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消毒隔离技术培训(业内借鉴)课件_第1页
医院消毒隔离技术培训(业内借鉴)课件_第2页
医院消毒隔离技术培训(业内借鉴)课件_第3页
医院消毒隔离技术培训(业内借鉴)课件_第4页
医院消毒隔离技术培训(业内借鉴)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毒隔离技术培训LOREMIPSUMDOLOR1专业课件引言为预防、控制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的发生与爆发流行,保证人体健康,特制定本指南。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定的。隔离预防的目的是采取有效的隔离技术,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减少已知和未知的感染源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爆发流行。医疗机构应设立合适数量和类型的隔离病房和隔离室,其隔离原则为:严格管理感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2专业课件1.1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关系到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做好隔离预防技术对保护医务人员、病人及相关人员,控制医院感染极为重要。医院需制定隔离预防制度,各部门要加强管理,并组织实施。3专业课件1.2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1建筑布局合理,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它除了具有满足医院各专业功能的需求外,更应具有隔离预防的功能,区域划分要明确、标示清楚。2各科室、各部门配备足够合理的手卫生设备,如流动水、非手触式开关、对皮肤无刺激的肥皂或皂液、快速手消毒剂、干手设施等,以方便医务人员做好手部卫生。4专业课件1.3加强传染病人管理1传染病人要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2病情需要非探视不可者,按医务人员要求做好防护。3呼吸道传染病人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应戴口罩。4特殊传染病人一切活动限制在其病室内,不得随意离开病房。5专业课件1.4加强培训与指导1医院有关部门对全院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进行有关隔离预防知识的培训,使医务人员增强无菌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正确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隔离防护技术,熟练操作规程。2对全院各部门、各科室医务人员的隔离预防技术进行监督、检查、指导,以确保隔离预防技术安全、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6专业课件2.建筑布局与隔离预防技术7专业课件医疗机构的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必须满足“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防止污染环境”的要求,从硬件设施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为患者提供舒适便捷的就医环境。8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医院建筑规划和设计必须符合功能要求、防止医院交叉感染,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扩散,同时还要避免建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医院建筑是永久性建筑,应力求达到设计建筑科学、合理。为控制医院感染,医疗机构应进行区域性划分,并进行严格的区域性管理。9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2.1.1建筑分区的隔离方法根据病人获得感染危险性的高低,可以将医院分为4区:2.1.1.1低危险区(清洁区):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2.1.1.2中等危险区(半污染区):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2.1.1.3高危险区(污染区):如感染疾病科门诊、感染疾病科病房。2.1.1.4极高危险区(重点保护区):如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10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2.1.2隔离要求2.1.2.1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流、物流导致的污染。医院服务流程包括:病人进入医院门诊、急诊或住院接受治疗流程;探视者、工作人员流程;清洁物品供应流程;尸体和医疗废物运出医院流程;医院内各科相互联系的流程等。11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2.1.2.2各区分开,所属科室相对集中,隔离病区相对独立,要远离普通病房和生活区。2.1.2.3医院应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方便医务人员洗手。2.1.2.4通风系统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2.1.2.5尽量采用感应自控门。12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区域隔离方法区域隔离是指预防传染病传播的隔离,即把传染源(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或特殊环境中,使他们与普通病人分开,并对病人所污染的环境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治疾病的传播和不同病种的交叉感染。13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建筑布局的要求区域隔离的建筑布局分为“三区”、“两通道”和“两缓冲”。三区:即将病房的整个区域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医护人员办公室、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半污染区:主要有治疗室、护士站、消毒室、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病人出入院处理处。14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两通道:即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医务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病人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缓冲间:为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专门设立的区域,是一个两侧均有门的通道。15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隔离要求1严格服务流程和区域管理。各区界线清楚,有明显标识,区域间有实际隔离屏障,在缓冲间,当一侧门关闭后再开启另一侧门,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2不同传染病人分室安置,同种疾病病人可同住一室,两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米。疑似病人单独安置,隔离病室应设单独通往室外的通道或阳台。16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3保证病室内通风设施良好,通风不好的可安装合适功率的排风扇,加强通风。4各区安装合适数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洗手池。