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介绍课件_第1页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介绍课件_第2页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介绍课件_第3页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介绍课件_第4页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介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

诊疗方案介绍东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设备先进,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专科。长期以来以本院历代名老中医的脾胃学术思想为指导,在继承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脾胃病科。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名科,东莞市医学重点专科,全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大肠息肉诊疗协作组副组长单位,东莞市中医学会脾胃病/肝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本专科由专科门诊、住院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室、内镜中心“四位一体”组成,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优势”的发展道路。病房面积1746平方米,现有病床54张,每年平均收治住院病人一千多例。消化内镜中心诊疗人数每年超过5000人次。专科综合情况

专科综合情况

专科门诊特色治疗室内镜中心住院部

四位一体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介绍一.胃脘痛(慢性胃炎)

二.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三.鼓胀病(肝硬化腹水)

四.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五.大肠息肉(结肠息肉)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

1.疾病定义2.病因病机3.辩证论治4.外治疗法1.诊断要点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经常发生疼痛的胃脘部疾患。胃脘痛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脾、胃、肝等脏腑,病机多虚实夹杂,临床单一证型较为少见。胃痞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本诊疗方案主要讨论关于慢性胃炎的诊疗方案。2.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禀赋不足等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脾虚气滞,胃失和降。3.辩证论治(1)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次症:①纳呆;②疲倦乏力,少气懒言;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⑤脉沉弱。治法:益气健脾,和胃止痛。主方:理气六君子汤(何老新订方)组成: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5g半夏12g,陈皮5g,厚朴花6g,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5g,竹茹15g。典型脾虚舌象3.辩证论治(2)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主方:加减黄芪建中汤(何老古方化裁)。药物:黄芪30-50g,白芍30g,桂枝10g,党参25g,炙甘草5g,大枣肉10g,山药25g,炒麦芽30g,陈皮5g,生姜(煨)5g。过食生冷容易致脾胃虚寒3.辩证论治(3)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胀痛;②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心烦易怒,善叹息;④舌淡红,苔薄白;⑤脉弦。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方:健胃消胀方(董明国主任方)或四逆散加减。健胃消胀方:大腹皮15g,枳壳15g,沉香5g,内金15g,莪术10g,石斛15g,太子参15g,甘草5g,佛手15g,白芍30g。四逆散:柴胡10g,枳壳(实)10-15g,白芍(赤芍)15-30g,甘草5g。3.辩证论治(4)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干口苦;③身重困倦;④小便短黄;⑤恶心欲呕。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5-10g,厚朴10-15g,石菖蒲10-12g,制半夏10-15g,黄芩10-15g,芦根l0-15g,茵陈10-15g,生薏仁20-30g。3.辩证论治(5)胃阴不足证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④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⑤脉细或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主方:加减麦门冬汤(何老古方化裁)。药物:麦冬12g,太子参20g,北沙参15g,半夏10g,甘草5g,山药20g,百合20g,乌药10g,石斛15g,谷芽25g。4.外治疗法(1)特定电磁波治疗治疗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证为主。取穴:中脘。(2)针灸疗法针疗: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根据证型可适当加减:如肝胃不和,可加太冲;脾胃虚弱,可加气海:胃阴不足,可加三阴交;虚证用补法,其他证型用平补平泻。针刺取穴后,接普通电针仪,调至适当的频率和强度,行针20分钟以上,每日1-2次,5-7天为1疗程。灸疗:常用的腧穴足三里、中脘穴、神阙、特效反射区:背部第九至第十一胸椎两侧1.5寸,艾条灸5~15分钟,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吞酸、呕吐、嗳气,疗程:每天1次,每次2个部位;10天为1疗程。4.外治疗法(3)双柏散(本院经验方)敷贴或治疗外敷中脘穴或胃脘部,每日1次,1次贴8小时后取下,5-7天为1疗程。功能:行气止痛,应用于胃脘部疼痛者。(4)胃腹散(成方)封包熥络宝治疗胃腹散取适量装入布袋封口,微波加热(以不烫伤皮肤为度)外敷中脘穴或胃脘部,每日1-2次,5-7天为1疗程。功能行气消胀,应用于脘腹胀满者。(5)中频脉冲电治疗将电极板贴于脐周2-5cm,接中频脉冲治疗仪,选择7号处方,调至适当的频率和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5-7天为1疗程。(6)耳穴贴敷治疗耳穴的选择:主穴有脾、胃、胆、十二指肠,配穴有神门、皮质下、交感,3个配穴可止痛。治疗方法:用王不留行进行敷贴,每次自行按压5-10分钟,每日不少于3次,5天一疗程,一般3个疗程针灸治疗。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1.疾病定义2.病因病机3.辩证论治4.外治疗法1.诊断要点胃痞病是以病人自觉心下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按之无形,压之无痛,伴有饮食减少、嗳气多、大便不正常等的病证。胃痞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本诊疗方案主要讨论功能性消化不良。

