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详细勘察(JK17+330人行天桥)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前言1.1工程概况成都空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业主)拟建设“正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我院受业主委托,承担该项目的详细勘察任务。该项目设计由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设计单位”)担任。拟建项目场地位于正公路双流区段,项目起点接成乐扩容落地互通,终点为剑南大道与正公路互通立交,接天府新区直管段,全长约7.560公里。拟建JK17+330人行天桥为新建跨越剑南大道而设置。综合地形以及跨越道路情况,上部结构采用钢箱梁。本桥全长60m,桥宽4.5m。下部结构桥墩采用花瓶墩、桩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桩基础;桥梁分类为中桥。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3.1条及《市政工程勘察规范》第3.0.1条,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划分本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1.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1.2.1勘察目的本次勘察目的是对拟建物场地进行勘察工作,为设计单位的施工图设计阶段提供所需的岩土参数,对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作出评价,并对拟建工程基础设计和施工等提出建议。1.2.2任务要求根据设计提供“勘察技术要求书”及其他相关规范、规程要求,本次详勘工作任务要求如下:(1)查明拟建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规模、成因、分析发展趋势,评价其对拟建工程的影响程度,若遇砂土应评价砂土是否存在地震液化;(2)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3)查明特殊性岩土、河湖沟坑及暗滨的分布情况,调查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分析评价其对设计与施工的影响;(4)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和地表水的补排关系,提供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根据需要分析其对工程的影响;(5)判定水、土对工程材料的腐蚀性;(6)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进行评价,提供抗震设计所需有关参数;(7)对设计和施工中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岩土工程技术建议和相关岩土参数;(8)综合评价桥位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对桥梁的基础类型与埋置深度,以及对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9)未尽事宜按现行《市政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1.3勘察技术依据根据上述要求,在充分搜集工程场地附近已有的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本次勘察根据以下国家规范、规程和地方标准执行:(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7)《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8)《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1)《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1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13)《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14)《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0年版);(15)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我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质量管理的通知》(成建委【2014】427号文)。(16)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业主提供的《正公路(双流段)快速化改造工程项目JK17+330人行天桥》(电子版)。1.4勘察方法和工程量布置1.4.1勘察工作布置勘察施工前,踏勘现场了解拟建场地内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地层情况等,收集区域及本工程场地的工程性质、水文气象资料、当地的建筑经验等,用以综合分析场地岩土工程特性,评价拟建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根据拟建工程性质,结合邻近场地勘察资料及工程经验,并遵循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按照综合评价的方法和原则,该桥梁工程由设计院布置钻孔,共计布置勘探点2个,原钻孔编号为所有工点统一编制,现为满足工点报告编制相关要求,调整钻孔编号为“Q1#~Q2#”,原钻孔编号和调整后的钻孔编号对应关系见表1.4.1-1。拟建场地大部分为现状剑南大道辅道,局部地形有起伏,交通管理部分管制措施、地下管线等外界因素影响,野外作业施工时对大部分勘探点进行了移位。钻孔布置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根据勘察要求及相关规范要求,勘探点间距在44.53m,勘探孔深度均不小于30.0m。在钻探取样进行鉴别的同时,采取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以综合评价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评价场地地下水及土层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采取水样2件(地表水)、土样1件进行腐蚀性分析。钻探工艺及原位测试能满足有关规范及勘察技术要求(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原钻孔编号和调整后的钻孔编号对应关系表1.4.1-1原钻孔编号调整后的钻孔编号ZK46Q1ZK47Q21.4.2勘察方法根据有关规范及勘察技术要求,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本次勘察采用XY-100型回旋钻机进行泥浆护壁钻进全断面取芯钻探、SH-30A型冲击钻机进行冲击抽土、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取土试样、水试样进行室内试验等综合勘探方法。