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汽车制动系课件_第1页
第二十四章汽车制动系课件_第2页
第二十四章汽车制动系课件_第3页
第二十四章汽车制动系课件_第4页
第二十四章汽车制动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动系的工作原理:第二十四章汽车制动系统

第一节概述制动装置基本结构:制动踏板制动主缸制动油管制动鼓制动轮缸摩擦片制动蹄支承销回位弹簧制动系类型1.按制动系统的功用分类

行车制动

驻车制动第二制动系统(应急制动)

辅助制动系统2.按制动系统的制动能源分类

人力制动系统

动力制动系统

伺服制动系统3.按制动能量的传输方式分类

机械式、液压式、气压式、电磁式、组合式第二节制动器——产生阻碍车辆运动或运动趋势的力的部件摩擦制动器

按结构分鼓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按安装位置分车轮制动器中央制动器

行车制动、驻车制动

驻车制动、缓速制动(固定元件+旋转元件)鼓式制动器一、轮缸式制动器有内张型和外束型组成:旋转部分:制动鼓固定部分:制动底板 制动蹄张开机构:轮缸定位调整:调整凸轮 支承销制动鼓制动底板制动轮缸调整凸轮支承销鼓式制动器常见类型1、领从蹄式制动器2、双领蹄式制动器制动轮缸制动轮缸领蹄领蹄3、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制动轮缸制动轮缸制动蹄制动蹄双向助势平衡式制动器4、双从蹄式制动器制动轮缸制动轮缸从蹄从蹄5、自增力式制动器顶杆F2F1制动轮缸支承销双向自增力式制动器支承销第一制动蹄第二制动蹄顶杆制动轮缸自增力式制动器>双领蹄式>领从蹄式>双从蹄式几种制动器制动效能比较,哪种最好?思考几种制动器效能稳定性比较,哪种最好?思考自增力式制动器<双领蹄式<领从蹄式<双从蹄式制动器间隙的调整

制动间隙:在不制动时,制动鼓和制动蹄摩擦片之间的间隙

制动间隙的影响:间隙过小,不能保证完全解除制动;间隙过大,制动器反应时间过长。1、手动调整(1)摩擦限位式间隙自调装置2、自动调整

摩擦限位式间隙自调装置也可以装在制动蹄上凸轮式制动器凸轮式制动器楔式制动器

制动蹄轮缸活塞制动楔滚轮隔离架滚轮柱塞分类: 钳盘式制动器

全盘式制动器二、盘式制动器1.定钳盘式活塞密封圈间隙调整2、浮钳盘式制动器

结构:车桥导向销进油口活塞制动钳制动块制动盘浮钳盘式制动器工作演示3、全盘式制动器

人力制动系统按传动装置结构形式机械式人力液压式(主要用于驻车制动)机械制动系统人力液压制动系统伺服制动系统分类:按作用部位和操纵方式助力式(直接操纵式)

增压式(间接操纵式)

按伺服能量的形式

真空伺服式气压伺服式液压伺服式

助力式伺服制动系统特点:控制装置用制动踏板直接操纵,其输出力作用于液压主缸,与踏板力一起对主缸油液加压

1.真空助力伺服制动系统真空助力器串列双腔制动主缸2.气压助力伺服制动系统外界空气气压助力器增压式伺服制动系统特点:制动踏板机构控制制动主缸,主缸输出的液压传递到辅助缸,并对伺服系统进行控制,伺服系统的输出力与主缸液压共同作用于辅助缸,辅助缸输出到轮缸的液压远高于主缸液压

1.真空增压伺服制动系统

真空增压器2.气压增压伺服制动系统气压增压器动力制动系统分类:

气压制动系统

(供能装置和传动装置全部是气压式,控制装置为踏板机构和制动阀等)

气顶液制动系统

(供能、控制装置同上,传动装置包括气压式和液压式两部分)

