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时期的美术课件_第1页
奴隶社会时期的美术课件_第2页
奴隶社会时期的美术课件_第3页
奴隶社会时期的美术课件_第4页
奴隶社会时期的美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ingtong

yishu

中国古代青铜艺术青铜器——奴隶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

1、青铜器的作用2、青铜器的种类3、青铜器的纹样与铭文

青铜器的作用生活实用器礼器陪葬用具等级的标志国家政权迁徙的标志

我们现在所用的各种青铜器名称,多数是沿用宋代金石学家的定名。青铜器的分类,科学的方法是以用途分类,可分为食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食器又可分为饪食器与盛食器两大类。饪食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敦、豆、铺、盂、盆等。青铜器的分类铜鼎

商末

饪食器或盛食器。此鼎硕大浑厚,为商代末期典型器具,通身雕刻兽面纹等各种纹饰。上有双耳,下有三足,造型生动奇伟,古朴典雅。虎耳方鼎

商高95厘米

此鼎49千克,形体巨大,造型雄伟,装饰华丽,四角饰羊角兽面纹。方鼎古时之用,无论大小,多为偶数,此似为定制。此鼎体近正方形,平唇大立耳,耳上铸虎形样饰,耳外侧作空槽形,深腹平底,下承四足,鼎身四壁饰以乳钉纹。整器极尽王权风范。

人面纹方鼎

商后期38·5X29·8厘米

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鼎壁以人面为主纹,呈浮雕状,轮廓清晰,形象逼真。于青铜鼎中此系孤例。有学者认为与黄帝有四面的传说有关。司母戊方鼎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当年村民锯下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现在看到的是后来补筑上去的,成为了一大遗憾。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钟打击乐器。其型制由铙演化而来。据《考工记》记载:钟的各部分名称是:钟体平面称为"舞",正背的中上部直的阔条称为"钲",其两边突出的乳钉称为"枚",枚的上下间隔部分称为"篆"。钲、枚以下部分称为"鼓",弯曲的下口称为"于",尖锐的两侧称为"铣"。悬挂钟体的柄形物称为"甬",甬的中段有突出的"旋",旋上用以悬挂钟钩的孔称为"干",所以甬钟是倾斜悬挂于钟架上的。也有直悬的钟,其钟体之上竖立一梁,称为"纽"。斜挂的钟称为甬钟,直悬的钟称为纽钟。完整的一组钟称为一肆。

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曾侯乙墓出土,此套编钟共计五十件,总重量达2500千克,全器共有铭文三千七百五十五字,内容包括编号、铭记、标音及乐律。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纠正了过去一直认为十二律是西方传过来的错误说法。此套编钟音乐性能良好,音域宽广,音调准确,音色优美,是当今世界上业已发现的最雄伟的、最庞大的乐器。是华厦民族的骄傲。现藏湖北博物馆。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代高的造型仿新石器时代陶高制成,器身较高,两直耳立于口沿上,侈口,圆腹,腹下部做成中空的袋状,以便烹煮时扩大受火面积,腹底有3个锥形短足,花纹简单。商中期后,高身开始装饰精美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时,袋足逐渐蜕化,器身也由竖高向横宽发展;还有方鬲,下部有门可以开合。西周中期后出现附耳,有的口沿外侈无耳,晚期部分高为蹄形足。春秋基本沿袭西周造型。战国晚期后铜鬲消失。

西周中期后,鬲除炊粥外,也作为祭器陪鼎使用,一般以鬲二、四器与列鼎三、五组合。足

足是铜器造型主要装饰之一,常见的足部制作有锥足、柱足、扁足和蹄足。锥足是指上粗下尖作圆锥形的足部,多为空心式,柱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似柱子一般,上下等粗,或上端略粗,扁足是指器物的足部作扁平的龙形或鸟形。蹄足是指器物足部呈现曲线状,足底粗大,似兽蹄形。师趁鬲

西周早期50.8X47厘米

饪食器或盛食器。器表光洁。圆形,平沿,平唇,三袋足,二腹耳高出口沿。颈部饰上、下顾首三角形萎纹,袋足中线饰高大庄棱,足饰大型纹。铭文5行30字。造型雄奇瑰丽,在装饰上也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铭文书体携刻坚刚有力,精到有致。番君鬲

春秋高11.8厘米

其形敛口外侈,束颈圆肩,无耳。与早期鬲相较,腹已渐浅,分档平缓,蹄形足细长,器身呈横宽发展,饰纹已无繁绣之气,回旋曲柔,简洁抽象,风格自由随意,令人赏心悦目。簋

簋,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簋西周牛首四耳铜格伯簋

西周高23·8厘米对称的2个牛头。整器在兽耳上饰有24个大小牛头,装饰构思巧妙,古朴典雅,在簋器中是不可多得的。格伯簋

西周高31厘米

此簋内底铸有铭文8行83宇,记录的是西周中期的一次土地买卖活动,大意为格伯用30亩的田产换取了佣生的4匹好马,双方刻木为凭,并勘定了田界。秦公簋

春秋19·8X18厘米

有盖,圈形把手,鼓腹,圈足。腹部有兽首双耳。盖器同铭,盖54字,器51宇,字体与石鼓文相近。甗(yan)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甗

西周早期

此器造型古朴大方,生动奇伟。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甗;下部是鬲。用以煮水,外壁饰有兽面纹,底有三足。三联铜甗

商68X103.7X27厘米

此为商代重器,乃大型祭祀及宴享时所用,因是三甗联成一体,故名。其构思奇巧,前所未见。高呈长方形作禁状,甗为敞口敛腹,三甗内壁及双耳外侧均有"妇好"二字铭。整器纹饰简洁有秩,形制独特,是研究商代青铜器文物类型学的重要史料。豆

