物的理化性质:2、给药系统性质

3、透皮吸收促进剂

2020/11/328药物的理化性质:(1)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容易进入角质层,透皮速率大。(2)分子大小与药物通过角质层的扩散有关,分子体积大,通过角质层的扩散系数小。(3)药物的熔点:低熔点易透过。(4)分子型较离子型易透过2020/11/329给药系统性质(1)药物从给药系统中越容易释放则越有利于经皮吸收。(2)pH值、表面积均影响药物经皮吸收。2020/11/330透皮吸收促进剂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基亚砜有机酸和脂肪醇类:油酸、月桂醇、月桂氮卓酮及同系物表面活性剂角质保湿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及萜烯类2020/11/331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体外研究体内研究2020/11/332体外研究2020/11/3332020/11/334体内研究经皮给药系统用于皮肤后,隔一这定时间抽取血样,测定血药浓度,得血药浓度曲线。2020/11/335口腔和舌下吸收

用于口腔吸收的剂型(达全身作用)口腔片—由颊部齿间粘膜

颈内静脉——全身循环舌下片——舌下粘膜

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

这两部分粘膜未角质化,吸收速度快,没有肝脏首过作用。

硝酸甘油舌下给药1~2min起效。

2020/11/336影响口腔舌下吸收因素

生理因素剂型因素2020/11/337生理因素口腔粘膜角质化上皮相对较薄,但其表面由20多层充满角蛋白结晶的鳞状上皮构成,细胞间通过纤维连接,形成了药物穿透屏障。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舌下>颊粘膜>牙齿粘膜和腭粘膜唾液分泌唾液pH唾液中的酶2020/11/338剂型因素油/水分配系数40~2000范围内药物适于舌下给药。油/水分配系数>2000亲脂性强,药在唾液中很难达到足够高的浓度,而油/水分配系数小于40的药物则不被吸收。分子型较离子型易透过水溶性离子型药物也能通过细胞间途径吸收,吸收速度取决于分子量大小,小于75-100的小分子能迅速透过口腔粘膜。穿透促进剂: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活性剂。2020/11/339口腔粘膜给药的研究方法体外法:扩散池体内法:已报导设计出几种口腔灌流给药装置。2020/11/340直肠药物吸收

直肠区ph7.2~7.4。肠缓冲容量较小,不是药主要吸收器官。直肠吸收有特点。

根据栓剂插入深浅不同,两种吸收途径距肛门2cm。药物吸入直肠下腔静脉—体循环(无首过作用)距肛门6cm。药主要有直肠上腔静脉—门静脉—肝—体循环(有首过作用)。2020/11/341直肠部位的血液循环2020/11/342栓剂的吸收2020/11/343栓剂吸收影响因素

栓剂插入后,几分钟内液化,但药物并不溶解释放,不能被吸收。只有药从基质中分离才被吸收。所以药从基质中分离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油脂型基质中水溶性药易吸收。水溶性基质中油溶性药易吸收。

2020/11/344眼部吸收

眼部吸收:指药物在眼内各部位的透过性。眼睛有两层屏障:

血液-水性屏障:由睫状上皮、虹膜后表面上皮和虹膜内血管组成。血液-玻璃体屏障:由睫状上皮、被视网膜染色的上皮和含有视网膜血管的内皮层组成。2020/11/345眼睛的解剖与生理2020/11/346药物吸收的途径眼部给药,可有两条吸收途径。一条途径是借助毛细管力,扩散力,眨眼反射等,使药物与角膜表面接触并渗入角膜,经前房到达虹膜和睫状肌。另一条途径是从结膜吸收。药物经结膜转运至眼球后部角膜。2020/11/347生物碱透过角膜2020/11/348影响吸收因素

1.

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正常溶液量为7µl.不眨眼为30µl。药一般50~75µl。所以70%损失,眨眼90%损失。2.

药物外周血管消除。结膜内含淋巴管吸收药物入血。3.

ph,pka.角膜上皮层内皮层均有丰富的类脂物。

①脂溶性药物较易渗入。

②部分解离药物一渗入(具一定亲水亲油平衡值)4刺激性大药,泪液多,流失多,增加外围血管消除。5

表面张力下降易吸收。6粘度大,接触时间长,吸收多。2020/11/349水溶性药物毛果芸香碱与亲脂性药物氟甲羟孕松加入W/O软膏-----缓释2020/11/350不同剂型及生理条件2020/11/351耳部吸收

耳部给药只起局部治疗作用,药吸收量很少,故局部上痛药效果不好。2020/11/352耳部的结构2020/11/353鼻腔吸收

鼻内给药①减轻鼻内疾病症状。②口腔给药后胃肠道不被激活的药物。③以鼻内给药取代注射途径的药物或疫苗鼻内给药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脂溶性药吸收好。鼻中血管丰富,吸收速度快,鼻中分解酸少,对蛋白质多呔生物制品分解作用比胃肠道粘摸低,有利于药物吸收

胰岛素10~30%2020/11/354影响鼻粘膜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剂型因素2020/11/355生理因素吸收途径:脂质通道和细胞间的水性孔道血管丰富避免肝脏的首过pH5.5-6.5与消化道比,代谢酶种类少2020/11/356剂型因素脂溶性和解离度分子量和粒子大小吸收促进剂2020/11/357脂溶性和解离度脂溶性药物易吸收分子型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