1.4.3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本次勘察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范围主要为规划用地红线范围,主要采用半仪器法(地质罗盘和GPS)对地层、岩性等进行勾绘,确定工程地质分区等。除上述工程地质测绘手段外,还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工作,具体了解场地周边环境条件、场地稳定性等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调查场地附近建筑物的地质情况和地基基础资料,周边道路、市政管线资料,划分地层的层序及成因类型,包括卵石土的颗粒组成情况、地下水的类型、特征、补排条件、腐蚀性、降水措施等;(2)调查可液化土层及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3)调查有无古河道、人工洞穴情况,调查地下水动态变化与地表水系的联系;(4)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构造资料,调查历史地震活动情况和构造活动情况,对区域稳定性作出评价;(5)收集拟建场地地区地震及气象资料,包括最大风速,湿度,最高、最低气温等;(6)收集当地水文资料、构造及地震资料。1.4.4钻探根据有关规范及勘察技术要求,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钻探采用1台XY-100型和1台SH-30A型钻机。所有钻孔均采用XY-100型回旋钻机,植物胶或套管护壁施工工艺进行全断面取芯钻进;采取全风化泥岩原状土样进行室内试验。选取钻孔对全风化泥岩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测取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钻探工艺及原位测试能满足有关规范及勘察技术要求。1.4.5原位测试在钻探取样进行鉴别的同时,标准贯入(N)等原位测试。1.4.6取样与试验(1)取岩土试样①原状土试样:根据地层情况,当地层发生变化时应加取土样,地层稳定为同一土层时,取样间距可适当加大。采用薄壁敞口取土器采取原状土试样。②水样:每组总量不应少于750ml,其中一瓶为250~300ml,进行侵蚀性CO2分析,应立即加入2~3g大理石粉(并注明)。(2)室内试验①常规土工试验:室内试验操作及成果分析必须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以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等要求。一般原状土样试验项目:比重、天然含水量、密度、天然孔隙比、饱和度、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直剪试验。黏土增作胀缩性试验。②水和土样腐蚀性试验项目:A水样PH值、酸度、碱度、游离CO2、侵蚀性CO2、矿化度、硬度、溶解氧、Na+、K+、Mg+、Ca+、NH4+、Cl-、SO42-、HCO3-、NO3-、CO32-、OH-。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条进行,并判断其腐蚀性。B土样根据实际情况,每一地质单元的每一土层,取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土的腐蚀试验和评价。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条进行,并判断其腐蚀性。1.5勘探点的测放勘探点的施放采用的坐标为成都市城市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系,野外放孔采用中海达F16型RTK测量仪进行勘探点测放。所供使用的图件精度均能满足勘探点的测放要求,测放钻孔精度满足规范要求。钻孔具体位置及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6勘察作业时间和完成工作量根据业主对工程进度的总体安排,我院于2020年3月14日进场钻探,历时4日历天,于2020年3月18日完成外业钻探工作。本次勘察外业完成的工作量如下表。已完成工作量统计表表1.6-1序号名称数量备注1勘探点施放2个1组日2植物胶护壁取芯钻探2孔/64.20m全部为泥浆(植物胶)护壁取芯钻孔3标准贯入2次原位测试4土工试验常规试验2件原状土岩石试验6组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5腐蚀性试验水腐蚀性2件引用“K13+595人行天桥”水质简分析数据土腐蚀性1件土腐蚀性分析1.7勘察工作质量评述现场钻探和取样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执行。取芯率大于90%,满足规范要求。取样达到Ⅰ类或Ⅱ类,满足工程需要。室内试验操作及成果分析严格执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以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等,参数真实可靠。本报告达到详细勘察深度要求,可作为拟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之依据。2、场地地理、交通、及气象水文条件2.1地理位置及交通概况本项目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正公路和剑南大道南段交汇处互通内,交通较为便利,见图2.1-1。图2.1-1拟建工程交通位置图2.2气象、水文概况场地所处成都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少冰雪。主导风向为NNE向,常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000mm,丰水期6~9月,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根据成都气象台观测资料,成都地区的气象指标如下:①气温:年平均气温16.2℃,极值气温-5.9~38.3℃。②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47.00mm。最大日降水量为215.8mm。③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④相对湿度:多年平均为82%。⑤日照时间:多年平均为1228.3小时。⑥风向与风速:主导风向为NNE向,多年平均风速为1.35m/s。⑦最大风速为14.8m/s(NE向),极大风速为27.4m/s(1961年6月21日)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区域地质构造及稳定性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龙门山滑脱逆冲推复构造带:经青川、都江堰至二郎山,绵亘达500余公里,宽约50.0公里。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强烈变动的、规模巨大的、结构异常复杂的北东向构造带。龙泉山褶断带:展布于中江、龙泉驿、仁寿一带,长约200公里,宽15公里左右。为一系列压扭性的逆(掩)断层组成,呈北东走向,构造形态狭而长,现今时期断裂活动标志少。成都坳陷与成都平原分布的范围基本一致。