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讲-文学创作论教学课件_第1页
4第三讲-文学创作论教学课件_第2页
4第三讲-文学创作论教学课件_第3页
4第三讲-文学创作论教学课件_第4页
4第三讲-文学创作论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第三讲文学创作论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4第三讲文学创作论4第三讲文学创作论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第三讲文学创作论一、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一)为什么说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1、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2、文学言语与科学言语和日常言语区别:(1)科学话语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2)日常言语较富于感情色彩和个人风格。(3)文学言语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采用修辞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辨析: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它不应该写丑的东西。

错。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指的是文学所描写的对象,也即作品的艺术形象应当经过作家审美眼光的筛选和提炼,在形象中融进作家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从而使读者能从中获得审美享受。但这并非说文学的对象只能写美,不能写丑。因为世上的实物往往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相比较二存在的,失去了丑也无所谓美。文艺作品不写丑是很难反映美的。况且作家的本领正在于能够以他的生花妙笔,把生活丑化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这样既可以使美丑对比更加鲜明,又通过丑的揭露批判和嘲讽,表现出对美的歌颂和赞美。比如王熙凤这一认为倘若是在生活中是极其丑恶的,但《红楼梦》中的凤姐形象既可恨又可爱,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关键在作家“怎么写”,而不在“写什么”。1、文学创作主体的种种解释(1)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柏拉图:柏拉图认为,艺术家对自然(“理式”的影像)的模仿不过像“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艺术家作为模仿者也就只是“影像”的复制者,机械的临摹者。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艺术作为一种想像是真正的创造。(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却是旁观者。”老庄哲学:“虚静无为”说苏轼:“游心物外”说(三)文学创作的主体人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主观地被动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而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获得自我的欣赏,从而产生美感。审美主体包括艺术家就是移情者。

——立普斯立普斯(Lipps,1851—1914)2、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具体的社会人不能第一,从总体意义上说,文学创造的主体作为具体的社会人,他不仅要处于具体的文学创造活动中,他还必须是一个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第二,从审美主体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来看,在文学创造活动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动的,或成为自然的奴隶,或他的活动完全从属于别人(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某些作家一开始就从属于资本),那么,他就是“自身的丧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总之,只有处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思考: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1、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实质上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其主客体关系特征:

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纽带2、主客体的双向运动主体要立足客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作客体的进行选择,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即作家的选择受社会生活的情势的规定和制约。(四)文学创作中的主客关系二、文学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

——《郑板桥集·题画》

馆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艺术素材→艺术发现→艺术意象→艺术形象

(构思)

(传达)

艺术发现富有主体性的材料储备

(一)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创作动机

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获取材料的途径:1、无意获取2、有意获取3、实践获取4、书本获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1893—1976)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艺术发现的表现方式:1、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2、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3、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黑格尔:《小逻辑》黑格尔(Hegel,1770—1831)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创作动机的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创作动机的动态轨迹: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部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量—支配整个创作过程。(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想象与联想

灵感与直觉回忆与沉思

1、艺术构思中的心理现象意识与无意识

理智与情感

回忆: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需要理性思维的参与和情感的浸润。沉思:在寂静和孤独中对心中的某个形象或某种意念的深沉思索,是一种新的发现,需要对对象从事二度体验。想象:把过去经验的记忆和先前形成的心中之象在某种新刺激下重新合成一个新结构的过程。联想: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作家在内心长期积累、比较、分析材料、艰苦地思索、无意间获得结果。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灵感与直觉的区别:1、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突兀判断。2、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3、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瞬间把握:伍尔夫1930年10月16日给埃·史密斯写信说:“我绝不会忘记写《墙上的斑点》那一天——刹那间一挥而就”。伍尔夫(Woolf,1882—1941)列夫·托尔斯泰(LeoTolstoy,1828—1910)背后的内蕴:1887年6月,阿·费·柯尼把从监狱女看守长那里听到的有关罗查利的故事讲给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直觉到它背后隐藏着某种待发掘的东西,这便有了小说《复活》的诞生。理智:作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情感:分为情绪和情感,前者指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后者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理智与情感的区别:1、感情在艺术构思中是动力因素,理智则是约束、规范因素。2、没有感情徒有理智,理智便有束缚想像力的负作用。3、失去理智而徒有感情,感情也能将作家推向不知所往。4、理智与感情之间是冲突还是相互促进,往往被作家当下心理状态所决定。意识: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到某种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一些观念和心理能力。简化和突出综合2、构思方式变形与陌生化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我拿过达尼雅来,把她同苏妮亚一同捣碎,于是就出现了娜塔莎。”