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用于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使用时,豆也常以偶数出现,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

青铜豆春秋高17厘米环耳,无柄,器身近圆形。壶和钫

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璃虎等立体动物形象。战国相汉代的壶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弧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造型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鉴,平底或圈足。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瓢瓜。

钫,酒器,即方壶。战国末年改称钫,多为素面,流行于战国末期至汉代。造型为方身,长颈,大腹,圈足,带盖。少数器身有花纹,花纹不用铜器传统图案,多用菱形或三角形等几何纹饰。鎏金铜钫汉13.5X6厘米

此器形制简单实用,日臻生活化。器表鎏金,这种形式在汉代相当普遍,是不同于贴金、包金的新工艺,亦称“火镀全”,增加了青铜器富丽贵重之感,颇具审美情趣。宴乐铜壶

战国此为战国时期著名青铜器。圆口,斜肩,鼓腹,圈足,侧附双且。壶身遍饰嵌错图案,纤细精美,结构严谨,有如在器表绘画一般。仅从其水陆政战纹饰中便可看出战国的布兵阵势,写实明细,开创了我国装饰艺术的先河,亦极具史料价值。罍和瓿lei@bu

罍,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遂神秘,凝重大方。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饕餮纹纹瓿商后期高42·5厘米

湖南宁乡寨子山出土。器为圆体,有盖。通身遍饰饕餮纹,亦呈一定的变化:主纹底部加刻一层细纹,浮面则细刻阴线,形成三层纹饰,亦称“三层花”。整体效果比前期更为精致,颇具威严神秘之感。青铜瓿商晚期

此瓶圆口,颈部饰有两道弦纹,鼓腹,高圈足,腹部饰长鼻兽面纹,双目凸出,其余部分辅饰雷纹。新的器型存在时间不长,约在商中期至晚期,发现数量也不多。镶红铜龙纹罍春秋高45厘米

此器口沿较短,有盖,广肩敛腹,上铸龙形双耳,下坠垂环为饰。形制略显轻盈,纹饰亦较清新。春秋时期全属细工充分发展,镶红铜等新工艺已甚为普遍。盉

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执把兽头盉春秋高17·7厘米

腹形扁圆,带盖,前铸曲形兽头流,下承四兽形足饱满,颇具时代特色。盘

承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作用是承接盥洗时用盉浇下的洗手后的污水。商早期即出现,至战国以后演变为洗,仍在使用。商早期和晚期的盘均为圆形,敞口,平缘,腹较深,圈足上有“十”字孔或方孔。西周盘多为圈足,附耳,有的盘前有宽流,后有兽首形,也有的为环耳。春秋时期,圈足盘数量渐少,至中期,盘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浅腹,直壁,平底无圈足,三蹄足式;另一种为平折口沿,深腹,斜壁,平底式。战国的盘多数无足,折腹,圆底,式样接近于汉代的洗。单盘

春秋前期此盘为盥洗器,浅腹,直壁,平底无圈足,三蹄足式。外壁刻有精美花纹。青铜盘西周直径44厘米鉴

鉴,盛水器。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鉴即是大盆,作用有三:一是盛水照面,用作镜子;二是盛冰;三是休浴洗澡。造型为圆形或方形,大腹,兽首形双耳或四耳,平底或圈足。器身装饰有春秋战国时的流行纹饰。吴工夫差鉴春秋40X70·6厘米

圆形,兽首衔环双耳。器内有铭文12宇,从中得知,器主为春秋吴国君夫差。吴越青铜器中的精品

吴王夫差鉴方唇束颈,腹下敛,平底。两侧附兽首目,前后两面饰伏兽,腹饰浪花状变形纹带。吴王夫差于前495年即位,至前473年国亡自尽。此器出自河南,当时河南为晋地,应是吴亡后吴人奔晋时带去的。此器制作精美,是春秋晚期吴越青铜器中的精品,在造型上体现了中国雕塑邑术的进步。器两侧各有一兽首环耳,在两耳间,又有两虎前爪抓住口沿作欲饮状,伏腰卷尾,形象生动。此鉴造型雄伟、稳重、浑厚,艺术性甚高。鉴内壁上有铭文12字日:“吴王夫差择厥吉金,自作御鉴。"文字优美,瘦长体,字形、笔画不加修饰。文字显得质朴规整,线条均匀,起止尖锋,字距、行距较大,布局疏朗,已具后来小篆的雏形。酒器和水器

酒器和水器均是古代青铜器中的主要种类。酒器主要可分为饮酒器和盛酒器两大类。水器多用于盥洗,所以亦称为盥器,又可分为注水器,承水器,盛水器三种,器型不多,主要有盘、鉴。斝和卣jia@you

斝,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基本造型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下有长足。斝的形制较多,器身有圆形、方形两种,有的有盖,有的无盖;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鸟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状、鼓腹状及下腹作分档袋状几种;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兽头装饰;底有平底、圆底;足有三足、四足、锥状空足、锥状实足、柱形足等。一般来说,商早期斝多为平底、空锥形足或较瘦的袋状足,胎体轻薄,纹饰简单,一般只有一层花纹。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为圆底或肥圆的袋状腹,柱形足,器体厚重,花纹繁缉,常用蕉叶纹、饕餮纹、云雷纹等纹样装饰,有的以云雷纹做地,其上饰有多层花纹。斝作为礼器,常与觚、爵等组合成套使用。

卣,盛酒器和礼器。盛行于商和西周时期,作用是祭祖。造型多为椭圆形,颈微束,垂腹,圈足,带提梁,俗称提梁卣,也有部分方形和直筒形卣。此外,鸟兽形有提梁的盛酒器,习惯上称为鸟兽形卣。己发现的鸟兽形卣有双鸟、单鸟、虎等造型。青铜斝商后期青铜方斝商后期高43·4厘米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方形口,外侈,口上有一对方塔形立柱。深腹,腹的四面饰饕餮纹。青铜角商后期高21·4厘米