呈北东35o方向展布,是一西陡东缓受“喜山期”两侧断裂对冲形成的构造盆地。“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沉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Q)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下覆白垩系(K)地层之上。基岩内发育有浦江~新津、磨盘山等断裂,构造线均沿北东方向延展。浦江~新津断裂南起浦江,北过新津后隐伏于第四系地层之下,深约5.5公里,以北趋于消失,最后一次大规模活动时间距今约8.8万年;沿此断裂带的浦江曾于1734年发生过5级地震。磨盘山断裂位于成都市区以北,自新都经磨盘山进入成都市区一环路北三段附近。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性分析,磨盘山断裂通过地区属不稳定的微活动区;沿此断裂带的新都曾于1971年发生过3.4级地震。成都地区在大地构造体系上位于华夏系龙门山隆起褶皱带和新华夏系龙泉山褶断带之间。该体系于印支运动早期已具雏形,印支晚期则已基本定形,进入喜山期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剧其发展。老第三纪,青藏高原的上升,龙门山和龙泉山随着隆起,但地面高差不大。进入新第三纪差异运动不明显。早更新世,龙门山急剧抬升,龙门山随着抬升,平原西侧坳陷形成,粗碎屑之卵砾石堆积其间。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龙门山、龙泉山继续抬升,整个平原则普遍下沉。中更新世晚期,新构造运动变得剧烈而复杂起来。龙门山、龙泉山加速抬升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主干断裂继续加强活动,成都坳陷解体,东部边缘构造带和西部边缘构造带上升,局部成为台地,中央坳陷和边缘构造带的部分地段继续沉降,接受上更新统沉积,最终形成了成都地区现今的构造轮廓和地貌景观。总体来说,成都地区为一稳定地块。本场地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5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85公里,近期龙门山地震活动较强烈,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过8.0级汶川地震,以及2013年4月20日发生7.0级芦山地震,但对成都市区一般无太大影响。场地距离龙泉山褶断带较近,但龙泉山植被较好,现场调查和钻探,均未发现和揭见断层破碎带,也无发现岩层突变现象,同时,龙泉山褶断带无近期发震的历史记录。因此,本场地可判断为相对稳定场地。图3.1-1成都区域地质构造略图3.2地形地貌拟建工程位于成都市双流区正公路和剑南大道南段交汇处互通内,所处的地貌单元为岷江水系Ⅲ级阶地。根据现场测放钻孔的孔口标高,地面标高介于491.77~491.88m之间,高差约0.11m。3.3地层岩性在钻孔深度范围内所揭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现详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杂填土1-1:色杂;由砖瓦块、卵石混黏性土组成,道路上钻孔由道路混凝土路面组成,全场地分布。厚度1.5~2.2m。(3)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K2g)紫红色,主要矿物成分为黏土矿物,部分岩体夹石英、云母和石膏等矿物质;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夹层状砂岩及泥岩,根据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如下三个亚层:①全风化泥岩3-1:岩体结构已全部破坏,已风化呈土状,可塑。残存有少量1~5cm的碎岩块,该层内夹有薄层的强风化泥岩,手捏易碎,干钻易钻进,钻探岩芯采取率在80%~95%之间。②强风化泥岩3-2: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很发育,岩体破碎,可用镐挖,干钻不易钻进。锤击声哑,无回弹,有凹痕,易破碎,浸水后可掰开,属极软岩。③中风化泥岩3-3:结构部分破坏,沿节理面有次生矿物,风化裂隙发育,岩体被切割成岩块。用镐难挖。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较易击碎,浸水后指甲可刻出印痕,属极软岩。该层厚度较大,局部存在砂泥岩互层状态,局部夹薄层强风化砂质泥岩。以上各地基土的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资料柱状图”。3.4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为了取得场地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采用了标准贯入(N)试验及取水样、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通过对获取的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数理统计,得出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3.4.1室内试验本次勘察共取原状土样2件、岩样6件进行室内试验,通过对获取的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数理统计,以获取其物理力学指标,其结果见表3.4-1~3.4-3及附录2。(1)原状土试验成果统计见表3.4-1。土工试验分层统计成果表表3.4-1土样名称统计项目样本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修正系数标准值全风化泥岩含水率W(%)225.320.322.8////密度ρ(g/cm3)22.061.982.02////比重Gs22.752.742.75////饱和度Sr(%)2949393////孔隙比eo20.7400.6000.670////液限WL(%)239.937.538.7////塑限IL(%)221.020.220.6////塑性指数IP218.917.318.1////液性指数IL20.230.010.12////压缩系数av(MPa-1)20.2070.1580.183////压缩模量Es(Mpa)210.138.419.27////粘聚力c(kPa)2906879////内摩擦角Ф(度)222.017.519.8////(2)岩石分析试验成果见表3.4-2。岩石试验成果统计表表3.4-2岩石名称指标容量样本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标准值强风化泥岩密度ρ22.292.212.25////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221.051.53////中风化泥岩密度ρ42.492.362.43////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MPa)47.384.686.04////内聚力(MPa)40.780.490.64////内摩擦角φ437.534.536.0////⑴根据上表中的统计结果,强风化泥岩天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53MPa,按坚硬程度划分均属于极软岩;中风化泥岩天然状态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6.04MPa,按坚硬程度划分均属于极软岩。