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明城墙_第1页
明代南京明城墙_第2页
明代南京明城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南京明城墙

鼓楼、钟楼、时钟和春熙新闻是中国古代报纸制作的中心内容。南京是明朝的开国之都,在明初的53年间,经济、文化发展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当时城内有100多个工商行业,其中与丝织业有关的达20多个;建筑业和造船业是两项规模巨大的官营手工业;雕版印刷业也闻名全国。管理这样一个巨大的城市,其首要的就是要统一城市时间。早在大明建立前的1365年,朱元璋就在南京设太史监,专门观天象。而古代的观天象与国家政治紧密关联,故太史监地位非常高。明太史监首任太史令,就是朱元璋身边著名的谋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基。次年,南京明城墙开始建造,据史书记载“上命基补新宫于钟山之阳……故筑新城五十余里”,专家认为明城墙由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参与设计,而刘基正是城建规划的总设计师。为有效管理时间,明洪武十五年(1382)始建鼓楼和钟楼,作为明代南京城的报时台。南京明城墙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即内有十三座城门,外有十八座城门。内城的13座城门沿东南西北顺序为:朝阳门(中山门)、正阳门(光华门)、通济门、聚宝门(中华门)、三山门(水西门)、石城门(汉中门稍南的汉西门)、清凉门(清江门)、怀远门(定淮门)、仪凤门(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和平门)、太平门。鼓楼和钟楼位于十三座城门中心地带,两楼一高一矮,飞檐杰阁,翼如焕如,像两颗明珠镶嵌在古都中轴线。鼓楼顾名思义,就是置有更鼓的楼。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成城阙样式,高达9米,红墙巍峙,飞檐迎风,中间有券门三道,贯通前后,上有“畅观阁”题额。上层建筑,分为中殿和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楼内陈设大鼓1面、小鼓24面、云板1面、点钟1只、牙杖4根、铜壶滴漏1架、三眼画角24板。据史料记载,鼓楼用于定更所用之鼓共25面,1面主鼓,20面四面群鼓(是依据中国农事二十四节令而设置)。只是明初楼宇和器物早已无存,仅下部的台座和台坪上的石柱基础留存至今。钟楼在鼓楼西侧,精巧别致,但规模较小。遗憾的是钟楼在清康熙年间毁损,随着岁月的流逝,钟楼已踪迹全无。只凭史料记载,“明代钟楼在鼓楼西侧,今鼓楼东侧的大钟亭为清代迁移”。钟楼旁还有个倒钟厂,铸造了二个紫铜钟,钟高3.65米,口径2.3米,重2300公斤,上铸铭文“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二钟悬于钟楼内。史料描叙“清康熙年间,钟楼毁,二钟随地。立者咸丰年间毁,卧者于光绪十五年(1899)悬于鼓楼东北侧新建‘大钟亭’内。”民国《首都志》记载,“碑楼(即鼓楼)旁边为倒钟厂,有明钟二,钟楼中故物也。”上世纪80年代,南京鼓楼公园施工中发现一处古代遗迹,经南京博物馆考古专家发掘考证,为明初铸钟遗址。该遗迹位于鼓楼西侧约100米处的一高岗上,距地表约3米,保存较完整。明鼓楼的管理隶属钦天监。钦天监是古代掌察天文、历法推算,及颁布、漏刻授时、阴阳术数等的官方机构。明代钦天监分天文科、漏刻科、回回科、时宪科四科。明代钦天监以掌署京城的值更候时、朝廷及皇家的风水、选择等术数工作为主,兼掌天下各州、府、县等衙署中阴阳生的值更候时(地方各府、州、县一般都建有谯楼、钟鼓楼等报时楼,上设刻漏、日晷、香篆等计时工具与钟鼓等报时工具,地方阴阳生负责谯楼的管理与报时工作。设立更夫,夜晚根据谯楼更点打更报时),也负责地方的择吉、风水、星命占卜、祈雨、“救护”(在日月交蚀发生时的禳祈活动)之类的仪式。而不论是京师的钦天监漏刻科官员、还是地方官府的阴阳生,除了为皇室、朝廷、地方官府从事术数等工作外,也有应官员、乃至民间之请而行术数之事。作为城市重要的管理机构,鼓楼报时有着一套严密的系统及制度。据《南雍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亲自参与制定城市布局,定下于城中黄泥岗上建鼓楼,所谓“左列鼓架,右建鼓楼”。朱元璋还下令统一漏刻制度,统一使用年、月、日、时、刻,在全国实行统一的标准时间。但在古代社会,纪时和报时制度的形成却是极其漫长的历程。时间不是人的主观臆造,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与物质运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物质存在的形式,人们只能依据物质的运动来规定时间,寻找计时的单位。古代先民以太阳东升西落确定一天的时间,单位是“日”;以月亮的隐现圆缺确定一月的时间,单位是“月”;以寒来暑往及草木禾稼的荣枯定一年的时间,单位是“年”。这些时间单位至今还在指导人们的生活。《说文解字》说:“时,四时也。”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先民们十分重视时间,是因为天时与政治、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活动紧密关联。自古以来,我们祖先十分重视年、月、日、时的安排,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历法,利用天象的变化规律调配年、月、日、时的纪时法则。据《中国文化知识精华》载文:“古时分一日为十二时(《左传》杜预注),这十二时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汉太初改朔之后,对于一昼夜有了等分的时间概念,以十二地支为纪”。古代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时辰,共计十二个时辰,十二时辰用地支十二个代号表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后世又分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正好与现代24小时相吻合。我国古代里坊制城市一般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明代划每夜为五节,晚八(戌)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十时(亥)曰二更;十二时(子)曰三更;二时(丑)曰四更;四时(寅)曰五更;五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击钟鼓时先快击18声,再慢击18声,俗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计6次,共108声。击鼓撞钟为何定为108响呢!原来古人是用108响代表一年。明朝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四中解释说:“扣一百零八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正是此数”。古代以五日为一候,积六候为成月,故一年有72候。寺庙里和尚作佛事用的捻珠,上朝用的朝珠都是108颗,其数也因此而得。鼓楼地处城中央,为明代南京城门启闭报时中心“老南京”对“暮鼓晨钟”有着许多美妙的传说,浮想那时的黄昏和黎明,随着鼓楼的击鼓声响,在城中央的鼓楼,将有13匹快马朝着不同的方向,向13个城门飞驰而去,控制城门启闭。鼓声传遍大街小巷,更增添了古城风韵。城中百姓也以此钟鼓声,起息劳作。明太祖朱元璋在建造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城墙,又在城墙圈定的城市中心建造这座高大的鼓楼。据专家研究,南京明城墙呈“南斗北斗”聚合形布局,也就是说,城墙城门设置是由“南斗”和“北斗”天体状拼连起来的。从南京城墙东南角的通济门与仪凤门之间作一划分,南为“南斗六星”,北为“北斗七星”。“南斗星”的六颗星座分别以聚宝门、三山门、清凉门、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六座城门隐喻;“北斗星”的七颗星座分别以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和钟阜门七座城门隐喻。而从南角的通济门至西北角钟阜门与仪风门之间的这条连线恰好经过鼓楼中门轴线。鼓楼就是为了在全城统一时间而修建的报时机构,由掌管报时的官吏专门掌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用钟鼓之声报时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是,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计时的古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全城时间的统一,利于统一政府各个机构的办公时间,利于城市的开放、城门的启闭……时间的统一,使这个城市有了秩序。鼓楼的报时文化源远流长,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鼓楼公园将建设一个报时文化公园。鼓楼报时文化公园将是一个纪时文化、报时文化的专题展示场所,通过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