剂型与药物动力学(口腔科临床用药课件)_第1页
剂型与药物动力学(口腔科临床用药课件)_第2页
剂型与药物动力学(口腔科临床用药课件)_第3页
剂型与药物动力学(口腔科临床用药课件)_第4页
剂型与药物动力学(口腔科临床用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剂型与药代动力学《口腔临床药物学》目的要求1.掌握:

剂型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因素;生物半衰期的概念、意义。2.熟悉:

临床常用剂型;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及在口腔临床的应用;药动学常用参数的意义。3.了解:剂型的重要性及分类。药物剂型

药物剂型

(dosagforms)

将药物制成适合于医疗预防应用,并具有与一定给药途径相对应的形式,此种形式称之为药物剂型(dosageforms),简称剂型。简单来说:将药物制成适用于临床使用的形式。能说出这些分别是的什么剂型吗?还认识哪些?剂型是药物应用于人体的最终形式,对药效的发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与教材略有区别)(一)可以适应不同的临床要求同一药物制成的剂型不同,其作用速度有差别。如注射剂、吸入气雾剂、舌下给药片剂(或滴丸剂)等属速效剂型,起效快,可用于急救;

如丸剂、片剂、缓控释制剂、植入剂等属慢效剂型或长效剂型,可以用于慢性病患者。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二)可以适应药物性质要求根据药物性质要求,选择适宜的剂型,以适应临床应用的需要。如:青霉素在水溶液中不稳定,容易分解,所以一般制成粉针剂;胰岛素口服,容易被消化液中的胰岛素酶而破坏,因此一般制成注射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药奥美拉唑在胃部易被胃酸破坏,故一般制成肠溶性制剂。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三)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儿童和老年及吞咽困难的患者难以吞服普通的口服片剂,改变成咀嚼片或口腔速溶膜剂,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四)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氨茶碱治疗哮喘病有很好的疗效,但有易引起心率加快的毒副作用,若制成栓剂则可消除毒副作用;

缓释、控释

制剂能保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五)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有些药物制成剂型的不同或采用的给药方式不同,其药效不同。如:

硫酸镁口服为导泻及利胆,肌内注射为抗惊厥;依沙吖啶(利凡诺)0.1~0.2%溶液可用于局部涂敷起杀菌作用,但1%注射剂可用于中期引产。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六)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异丙肾上腺素的首关效应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设计成注射剂、气雾剂或舌下片后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七)可以产生靶向作用

微粒分散系的静脉注射剂,如微乳、脂质体、微球、微囊等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从而使药物浓集于肝、脾等器官,起到肝、脾的被动靶向作用,而减少全身副作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检测将药物制成适用于临床使用的形式的不正确叙述是A.称为剂型;B.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C.不会改变药物的作用;D.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E.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二、药物剂型的分类---按给药途径分类(一)注射给药剂型

以注射方式给药的剂型1.注射剂

2.输液

3.植入注射剂

4.缓释注射剂(二)口服给药剂型系指口服后通过胃肠黏膜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的制剂。1.片剂

2.胶嚢剂

3.颗粒剂

4.散剂

5.口服液剂(三)口腔内给药剂型与口服给药剂型不同,主要在口腔内发挥作用的制剂。1.口腔用片:有含片、舌下片、口腔粘贴片。2.口腔喷雾剂3.含漱剂(四)皮肤给药剂型将药物给予皮肤的制剂,可以起到局部或全身作用。(五)呼吸道给药剂型通过气管或肺部给药的制剂,主要以吸入或喷雾方式给药,如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六)直肠给药剂型直肠栓、灌肠剂。(七)鼻黏膜给药剂型(八)眼部给药剂型(九)阴道给药剂型(十)透析用剂型腹膜透析用制剂和血液透析用制剂。(十一)耳部给药剂型滴耳剂、耳用凝胶剂、耳用丸剂。二、药物剂型的分类三、常用剂型---按剂型分类《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了38种剂型(一)片剂(tablets)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压制而成的圆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片剂使用方便,以口服普通片为主,主要在胃肠道崩解吸收,另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分散片、可溶片、泡腾片、阴道片、缓释片、控释片及肠溶片等。(二)注射剂(injections)注射剂可分为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与注射用浓溶液。举例说明(组成)片剂---维生素C片(0.05g/片):维生素C100g淀粉40g糊精60g酒石酸2g10%淀粉浆适量硬脂酸镁2g