1990年河南安阳郭家庄出土。口有两翼,呈凹弧形分离,两翼尾呈锐角深腹,一侧有鉴;卵形底,下有三棱形尖锥实心足,足尖外撇。腹部饰饕餮纹等,两翼下饰三角纹、云雷纹作地,内有铭文“亚址”。殷墓随葬青铜酒器,-般以觚、爵相配,此墓无爵,代之以角,共出10件爵商妇好偶方彝商晚期88.2X60X7.5厘米

此器横长多于纵长,为长方形。有盖,盖似屋顶形,顶两端置纽。器内有铸铭“妇好”两字,其造型凝重雄伟,纹饰精美富丽,铸造工艺高超,形制独特,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珍品。妇好及妇好墓

妇好是商王武T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生活千公元前12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据甲骨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祖、占卜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阀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1976年墓葬发掘时保存完好,其中所出土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妇好墓所出玉石雕刻种类很多,形态各异,展示了当时很高的制玉求平,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艺术、商代人种、服饰制度、阶级关系、生活情态等万面的宝贵资料。豕尊

商晚期40,72厘米

此座豕尊由考古工作者于1981年在湖南湘潭发现。尊口呈椭圆形,位于猪的背上。尊口上有盖,盖上装饰有华冠立鸟。四羊尊商周58.3X52·4厘米

湖南宁乡月出铺出土。方形,大侈口,长颈,鼓腹,高圈足。全器最独特之处是在腹部四角上都铸有一大卷角羊,每羊胸与尊腹合为一体,羊足铸在圈足上,而羊首、羊角则凸出器表。尊的4个肩部浮雕出极为生动的4条龙。据考证,羊角与羊头均系采用了先分铸,而后再与全体铸接在一起。颈部饰有蕉叶纹。此尊器浑厚,造型雄奇,设计精巧,技艺复杂,采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体。其风格特点不但在同类器中独树一帜,也是商周古铜器中的奇诊。别具风格的青铜豕尊

商代晚期,中国青铜手工业兴盛,铸造了各种各样的牺尊,其中有一豕尊,风格别致,别具一格。此尊的前、后肘部各有直径约1.4厘米的圆管孔,横穿器身,该孔可能是用来贯穿绳索以便于搬迁之用的。器物外观上比胶逼真,有羽羽如生之感。器身呈巧立姿势,整体比例关系与细部结构都比较精确,面比较长,两颗猿牙露在外面,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追求形似。周身纹饰复杂多变,又和谐统一。其头部施云状纹;四肢为倒立的纹,以云雷纹为地;颈部、腹部则是面积胶大的鳞甲纹。各种纹饰的变化与配合,处理得恰到好处。以豕为尊,在我国青铜牺尊中是相当罕见的,特别是这种纹饰精美、形象逼真的富有装饰性的豕尊。青铜器纹饰贝纹蝉纹凤纹

龟纹

虎纹卷龙纹商周时代的绘画(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宫殿壁画)早已湮灭,但其题材和表现样式、手法我们还有机会从具有一定绘画性的青铜纹饰上看到。鸟纹

乳钉纹蛇纹双体龙纹饕餮纹弦纹雁纹鱼纹云雷纹绳纹

钩连雷纹夔纹

象纹

战国水陆攻战纹鉴

铭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有时也称为钟鼎文。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这种铭文,有的是凹下的阴文,有的是凸出的阳文。前者称为“款”,是“刻”的意思;后者称为“识”,是“记”的意思。所以金文也可统称为“钟鼎款识”。以后书法“款识”或“款式”的名称即由此演化而来。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二古代埃及艺术一、古代埃及的历史与艺术1、早期王国时期的艺术(约公元前3200年-前2680年,1-2王朝)直到现在,埃及最古老的历史文献还是于19世纪在古Hierakonpolis城遗址发现的NarmerPalette(纳米尔石板,公元前3100年)。纳米尔石板《金字塔》

金字塔现在只有137米高,底边各长230.6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重约2.5吨重石块砌成,塔身斜度为51°52′。

金字塔的构思反映古埃及人的信仰。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法老王被宣扬为自然神。于是通过审美就把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王权的纪念碑,在广阔大漠中金字塔显得高大、稳定、沉重和不可动摇,又显得单纯、简洁和雄伟壮观。它带着强烈的原始性,仿佛是人工堆垒的山岩、混沌未凿。它的形象和尼罗河的风光十分协调,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何其壮阔。2、古王国时期的艺术(约公元前2680年-2300年,3-6王朝)《狮身人面像》

这个巨大的、身子蜷缩着的巨像,是在一个软石灰石小丘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它雄踞巍峨的金字塔旁,更为法老的陵墓增添超人间的威仪和神秘感。狮身长240英尺,高66英尺,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这种创造起源于图腾崇拜:把某种动物当成祖先或神加以崇拜,再把法老的面容雕在这种动物身上,这就意味着法老是神的化身,借以显示权威。这是人类第一件巨型雕像,仅人面部就有5米长,耳朵有3米。这座巨大塑像是伟大的科学和艺术成就的结晶。由于雕像过于庞大,在雕作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的是整体艺术效果,不可能对形象细部精雕细刻,因此这座巨像的造型手法极其简练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写实,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雕刻家们的高超技艺。

