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课件_第1页
第三章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课件_第2页
第三章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课件_第3页
第三章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课件_第4页
第三章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区位理论一、农业区位论二、工业区位论三、中心地理论四、零售业区位理论五、多部门企业区位理论本章重点: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假设前提和基本理论。零售业区位的影响因素、普劳德伍特的零售业空间分布类型,霍伍德和博伊斯德中心边缘模型;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通道扩张、邓宁折衷理论;多部门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以及空间演变四种模型的区别和相同点。一、农业区位论(一)提出者杜能(vonThunen,1783—1850),1826,《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历史背景:德国农业制度改革后出现以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经营,农业的合理经营成为实践需要。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城市是唯一的市场;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农业生产条件、土质条件一样;4.农业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二)理论前提(三)理论形成机制1、一般地租收入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r=P-C-Ktr单位农产品的地租收入此处可以看成是利润假设只有一个城市,生产全部被消费某农产品在平原上能够布局的最远距离是地租收入为0时,即r=0,0=P-C-Kt;因为P-C=常数MM=Kt;K=M/t2、比较分析,确定农产品布局空间在远离城市的某一点,究竟布局哪种农产品需要进行各种农作物利润的比较。林业圈层为什么布局在第二圈层,和现在我们的感觉不一样(四)农业圈层理论的发展相邻城市存在对圈层的影响河流存在对圈层的影响土壤质量的差异对圈层的影响作物价格的高低对圈层的影响逆杜能圈逆杜能圈二、工业区位论(一)提出者: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德国经济学家,工业地理学家。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历史背景: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区位选择成为实践需要。(二)理论前提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三)工业区位理论内容1、运费指向论——基本工业区位格局运费主要取决于重量和运距,在原料地和消费地已知的情况下,运费就只和原材料及产品的重量有关。为此,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原料地消费地工厂原料指数(materialindex)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原料指数

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2、劳动费指向论——第一次偏移工厂布局倾向于劳动费用最低点。工业区位由运费指向转为劳动费指向条件: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见图解)判断工业受劳动力成本指向的影响程度劳动费指数=劳动费/产品重量如果单位产品的劳动费用大,则工厂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人口密度、运费率以及技术进步对区位指向的影响P为运费最小地点,劳动力低廉地为L1、L2,如果在L1、L2处布局工厂,分别比P(最小运费地点)处劳动费低3个单位。

则工厂应该布局在:L1?L2?劳动力成本最低区位的图解3、集聚指向论——第二次偏移工厂布局倾向于能获得集聚效益的地点。集聚因子: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纯粹集聚:技术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而产生集聚偶然集聚: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分散因子:为避免集中的不利后果而分散的因子。如图所示,五个工厂不考虑集聚情况下的费用最小地点在ABCDE处,假定由于集聚使单位产品节约成本2个货币单位。图中围绕各工厂的封闭连线是临界等费用线,即与因集聚而节约的成本相等的运费增加额曲线。