共制成2000片注射剂---维生素C注射液(0.1g/支):维生素C100gEDTA-2Na0.05g碳酸氢钠49.0g亚硫酸氢钠2.0g注射用水加至1000ml三、常用剂型(三)酊剂(tinctures)是指将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供口服或外用。如橙皮酊、碘酊、十滴水等。(四)栓剂(suppository)(五)胶嚢剂(capsules)是指将药物或加入辅料充填于空心胶囊或密封于软质囊材中的固体制剂,有硬胶囊、软胶囊、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和肠溶胶囊等。三、常用剂型(六)软膏剂(ointments)是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因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状态不同,可分为溶液型软膏剂和混悬型软膏剂。常用的基质有凡士林、羊毛脂、豚脂等油脂性基质,肥皂、高级脂肪醇等乳剂型基质,以及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等水溶性基质。(七)乳膏剂(cream)是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乳膏剂由于基质不同,可分为水包油型与油包水型乳膏剂。三、常用剂型(八)糊剂(pastes)是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地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可分为单相含水凝胶性糊剂和脂肪糊剂。(九)丸剂(pills)(十)植入剂(implant)(十一)气雾剂(aerosolum)是指含药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与适宜的拋射剂共同制成制剂,须装封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拋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用于肺部吸入或直接喷至腔道黏膜、皮肤及空间消毒等。三、常用剂型(十二)膜剂(films)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成膜材料经加工制成的膜状制剂。供口服或黏膜用。如口腔药膜用于阿弗他溃疡的治疗。(十三)颗粒剂(granules)(十四)散剂(powders)(十五)溶液剂(solutions)是指药物溶解于适宜溶剂中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其中的口腔含漱剂在口腔临床使用较多。(十六)混悬剂(suspensions)(十七)乳剂(emulsions)三、常用剂型(十八)洗剂(lotion)是指含药物的溶液、乳状液、混悬液,供清洗或涂抹无破损皮肤用的液体制剂。(十九)凝胶剂(gel)是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溶液、混悬或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主要在皮肤及体腔局部应用。凝胶剂基质属单相分散系统,有水性与油性之分。水性凝胶基质一般由水、甘油或丙二醇与纤维素衍生物、卡波姆和海藻酸盐、西黄胶、明胶、淀粉等构成;油性凝胶基质由液状石蜡与聚乙烯或脂肪油与胶体硅或铝皂、锌皂构成。(二十)贴剂(paste)三、常用剂型药物剂型的发展第一代膏.丹.丸.散.糊.汤等(传统型)第二代片剂.胶囊剂.注射剂.气雾剂等(应用广泛型)第三代缓释剂.控释剂.透皮给药系统第四代靶向制剂第五代应答式给药系统(responsiblesystem)(定时、定向、定位精密化给药系统)四、缓控释制剂药物剂型的发展

传统剂型

应用广泛剂型缓控释、透皮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TTS)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经皮肤给药的缓释剂型四、缓控释制剂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浓度平稳,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减少用药总剂量,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缓释制剂(slow-releasepreparation)药物能在设定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的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控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preparation)剂量调节灵活性较差;制备设备复杂、工艺费用昂贵。优点

缺点

透皮给药系统:实际上是一种经皮肤给药的缓释剂型(如芬太尼)四、缓控释制剂药物剂型的发展

传统剂型应用广泛剂型缓控释、透皮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

是为了提高抗癌药物作用,降低毒副作用而开发出来的新型剂型,可以将药物递送于机体的特定部位和器官。

定时、定向、定位精密化给药系统

按机体时间药理学与生理节律同步的脉冲式给药,根据机体的信息反馈来调节给药等

靶向给药系统定时、定向、定位精密化给药系统

指供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如:胰岛素自调式给药系统PH-敏感凝胶给药系统四、缓控释制剂氟化物缓释片、缓释膜、喷雾缓释剂(一)氟化物缓释剂(三)牙周缓释剂(二)口腔黏膜缓释剂缓释制剂在口腔用药方面的应用(P15)

四、缓控释制剂五、药品剂型使用常见的不适宜行为1.破分缓释片、控释片服用破分服用破坏了剂型结构,不具有缓控释的功能,可使药物在适时间内大量释放,血药浓度增高,发生毒性反应或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硝本地平控释片,芬必得缓释片等均应避免破分。2.破分肠溶胶囊或肠溶片服用

五、药品剂型使用常见的不适宜行为3.舌下含化药或口腔含化药用于口服

西地碘含片用法为口含,西地碘含片又称华素片,主要成分为分子碘,每片含分子碘1.5毫克,用于治疗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慢性牙龈炎、牙周炎等。口服起不到局部作用,疗效大大降低。舌下含化吸收快,口服吸收缓慢,疗效仅为舌下含服1/10五、药品剂型使用常见的不适宜行为剂型小结一、剂型的定义二、剂型的重要性三、剂型的分类:以剂型分类:片剂、注射剂、胶囊剂…..四、缓控释制剂五、药品剂型使用常见的不适宜行为1.破分缓释片、控释片服用2.破分肠溶胶囊或肠溶片服用3.舌下含化药或口腔含化药用于口服1.可以适应不同的临床要求2.可以适应药物性质要求3.改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4.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5.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6.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和疗效7.可以产生靶向作用检测1.以下不属于缓控释剂型的优点是A.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B.浓度平稳,降低药物毒副作用;C.减少用药总剂量;D.剂量调节灵活性较差;E.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2.舌下含化药或口腔含化药为什么不能用于口服?(职教云讨论)剂型与药代动力学《口腔临床药物学》目的要求1.掌握:

剂型与药物动力学的概念;影响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因素;生物半衰期的概念、意义。2.熟悉:

临床常用剂型;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及在口腔临床的应用;药动学常用参数的意义。3.了解:剂型的重要性及分类。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

又称药物动力学或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运转及代谢变化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游离型

结合型

器官组织

distribution代谢物

absorptionexcretion

肝肠循环体外

体外体循环

药物体内过程bio-transformation

自胆汁排入肠腔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的再吸收过程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给药途径

胃肠道给药非胃肠道给药口服给药,首过消除现象舌下给药直肠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经皮给药(一)吸收(absorption)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一)吸收

吸入>肌内>舌下、直肠>皮下>口服>粘膜>皮肤静脉用药无吸收过程,作用最快,剂量准确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2.首过消除(首过效应)对吸收的影响(一)吸收

口服药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因肠壁及肝脏的转化,使首次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肝肠循环

自胆汁排入肠腔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的再吸收过程一、药物的体内过程首关消除肝肠循环检测药物的首关消除可能发生于

A.舌下给药后B.吸入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C

药物随血液循环输送至个器官、组织,并通过转运进入细胞间液及细胞内的过程。影响因素

1.药物理化特性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5.特殊膜屏障2.主动转运或特殊亲和力分子大小、解离常数、脂溶性主动摄取形成浓集(二)分布(distribution)

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结合的药物不易跨膜转运4.血流量大小脑、心肝、肾等组织器官血管丰富,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叫代谢或称为生物转化。代谢反应需要体内各种酶的催化下才能发生,主要的酶有氧化-还原酶、水解酶和结合酶等。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三)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三)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反应的第一阶段药物代谢反应的第二阶段

结合后排出体外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结合反应1.转化方式

在体内酶系统或肠道菌丛作用下,药物在体内发生结构变化的过程。有毒物质无活性物无活性药物转化成有活性代谢物活性物质转化成其他活性物质(三)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2.转化结果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3.代谢酶系--非特异性

特点非专一性酶选择性低、变异性大、酶活性易诱导定义肝药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其主要氧化酶为细胞色素P450酶系(cytochromeP450,CYP450)能催化数百种药物

主要部位肝脏其次肠肾肺血浆(三)代谢(metabolism)或生物转化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酶诱导剂

酶活性代谢血药浓度药效药酶抑制剂酶活性代谢血药浓度药效

影响肝药酶活性的因素提示临床用药一定要注意病人的肝功能

常见的药酶诱导剂和药酶抑制剂类别药物名称肝药酶诱导剂使药物代谢加快肝药酶抑制剂使药物代谢减慢巴比妥类、灰黄霉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乙醇、利福平等氯霉素、异烟肼、甲硝唑、西咪替丁、环丙沙星、红霉素等乙醇(浓度高低有关,高时也可能出现抑制)案例1.苯巴比妥

与口服避孕药避孕失败2.苯巴比妥

与新生儿黄疸黄疸消除3.三唑仑

与酮康唑三唑仑血药浓度增加12倍CYP3A4代谢CYP3A4抑制剂【CYP3A4是细胞色素P450家族中最为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其在外源性物质和内源性物质的代谢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发现苯巴比妥是一个典型的药物代谢酶诱导剂,可促进多种药物代谢。此外,它能刺激肝细胞微粒体生成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该酶能结合胆红素。因此苯巴比妥可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近年来又发现它能诱发排卵。《药物化学》苯巴比妥的用途检测口服苯妥英钠几周后又加服氯霉素,测得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这种现象是因为A.氯霉素使苯妥英钠吸收增加B.氯霉素增加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C.氯霉素与苯妥英钠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使游离的苯妥英钠增加D.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减少E.氯霉素抑制肝药酶,使苯妥英钠代谢增加其他排泄

胆汁排泄

肺、汗液、乳汁肝肠循环排泄

方式肾排泄主要排泄器官药物的原型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四)排泄(excretion)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二、药动学常见参数(一)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艾司唑仑片AUCCmaxTmax(二)药物血浆半衰期(half-life-time,T1/2)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例T1/2=

8h

(三)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concentration,Css)

符合恒比或恒量消除的药物,连续恒速或分次恒量给药按半衰期间隔给药,经4~5个半衰期血药浓度可达相对平衡的稳态浓度二、药动学常见参数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意义1.可根据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情况下按一个半衰

期给药一次,例T1/2=

8h

,则每天(24h)给药3次2.预测达到Css的时间(坪值时间)。4~5个半衰期可通过首次剂量加倍即首次剂量加大一倍,药物浓度加快到达Css(一个T1/2内可达到坪值)3.预计停药后药物消除的时间基本消除约经4~5个T1/2二、药动学常见参数?检测某药t1/2为3h,毎隔1个t1/2给药一次,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为6h B.30h C.10hD.15hE.24h(四)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溶剂量。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Vd越大,,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