《彩陶女神》

埃及史前文化丰富,在尼罗河流域以耕织为主的农业部落很早就已形成,由实用发展起来的制陶工艺也趋发达。现今所见最早的作品是阿姆拉提时期的彩陶塑女像。这是立像,28厘米高,双手高举向内卷曲,头很小成蛋形,无眉目秀发,上身裸露,胸前垂挂两只娇小、对称的乳房,细腰宽臀,以起伏变化的曲线构成洗练、单纯的人体,腰际以上着棕红色,可能是赤裸的肤色,下身呈灰褐色,像是穿着简洁的裙子。从高举的双臂,随势弯曲的姿势看,好像在翩翩起舞,整个形象给人以生动活泼的动感。

从这尊陶塑女像看,远古埃及的雕塑造型自由奔放,重整体造型,艺术语言简练概括,大胆舍去一切人体细节,单纯到接近抽象,如今看来颇有现代感。《拉蔌荷特普及妻诺佛列特像》

拉蔌荷特普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王子,他和妻子诺佛列特的坐像集中体现了埃及王族的雕像规则:人物正襟危坐,双腿

并齐,男子右手横陈胸前,左手置于膝上;女子双手护胸,面容平静严肃,没有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感的流露。

这是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法老王门考拉和王妃双人立像。

国王夫妇并肩而立,都是左脚略向前迈出半步,但没有行进的动势,全身的重心仍落在两只脚上。在埃及雕刻中从未表现过把全身重心放在一条腿上,而另一条腿轻轻地离开地面的人物,这种站立姿式增强了安定稳固的感觉。《国王与王妃》村长像埃及肖像雕刻中的法老和王公贵族雕像,按宗教规则严格遵循“正面律”程式,所以这类雕像的姿态和表情都较僵化呆板,但是身份低贱的人物的雕像就很少受这种程式的局限,更多偏重于生活形态的写实。这类人物大多是作为俑陪葬的,比较杰出的有《村长像》。

这件木雕立像高110厘米,属第四王朝作品,原名叫卡别尔王子。当时,王子作为王家族庄园的管理者,类似工头的地位,在田间监督奴隶劳动,兼及组织人力筑坝修水渠。据说这件雕像出土时一个旁观者惊叫道:“这是我们的村长。”事实上他也像个村长,他那肥头胖脑的神气使人联想到一个乡村小吏的典型。

《书记像》

这件雕像的姿式动作和表情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书记是记录主人言词的小吏,没有地位,所以不受王族雕像程式的约

束。雕像刻画出这个书记在聚精会神地听主人讲话,准备记录的动作神情。雕像造型写实,对人物结构的处理丝丝入扣而不

琐碎,这是第五王朝最生动的作品。

3、中王国时期的艺术(约公元前2134年-前1778年,11-12王朝)这是古埃及中王国第十一王朝(公元前2000年)时期彩色浮雕作品。

彩色浮雕类似于立体绘画,形象微微凸出于壁面,外轮廓仍勾线填色,背景空白处阴刻象形文字以表达画中含意。画中人互相牵拉双手形成一个整体。人物和景物都被置于一个平面,在一条水平线上进行构图安排,极富装饰性,造型程式化富有简练概括单纯的美感。《战士》在中王国时期的墓室里还流行一种小型的木制雕刻。最有名的是在阿西尤特地方的一个将军墓中发现的有80个战士组成的队列雕像,像高40厘米,有弓箭手和枪盾兵。其中的弓箭手是来自努比亚的雇佣军。

群雕列队战士被表现在行动之中,身体裸露,健壮有力,只是在每个人的腰间系有朱色裤式短裙,个个神勇善战,很有生活气息。《阿门哈特三世的斯芬克司像》

又叫塔尼斯的人面狮身像,长220厘米,被确认是阿门哈特三世的雕像,在埃及同类雕像中它别具一格的,人的脸上长出了狮子的耳朵,并用厚厚的鬣毛把头、胸、肩包了进去,从而增强了头部浑厚凝重的效果,充分显示了庄严威武的力量.阿门哈特三世是第十二王朝盛期的帝王。他治世48年间大兴水利工程,开发莫里斯人工湖,树立纪念巨像,建筑神庙和迷宫,颇有建树。

阿门哈特雕像是中王国时期雕刻的最高成就代表,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在古王国时期那种绝对的威严观念已经开始削弱,开始注重人物的情绪刻画。《阿门哈特三世像》

埃及法老是神的化身,除了在陵墓和王陵庙宇中供奉法老石像外,埃及人还在全国庙宇中供奉法老石雕像。到十八王朝时建筑同雕塑紧密配合,法老的雕像被放到了门外,为了让大众也能目睹。由于建筑物越造越大,法老的雕像也越来越大。

在拉美西斯二世统治下的埃及帝国,一些巨大的石像有的竟高达65英尺。任何事物发展到顶峰时就意味着开始衰落。从下一代法老起,埃及的权威开始败落,埃及雕塑的传统形式也随之衰落,但是古埃及的文明却开始经过克里特岛影响到欧洲,首先是古代希腊。

《室外法老像》4、新王朝时期的艺术(约公元前1567年-前1085年,18-20王朝)皇后涅菲尔蒂像据说世界雕塑史上有两位最美的女子雕像,一是法国卢浮宫的《米洛岛的维纳斯》;一是柏林国家博物馆里的《涅菲尔

蒂》,她比米洛岛的维纳斯要早1500年左右。这两尊塑像都是无与伦比的。《涅菲尔蒂》雕像写实技巧极高可达乱真之境,人们很难相信这竟是出自三千多年前奴隶艺术家之手。

涅菲尔蒂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那东之妻。史称阿赫那东是勇敢大胆的改革家,他竭力削弱宗教对王权的控制,扩大法老王的世俗权力,这种重世俗人生权利的改革,对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艺术减少了神性而充实了生活和生命的气息。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埃及艺术才逐渐摆脱僵化程式,趋向生动活泼的现实主义,《涅菲尔蒂》雕像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埃及肖像雕刻是作为死者的替身而创作的,所以雕刻家竭力追求雕像的逼真。为了达到酷似,还经常从死者身上印下面模,直接翻制雕像,然后再仔细加工。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训练和探索,掌握了极高的写实技巧。

