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_第1页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_第2页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_第3页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扬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以下是收集整理了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宋译文对比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解释:

建康:今江苏南京。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欣赏之胜。'

遥岑:岑,音cn。远山。

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j。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外形的发髻,这里比方高矮和外形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这里应当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了:音liǎo。

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马上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曾向刘备埋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判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

流年:消逝的时间。

忧愁风雨:风雨,比方飘摇的国力。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考,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树如同此:用西晋桓温典。《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如同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此处借抒发自己不能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虚度时间的感慨。

倩:请托。读音qan

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

揾:wn。擦拭。

译文:

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悟我现在登楼的心愿。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惋惜时间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忧着风雨漂浮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创作背景:

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始终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接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南归已八年、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一说此词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时所作。

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名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诞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与抗金义***,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现存词600多首,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责备;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宽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的主和派***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出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心情。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词人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便借登建康城西赏心亭巡游之际抒发了郁结心头的悲愤。

从结构方面看,本词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词的上片是登高远眺,由物及人,触景生情:先写秋高气爽的南国秋色水天相连,苍茫清冷,江天无际,秋色无边;接着写山的外形挺立秀丽如"玉簪'似"螺髻',既绘形绘色又抒情传神,面对眼前的美景,词人想到的却是沦陷区无知无情的山此时也因中原沦丧而向人们"献愁供恨';最终写登楼远眺,并由外物联想到自身似"断鸿'的辛弃疾22岁时率众南下,离开沦陷区父老兄弟的他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而他的报国忠心却至今仍无人理睬,只能空佩宝剑难过地站在赏心亭上看夕阳西沉,听孤鸿哀鸣。

词的下片是借典抒情,以之明志:先通过古人古事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既不愿像张翰那样只思莼鲈美味,也不愿像许汜那样只知"求田问舍',其中的"休说'"怕'"羞'等字从反面入笔,表达了词人不甘从俗、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接着用"木如同此,人何以堪'的典故细说自己报国无门、岁月蹉跎的苦闷心情;至于"惋惜'三句,则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的"忧愁'所在国力日益衰微,而自己却不得不虚度年华;最终三句以问作结,照应前文,写了词人忠贞爱国却无人理解的苦闷:有谁能想到唤来歌女抚慰英雄的悲伤?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如此落泪,可见其已难过至极!然而,让更人难过的是,英雄的心境竟然从不被人理解。这与上片中"无人会,登临意'前后照应,读来的确让人荡气回肠。

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看,这首词充分显示了辛弃疾矢志报国的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交织而成的那种特有的沉雄豪壮的"稼轩风'。"千里清秋'"水随天去'"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胸怀报国大志,耻于"莼鲈之思'"求田问舍',气度是何其豪壮!悲恨填膺,无人理睬,国力危殆,无路请缨,虚度光阴,空洒英雄之泪,感情是何其沉郁!全词就是这样豪情郁气,一并交织,将词的壮丽发挥到了极致。

赏析:

读辛弃疾的词,总有种豪迈又大气的感觉。不愧是能提着刀杀入几万人敌***大营的英雄人物啊!

整篇词脉络的铺陈特别清楚爽利。从远处的山水风景切入,再由外部事物("孤鸿')联想到自己,继而伸展心情,再表达平生理想,随后回到现实,感慨时间消逝、英雄老去。畅意淋漓,一气呵成。

第一段开头先写景。举目远眺,一片远阔天地。"遥岑'指远山,是说远远望去,山峦叠嶂就像女孩子头上的簪子和发髻,形态各异。然而这样的风景并没有为他带来欣喜,反而"献愁供恨',不断地使他产生"愁'和"恨'。

为何愁,为何恨呢?由于他观察落日下一只落单的大雁,顷刻想到了自己的境况。辛弃疾祖籍山东,诞生时北方已经沦陷在金兵统治下。他一路南下,投奔南宋朝廷。所以说自己是"江南游子'。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落日'让人感伤,让人联想到结束和没落。那一刻,不知他目送着太阳落山,是否也想到了正在下沉的南宋王朝。"江南游子',亦想回家,想要一路杀回去,收回中原土地,***家乡。然而一切都太难了。故而"愁',故而"恨'。

"千里清秋'是这样的壮阔而肃杀,而登亭远眺的游子是这样的孤独而无助。

但假如仅仅是孤独,那也就泯然众人了。我个人觉得第一段最出彩的就是后面几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布满传奇颜色,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来自百度百科)吴钩在宋代很流行,可能也是由于其更多的精神象征意义。

辛弃疾一方面用"吴钩'这个词来自喻刚毅坚韧的品质、以及得不到重用的境遇,另一方面,"吴钩'也的确指他腰间佩着的刀剑。"把吴钩看了'和另一句更出名的"醉里挑灯看剑'意义类同,都是他对曾经的沙场生涯的怀念,以及对征战杀敌的迫切渴望。

他在孤独、心酸和悲苦中把自己蒙了尘的剑看了又看,内心悲愤痛绝。像那位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的前人一样,拍遍栏杆,也没有人理解他此时此刻的情意。

辛弃疾的性格是强硬而刚烈的,他这几个句子内在还是有着刚毅的骨架,却比柔情更令人心酸难过。

反复读几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记得"了'肯定要念),意味绵密,节奏紧凑却自带一股特殊的悠扬潇洒,真是荡气回肠。

紧接着其次段,他用了三个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是第一个,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字季鹰)思念家乡的莼菜鲈鱼羹而辞官回乡的事。以季鹰与自己对比,季鹰回乡了,而自己始终不得归。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其次个典故,说的是刘备(刘郎)看不起许汜,认为其自私自利,在国家危难时依旧只管自己置地买房。现如今他觉得自己和许汜没什么差别,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却无所作为,只能在江南闲居,因而愧对先贤英烈。

"忧愁风雨,树如同此。'说的是东晋***治家、***事家桓温的故事。桓温一次征战路经某地,见从前种下的柳树已长得很大了,感慨时间飞逝,"泫然流泪'道:"木如同此,人何以堪!'

抚今追昔,有不尽的共鸣与感悟。料想从来英雄迟暮,无人问津,可能到头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