⑵根据现场取芯鉴别强风化泥岩的完整程度为破碎,中等风化泥岩为较完整,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Ⅴ。3.4.2原位测试(1)在钻探取样进行鉴别的同时,进行标准贯入(N)原位测试,其统计成果见表3.4-3。N标贯统计成果表表3.4-3土名统计数实测值(击/30dm)平均值(击/30dm)标准差变异系数计算值(击/30dm)全风化泥岩29.0~10.09.5///3.5水文地质条件3.5.1地表水拟建场地范围内未发现有地表水分布。3.5.2地下水建筑场地在地貌单元上属Ⅲ级阶地,根据钻探揭露地层情况,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部松散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和基岩中的基岩裂隙水。上层滞水及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场地的松散填土层中,具微承压性,靠大气降水、地表水侧向补给,水位变化主要受季节性降水控制。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泥岩层内。主要受邻区地下水侧向补给,无统一的自由水面。水量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连通性及裂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的控制,水量较小。勘察时未测得静止水位,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地下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5~2.0m,其中12、1、2月为枯水期,7、8、9月为丰水期。3.5.3水、土腐蚀性评价3.5.3.1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分析及评价本次勘察引用“K13+595人行天桥勘察报告”地下水腐蚀性试验数据,判断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其结果见表3.5-1。水腐蚀性判定表表3.5-1评价项目腐蚀介质介质含量判定等级腐蚀等级备注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SO42-(mg∕L)109.6<300微按环境类型应为Ⅱ类Mg2+(mg∕L)16.9<200微NH+(mg∕L)/<500微OH-(mg∕L)0.0<43000微总矿化度(mg/L)360.4<20000微PH值7.3>5.0微按地层的透水性属B侵蚀性CO2(mg/L)2.6<30微HCO3-(mmol/L)2.94>1.0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Cl-(mg∕L)41.7<100微属干湿交替条件由水质分析结果可知,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3.5.3.2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分析及评价本次勘察,利用本次勘察所取土试样,对其进行腐蚀性分析试验,判断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其结果见表3.5-2。场地土的腐蚀性判定表表3.5-2评价项目实测值评价标准腐蚀等级备注按环境类型对砼的腐蚀性SO42-(mg∕kg)120.65<450微环境类型为Ⅱ类Mg2+(mg∕kg)17.25<3000微按地层渗透对砼的腐蚀性PH值7.63>5.0微B类对钢筋混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Cl-(mg∕kg)44.25<250微B类综上所述,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本工程无地下钢结构,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暂不评价。3.6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分布。3.7特殊性岩土本次勘察范围内,分布的特殊性岩土为填土。场地分布的杂填土其厚度高程变化较大,承载力低,均匀性较差,自重固结未完成,设计应考虑其不均匀沉降对拟建道路、管线的不利影响。4、场地及地基地震效应4.1场地地震参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1)场地地震参数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规定:成都市双流区黄甲镇一带抗震设防烈度均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三组,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设计基本地震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第4.1.1条规定,该工程场地为建筑抗震的一般地段。根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规定,拟建桥梁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丁类。抗震设防分类应由设计最终确定。(2)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第4.1.3条规定知:场地内杂填土属软弱土,全风化泥岩、强风化泥岩属中硬土,中风化泥岩属软质岩石。场地土类型综合判定为中硬场地土。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中表4.1.3条,对场地等效剪切波速进行估算,场地等效剪切波速约为305m/s。覆盖层厚度>5.0m,场地类别据表4.1.6条规定知: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4.2地基液化本场地未发现可液化土层。4.3软土震陷分析评价本工程场地范围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本场地在地表范围内无软土分布,可不考虑场地软土的震陷影响。5、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5.1拟建物性质及周边环境评价拟建桥梁全长60m,桥宽4.5m。下部结构桥墩采用花瓶墩、桩基础,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桩基础。拟建场地内有居民用电线、通信线缆等横穿路,分布杂乱。地下有自来水、燃气管线等分布,埋藏深度普遍较浅,无规律。施工前,应提前探明管线分布情况,如有必要应进行迁改或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拟建场地位于地铁5号线保护区内,桩基础施工对地铁有一定影响,基础施工前应征得相关部门的同意方可进行施工。5.2场地和地基稳定性评价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可知:场区地处岷江水系Ⅲ级阶地,地形总体平坦开阔;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地壳的稳定性来看,属基本稳定区;勘察范围内无影响场地稳定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内无古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综上所述:场地现状整体稳定性较好,适宜建筑。