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_第1页
第四单元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_第2页
第四单元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_第3页
第四单元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_第4页
第四单元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知识结构自然灾害防治科学认识科学措施观念行动GISRSGPS我国的减灾防灾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

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防灾减灾的涵义(2)学会区分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3)了解国际关注的减灾防灾的重点,减灾项目及减灾战略2.能力目标(1)理解减灾防灾的重要作用(2)掌握减灾防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以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人类可以有效减轻自然灾害危害的正确的减灾观,增强减灾防灾的社会责任感。你知道古代和现代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其中有哪些具有防灾功能?你能说出他的结构和历史吗?美丽的都江堰都江堰风光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都江堰结构图巧妙利用自然规律,和谐人地关系都江堰宝瓶口李冰父子像一、减灾防灾的涵义1.减灾防灾的涵义虽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力量还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减灾防灾”,而不能“战胜”或“根治”或“杜绝”自然灾害。所以,减灾防灾的涵义就是尽力减少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一、减灾防灾的涵义1.减灾防灾的涵义减灾目标的实现:

(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观念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2.减灾防灾与发展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减灾防灾与发展的关系?(1)减少灾害损失相当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是投入产出比很高的事业。

(2)减灾还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核心在于“减”一、减灾防灾的涵义1.减灾防灾的涵义——核心在于“减”2.减灾防灾与发展关系3.减灾防灾与生态环境(1)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2)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减灾防灾观内涵体现人地关系是否注意与周边环境结合举例传统减灾防灾观科学减灾防灾观阅读教材P73,结合刚才所学内容,填表。减灾防灾观内涵体现人地关系是否注意与周边环境结合举例传统减灾防灾观

战胜自然、杜绝灾害人类中心论

否鲧治水科学减灾防灾观

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人地伙伴论

是禹治水阅读教材P73,结合刚才所学内容,填表。二、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

减灾防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的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既需要深入开展灾害科学研究,也需要普及有关减灾的科学知识,掌握一些应急避灾救助常识。二、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1.社会行动(1)加强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组织减灾科技攻关。

(2)实施减灾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提高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

(3)制定减灾规划。

(4)健全灾害管理法规,把灾害纳入国民经济计划。

(5)开展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6)加强国际合作等。社会宣传活动社会宣传活动政府研究宣传基本原则:

-----拯救生命优先;(关心他人生命,珍惜自己生命)个人行动:

增强减灾防灾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规范。个人行为要注意:健康心态:

----镇静、团队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

----顽强的意志、乐观向上的精神

----心理镇静是前提,服从大局是关键

总之,只要有一份警觉,懂得一些知识和规律,掌握一些避难和应急的方法,做到“超前防范”和”临危能应”,就能把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及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就能在灾害发生时获得最大的生存机会。正确行动:

----冷静、科学、道德规范的应对方式二、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1.社会行动2.个人行为(1)原则:拯救生命优先。

(2)保持健康的心态

①镇静。

②有团队精神。

③积极的生活态度。(3)行动: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探究活动:?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时,我们应该怎样应急避险?如何进行避震救助?1、在屋内时,发生了地震你应该怎么办?2、在屋外时,发生了地震你应该怎么办?3、在学校时,发生了地震你应该怎么办?4、在地震后的救助活动中,你能做些什么事情?日本《地震手册》中的个人避震经验10条

要躲在坚固的家具下赶紧熄火不要仓皇逃出室外发生火灾立即扑灭要徒步避难,尽量少携带东西严禁在狭窄的地面、墙跟、悬崖、河边停留注意山崩和地裂在海边要注意海啸,在低洼地要注意水淹不要害怕余震,不要听信谣言注意保持秩序,注意卫生在学校怎样避震*在上课时,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地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的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如何在地震中求生

避震要点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重心。*抓住桌腿蹬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道德法则

地震发生的瞬间,你要利用12秒的预警时间尽快躲避,完全不能前思后想、左顾右盼;如果此时你已经在户外,千万不能再冲回房内。你要相信你的亲人也能很好的进行避震。每个人能逃则逃,能避则避,首先要保护自己。道德原则更多表现在震后的抢救中,而在震时去顾及他人往往是不成功的。探究活动:

以下是列举的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一些不同态度,请你就此加以评析。1、这是天意。2、这是政府的疏忽。3、同一事件不会连续发生两次。4、此事每五年便会发生一次。5、幸亏灾害不是发生在我们这里。6、损失不大,总共只死了几个人。7、怕什么!我们在住了几十年啦。8、还是早点搬家吧,天知道灾害何时再来。9、人定胜天,多建些防灾工程就能搞定。10.防重于在治,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要好。1、不正确。过分夸大自然的威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宿命论的表现。2、不正确。减灾防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减灾防灾工程的实施及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3、不正确。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非常复杂,要尊重事实,不能只凭主观臆断。4、不正确。同3题5、不正确。灾难救助中,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更要关心他人的生命、财产6、不正确。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7、不正确。要尊重事实,不能心存侥幸。8、不正确。面对自然灾害畏惧、逃避,而不是积极应对。9、不正确。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10、正确。灾前措施是减灾防灾的核心。三、减灾防灾的国际努力(自学为主)(1)什么是“国际减灾十年”?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国际减灾十年”起到了什么作用?给你什么启示?(2)什么是“国际减灾战略”?为什么在“国际减灾十年”之后实行“国际减灾战略”其目标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1.国际减灾十年(IDNDR)

(1)时间:1990——2000年。

(2)目的:通过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开发新技术,提高各国减轻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减灾活动重点:针对地震、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2.国际减战略(ISDR)

(1)基本目标:提高社会对灾害的防御能力,通过减灾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合,将原来对灾害的简单防御变为对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

(2)主要减灾战略:

①提高公众对灾害危险的认识。

②政府对减轻灾害损害做出承诺。

③在减灾实施活动中确保公众的参与。

④加强社区减灾网络建设。国际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即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98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