2.病因病机本病病因包括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邪气内侵、湿热所侵、情志不和以及脾胃内伤等多方面,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我们在全面正确地认识该病的病因病机基础上,FD的总病机可概括为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脾虚是发病基础,肝郁是发病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诸症的共同中心病理环节。治疗应以调理顺达气机,恢复胃之通降为大法。3.辩证论治(1)脾虚气滞证主症:①胃脘痞闷或胀痛;②食少纳呆。次症:①每因情志不畅而发作或加重;②暖气;⑧呃逆;④疲乏无力;⑤舌淡红,苔薄白;⑥脉弦细。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主方:理气六君子汤(何老新订方)。药物: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5g半夏12g,陈皮5g,厚朴花6g,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5g,竹茹15g。3.辩证论治(2)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部胀痛;②两胁胀满。次症:①纳少泛恶;②痞塞不舒;③心烦易怒;④善叹息;⑤舌淡红,苔薄白;⑥脉弦。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主方:健胃消胀方(董明国主任方)或四逆散加减.健胃消胀方:大腹皮15g、枳壳15g、沉香5g、内金15g、莪术10g、石斛15g、太子参15g、甘草5g、佛手15g、白芍30g。四逆散:柴胡10g、枳壳(实)10-15g、白芍(赤芍)15-30g、甘草5g。3.辩证论治(3)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寒隐痛或痞满;②喜温喜按。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纳呆;③神疲倦怠;④手足不温;⑤大便溏薄;⑥舌淡苔白;⑦脉细弱。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主方:加减黄芪建中汤(何老古方化裁)。药物:黄芪30-50g,白芍30g,桂枝10g,党参25g,炙甘草5g,大枣肉3枚,山药25g,炒麦芽30g,陈皮5g,生姜(煨)5g。3.辩证论治(4)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苔黄厚腻。次症:①口干口苦;②身重困倦;⑧恶心呕吐;④小便短黄;⑤食少纳呆;⑥脉滑。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5-10g,厚朴10-15g,石菖蒲10-12g,制半夏10-15g,黄芩10-15g,芦根l0-15g,茵陈10-15g,生薏仁20-30g。3.辩证论治(5)寒热错杂证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疼痛;②嘈杂泛酸。次症:①遇冷加重;②口干口苦;③肢冷便溏;④嗳气;⑤纳呆;⑥舌淡苔白;⑦脉弦数。治法: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主方:加减半夏泻心汤(何老古方化裁)。药物:法半夏15g、黄芩5-10g、黄连5-10g、干姜5-l5g、党参10g、甘草5g、百合15g、乌药10g。半夏鲜品及成品鼓胀病(肝硬化腹水)1.疾病定义2.病因病机3.辩证论治4.外治疗法1.诊断要点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为临床重证,治疗较为困难。臌胀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腹水等。本诊疗方案主要讨论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中医治疗。