可能发生集聚的区域:临界等费用线内侧。集聚指向替代劳动费用指向的前提(四)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再认识三种指向不符合实际选址时的考虑。比如运输与集中的矛盾交通、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区位选择的空间余地扩大,各地差异缩小,企业区位选择难度大。------企业将如何选择空间呢?工厂区位选择有时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运输与集中的矛盾一般来说,生产集中源于规模经济的追求。即规模经济大于运费增加时,集中布局。例外:运输指向较强时,即使存在规模经济也不会集中。运输通讯成本降至很低时,理论上规模经济容易大于运费增加,出现集中。但各生产厂商分散布局仍可能有集聚效益。实践中,出现集中的原因不一定是运费降低(集聚效益)的结果:生产商偏好的区位,往往是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位,这通常也是其它生产商选择的区位,看上去具有集聚结果。企业如何选择空间“光滑”的生产空间——资本转移和工厂的移动变得更加容易。随着运输的现代化和信息传输的飞速发展,距离在经济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日益减弱。企业选择余地大,而相应的城市和区域面临着吸引资本和劳动力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艰巨挑战。在“滑溜溜”的生产空间中,具有一定粘结”性的区位,便是企业选择的可能区位。比如:新产业区,在我国新产业区的初级形态有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传统产业聚集区三、中心地理论(一)提出者:克里斯塔勒,德国地理学家。1933年发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中心地理论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又是怎样的规律”(二)基本概念1、中心地:为周围地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中心城市或城镇。2、中心性: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公式如下:C=B1-B2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3、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下限指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必须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是从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又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往往容易和中心辐射范围混淆4、中心地的等级: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高级中心地-上海次级中心地-南京低级中心地-合肥更低级中心地—水湖镇高级中心地职能意指能够提供大量商品服务范围较大的商品。(三)假设前提1、均质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2、通达性一致。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3、消费者都就近购买。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四)理论分析过程1、中心地尽量布局于少数中心地,并满足所有居民的要求,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呈正六边形布局2、多种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在空间的布局当商品服务半径小于已经形成的中心地商品服务半径时,仍然依靠原来的中心地供应则某些地区得不到该商品,在相邻的中心地市场间出现空白,这时空白区就会出现一个次一级的中心地。以此类推,空间上形成一个规模递减的多级正六边形的网络模型(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3、克氏考虑三种影响空间分布的因素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3的空间模型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其低一级的中心地市场区域大3倍。也就是说等级m(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3个等级m-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一个m级中心地包括2个m-1,6个m-2,18个m-3,…,[2*3(i-1)]个m-i(1<i<m)个中心地。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4的空间模型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K=7的空间模型我国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补充阅读: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

1、中心地理论在许多国家的区域规划中得到了积极的应用。低地之国荷兰,根据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进行造地城镇空间安排,取得良好效果。2、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斯坦将商品到达范围的下限和上限的组合分为四种类型A、下限比上限大很多:消费者移动能力有限,而且消费需求极小,因此,商品供给者为了确保销售量会采取巡回销售的方法B、到达范围的下限缩小,上限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交通条件也相应改善,从而刺激了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但下限仍然大于上限,商品供给者还必须采取巡回销售的方法C、下限和上限的差进一步缩小,巡回点数减少,移动距离也大幅度缩短。D、当消费者需求进一步增加或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上限超过下限时,商人就可得到超额利润,这就是第四种类型。随着超额利润的增加,其它商人也将在此布局店铺,到了这一阶段,店铺的发展过程就完全与廖什中心地模型一致。四、零售业区位理论1、零售业(retailbusiness)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为主的行业。空间形态:商业中心、商业街、商业小区(一)为什么要研究零售区位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杂货店为什么在不同等级规模的市场中存在?是不是在每个街角都需要一个银行?电话、上网会不会取消商店?市场多大才能适合目前的位置?不同区位布局什么类型和规模的商店?在社区设置什么样的零售设施可以缓解商业中心的交通和噪声问题?快速干道的发展对零售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集娱乐购物为一体的SHOPPINGMAIL为什么在现在城市中越来越多?传统商业中心会受影响吗?新的零售业空间格局(封闭式、室内、垂直化)中最优的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布局。2、为什么要研究零售区位(二)影响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消费市场状况市场与人口。零售业最大的特点是消费者指向,即零售业区位于人口的分布密度呈比例。市场与收入:购买力不同对零售区位的规模和类型要求不同。2、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随着距零售区位的距离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数量在减少。交通条件可修正空间距离,便捷的交通会促进购买增加。3、零售业间的竞争。竞争者的存在有利有弊。(相互依存理论)—揭示不同需求弹性的商品布局时对竞争者的考虑不同4、地价的作用:不同类型的零售业所能支付的地价能力,是决定其区位选择的重要因子。相互依存理论——霍特林模式假定:①消费者在空间上均等地分布;②生产费在所有的区位都均等;③产品的运费率在所有的区位都相等;④生产者按照工厂生产价格销售,从工厂到消费者的运费由消费者支付。结论第一种情况:对于产品需求是无限的而且是非弹性的;如果只有一个企业A时,在任何区位布局都能占有所有市场。第二个企业B的区位选择同样是自由的,但他考虑到与A的竞争,在市场中央尽量靠近A的地点布局是最有利的。这样企业A和B分别向市场的左半侧和右半侧供给第二种情况:

若考虑需求的弹性,即价格对销售量有影响时,在送达价格最高的市场末端,降低送达价格非常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将在直线市场的1/4处布局

(三)零售业空间模型1、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①我国零售业空间类型商业中心:从数量多、分布广、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要为目的的小型商业中心地,到更高一级(能提供中、高档商品)的商业中心地。便组成了一个逐级排列的商业中心体系商业街:邻里型商业街(100-200米)、地域型商业街(500-700米)、地区性商业街(1000米左右)、大型商业街(1000-5000米)商业小区:指居民住宅区内设立的商业服务业集中区,一般相当于城市内的三级商业中心②普劳德福特分类: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近邻商业街和孤立商店群。外围商业区中心商业区孤立商店群主要商业街近邻商业街③贝利对芝加哥市零售业的分类:中心部(CBD、区域中心地、社区中心地、近邻中心地)(见下图)沿道路和街道呈带状布局(传统购物街、主要干线的零售业、郊区的新零售业区、高速公路零售业区)(见下图)专业化空间:追求集聚效应和接触效益的:汽车街、印刷街、娱乐区、家具区、批发区、医疗区、古董市场等。呈同心圆分布的零售业空间类型市中心级(CBD)区域中心级居住区级小区级社区中心级邻里级便民商店近邻中心级传统购物街型空间城市干道型空间郊区新带状型空间高速路沿线型空间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空间类型④发展:戴维斯1976对英国城市的研究中发现由于汽车广泛使用,商业中心类型具有一定的带状特点——主要沿交通线布局;交通工具的改善和普及使城市商业中心等级出现减少或缺失现象。——表现为超级市场和便利店迅速发展,中型综合性超市退出城市这种高瞻远瞩的预言对今后,尤其是当代城市商业规划和中心地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3、中心商业区(CentralBusinessDistrict)内部结构中心商业区起源: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教授1923研究芝加哥等北美城市结构形态时,提出城市的同心圆结构.即城市的社会功能环绕中心呈同心圆结构,其中的核心区就叫CBD,由此向外依次为转运区.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中产阶级居住区和高收入阶层居住区.霍伍德和博伊斯的中心边缘模型核心部(商务):土地利用、空间垂直发展、白天人口集中和特殊职能布局的特点1920年以前,90%的零售业集中在核心区,现在降到50%,并继续下降,目前主要活动是金融、零售业、各类其他服务业包括办公楼、宾馆、其他专业服务。边缘部:土地利用面积广、利用密度不高该模型职能空间分化明显;适合人口密度不大,土地富裕的发达地区。中心商业区的核心——边缘模式戴维斯(1972)——中心商业区空间融合模型。同心圆布局:各职能围绕核心部呈同心圆状分布,属于传统的城市中心购物活动,受一般便捷性影响最大。沿交通线呈带状分布的零售业区:如汽车修理厂、咖啡馆等,与进入市中心的交通干道紧密相关,即受干道便捷性的影响最大。等级由高向低,由内向外分布;一些特殊功能,如娱乐设施,家具展销点或产品市场等的区位与场地、历史背景或环境条件,即受特殊便捷性的影响最大(码头、车站)戴维斯的中心商业区空间融合模型一是呈圆形布局的零售业;二是呈带状布局的传统商业街;三是受特殊背景影响的专业化空间集金融、贸易、展销、购物、文化、服务等功能及商务写字楼、公寓为一体的区域。商务活动的中枢,具有全方位、高档次的服务和高效率的经营活动。著名的商务中心区:东京的新宿巴黎的拉德方斯纽约的曼哈顿香港的中环上海的陆家嘴等布局特征:商务中心区是城市空间形态的象征,能突出城市景观和特有的识别性,往往是高层高密度、环境优美、交通方便、通讯发达、设施齐全的高度现代化的地区。CBD商务活动的辐射范围,不仅限于本市,而且涉及全国乃至全世界。补充阅读:CBD(中央商务区)拉德方斯门法国的拉德方斯:这里汇集了上千个跨国公司。IBM、法国电力、菲亚特、日立等大公司都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办公大楼,约有十几万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白领员工。还有大型四季商业中心、奥尚超级市场,面积很大的主题公园,喷泉、雕塑、绿地、街心花园点缀其中,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理想场所。法国商业中心:香榭丽舍大街(四)引力模型1、引力模型1929年,赖利对美国150个城市研究结果。当在A和B两城市间存在一个等级相对较低的C城市,两城市对C城市的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呈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呈反比。

