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15 说“木叶”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15 说“木叶”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15 说“木叶”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15 说“木叶”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15 说“木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15.说“木叶”一、课前预习预习指南课文思路剖析第一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第三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第七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信息点击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二、课堂释疑要点直击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案例精析[例1](2000·上海卷)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除了为这传种的秘密以外,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不艰苦。这是孩子们的想法。让你心中的上帝说话,它们就会缄默。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文章开头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联系下文看,这法则包括:、、。[解答]一次性的永恒、信任、平静。[点评]“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是作者的观点,后面三段是对观点的阐释,与这三段的中心句是解说和被解说的关系。将它们概括,可得出答案:一次性的永恒、信任、平静。[例2](2003年全国高考题)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遗传”下定义。①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②在这一过程中,生物将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③这种繁殖将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进行④这种繁殖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是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做遗传。或:遗传是指生物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点评]这是将几个句子整合成一个单句的考查。考查的重点有两条,一是对所给材料主要信息的提取,二是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第①句是整合后全句的框架,其他3句是它的修饰限制成分,这是首先要看清楚的,即“生物……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叫做遗传。”或“遗传是生物……的一种自身繁殖过程。”第②句的主要信息是“摄取环境中的物质建造自身”,第③句的主要信息是“按照亲代所经历的同一发育途径和方式”,第④句的主要信息是“产生与亲代相似的复本”,这3句话的主要信息构成“自身繁殖过程”的修饰限制成分。提取或筛选语句主要信息,要抓住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对句子本身内容的把握以外,还特别要关照其他语句的内容。例如第④句,其中“这种繁殖过程”与第①句话比照是重复信息,因为第①句已经说了“遗传是一种生物自身繁殖过程”,一个信息在一个句子一般不重复出现,所以应将其汰除才好组合成信息完整而又简洁的句子。其他句子提取信息要点的情况与此基本相同。语言表达提倡简洁;也提倡把长句子化短,尽可能不用长定语。高考也是这样的态度。但是,作为一种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有将长句化短的能力,也要有将几个短句整合成一个长句的能力,特别是遇到表达严密的定义的时候。为了适应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只会一种表达形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作为考试内容,这两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有必要都顾及到。由于表达习惯不同,尽管都是写一个长句子,内容要点也一样,也可能出现一些差别。例如这道题的答案,可以写成“……就叫做遗传”,也可以写成“遗传是指……”,或者还有其他表述形式,这都是允许的。方法总结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的又是重要的能力,要解好这类题,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正确的操作程序。在“筛选”和“整合”两者之中,筛选是前提,整合是目的。其操作程序,大致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也就是先找到必要信息所在的位置、涉及的范围,位置正确、范围大小恰当,是正确筛选并归纳信息的前提;二是准确、全面地筛选有关信息,这需要根据试题的指向,或将题目的选项与阅读材料做比照,发现它们之间是否有误差,或从检索区间提取主要信息,舍弃非主要甚至是冗余信息;最后是根据题目要求,对筛选出的信息做恰当的转换,包括概括、阐释、解说、扩展等,这需要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2.理解阅读材料是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基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即能从文中获取题目定向所应整合的信息。一是体会关键词语、句子的作用,发挥它们对内容方面重要信息的提炼、概括的功能。重要信息是以词语和句子的形式出现的。操作时要准确把握词语含义,注意词语强调的、突出的、隐含的意义;注意词语前的程度、范围、时间等修饰、限制语;注意某些概念间的关系。只有准确把握好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好信息。有些条件性的,看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有些判断性的,看是肯定还是否定,特称还是全称等。二是注意借助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材料自身的特点,捕捉和感悟有些意在言外的隐含信息。这种信息虽然在文字表述上难以捕捉,但是只要综合对全文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全文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以及时代背景等来判断、概括,也就不难捕捉到了。三是重视角落信息,如文章选处、写作年代、文后补充注释等。3.注意命题中题干的设计,从题干中获取启示。“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于设计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如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等。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还要注意识别命题者的一些信息陷饼,排除题项的干扰。这种干扰大致有以下一些类型:A.信息点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如“所有”、“几乎”、“大多数”等的混淆。B.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C.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D.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E.因果颠倒、逻辑混乱。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或者把没有实质上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是因果关系。F.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G.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三、课后巩固课本题解一、本题旨在引导我们融会贯通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要求我们回答的,是课文内容的一些要点。1.“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2.“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落木”与“落叶”的不同: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