17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2.1.3病室隔离病室隔离适用于保护性隔离以及感染的防扩散隔离。18专业课件2.1建筑分区隔离方法2.1.3.1建筑布局在普通病房的尽端,设一个或多个隔离病室。2.1.3.2隔离要求2.1.3.2.1单人隔离室:主要用于易感病人的保护性隔离和未确诊传染病人隔离。2.1.3.2.2同室隔离室:相同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者可同住一室。2.1.3.2.3独立空调设备,保护性隔离室可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要采用负压通风。2.1.3.2.4随时关门。19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2.2.1感染性疾病病房的隔离预防2.2.1.1感染性疾病病房布局的要求感染性疾病病房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房、ICU和生活区,中小型医院可在建筑物的一端开辟感染性疾病病区,设单独出入口和出入院处理室,并设工作人员通道和病人通道。病房布局见本章第一节区域隔离。20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2.2.1.2隔离要求2.2.1.2.1严格三区两通道,界限清楚,有明显标识。2.2.1.2.2医务人员进入三区,严格区域流程。2.2.1.2.3不同种类的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同类病人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米。2.2.1.2.4病房通风设施良好,以自然通风为主,温度适宜时可长期开窗,通风不良时可安装排风扇,以保证病房内空气新鲜。禁止使用中央空调。21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2.2.1.2.5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洗手设施。2.2.1.2.6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医疗废物的处置。2.2.1.2.7严格陪探视制度。22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普通病房的隔离预防1普通病房布局的要求1.1普通病房设病室、办公室、男女更衣值班室、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储物间、配餐间、盥洗间、卫生间以及污物间等。1.2单人间病室一般安排病情较重的病人、特殊感染病人、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或其他需要隔离的病人(包括保护性隔离,如免疫低下的易感病人)。有条件的单人间可配备独立卫生间,并有洗浴设施。1.3有条件的医院病室内均设卫生间。23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2隔离要求2.1普通病房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2.2病室内床间距不少于0.8米,单排不超过3床,特殊情况不超过4床,双排不超过6床,特殊情况不超过8床。2.3配备适量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以方便医务人员和病人洗手。2.4不要在病房走廊抖动污物或暂存污物,认真执行国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医疗废物的处置。2.5严格陪探视制度。24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3负压病房的隔离预防3.1负压病房布局的要求负压病房适用于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病人的隔离,负压通气用于污染区。为了保证有效的通气压力,除留有必要的出入口外,所有的门窗都必须保持关闭。病室内空气送风口和排风口的位置直接影响空气的流动,负压通气采用上送风、下排风的方式,送风口(即空气入口)应设在墙上方或天花板上,排风口设在墙下方,距地面不小于0.1米。送风口应远离排风口,避免形成空气死角,使空气自上向下朝着污染的地面移动,通过墙下方的排风口排出。25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病房送风和排风管道上宜设置压力开关型的定风量阀,使病房的送风量、排风量不受风管压力波动的影响,使病房的负压有可靠、稳定的保证。输入新鲜的过滤空气,进行适当的空气循环,能稀释和去除经空气传播的微生物的污染,也能去除异味。负压病室内应设置独立卫生间,有流动水洗手和洗浴设施,为便于观察,在走廊一侧墙壁可安装玻璃窗,有条件是可配备室内对讲设备。26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隔离要求:1负压病房送、排风应经过初、中、高效过滤器三级处理,每小时换气6次以上。2负压病房应设置压差传感器,用来检测负压值,或用来自动调节不设定风量阀的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为保持房间的负压,排风量最少应大于送风量85m3/h。3负压病室只安排同种疾病病人,并限制病人到本病室外活动。27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4出院时病人物品要做消毒处理方可带出医院。5医务人员应加强工作的计划性,集中治疗护理,减少出入频率。6保证通风系统正常运转,做好设备日常保养。28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门诊的隔离预防1门诊布局的要求1.1一般门诊的布局应从便利病人诊治出发,单设出入口,流程清楚,有挂号、候诊、诊断、检查、治疗、交费、取药等处,交通便捷,减少病人往返,减少或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在门诊出入口或大厅设置挂号、问讯、预检分诊、交费、取药等窗口(或柜台)。29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1.2门诊量大的科室最好安排在楼的低层或出入口附近,各科配备适量诊室,并有指定的隔离诊室。1.3儿科门诊应自成一区,设在首层出入方便处,并设单独出入口,有预检处、挂号、取药处,另设单间隔离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有对外出口。1.4妇产科应自成一区,设单独出入口。1.5感染疾病科门诊应自成一区,设单独出入口,或在门诊区以外的地方单独建立,按区域隔离布局,设专用挂号、收费、取药窗口、诊室、隔离诊室、观察室、治疗室、化验室等,严格区域管理。30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2隔离要求2.1为了避免不同科室病人相互穿行和干扰,应分科挂号、分科候诊。门诊量小的医院可合科挂号、合科候诊。2.2诊室采光好,可以自然通风,无窗户的诊室应安装通风设施,保证诊室空气新鲜。2.3诊室内应有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或备有速干手消毒设施。31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2.4外科处置室应分为无菌切口处置室和感染切口处置室。若在同一室内进行,应先进行无菌切口的处置,再进行污染切口的处置。2.5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32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急诊科的隔离预防1急诊布局的要求急诊科应与门诊部毗邻,设单独宽敞出入口,有与医院其他科室或部门的通道,各主要通道应考虑推车(床)的便利,交通应便捷,方便病人就诊,急救大厅应宽敞,急诊科(室)应设预检分诊、诊查室、隔离诊查室、抢救室、治疗室、观察室、值班更衣室等,有条件的医院还应设挂号、收费、取药、化验、X线检查、手术室等,也可利用门诊和医技科室的设施。急诊观察室床间距不应小于1.2米。33专业课件2.2医院相关部门的隔离预防2隔离要求2.1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人,及时采取隔离措施。2.2各诊室内应配备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设施,或备有速干手消毒设施。2.3急诊观察室按病房进行管理。2.4急诊抢救器械一用一消毒或灭菌。34专业课件3.防护技术35专业课件学习目标掌握隔离区域的设置和划分