5.3地基土分析评价(1)杂填土分布于拟建场地局部表层,由原道路路面混凝土混少量黏性土等组成。均匀性差,承载力低,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2)全风化泥岩广泛分布于拟建桥梁沿线,揭露地段分布基本连续,承载力容许值中等,不能作为桩基础持力层。(3)强风化泥岩分布于拟建桥梁沿线,较连续,承载力容许值中等,不能作为桩端持力层。(4)中风化泥岩分布于拟建桥梁沿线,较连续,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容许值,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5.4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根据拟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现按天然地基方案对地基进行评价:据剖面图可知,拟建桥台基底土层为杂填土和全风化泥岩,其压缩模量差别较大,故该天然地基为不均匀地基。5.5桥梁地基基础分析评价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场地内的中风化泥岩的承载力高、变形小、稳定性好,以下无软弱下卧层分布,为良好的桩端地基土持力层,因此拟建桥梁适宜采用桩基础,以中风化泥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并嵌入中风化泥岩一定深度。桩基础的选型应根据拟建桥梁结构类型、荷载性质、桩的使用功能、穿越土层、桩端持力层、地下水位、施工设备、施工环境、制桩材料供应条件等,按照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选择。结合成都地区桩基础施工及选型经验,本工程桩基础类型可以采用钻孔灌注桩(机械旋挖成孔),对其分析如下:成桩可能性:本工程若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以中风化泥岩作为桩基础持力层时,成桩条件较好,且具有成桩速度快、施工方便、无须施工降水等特点。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若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需要注意旋挖成孔可能会引起桩壁土中含卵石黏土垮塌,从而造成桩身缩颈、断桩等问题。采用旋挖成孔灌注桩,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和污水、废渣,会对周边的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地下水、特殊土及不良地质的影响:场地特殊土主要为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为新近填土,属欠固结土,桩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桩基设计时,应考虑负摩阻力,杂填土的负摩阻力系数按0.35考虑。另填土结构松散,均匀性差,桩壁稳定性差,采用旋挖钻孔桩时可对土层采用套筒护壁等措施。可能存在钻孔缩颈或水渗入软化土层现象,应快速施工,及时封闭,同时做好周边截水排水措施;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旋挖施工可不进行施工降水,但若遇上层滞水水量较大时,必须采用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严格控制浇筑质量。同时浇筑前严格控制沉渣厚度。综合以上分析,结合成都市近几年成熟的桩基础施工工艺,本工程建议对桥梁基础使用钻孔灌注桩(机械旋挖成孔)。6、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按住建部2018年3月8日发布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本工程周边为市政道路、和正在施工场地,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有:(1)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或变形量大造成模板及支撑体系、脚手架工程、起重机械安装与拆卸分部分项工程的失稳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经济损失。(2)由于地层应力释放、边坡静动荷载等引起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工程中的边坡和地层失稳、塌陷,影响周围建筑或市政道路、设施;地下水变化引起坑壁、斜坡失稳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经济损失。(3)基槽开挖深度范围内均为第四系松散层,开挖深度大可能导致基槽变形或基槽失稳,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如破坏周边道路、管网、相临建筑物等。(4)拟建场地局部处于低洼地段,暴雨季节出现局部积水、洪涝灾害风险。7、与基础施工有关的岩土问题7.1基坑稳定分析和支护措施初步建议场地桥台基础基坑开挖深度在2.0~3.0m,开挖后基槽侧壁大部分为填土,其稳定性较差,可以采用放坡开挖,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南宁市青秀区委统战部招聘考试真题
- 临沂市机电工程学校招聘教师笔试真题2024
- 福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小学经典文学阅读推广计划
- 2025年节能型空气分离设备合作协议书
- 2025年耐辐照电绝缘玻璃纤维项目发展计划
- 一年级学生音乐欣赏活动计划
- 农业生产安全整改报告范文
- 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范文
- 2025项目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必刷】
-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分析》8400字(论文)
- 安全工器具及电气工器具管理制度(2篇)
- T-CERS 0018-2023 水力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
- 护理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初级)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一
- (试卷)2024贵州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
- 战地救护课件
- 国内主要仲裁机构规则比较
- DB43T 2534-2022 电力气象服务技术规范
- 西门子S7-1500 PLC技术及应用 课件 第3章 S7-1500 PLC 的硬件配置
- 体育赛事组织策划及执行方案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