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常见意外-攻击的干预处理(精神科护理课件)_第1页
精神科常见意外-攻击的干预处理(精神科护理课件)_第2页
精神科常见意外-攻击的干预处理(精神科护理课件)_第3页
精神科常见意外-攻击的干预处理(精神科护理课件)_第4页
精神科常见意外-攻击的干预处理(精神科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科护理学攻击行为的干预和处理

(一)攻击行为的评估第一,如有无冲动和暴力行为史、有无自控能力降低的精神障碍史。第二,评估攻击意图的强烈程度及行动计划。第三,评估攻击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如警告可能受攻击的第三方。(二)非药物干预措施1.一般的安全技巧避免直接目光对视,不要随意打断其谈话确保安全通道,及时发现患者愤怒的迹象取走患者携带的危险物品2.检查技巧予以足够的个人空间,尽量保持开放的身体姿势尊重、镇静、耐心、认可患者有意义的感受劝阻患者停止攻击行为无效时,则予以身体约束。攻击行为者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给有攻击行为者过度的刺激(三)临床干预快速镇静剂电抽搐治疗(四)攻击行为发生后的对策做好冲动和攻击行为的详细记录以备案(五)攻击性行为的长期治疗原发疾病的治疗精神分裂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境障碍用抗躁狂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应治疗原发疾病。行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有效心理治疗适应与非精神病性患者,如虐待配偶的患者,可予以夫妻治疗精神科护理学攻击行为的风险评估(一)攻击性行为的评估方法基于流行病学的信息及临床表现的评估基于统计学的“精算式”评估根据统计学结果列出危险因素,以临床评估作为补充的结构式评估模式1231和2结合(二)攻击性行为评估的基本内容人格特征攻击历史及特点精神状态环境因素1234既往暴利史是预测未来发生暴力行为最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易冲动,不能接受批评和挫折、精力旺盛、自我中心,为人轻浮病态嫉妒,偏执观念、想伤害他人,缺乏自我控制治疗态度依从性差、药物滥用等精神刺激或突发事件再出现的可能、社交困难和缺乏支持等(三)危险性评估的注意事项应区分静态与动态、近期与远期的风险注重评估工具与临床观察的结合评估须综合多方意见明确评估的目的精神科护理学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攻击性行为有关的影响因素有1.生物学因素3.社会学因素4.疾病2.心理学因素5.其他1.生物学因素性别普通人群男女比例为9:1精神障碍患者差异不明显攻击暴力有家族聚集现象,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遗传与基因异常5羟色胺γ氨基丁酸,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抑制相关雄性激素,血糖、抗利尿激素、缩宫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左右大脑半球的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额叶和颞叶功能及脑电图慢波活动,前额叶、杏仁核、海马在情绪唤醒时反应增高等与攻击行为有关生化神经内分泌脑结构与功能2.心理学因素情绪的稳定性及成长阶段人格特征认知内容与认知加工过程应激智能3.社会学因素(1)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群体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2)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与成年后的攻击行为关系密切(3)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年限成反比(4)暴力环境、氛围,不当传媒和舆论具有诱导和榜样作用(5)婚姻稳定差、缺少社会支持者易发生攻击行为(6)环境因素、失去原有的地位及势力等易导致攻击性行为4.疾病冲动行为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尤其是反社会型障碍)、药物和酒精滥用等精神障碍患者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攻击行为被害妄想、被控制体验、被跟踪感,产生不良体验的命令性幻听、绝望状态、病理性嫉妒等与攻击性行为关系较大精神障碍精神症状5.其他有过暴力行为或攻击行为物理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攻击行为概述精神科护理学【概念】

攻击行为(aggressivebehavior)简称攻击,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伤害和痛苦的有意行为。

攻击行为【分类】攻击行为攻击方式言语攻击动作攻击攻击动机攻击性质【分类】攻击行为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给他人造成痛苦作为目标,比如,起因于冲动的谋杀。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分类】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他人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攻击获得所希望的奖励或者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抢劫获取财务,恐怖活动等。【分类】攻击行为亲社会攻击:在社会道德标准所接受的范围内,以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攻击性行为。如社会治安、逮捕罪犯。【分类】攻击行为反社会攻击:是犯罪类型的一种,指个体在遭受某种心理挫折后,采取不符合行为规范、伦理道德以及法律制度等要求的,有害他人身心健康与社会安定的攻击行为。【理论】攻击行为本能论挫折论习得理论【理论】攻击行为1.本能论弗洛伊德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而非自我破坏。这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和普遍的。【理论】攻击行为2.挫折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遭受挫折时,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保持心理平衡,必然要通过发起侵犯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发生攻击行为之前必然有挫折,挫折越大,攻击的强度越大;挫折越小,攻击越小。【理论】攻击行为3.习得论攻击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