据说涅菲尔蒂王后在古埃及具有倾城倾国的美貌。这尊雕像在几千年之后的今天还令人心醉神迷。当然,与其说是惊叹王后的美,倒不如说是折服艺术家的天才。雕塑家表现了一个美丽东方女性的典型,长圆型的面孔,五官端正,线条柔和清秀,修长的颈项,变化微妙的曲线构成庄重、优雅仪态,体现出埃及人对女性美的理想。为了创造形象的真实感,雕像施加了色彩:浅红色的肤色,浓黑的眉毛和深红的双唇,显得美丽而又雅致。雕刻家十分重视传达人物心灵的眼睛的制作,据史料称该像的眼睛是用铜料镶边,雪花石膏填白,并用下面垫了一块磨光的黑檀木的水晶石做眼球,使双目极富神气,显得非常明媚动人。她那色彩优雅的高冠和胸饰具有极高的工艺装饰性,从这一形象可见古埃及文明的程度。

神殿柱廊《神殿柱廊》

这是新王国第十九王朝兴建的神庙廊柱。埃及神庙的廊柱排列紧密,它不是出于建筑上承担屋顶重量的需要,而是为了制造一种阴森的神秘感而设计的。5、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前332年,21-31王朝)6、托勒密王朝时期(约公元前305年-前30年)《神殿浮雕》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征服了埃及,沦为波斯的一个省。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了波斯又占领了埃及,从此埃及处于外来民族的统治,艺术从此进入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0年埃及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从这时起古埃及历史宣告结束。

这块浮雕是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4年—公元前30年)时期作品。浮雕表现的是女神为国王戴上两重王冠,宣扬了“王权神授”的意思。浮雕遵循传统造型方法,薄衣紧贴裹着身体,表现出女神身体曲线变化美。《装饰门》

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统一了埃及,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古王国的历史是从第三王朝

开始到第六王朝。(公元前2780—公元前2280年)这件《装饰门》是第五王朝时期作品。

这件装饰门实际上是一件木刻作品,门的三面刻满了象形文字和立于两侧的男女立像,门楣

上有男女相对而坐,均以对式结构,十分庄重美满和谐。二、埃及艺术的特点:第一:概念写实性。第二:稳定性和纪念性。古埃及美术/课后思考

1.古埃及美术的酝酿与诞生的背景?2.古埃及美术的基本特征?3.古埃及金字塔以及雕塑的艺术特征?4.简要分析古埃及浮雕与壁画的艺术特征及装饰风格?三古希腊与古罗马美术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名作;认识古希腊和古罗马美术对于西方美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雕塑的美感教学难点:罗马雕塑与希腊雕塑的异同。希腊的地理环境古代希腊这个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它的地理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中500个大小岛屿和小亚细亚沿岸。由于半岛境内多山,缺少大河与平原,土地贫瘠,所以农业发展不如埃及和两河流域。但半岛和一些岛屿有丰富的大理石、陶土和银矿等手工业原料,加上巴尔干半岛南部三面临海,有曲折的海岸线和良港,所以有利于发展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凭着航海和对外交通的天然条件,这里很早就和东方各先进地区有了商业和文化的往来。希腊地图希腊的城邦与东方各国不同的是,古希腊没有组成统一的、政权高度集中的奴隶制君主专制国家,只是在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先后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城邦,数以百计的城邦构成古代希腊文明。所谓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把周围的若干村镇附属于城市国家的统治之下。在希腊各城邦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奴隶制民主政治。虽然那所谓民主只限于在奴隶主阶级范围内实行,但比起东方的奴隶制度来,还是要进步一些。因为自由民在经济与政治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希腊的自由民在古希腊,自由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他们虽然仍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但又有着充裕的闲瑕时间来从事政治、宗教、文娱、体育活动。因为他们往往也拥有自己的外籍奴隶。古希腊的农业与小手工业都归自由民掌握。社会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他们,民主政治自然要保护他们的利益。自由民在精神上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方面,他们总是充满幻想并富于进取精神,另一方面又总是比较克制和谨慎。希腊的美术,就其内容来看,基本上体现了这种自由民的思想。希腊人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为了适应海上贸易和地外战争的需要,古希腊人非常重视塑造自己完善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这导致他们非常重视发展体育运动。早在公元前776年,他们就在奥林匹亚举行了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成了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源头。自此,希腊每四年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运动会。每次运动会的优胜者还要委托当时最负盛名的雕刻家制作自己的雕像,以作纪念。在竞技场上,要求男运动员必须裸体参加,以充分显示自己的健美体魄,于是,在古希腊逐渐形成了追求人体美的风气,以致一些全民性的盛大庆祝活动,也成为展示人体美的场合。这种社会习俗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审美观念。正像俄国别林斯基所言:“希腊人的雕像用了裸体刻画的形式:在他人看来,这或许是厚颜无耻、有碍观瞻的事,在古代世界,这却曾经是纯洁无瑕的诗章和对人的尊严的常识。”古希腊美术的基本特征