——托尔斯泰注:娜塔莎是《战争与和平》中的女主人公之一。她是由作家的妻子和姨妹综合而成的。突出:作家以一个形象(或意念)为底稿,然后寻求与之密切相关的、更有效、更传神的材料,使之有机地融合,达到立体、生动的效果。简化:作家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二者区别:突出浓墨重彩和淡化背景,简化只留下最核心、最能表现本质的要素。变形: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像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形象的方式。变形的方法:扩大和缩小(拉伯雷《巨人传》的卡冈都亚、安徒生的豆蔻姑娘)粘合(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仙)漫画(果戈理、鲁迅笔下的“狂人”)夸张(阿Q)幻事(凡尔纳笔下奇异、变幻的世界)陌生化:不用习见的“称谓”,而以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以一位从未见过挂钟的农村老妪刘姥姥的陌生眼光来写王熙凤堂屋里的挂钟,收到了陌生化的效果。变形与陌生化的区别:变形着重于“改变”事物常形,陌生化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以消解“套板反应”词语的提炼与技巧的运用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二)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即兴与推敲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逻辑。“达吉雅娜跟我开了一个多大的玩笑,她竟然嫁了人!我简直怎么也没想到。”

——普希金“他们(指人物)作那些理想生活中应该作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而不是我愿意的。”

——列夫·托尔斯泰“人物站起来跟作者发生争执,提醒作者该怎样描写他的那种时刻,正是作者创作中最欢乐、最有灵感的时刻。”

——王汶石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如鲁迅创作《不周山》、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群魔》3、缺乏应有的技巧。“夫大家之能得心应手,正先由于得手应心。技术工人,哲物能应;真积力久,学化于才,熟而能巧。专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需技巧也,更非若须技巧即不成大家也。”

——钱钟书:《谈艺录》,第211页

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常见的三个问题:词语提炼的任务: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艺术构思中已初步成熟的形象、意念准确、鲜明而生动地呈现出来。它涉及到形象和意念的物化、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风格的和谐等。技巧的运用主要是妙采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即兴: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产生条件:1、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2、要有气氛和契机。3、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长久酝酿的产物。4、和作家所禀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即兴和推敲的结合:1、创造之初不急于动笔,作反复思考和深入沉潜。2、动笔不可勉强,等待机缘或需要的唤醒。3、灵感突至,及时捕捉,记下全部轮廓。4、过后仔细从头到尾地修改定型。5、修改中以形象的内在物理和自我的中心意念来统摄。推敲:作家在语言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单词、调动语序,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或意念具体化的操作手段。它涉及到词句的精选,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三、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追求真善美(一)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因此,文学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文学真实,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

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传达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2、艺术真实的三个测度其一,反映的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生活的真实)其二,表现的测度: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情感的真挚)其三,心理的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感受的真切)3、艺术真实的特点:第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二,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

第三,个别和一般的统一“在这周刊上,看了几个阿Q像,我觉得都太特别,有点古里古怪。我的意思,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式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六卷,P150)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巴尔扎克(Balzac,1799—1850)“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Белинского

,1811—1848)在烟雾中,太阳在断崖的上空出现了,太阳的光线把葛利高里的光头上浓密的白发,照得发光了,又沿着苍白的、可怕的和一动不动的脸上滑着。他仿佛是从一个苦闷的梦中醒来,抬起了头,看见自己头顶上的黑色的天空和太阳的、耀眼的黑色圆盘。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思考:肖洛霍夫在《静静的顿河》中写到主人公格利高里抱着他钟爱的情人阿克西尼亚的尸体时,抬头一看,“看到了一轮黑色的太阳”。这种描写是不真实的。

错。文艺作品的真实性有两种,即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前者是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要求的,后者则是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加工创造。把太阳写成“黑色”的,从自然界的生活真实来看固然不合理,但从格利高里极度悲痛绝望的的心态来看,仿佛失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