Ba:城市A对C的营业量;Bb:城市B对中界点的营业量;Pa:城市A的人口规模(或中心职能数);Pb:城市B的人口规模;Da:城市A到C的距离;Db:城市B到C的距离;赖利进步证明,当两个城市的规模差距太大时,对某地的零售业引力与其离两个城市间的距离比的3次方成反比。2、断裂点模型:由康维斯(P.D.Converse)于1949年对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加以发展而得。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两个城市影响区域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公式如右式中dA为从断裂点到A城的距离;DAB为A、B两城市间的距离,PA为较大城市A的人口,PB为较小城市B的人口。赫夫的概率引力模型。(略)AB断裂点合肥市市区人口208万,GDP2102亿,芜湖市区人口104,GDP902亿。两市直线距离是122公里,交通距离135公里。用人口计算出两市断裂点在71公里处。用经济规模计算在85公里处,而合肥距离巢湖的直线距离约62公里,由此可见巢湖在合肥的辐射范围内。但巢湖市呈西北东南狭长形方向发展,其东南因河流入江便捷与芜湖关系也比较密切。官厅路上商业企业类型主要是?现有商业企业有哪些不适合该区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微观区位选择特征是什么?网络商店的普及会冲击合肥市零售业空间布局吗?本节思考题五、多部门企业区位(一)企业增长的动因:1、为了获取规模效益。2、实现交易内部化。3、技术优势的发挥。4、来自竞争的压力。1、一体化扩张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的早期增长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张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企业向原生产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企业增长到到一定阶段后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活动2、多样化扩张:企业通过涉及相关或不相关产品扩张企业规模扩大,形成的多部门、多区位格局对企业充分利用各地优势,降低成本,扩大盈利十分重要(二)企业增长战略(三)企业增长方式对空间的影响增长方式①内部发展:通过自身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或股票发行的形式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就近布局的特征明显。②外部发展:合并或兼并。——由于原有区位已经存在,重新规划比较困难。由于扩张规律起作用,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从中心向外不断扩张的特点资料:我国钢铁企业空间扩张97年到04年,钢铁企业开始区域性联合重组和强弱联合重组。如:

(1)1997年9月,邯钢兼并河北衡水钢管厂和河南舞阳钢铁公司;(2)1998年11月,以宝钢总厂为主,联合重组上海钢铁和梅山钢铁;(3)2003年1月,大连钢厂与抚顺钢厂联合重组为辽宁特钢集团2005年以来,钢铁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联合重组和强强联合重组。如:2005年4月,北京的首钢与贵州的水钢联合重组;2005年11月,四川的通德集团联合重组黑龙江国有企业西林钢厂;2005年12月,武钢与柳钢联合成立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公司2007年上海的宝钢集团收购新疆的八一钢铁、湖北的武钢集团收购云南的昆钢集团是我国钢铁企业跨区强强联合重组的标志性事件。2010年天津钢管集团、天津钢铁集团、天津天铁冶金集团和天津冶金集团四家国有钢铁企业资源,联合组建国有独资公司渤海钢铁集团。2010首钢总公司与通钢重组。2011年鞍本联合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近年来俄罗斯钢铁企业海外扩张情况一览(四)企业空间扩张企业空间扩张过程的阶段阶段Ⅰ:企业形式十分简单,生产单一产品,具有一个工厂。组织功能单一,仅管理一个工厂的生产。没有战略、管理和日常运作的决策等级划分。——单区位特点阶段Ⅱ:随着企业生产规模和空间分布范围的扩展,引起组织的劳动地域分工。一些承担特殊功能的专业化部门出现,这些功能的专门化以及不同区位上工厂的建立,需要更大程度的中央控制。由此,分离出公司总部。其功能是进行总体规划,并协调其它组织单元的活动。——多区位企业。企业空间格局特点:不同功能部分的空间分工阶段Ⅲ:随着企业的增大,企业生产活动多样化,组织结构形成多分部结构。每一分部负责一种产品生产,存在于特定的市场、技术和政策环境条件之中。与此相应,公司组织结构上产生了三个等级:1)高层管理、战略决策,2)控制、协调和管理决策,3)企业日常运作管理。空间结构特点:各分部自成生产和销售系统,分散布局(五)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1、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2、企业空间扩张规律。这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于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中,但前者使这一过程呈现某些规律,后者又使其偏离这些规律。3、中国公司的特殊空间扩张——通道扩张4、跨国公司空间扩张接触扩散(contagiousdiffusion)经济活动和要素从原地向扩散地由近及远进行的扩散。是最为常见的地理扩散。也是距离衰减效应的体现。例如:城市先进的思想、文化、行为对城郊及周边农村地区影响总体上呈扩散状态进行江淮汽车在华东市场份额较高,仅江浙沪占全国销售量的1/3。等级扩散即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这种扩散过程并不一定(多数情况下完全不是)按地理邻近性,而是按区域(或城市)的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例如东京、香港流行的文化和消费率先影响到上海,而上海的流行文化在进行接触扩散的同时也会通过等级扩散影响到合肥。企业空间扩张规律企业空间扩张是一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行为,这种扩张除遵循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又受制于组织的决策行为、组织内外部网络和发展战略。接触扩张在企业空间扩张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扩散在服务型的公司中表现更为典型。等级扩张常按市场规模,首先进入最大的市场(都市区),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并不考虑这些市场的距离是否邻近。——等级扩张的原因可以用周期理论解释。通道扩张所谓通道扩张,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密切的人际关系,形成公司空间扩张的人际关系通道;比如无为高沟电缆生产,其他地区的人无法进入该领域相同的隶属关系或计划体制下长时间的互相作用关系,形成机构(或体制)通道;我国事业单位改制后与原隶属单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经营业务的扩大和占领市场。产品生产或服务之间的关联,形成生产通道;地理区域的邻近性,形成距离通道。这些通道共同作用于公司的空间扩张过程之中。跨国公司空间扩张——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企业可以拥有的优势有:①企业的所有权优势。②内部化优势。③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如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或垄断优势、品牌优势、融资能力优势等。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所采取的跨国经营模式:授权经营、销售代理、OEM模式[ODM(代设计),OBM(自主品牌)]

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原始设备制造商)一种“代工生产”方式,生产者不直接生产产品,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控制销售“渠道”,具体的加工任务交给别的企业去做的方式。亦称为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微软、IBM等、美国耐克公司台湾早已成为全球PC机最大的OEM基地印度亦是通过OEM的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内部化优势企业自身利用所有权优势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更加有利。优势来自于内部交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