掌握隔离消毒原则

掌握手的清洗与消毒及穿脱隔离衣

掌握口罩和帽子的使用

熟悉隔离技术的概念

36专业课件概念隔离区域的划分隔离原则隔离种类及措施

相关理论37专业课件概念是将传染病患者、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的地方,暂时避免和周围人群接触,对前者采取传染源隔离,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对后者采取保护性隔离,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38专业课件

划分:1.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2.半污染区:可能被污染的区域。3.污染区:被污染的区域。要求:1.患者不可进入清洁区;工作人员须穿隔离衣工作;物品应有明显标记。2.传染区隔离单位的设置传染病区与普通病区应分开设置。隔离区域的划分39专业课件一般消毒隔离终末消毒处理隔离原则40专业课件病室、病床前应挂标记;门口有消毒液浸湿的脚垫,挂有隔离衣、洗手设备用避污纸。工作人员穿好工作帽、口罩、穿隔离衣前须备齐所须物品;穿隔离衣后才能进入隔离室,并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就医顾客接触的所有物品及排泄物均须严格消毒。病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医疗器械及用品按规定消毒。按病种使用医疗器械,污染物品不得在清洁区,护士更换护理对象时均应洗手。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隔离知识宣教。一般消毒隔离41专业课件

患者的终末处理:洗澡、用物消毒;尸体——消毒液擦洗——消毒棉球填塞开口处病室的终末消毒:熏蒸、暴晒、紫外线消毒终末消毒处理42专业课件终末消毒-污染物品消毒43专业课件隔离种类及措施1.严密隔离2.呼吸道隔离3.肠道隔离4.接触隔离5.血液、体液隔离6.昆虫隔离7.保护性隔离44专业课件技术3-2手的清洗与消毒目的:

避免或减少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病率;避免污染清洁物品。流水肥皂洗手法:指尖到腕上10cm,环形有力搓5次,时间大于15s,洗净擦干隔离好。流水肥皂刷手法:洗手的要领1.打开龙头湿润手2.刷蘸皂液刷手臂3.刷手30s流水冲4.重复一次,共2分钟45专业课件洗手口决掌心-掌心磨擦掌心手背双手交替手掌指背双手交替手指相扣、磨擦左手抓紧右拇指旋转磨擦,清洁皱折处,双手交替以右手指尖和拇指在左手掌内前后旋转磨擦,双手交替。注意清洁皱折处洗手步骤第一步1.淋湿手及手腕2.用肥皂或酒精3.掌心-掌心摩擦47专业课件洗手步骤第二步1.右手掌盖住左手背来回摩擦2.掌心-手背3.双手交替48专业课件洗手步骤第三步1.手掌-指背2.双手交替49专业课件洗手步骤第四步手指相扣、摩擦50专业课件洗手步骤第五步1.左手抓紧右拇指旋转摩擦,清洁皱折处2.双手交替51专业课件洗手步骤第六步1.以右手指尖和拇指在左手掌内前后旋转摩擦2.注意清洁皱折处3.双手交替52专业课件手消毒剂使用要求易挥发性的醇类产品开启后使用期限不可超过30d53专业课件技术8-3避污纸的使用目的:保持双手或物品不被污染物品:避污纸即清洁纸54专业课件技术8-4穿脱隔离衣目的:保护工作人员和病人;避免相互间交叉感染;避免无菌物品或无菌区域被污染。55专业课件技术3-4穿脱隔离衣穿隔离衣的口决:右提衣领穿左手,再伸右臂齐上抖。系好领扣扎袖口,折襟系腰半屈肘。一穿左,二穿右,三系领,四扣袖。五拉左,六拉右,腰带系在前面右。56专业课件穿隔离衣57专业课件穿隔离衣58专业课件脱隔离衣59专业课件技术3-4穿脱隔离衣脱隔离衣的口决:松开腰带解袖口,套塞双袖消毒手。解开领扣退双袖,对肩折领挂衣钩。60专业课件脱隔离衣61专业课件技术3-4穿脱隔离衣注意事项:1.保持隔离衣里面及领部清洁,系领带(或领扣)时勿使衣袖及袖带触及面部,衣领各工作帽等。隔离衣须全部覆盖工作衣,有破洞或潮湿时,应即更换。2.穿隔离衣时避免接触清洁物;穿隔离衣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工作,不允许进入清洁区及走廊。3.隔离衣应每天更换一次。接触不同病种病人时应更换隔离农。62专业课件技术3-5鞋套鞋套的作用:防止工作鞋、袜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物质的污染。防止污染清洁环境。鞋套的种类:按形状可分为靴型和鞋型鞋套两类。鞋套的选择要求: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63专业课件技术3-5鞋套鞋套的应用指征1从清洁区进入污染区时。2进入重点保护区时如ICU、血液病房、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64专业课件技术3-5鞋套注意事项鞋套只在规定区域内穿,离开该区域时应将鞋套脱掉。鞋套如有破损时应及时更换。65专业课件技术3-6防水围裙防水围裙的作用防止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浸湿、污染工作服。防水围裙的分类根据材质围裙分为可复用的塑胶围裙及一次性防水围裙两类。66专业课件技术3-6防水围裙防水围裙的应用指征1清洗内镜、医疗器械时。2当可能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时。67专业课件技术3-6防水围裙注意事项1一次性防水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2重复使用的塑胶围裙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3围裙如有破损或渗透应及时更换。68专业课件技术3-7帽子帽子的作用1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2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头皮屑等途径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帽子的分类根据制作材质的不同,帽子可分为一次性帽子及布类帽子两类。69专业课件技术3-7帽子帽子的应用指征1进入洁净环境前。2进行无菌操作时。3接触病人时。4进行诊疗技术操作时。70专业课件技术3-7帽子注意事项1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与清洁。2如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3一次性帽子不得重复使用。71专业课件技术3-1口罩、帽子的使用口罩摘下时,应将戴在口鼻内侧的一面向里折好,放在干净口袋里,不要内外不分。72专业课件4.隔离技术73专业课件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病人、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宿主,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74专业课件4.1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概念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种预防,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粘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染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染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75专业课件4.1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具体方法与措施标准预防适用于所有病人的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的全过程,当医务人员每一次进行可能与污染物接触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污染其它部位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76专业课件4.1标准预防1手卫生2戴手套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77专业课件4.1标准预防5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的处理:5.1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时,根据规定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5.2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仪器设备时,要防止工作人员皮肤和黏膜暴露、工作服的污染,以防止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病人和污染环境。5.3需重复使用的利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以便运输、处理和防止刺伤。5.4一次性使用的利器,如针头等放置在防刺、防渗漏的容器内进行焚烧处理。78专业课件4.1标准预防6急救场所可能出现呼吸骤停等需要复苏时,用简易呼吸囊(复苏袋)或其他通气装置以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7医疗废物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79专业课件4.1标准预防8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8.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8.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8.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消毒、清洗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8.