2.病因病机本病病因多与情志郁结、酒食不节、劳欲过度,感染病毒或病后体虚有关。主要累及肝、脾、肾三脏。本院名老中医何老将本病早、中期的病理和晚期进行区分,认为早、中期为肝、脾、肾俱损,血瘀内积,湿热内蕴,晚期则为气、血、水相互搏结,三焦失司,水泛络伤。本病虽病机临床表现复杂,但基本病理相同,均为本虚标实。3.辩证论治(1)肝脾两虚,气滞血瘀(多见于肝硬化代偿期)症状:脘腹痞胀,时轻时重,胁下癥瘕刺痛拒按,头颈胸臂等处见红点赤缕。神疲倦怠,面色晦暗,纳呆食少,恶心呕逆,大便溏滞,体重减轻,脉多弦缓虚细,舌质暗红不华,有瘀斑,苔腻浊,脉弦缓虚细。治法:健脾养肝,解毒消癥。主方:二甲调肝汤(何老新订方)。药物:黄芪25g、太子参25g、白术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糯稻根须20g、白芍药15g、穿山甲15g、鳖甲25g、田基黄30g、茵陈20g、丹参15g、三七5g、桃仁20g。鳖甲(上)与穿山甲(下)3.辩证论治(2)湿热瘀结(多见于黄疸型活动性肝硬化)本期肝硬化,面目皮肤发黄,脘腹胀急,或有腹大坚满为主症,烦热口苦,渴不欲饮,纳差、乏力,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可伴有出血倾向,或有发热,来势较急,病情凶险。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退黄。主方:清肝解毒汤(何老新订方)。药物:茵陈30g、赤芍30~60g、丹皮12g、水牛角15g、丹参15g、大黄10g、白花蛇舌草30g、连翘20g、败酱草20g、虎杖20g、板蓝根30g、五味子15g、垂盆草20g、甘草10g。茵陈3.辩证论治(3)脾肾两虚,气滞血瘀水停(多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伴见腹水形成)症如上述且更重。腹大胀满,鼓胀如抱瓮,撑胀不甚,脐突,腹壁静脉怒张,气促,胸满,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痣赤缕或有紫斑。伴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脉多沉、细、涩,舌质晦,有瘀斑,苔腻浊。治法:通阳活血,化气逐水。主方:消臌茵陈五苓散(何老新订方)。药物:茵陈20g、肉桂5g、白术20g、茯苓30g(皮肉各半)、猪苓20g、泽泻20g、黄芪25g、海藻30g、生姜皮10g、牵牛子15g、沉香5g、木香5g(后下)、大腹皮20g、桃仁15g、白茅根30g。五苓散中的中药组成3.辩证论治(4)并发症治疗鼓胀并神昏症状:轻者齿鼻出血,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吐血或便血。症见腹部胀满,胃脘不适,吐血鲜红或大便油黑,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主方:泻心汤合十灰散。药物:大黄10g,黄连10g,栀子15g,茜草10g,牡丹皮15g,棕榈皮10g,大蓟10g,小蓟10g。若气随血脱,汗出肢冷可急用独参汤以扶正救脱;继则以参附针、参麦针、黄芪针以益气温阳养阴。白芨粉:15g用冰冻生理盐水稀释后胃管注入,每天3次。田七末:0.5g用冰冻生理盐水稀释后胃管注入,每天3次。3.辩证论治(4)并发症治疗鼓胀神昏症状:神志昏迷为鼓胀晚期恶候。症见高热烦躁,怒目狂叫,口臭便秘,溲赤尿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心开窍。方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用醒脑静静脉滴注。4.外治疗法1.胃腹散或肝复转阴散(成方)封包熥络宝治疗虚证:胃腹散或肝腹转阴散(成方)封包治疗:胃腹散或肝复转阴散取适量装入布袋封口,微波加热(以不烫伤皮肤为度)后外敷肝区、中脘穴或胃脘部,每日1次,3天为1疗程。2.双柏散或自调中药贴敷治疗实证:①双柏散(经验方)敷贴治疗:中药粉剂用水和蜜搅拌成膏,外敷中脘穴或胃脘部,每日1次,1次贴8小时后取下,3天为1疗程;②用芒硝粉15g、甘遂末0.5g、冰片粉0.5g,调均匀,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以腹水消退为度。4.外治疗法3.中药药浴实证:适用于湿热蕴结之证,适用于腹大,尿少或黄疸明显者。将冬瓜仁30g、茯苓100g、泽兰20g、田基黄50g煎汤取汁2000ml放入浴缸内加入热水,调至37-40℃后进行洗浴。虚证:适用于脾胃亏虚证,症见腹大、纳差、大便溏、舌质淡、脉沉弱。将五爪龙100g、白术30g、茯苓100g、赤小豆50g煎汤取汁2000ml放入浴缸内加入热水,调至37-40℃后进行洗浴。实践证明中药药浴可减少利尿剂的用量,并相应减少其副作用。真正行使通经活络,利水消肿之功效。药浴疗法注意事项:吐血、黑便、紫斑、神昏、发热、脐疝等患者禁用。4.外治疗法4.肝病治疗仪(远红外线疗法)

