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优秀_第1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优秀_第2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优秀_第3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优秀_第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优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优秀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理解一下吧。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篇一〔一〕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力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形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增长形式(人口再消费形式):①原始型:高上下(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上下高(程度较低的开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兴隆国家或兴隆地区)。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方案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承受移民(中国靠开展消费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兴隆地区)、政治(____、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可以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状况。②消费力程度。③开放程度和消费程度。〔二〕第二章城市空间构造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构造1、城市功能分区——一样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兴隆,人流量大;付租才能强。(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立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构造、效劳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城市地域构造形式:同心圆形式,扇形形式,多核心形式。(3)小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效劳种类少、级别低,效劳范围小。大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效劳种类多、级别高,效劳范围大。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2、气候——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道路、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集合处。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开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3、兴隆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①起步早,②程度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进步。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乡村地区和小城镇根底设施逐步完善。④农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好,土地租金低。4、开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特点:①起步晚,但开展速度快,②城市化程度低,③城市开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趋势明显。(2)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3)城市开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开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的污染。(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2、城市化出现的问题:①环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紧张,④就业困难,⑤社会治安混乱。3、解决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立“生态城市”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立。1、图片记忆法地理图片可以形象地反映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它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才能,所以在学习时,适当运用观看与学习内容相应的图片,是会收到好效果的。高中适用的“中国地图册”中,附有大小图片44幅。有兴安林场、大连新港;黄土高原,华北棉田;上海外滩,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西沙风光;葛洲坝、日月潭等。课本上的图片更多。学到相应的章节时,首先应看图片。如学“热带雨林自然带”,先看“热带雨林”景观图片,学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植物特别茂密,乔木、灌木、草本混杂,树种繁多。地面有大象、犀牛,水中有鳄鱼、河马。树上有猿猴、猩猩攀缘,空中飞翔着各种鸟类。学生会感知热带雨林带动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学习课本内容时,就容易理解,还可进一步分析^p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从而联想到与热带雨林气侯有关。所以运用地理图片,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手段。2、类比记忆法从因果关系上谈,根本要素一样,结论必然相一。地中海周围气候特点是冬雨夏干。因地处30°~40°n的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那么可知,凡在这样条件下,就具有冬雨夏干地中海式气候。北美有,南半球的南美、非洲、澳大利亚都有。3、地图记忆法看地图、读地图、绘示意图等,这是学习地理最根本的方法,具有容易学、速度快、简便实用等特点。原那么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学习到复习,都不能分开地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直观语言,它能形象而确切地表示地面上各种地理事物,当然也能反映出各种地理事物来。通过地图,可以确定出地理方位,区域范围,展示地理事物的大小、上下、间隔、形态和分布,便于说明地理要素间的互相关系和内在联络,容易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通过读图、分析^p图等,可以开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起敢于向自然界、向地球、向宇宙开拓的精神。学习各类气候类型,依地图学习,好记忆、易理解。如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东亚季凤,是世界上最为明显强大的季风区。它是由冬、夏气压场性质而决定的。冬半年,亚洲大陆内部气温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区;而东面的太平洋面上,比同纬度大陆来说相对气温要高些,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区和赤道以南的赤道低压带。大势是,陆上高压,海上低压,自然存在温压梯度的变化,从而形成由陆上高压区向海上低压区带吹的偏北风,叫冬季风。夏半年,温压场相反,所以风向也相反。实际上,上面的季风问题和一些地理问题,虽不是问明地图,但本质上你要准确无误的答好问题,也需要一幅鲜明的亚洲地图或世界地图浮如今脑海里,才能答得全面准确。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篇二一、能的分类1、按照能的性质分类(1)常规能:可再生能——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煤炭、石油、天然气。(2)新能:可再生能——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核能。2、按照能量的来分类(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二、山西省煤炭资的开发条件分析^p1、煤炭资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②分布范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三、我国与世界的能消费构造有哪些不同?我国的煤炭资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四、能基地建立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消费基地。2、进步晋煤外运才能:神黄铁路、大秦铁路、焦——兖——日铁路。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立坑口电站,使电力消费才能明显进步,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开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开展提供能,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五、能的综合利用:1、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优势,围绕能开发,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2、形成以能、冶金、化工、建材为中心的多元构造。六.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1、进步煤的利用技术①推动以干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产业的开展。②加强炼焦、电力、化工等消费过程中的技术改造及环境保护。2、调整产业构造①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展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开展。②大力开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3、“三废”的治理①对于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和充填露天矿坑及塌陷区;②对于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枯燥后再利用。③对于废水主要采取沉淀净化的方法。④空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是:a.做好消烟除尘工作;b.营造防风林带,开展复垦绿化造林。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篇三工业区位因素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气候等。(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本钱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兴隆的地方。(4)工农业根底和协作条件:包括消费协作和社会协作。(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②水: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消费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③离城市间隔: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兴隆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1)原料指向型: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间隔运输或运输原料本钱高。②区位选择原那么: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2)动力指向型: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②区位选择原那么:接近能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3)市场指向型: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间隔运输或运输产品本钱高。②区位选择原那么: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4)劳动力指向型: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那么: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5)技术指向型: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那么: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兴隆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细仪器等。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力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形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人口增长形式(人口再消费形式):①原始型:高上下(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②传统型:上下高(程度较低的开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兴隆国家或兴隆地区)。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方案生育)。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承受移民(中国靠开展消费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兴隆地区)、政治(____、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可以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状况。②消费力程度。③开放程度和消费程度。农业消费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和水条件。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沉,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历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消费规模小。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③机械化程度低。原因:经济程度低,体力劳动为主。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⑤科技程度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历丰富。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____、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消费)。(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兴隆,技术程度高。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4)特点:①消费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3、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2)区位条件: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宜种植业,只能放牧家畜。(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消费。③距海港近。(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开展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拓水④种植饲料。(5)特点:①消费规模大;②专业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4、乳畜业:(1)分布:欧美兴隆国家、大城市附近。(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①气候温暖潮湿(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兴隆,城市化程度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3)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5、混合农业(1)主要是家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消费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敏的消费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消费力程度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消费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一、城市的空间构造1、城市功能分区——一样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兴隆,人流量大;付租才能强。(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立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构造、效劳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2)城市地域构造形式:同心圆形式,扇形形式,多核心形式。(3)小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效劳种类少、级别低,效劳范围小。大城市:地域构造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效劳种类多、级别高,效劳范围大。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2、气候——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