全液压动力制动系统(供能、控制和传动装置全部是液压式)1.气压制动系统

2.气顶液制动系统

液压主缸3.全液压动力制动系统

刹车油用精制柴油馏分加稠化剂和抗氧化剂而成的刹车液。有矿油制动液、醇型制动液和合成制动液三种类型。对制动液的要求有好的粘温性能,能在较宽和较低的温度下工作,具有良好的氧化安定性、抗泡性、防橡胶膨胀性、防锈性等。汽车制动液有醇型、矿油型和合成型3种。其中,醇型有1号和3号共2个牌号;矿油型有10号和15号共2个牌号。这2个品种已被淘汰。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合成型制动液。合成制动液又有醇醚型、酯型和硅油型三大类型,但使用最多的是醇醚型和酯型。汽车刹车方式分为油刹和气刹两重形式。油刹系统,结构紧凑,体积小,制动力矩大且均匀,刹车灵敏迅速,能耗低,可延长轮胎使用寿命,不仅普遍用于小型汽车,而且在重载货车上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汽车制动液又称为刹车油,是用于汽车液压制动系统中传递压力的液体。汽车制动液(以下称刹车油)是关系到交通安全的重要产品。优质刹车油,既保证车辆不受损,又保证驾乘人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人身安全,而劣质刹车油则被称为“交通杀手”。更换步骤1)将车辆利用千斤顶顶起,并用顶车架固定妥当,或开上地沟。2)3个人中第1个人负责将4轮刹车分泵空气螺丝松开,第2个人进入驾驶座准备踩刹车踏板,第3个人则将发动机盖掀开,拧下制动贮液罐的加液口盖,准备补充刹车油注入总泵容器内。3)首先将4轮刹车分泵放气螺丝松开。在分泵放气螺丝上套上一根透明塑料管,将管的另一端放入一装有制动液的容器内。4)连续踩下刹车踏板直至不吉的刹车油全部放出为止。5)与前述动作同时必须不断地注入新刹车油到刹车总泵上方容器内,切记决不可使刹车油耗尽而让空气进入各刹车油管,如此将增加放刹车油管内的空气时间。6)刹车油更新后,首先拧紧4轮刹车分泵放气螺丝,再进行入空气动作。7)放空气时首先连续踩下刹车踏板5~6次,然后踩住不放,此时应立刻放松右后轮刹车分泵空气螺丝再瞬间拧紧,如此重复此项动作直至刹车油从空气螺丝个以直线射出(喷油强劲且无气泡产生)为止。8)放空气顺序应自右后轮——左后轮——右前轮——左前轮——离合器总泵顺序实施。9)在放空气的同时切记刹车总泵上方容器绝不可以缺少刹车油,必须保持满位状态。比亚迪的离合器总泵也是和刹车油路通的,因此也要排油,踩住离合器踏板松开总泵上的放油螺栓让脏油排出,再次拧紧放油螺栓,这时离合器踏板会很松弹不上来,不要紧张,用脚提上来继续踩就好了,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排出新油,最后拧紧放油螺栓,你会发现离合器轻松多了,成功。10)注意在放完4轮空气后,轮胎必然会沾到刹车油,此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以防止轮胎被侵蚀。11)皮肤及手臂若接触到刹车油,会稍感受到灼热,事后使用清水及洗手皂清除即可。12)千万注意不要让刹车油溢在车漆上,否则会损坏车漆。使用事项1、如果不小心将汽油、柴油机油或者玻璃水混入刹车油后,会大大影响制动效果。应该及时更换。2、车辆正常行驶4万千米或刹车油连续使用超过2年,刹车油很容易由于使用时间长而变质,所以要注意及时更换。3、装有刹车油液面报警装置的车辆,应该随时观察报警指示灯是否闪亮,报警传感器性能是否良好,当刹车油不足的时候应及时添加,储存的刹车油应该保持在标定的最低容量刻度和最高容量刻度之间。4、车辆在正常行驶中,若出现制动忽轻忽重时,要对刹车油及时更换,在更换之前先用酒精将制动系统清洗干净。5、车辆制动出现跑偏时,要对制动系统进行全面检查。若发现分泵皮碗膨胀过大,就说明刹车油质量可能存在问题。这时应选择质量比较好的刹车油予以更换,同时更换皮碗。6、换季时,尤其在冬季,要是发现制动效果下降,则有可能是刹车油的级别不适应冬季气候,此时更换新刹车油,就要选择在低温下粘度偏小的刹车油。7、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牌的刹车油不要混合使用,对有特殊要求的制动系统,应加注特定牌号的刹车油。由于不同品牌和不同类型的刹车油的配方不同,混合刹车油会造成刹车油性指标下降。即使是那些互溶性比较好,标明能混用或可替代的品牌,使用中也不尽人意,因此也不要长期使用。8、当刹车油中混入或吸入水分,或者是发现刹车油有杂质或沉淀物时,应该及时更换或者认真过滤,否则会造成制动压力不足,从而影响制动效果。检测方法制动液是汽车制动系统至关重要的安全用品,使用陈旧的制动液很容易导致制动系统在紧急制动的情况下失效。汽车生产厂家对它的更换周期一般都规定为2年,但在实际用车过程中用户却并未遵循这个原则,而是根据制动液的质量状况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在连续使用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未见异常的情况下,很多车主对于制动液的更换周期便采用“视情而定”的原则了。但是究竟如何根据制动液的具体质量状况来确定是否需要更换,不仅车主不知道具体标准,而且很多维修企业也缺乏有效手段来检测制动液的质量。作用汽车刹车油作用一:汽车刹车油的凝固点很低,在低温状态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汽车刹车油作用二:汽车刹车油的沸点极高,在高温的状态下不会产生气阻;汽车刹车油作用三:汽车刹车油使用的时候,你会发觉它的品质变化很小,不会引发金属和橡胶的侵蚀。注意事项1.不同类型和不同品牌的刹车油不要混合使用。由于配方不同,混合刹车油会造成刹车油性指标下降。2.刹车油吸入水分或有杂质时,应及时更换或过滤,否则会造成制动压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