1、赞美人性,注重情趣,强调摹拟自然。2、注重内在结构,信任此刻的观察,追求理想境界。3、在和谐理想的旗帜下不断超越,带来艺术风格顺其自然的演变。1、赞美人性,注重情趣,强调摹拟自然。古希腊美术最突出的成就是雕刻。雕刻所表现的题材主要有两类: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和体育运动员。如果说后者是对完美的人的礼赞,那么前者了毫不例外。因为古希腊的神不过是现实的人的理想化,神与人“同形同性”,赞美神性归根结底是赞美人性。古希腊人主张艺术摹拟自然。这个自然当然包括着人,尤其是人体。他们带着浓厚的审美情趣来创造和欣赏自然造化的极致——人体美。这反映了人类审美意识的高度发展。还在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人便开始赏识艺术作品本身的诱人之处,不再仅仅赏识它们有宗教作用或政治作用了。2、注重内在结构,信任此刻的观察,追求理想境界。古希腊美术的形象创造,不是自然主义的翻模,也不是凭自己理想来虚构。他们首先以掌握艺术程式为起点,然后通过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向古老的形式不断灌注生命活力,从而创造出自从引进希腊,它就处在一种不息的演变过程中。这种演变与发展,有赖于希腊艺术家感受力的发展和写实技巧的提高,有赖于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与鉴赏的实践中积累量变。于是,纵观希腊从古风时期向希腊化时期的历史演变,它清晰地显示出雕塑形象从造型粗略=规则、僵硬转向精微、自然、生动的渐变过程。东方美术的造型传统十分注重内在的结构,希腊美术也毫不例外。只是它已不像埃及人那样凭理智和知识来构成形象,而依赖此刻的观察结果。带着已有的形象概念来观察模特儿,又从模特儿给予的新鲜、生动的感受中寻求启发。这样,希腊美术严格的循规蹈矩和寓变化于规矩之中,使二者达到了一种平衡,并通过这种平衡走向了一种理想的境界。3、在和谐理想的旗帜下不断超越,带来艺术风格顺其自然的演变。古典初期——严谨简朴;古典中期——静穆典雅;古典后期——优雅抒情;希腊化时期——风格趋向多样化。《狮子门》

建于公元前1350—1300年。门宽35米,可供骑兵和战车通过,门上过梁是块巨石,重达20吨,中间比两头厚,在巨石的门楣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叠涩券,用以减少门楣的承重力,中间镶着一块三角形的石板,上面刻着一对雄狮护柱的浮雕。狮子中间的一根柱子是宫殿的象征,它像克里特主宫的柱子一样是上粗下细。这一对雄狮,俯视着进入城门的人,更突出了城门的壮严肃穆。像狮子门这样的城门在当时是流行的。

《赫剌克勒斯与萨提洛斯》

荷马时期的雕刻主要是供祭祀和随葬用的赤陶和青铜小雕像。

《赫剌克勒斯与萨提洛斯》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赫剌克勒斯是希腊神话中最负盛名的英雄和大力士,萨提洛斯是神话中最低级的林神,专司丰收,在神话中把他描写成懒惰、淫荡的半人半兽的怪物。

小雕像的造型单纯简练到几何化,形象裸体,有意突出性特征,可见是氏族社会性崇拜的延续。形象虽然简括但并不死板,富有动态感和情绪传达。萨提洛斯双手拉着赫剌克勒斯好像在说些什么,很有人情意味。《驮小牛者像》

《驮小牛者像》是公元前6世纪的作品,雕的是一位体格壮健的青年牧人,肩驮一只可爱的小牛犊,大概是奉献给神灵的,也许是逗着玩的。这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见到的题材。人物发式还存有一点装饰性,眼睛是凹陷的洞,在光影下显得大而黑,很有神韵。小牛绕着青年的颈项,亲密地伏于肩上,他用双手紧握小牛的前后两条腿,小牛像孩子一般听话温顺。人物全裸体,露出强健的肌肉,大理石打磨得光滑而富有肌肉的弹性感。《女子雕像》

古风时期的女性雕像都是立像,姿势比较古拙,都着衣未见裸体。女性雕刻的探索除人体的结构外,着重在透过有质感的衣服去表现女性的人体美。

这尊女子雕像正面站立是一件风格优美的全身像,动态端庄,身穿多利亚式无袖上衣和长裙,形体简练概括,透过衣裙仍能隐见女性人体美,发式仍带有古埃及装饰程式化。面部刻画很出色,那动人的微笑不同于一般公式化的“古风式微笑”,似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微笑之意,使人感到十分亲切;头发梳成流畅的发辫,成对称式的垂于丰乳两侧,不但自然优美还富有柔软质感,这使人物更加真实感人。握着蛇的女子雅典神殿雕刻

在雅典的卫城出土的多件女子雕像,她们都是着衣的。这一尊女子雕像被称之为《握着蛇的女子》。

在这尊女像作品中看得出雕刻家对人体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表现。人体的比例正确,在身着爱奥尼亚式的紧身上衣外面还有柔软而华丽外套和披肩,繁复的衣褶处理成一条条很有韵律的波浪线,与雕像的头饰和垂在肩胸的发辫上下呼应,相映成趣,使整个雕像显得华丽而和谐。

《濒死的战士》

古风时期最珍贵的建筑装饰雕刻是埃癸那岛上的阿淮亚神庙的山墙雕刻。

阿淮亚是神话中的女神,原称布里托玛耳提斯,她是猎人、渔夫和航海者的保护神。

神庙的东西两面山墙呈三角形,都置于雕像装饰,山墙中间位置高,人物取立势;两边低,人物处理成跪卧姿势。整个画面是描写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中间站立的是雅典娜。

两边人物组合向着中心,人物的动作都很真实地表现了临战姿态,自然生动,人体的解剖关系也比较正确。在西山墙的群雕中,仅有的古风式微笑尚残留在人物的面部,显得与战争气氛的不协调。

《濒死的战士》是东山墙中的一件,创作年代迟于西山墙,所以人物面部的“古风式微笑”几乎消失,雕像显得更为生动、真实。《弓箭手》

这是阿淮亚神庙东面山墙群雕中的一件引弓射箭的战士跪射姿势,又名叫赫剌克勒斯。在这件雕像和前面奔跑的战士雕像中,姿式动作十分生动,是真实地表现了临战时的动作姿势,人物的面部表情已与紧张的战斗相一致,原有的“古风式微笑”已经消失了,这个变化表明希腊雕刻艺术已经突破了程式化,更接近生活真实。这是一件接近圆雕的高浮雕作品。