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清洗,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80专业课件4.1标准预防8物体表面、环境、衣物与餐饮具的消毒8.1对医院普通病房的环境、物体表面包括床栏、床边、床头桌、椅、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定期清洁,遇污染时随时消毒。8.2在处理和运输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衣物时,要防止医务人员皮肤暴露、污染工作服和环境。8.3可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消毒、清洗后再使用,对隔离病人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餐饮具。8.4复用的衣服置于专用袋中,运输至指定地点进行消毒、清洗,并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污染。81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4.2.1隔离的原理隔离技术是针对疾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而制定的。82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感染源: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分为两种: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Exogenousinfections,Crossinfections)指病原体来自病人身体以外的地方,如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或环境等。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s,Autogenousinfections)指病原体来自病人本身,如病人自身的正常菌群。83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感染途径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新宿主的方式。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不同微生物传播方式不同,需制定不同的隔离预防措施。微生物的感染途径有以下5种,以前三种最为常见。84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和重要的传播方式,接触传播又可分为两类: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间接接触传播:易感者通过接触了病人的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等体内物质污染的物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种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85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一米以内)传播。通过说话、打喷嚏、咳嗽及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等操作时,病人产生带有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移行短距离喷溅到易感者的鼻、口等部位而传播疾病。86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由长期停留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颗粒(≤5um)或含有传染因子的尘埃引起。这种方式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在空气当中播散可以被同病房的宿主吸入或播散到更远的距离。87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媒介物传播:微生物通过污染物品如水、食物、血液、体液、药品、仪器设备等传播。昆虫媒介传播:通过蚊、蝇、蟑螂等传播疾病。88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易感人群个体间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有显著差异,一些人对感染有免疫力或抵抗感染因子的能力强,另一些人在同样环境下,可能和病原微生物与之共存,成为病原携带者,有人则发展成疾病,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成为易感者。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慢性疾病、使用大量激素、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这些因素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易于感染。89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隔离方式1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人,在进行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隔离预防。90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1.1病人的隔离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1.2防护隔离进入隔离病室接触病人包括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隔离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91专业课件2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要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92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2.1病人的隔离:病人应单间安置,加强通风;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尽快转送有条件收治的传染病院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限制传染病人的活动范围;做好空气的消毒。2.2防护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人房间时,应戴帽子、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必须戴手套。93专业课件3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病毒性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隔离预防。94专业课件4.2基于传播方式的隔离预防3.1病人的隔离可疑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室安置;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应分开安置;减少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当必须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病人病情容许适应佩戴口罩;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米以上,加强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3.2防护隔离与病人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需佩戴帽子与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 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