哈哈泄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1.疾病定义2.病因病机3.辩证论治4.外治疗法1.诊断要点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的病证。本诊疗方案主要讨论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诊疗方案。病理因素离不开湿。以外感寒湿、湿热、伤食、肝气乘脾以实证多见,有脾虚者往往虚实夹杂。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我们认为泄泻的发病基础以脾虚为主,非常注重“运脾法”的应用,临床疗效显著。2.病因病机3.辩证论治(1)脾虚湿阻证主症:①大便时溏时泻,餐后即泻,或有黏液;②腹痛隐隐绵绵。次症: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舌淡边齿痕苔白腻;④脉虚弱治法:补脾燥湿,升阳止泻。主方:加味缩脾饮(何老古方化裁)或参苓白术散加减。加味缩脾饮(何老古方化裁):砂仁8g(后下),草果8g,煨葛根20g,甘草5g,炒扁豆30g,乌梅肉6g,白术15g,车前子15g。参苓白术散:人参10g(可用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扁豆20g,陈皮5g,山药20g,炙甘草5g,莲子20g(可用糯稻根20g代),砂仁6g(后下),薏苡仁20g,桔梗6g,大枣4枚。3.辩证论治(2)肝郁脾虚证主症:①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发作常和情绪有关;②急躁,易怒,善叹息。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脉弦细。治法:疏肝健脾止泻。主方:疏肝止泻方(何老新订方)药物:柴胡15g,白芍18g,枳实10g,炙甘草5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5g,砂仁5g,炒麦芽25g,乌梅肉10g,秦皮12g。3.辩证论治(3)脾肾阳虚证主症:①晨起腹痛即腹泻,完谷不化;②腹部冷痛,得温痛减;③形寒肢冷。次症:①腰膝酸软;②不思饮食;③舌淡胖,苔白滑;④脉沉细。治法:补肾火,暖脾土,扶元气。主方:加味四神丸(何老以古方化裁)破故纸20g,肉豆蔻15g(去油),五味子15g,吴茱萸15g,大枣4枚,生姜10g,人参10g(可用党参20g),熟附子15g。3.辩证论治(4)脾胃湿热证主症:①泻泄腹痛,泄而不爽,粪色黄而臭;②泄泻腹痛,泄下急迫;③肛门灼热。次症:①胸闷不舒,烦渴引饮;②口干口苦:③舌红苔黄腻;④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主方: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葛根20g,黄芩15g,黄连15g,甘草5g,苦参15g,秦皮12g,炒莱菔子15g,薏仁25g大肠息肉(结肠息肉)1.疾病定义2.病因病机3.辩证论治4.外治疗法1.诊断要点大肠息肉是指大肠粘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隆起物。本病在大肠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直肠和乙状结肠最常见。病理上将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有恶变倾向。本病以便血、腹泻为主要症状。其诊断主要依靠肠镜发现及病理学检查。病因病机主要由于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湿郁化热,热蕴成毒,湿热毒邪交互而生息肉;或由于后天饮食不节,偏食肥甘厚腻,或嗜酒无度,进食生冷之品,导致痰湿之邪壅滞肠道,与肠中垢物,凝聚日久,乃生息肉。脾失健运,经脉阻滞以致气机不利,瘀血浊气互作亦生息肉。故本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为湿热、气滞、瘀血、痰浊。2.病因病机3.辩证论治(1)湿瘀阻滞证主要证候特点: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