《刺杀者群像》

《刺杀者群像》

又名《诛戮暴君哈莫狄奥斯与阿里斯托吉顿》。

哈莫狄奥斯和阿里斯托吉顿是公元前514年诛戮暴君希巴克斯的两位英雄。为表彰他们的业绩,在雅典广场上为他们建立纪念性雕像,据传这是雕刻家克里蒂乌斯和内西奥特斯所作。

这是一件由两人组成的具有强烈动势的作品。特别是哈莫狄奥斯的右臂高举过头,构图很有气势。虽然人物的脸部表情与所表现的情节似乎还不太协调,但在表现自由而又激烈的动作上又向前发展一步。

里切亚青铜雕像

这是被西方学者称为“近五百年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的青铜雕像。因为是在意大利南部里切亚市附近海域发现,因此而得名。

经研究确认这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古希腊的雕刻作品。根据古希腊的运动员不留胡须也不戴头盔的习俗判断,确认它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因此有人称之为“青铜武士”,共有两尊形象相似,只是一尊束发,一尊戴头盔。这一尊是束发武士。铜像的牙齿和眼圈是用银镶的,嘴唇、头发等是用铜镶贴,眼球是用象牙制成,铸造工艺十分高明,人体雕塑精美,技巧娴熟,不仅表现在雕像的整体形象,而且表现在每一个局部。

关于雕像出自哪一位大师之手,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菲狄亚斯,有人说是毕达哥拉斯。《维纳斯诞生》

这是块过渡时期最著名的浮雕,共三块,分别嵌在原罗马皇帝路得维希御座背面和两侧,因此而称《路得维希宝座浮雕》,靠背面上雕刻着维纳斯诞生的故事。

画面表现维纳斯从海水中诞生,两位山林水泽女神从海面上轻轻把维纳斯扶起。维纳斯正身侧面,两臂抬举成对称式。衣着贴身,海水沿着丰满的身体细密地向下流淌,当跨过乳峰顺着起伏的腹部流淌时突然被遮挡下身的布单隔断,布单以横向大褶纹交互成大小不等的弧形曲线,与女神胸前横向小弧形线形成呼应。两边的两个女神一手托着女神后身,一手扯着遮羞布,这又形成以维纳斯为中心的两边女神对称配置的整体造型构图。弯腰曲臂的女神繁复的衣裙褶纹按照身体的变化而变化,整个形象犹如一幅立体绘画。虽然侍奉女神头部已损,但人物仍然充满着生命气息。全图以各种不同的曲线造型组成一首曲线的交响乐曲。《哀伤的雅典娜》

这是1888年在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发掘的一块浮雕板,上面雕刻着头戴战盔,手持长矛而立的雅典守护神雅典娜形象。

因为雅典娜姿式是倚矛而立,故称《倚矛的雅典娜》,她表情哀伤,也有人《哀伤的雅典娜》。

这块不大的浮雕,雕刻技巧相当高明,不仅人体比例表现准确,而且还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雅典娜的姿态自由舒展而优美,实在就是生活中一位高贵少女的情态。它预示着古典盛期雕刻艺术的到来。

米隆的《掷铁饼者》

米隆生于公元前492年,艺术活动于公元前472年到440年间。他是伊留特拉依人,鲍萨尼亚斯在自己的旅行记中把他当作雅典人,这大概是他长期在雅典工作的缘故。米隆大概在20岁时到阿基列达斯门下学习,而艺术成熟于40岁左右。他擅长以青铜为材料的雕塑,能巧妙而准确地表现人物在运动中的正确姿态,塑成形神俱真的动物。《命运三女神》是巴特农神庙的东面人字形山墙上全部雕像中的一组雕像残片。三位女神是克罗索、克拉西斯和阿特罗波斯。她们的任务是纺制人间的命运之线,同时按次序剪断生命之线。她们是宙斯的御前顾问西米斯的女儿。人们从三女神的姿态神情中看到的不是神,而是人间姐妹之间亲密动人之情。《受伤的尼俄柏的女儿》作者姓名不详,这是神庙山墙上的高浮雕的一部分,类似圆雕。

尼俄柏是希腊神话中底比斯王后,她生为7个儿子和7个女儿而自豪,因此嘲笑神后勒托只生一男阿波罗、一女狄安娜(日神和月神),结果遭到报复,太阳神和月神射杀死她全部儿女,这是她最后一个女儿中箭时的残景,成了痛苦和悲伤的化身。雕像表现中箭时的痛苦神态,几乎全裸身体的动势足以表明痛苦,但面部却很平静,这正是古希腊美学特征:不表明因痛苦而扭曲的面容,只表现美,体现出静穆的伟大。裸体造型表现了匀称、和谐、丰满的人体美,与繁密的布单褶纹形成单纯与复杂变化的对比美。

《赫格索墓碑》

赫格索墓碑是公元前5世纪末到4世纪初许多墓碑中最杰出的一块。

希腊贵族和平民死后都有建墓碑的习俗,碑上雕刻的大多是向死者告别的场面。在这块碑上雕的是死者的形象。死者赫格索是普勒库赛斯的女儿,科罗依博斯的妻子。她坐在椅子上,仆人打开首饰箱让她挑选手饰。这件浮雕并没有使人想到死亡,已故女子尚在人间,和人们一起生活,只不过显得柔弱一些,好像不住,只好坐着。在主仆之间表现了一种若即若离、委婉动人的表情,令人感动。它体现了希腊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很理智和冷静的。

