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小组互动汇总知识讲解教学目标及难重点案例分析1234目录课后巩固5知识目标:1.掌握:声波传入内耳的途经,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2.熟悉: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3.了解:耳蜗及听神经的生物电现象,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前庭反应。能力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的传递特征。2.知道突触的概念以及突触传递的过程。3.知道常见的神经递质和相应的受体。思政目标:依据突触的可塑性要努力学习,增强长时程的记忆能力。Part1教学目标重点: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突触的概念,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电位。难点:中枢抑制的分类以及概念理解。Part1教学难重点第三节听觉器官
声波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听觉中枢听觉器官:耳适宜刺激:频率为20~20000Hz的声波感受器:螺旋器或柯蒂(Corti)器Part2知识讲解第一节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神经元(neuron):胞体和突起功能:胞体:合成各种蛋白质的中心,接受整合并发出指令。Part2知识讲解胞体树突轴突(二)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的功能传导兴奋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3.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①与直径有关直径较粗、有髓鞘的纤维,传导速度较快②受温度影响温度下降,传导速度减慢。5.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神经元轴突内的胞质常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称轴浆运输。轴浆运输具有双向性。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快速:410mm/d慢速:1~12mm/d205mm/d(二)神经胶质细胞(秘书)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①支持作用②运输营养物质③分隔与绝缘作用④修复与再生作用二、突触生理(synapse)(一)突触的概念与分类1.突触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二)突触的基本结构1.突触前膜2.突触后膜3.突触间隙20nm(三)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synaptictransmission):
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过程。
神经冲动达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移动至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电位突触传递的过程2.分类按接触部位:轴-体、轴-树、轴-轴突触。按作用方式:化学突触、电突触按效应: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突触后电位的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突触后膜:提高了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突触后膜发生局部去极化,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提高了对Cl-的通透性,Cl-内流,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的可塑性: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这类特性与学习、记忆和脑的其他高级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如曲张体特点:①没有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
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
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大于20nm
④信息传递花费的时间长
⑤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电突触传递:如缝隙连接特点:①膜之间的间隙小,只有2~3nm。②轴浆中没有聚集的突触小泡。③细胞间通道将胞浆直接沟通。④信息传递双向性,电阻低,是一种电传递。⑤没有潜伏期,传递速度快。三、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一)神经递质的基本慨念根据存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二)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2.单胺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3.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4.肽类
下丘脑神经肽、阿片样肽、胃肠肽。(三)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失活合成:小分子递质在胞浆内由前体物质经酶催化而合成。肽类递质由基因调控,在核糖体上合成。失活:被酶水解,吸收回血液,被神经末梢再摄取或被神经胶质细胞摄取。释放:Ca2+进入膜内促进囊泡释放递质。一、条件反射(conditionedreflex)(一)条件反射的形成(二)条件反射的分化和消退(三)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四)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
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四、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第一信号现实具体信号:灯光、铃声等第二信号具体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能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能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层功能系统四、反射中枢(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聚合式环式链锁式(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突触传递特征)1.单向传递2.突触延搁3.总和
包括时间总和、空间总和。4.兴奋节律的改变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三)中枢抑制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1.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inhibition)
通过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而发生的抑制。
特点:需要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来发挥作用。
据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分: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A)(2)回返性抑制(B)2.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inhibition)
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抑制。Part3小组互动汇总一、自学知识讨论二、重难点知识汇报三、思政目标Part4案例分析【案例】小丽,女,24岁,因为失恋,自服药水一小瓶,很快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呕吐物有大蒜气味,逐渐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家人发现后迅速送到急诊就医。查体后发现患者呼之不应,肌肉颤动,瞳孔缩小成针尖样,流涎,大汗淋漓,心率60次/分。临床诊断为“有机磷农药中毒”。立即静脉滴注大量阿托品,同时应用胆碱酯酶复活剂进行解救。请思考:1.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为何有机磷农药中毒会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