《克尼多斯维纳斯》是希腊雕刻艺术史上第一件以全裸体形态来表现女神的惊世骇俗之作。作品问世时曾引起极大的非议,然而却清楚地表明时代的个性:诸神灵已开始从偶像的地位坠落,成为人类情感的象征。这种希腊人文主义经过后来“希腊化”的发展而成为欧洲优秀的艺术传统。赫尔墨斯与奥尼索斯古典后期(前399-前330)《休息的赫剌克勒斯》

雕刻家塑造了一位强健的大力士形象,巨人作休息沉思状,全身肌肉坚实有力,人体轮廓鲜明,是一尊占有三度空间的圆雕像。

《雅典娜》

这是一座等身大的青铜立像原作,具有浓厚的古典色彩,取材于希腊神话。

宙斯吞食了自己刚怀孕不久的妻子就患了严重的头疼病,连懂得医道的阿波罗也治不好,于是就叫冶炼神瓦尔刚用斧子劈开他的脑袋看看,突然从中跳出一位全副戎装、手持长矛的女神,这就是雅典娜。她是普罗密修斯用泥塑造了人之后,给人以生命和智慧的女神,她是古希腊人民最敬爱的女神,在她身上集中了智慧、勇敢、贞洁的美德;还是主宰纺织、手工艺的勤劳女神。她是昌盛繁荣古希腊的象征,也是最大城邦雅典的守护神。

断臂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大理石雕刻)

约完成于公元前150年

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作者:亚历山德罗斯(希腊)《自杀的高卢人》

希腊化时期重要的艺术中心之一在小亚细亚柏加马王国。在公元前241—197年间击退了高卢人的猛烈进攻,为此,柏加马王国建立了卫城,并在广场上建立了胜利纪念碑性雕塑群像。《自杀的高卢人》是其中的作品。

作品表现被打败的高卢人首领,为了不作敌方阶下囚而受辱,勇敢而坚定地杀死爱妻之后自杀。这是一座震撼人心的悲剧性雕像。雕刻家着意刻画自杀时的紧张瞬间,群雕采用各种对比的手法塑造形象,立与垂下、生与死、动与静、形体的仰与俯、正与侧转,构成了一座三度空间四面观赏的组合雕塑形式,成为后来广场雕塑像的范本。

《胜利女神像》

这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又名为《萨莫色雷斯尼凯像》。

尼凯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传说她曾协助宙斯战胜提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在西方艺术中常以身生双翼,携带橄榄枝的形象出现。

雕像原先是安放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石崖上。传说是纪念公元前306年国王德米特里战胜埃及托勒密舰队而建立的;也有考证是公元前2世纪作品。《抱鹅的小孩》

这件作品出自希腊哈尔基顿的雕刻家波厄多斯之手,原作青铜,留存至今的这件是罗马复制品。波厄多斯擅长于风俗题材雕塑,成为当时专门雕刻儿童形象而闻名的艺术家。

波厄多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正是希腊化风俗性雕塑发展的时代,几乎触及到生活的各方面,从超凡脱俗的神性,开始表达最普遍的人性。特别重视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注重人的内在精神表现。从这个天真活泼的幼儿抱着有生命的鹅可见雕刻家对生活和人的理解,这是一组活灵活现的儿童生活雕像。雕刻技艺圆满、完美高超。

《拳击者像》

这是作于公元前1世纪的青铜原作,出自雅典雕刻家阿波罗尼奥斯之手。

雕像表现一个在激烈的拳击比赛中间坐下来休息片刻的拳击手,他是位久经拳击比赛的一位上了年纪的老拳击手,形象显得疲劳,从动势和表情上看,他对自己能否取得胜利似乎缺乏信心,但显得仍十分关注赛事,他裸露全身坚实的肌肉,虽然力健,但已有力不从心之感。

雕刻家阿波罗尼奥斯在这件作品上显示了高度的写实技巧,人体的动势,隆起的肌肉都符合人体的解剖,不仅外在形体真实,内在精神状态也极其生动,富有人性和生命。他不是完美的神,而是有血肉、有情感的人。

公元前480年,希腊海军在阿尔特米希恩海角附近同波斯舰队发生遭遇战,希腊人依靠风势大破波斯海军,赢得了这次海战的胜利。希腊人为了感谢希腊主神宙斯的帮助,便制作了这尊雕像。以后,它被当作战利品从希腊运往罗马,中途遇险沉入海底。

这尊雕像高2.09米,以青铜精铸,无论是神态的表现,还是对人体结构的刻划,风格非常严谨。作品完美地解答了用雕塑去表达英雄人物的精神状态的课题,真实地体现了希腊古典时期的精神和希腊民族的英雄气概,是现存的希腊英雄雕像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宙斯像伊瑞克先神庙女像柱

拉奥孔

《拉奥孔》(“thelaocoonandhissons”),大理石群雕,高约184厘米,阿格桑德罗斯等创作于约公元前一世纪,现收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拉奥孔之死一向是古罗马文学家和雕塑家们喜爱的题材,这组群雕《拉奥孔》就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作者是罗得岛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agesandros)和他的儿子波利多罗斯(polydoros)、阿塔诺多罗斯(athanodoros)。希腊陶瓶画是实用工艺品和绘画相结合的一种艺术样式。

陶器是古代希腊人的生活必须品和外销商品,特具实用和审美意义。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东方风格指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流行的一种陶艺,由于对东方出口,因此考虑到东方人的审美和实用,主要以动植物装饰纹样为主,有时直接采用东方纹样;其次是增强了装饰趣味,将动植物加以图案化。黑绘风格指在红色或黄褐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黑漆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红绘风格与黑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红色,而底子则用黑。故又称红彩风格。流行于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末。这种风格优越处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线条刻划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