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农村税收的考察_第1页
秦汉时期农村税收的考察_第2页
秦汉时期农村税收的考察_第3页
秦汉时期农村税收的考察_第4页
秦汉时期农村税收的考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时期农村税收的考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接受了宰相李嗣的建议,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县制,完成了“安宁艺术”。此后,中央政府提出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模式,并形成了中央政府、县、市、区各级管辖行政体系。本文所谈的乡里社会即指基层乡、里两级政权构成的乡村社会,秦汉时期的里是构成庞大帝国的末梢基层行政单元,是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聚居地;秦汉时期的乡,是县之下的基层政权,乡下辖里。秦汉实施中央集权垂直分层管理,行政力量直达什伍组织每一家一户。秦汉帝国的赋税收入包括口赋、户赋、献费、田税、刍藁,市税,盐、铁、金、银、丹砂等矿产税,鱼税、牧税等。赋税收入由两大部门掌管,《后汉书》载:“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帛,其逋未毕,各具别之。”(1)《后汉书》又载:“少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中服御之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注《汉官》曰:‘少者小也,小故称少府。王者以租税为公用,山泽陂池之税以供王之私用。古皆作小府。’《汉官仪》曰:‘田租、刍藁以给经用,凶年,山泽鱼盐市税少府以给私用也。’”(2)国家财政收入归大司农和少府,“山泽鱼盐市税”即市税,盐、铁、金、银、丹砂等矿产税,鱼税、牧税等,归少府;余下的归大司农。前者收入比后者少得多(少府收入记录可能有误?),据《新论》所言:“汉宣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地作务之八十三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3)本文拟讨论由大司农掌管的赋税问题,由于这一大部分收入主要来自乡里社会占人口大多数的编户齐民和中小地主,故称之为乡里赋税。乡里赋税的物质财富表现形式为口赋、户赋、献费、田租、刍藁,其中口赋分两类,刍藁分三类。乡里赋税维持着帝国的内外职能正常运转,官僚队伍的给养,车马甲兵,郊社宗庙,庶事之费……因此秦汉帝国对财力、物力的征收征派极为重视,前辈学者吕思勉先生、朱绍侯先生、林剑鸣先生、韩连琪先生、林甘泉先生、黄今言先生、安作璋先生、臧知非教授、于振波教授等已做出了创新性论述,但由于史料缺少,难以翔实考证,此外某些观点尚有分歧。近年来大量简牍权威史料不断问世,为我们进一步弄清秦汉乡里赋税制度和赋税征收提供了可能。乡里赋税征收意义重大,而具体落实赋税征收任务是靠一线工作人员乡官里吏来完成的。乡里赋税征收由哪些乡官负责?《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乡有三老、有秩、啬夫……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1)征收赋税是乡啬夫的重要职责之一,乡官职责沿袭秦朝制度。《后汉书·百官志》说:“乡置有秩、三老、游徼。本注曰:‘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又有乡佐,属乡,主民收赋税。’注曰:《汉官》曰:‘乡五千户,则置有秩。’《风俗通》曰:‘啬者,省也。夫,赋也。言消息百姓,均其役赋。’”(2)征收赋税是乡有秩、乡啬夫、乡佐的主要职责之一。秦汉时期的里吏主要有里典(或称里正、里魁)、什长、伍长。一里之长称为里典(或称里正、里魁),《汉书》载:“又置正、五长,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本注师古曰:正若今之乡正、里正也。五长,同伍之中置一人为长也。”(3)里正的主要职责是掌里内教化、治安、农事等。里正和乡官之间的行政关系,主要是协助乡官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后汉书》所记里吏的职责和《汉书》相近:“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4)里魁、什长、伍长等里吏协助乡官全面负责乡里社会大小事务,征收赋税必然是他们的重要职责之一。近年考古史料又见到了传世文献所未记载的乡官里吏,如乡官有乡司空、田啬夫、田典、仓啬夫等;里吏有里有司、牛长等。与赋税制度和赋税征收有关的乡官里吏文中另有所述,此不赘述。一、秦汉的口税、征收、家庭税制度和征收(一)民年“入献”之费口赋是按人数多少征收的人头税,分成人和儿童两类征收。《汉书·高帝记》载:“秋七月,立黥布为淮南王,八月,初为算赋。如淳曰:‘《汉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5)《汉书·惠帝纪》说:“六年冬十月辛丑,齐王肥薨。令民得卖爵。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本注引应劭曰:‘汉律人出一算,算百二十钱。唯贾人与奴婢倍算。’”(6)可见,从刘邦汉高祖起,成丁每人每年向国家上交120钱,这项收入是专供军需的。纵观两汉史籍,成人每年上缴一算以助军资未有变化,这一制度从惠帝六年确立。儿童上交的人头税是多少?《汉书·昭帝记》载:“毋收四年、五年口赋。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本注如淳曰:‘《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7)由此可知,武帝以前7岁至14岁的儿童向国家上交20钱供养皇帝,武帝时又加3钱供以军用。《论衡》说:“年二十三儒(傅),十五赋,七岁头钱二十三,何缘?注《汉旧仪》云:‘算民年七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养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贡禹传》曰:‘古民无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民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段注曰:‘民不傜者,谓七岁至十四岁。赀钱二十三,口钱二十,并武帝所加三钱也。’”(8)至于武帝何时加了三钱,不可而知,大约始于武帝发动大规模战争后,经济上出现困难时另加。但这一制度清楚:武帝以前7岁至14岁的儿童每年向国家上交口赋20钱,武帝以后每年出23钱,形成定制。献费来历可能与周初大分封有关。周朝诸侯王职贡周天子时礼仪性的“进献”财物“帛”、“责”、“人”,据杨宽先生说:“‘帛’即布帛,具有货币性质,‘责’即仓库中的委际,‘人’是送进赋役的人,具有奴隶性质。”(1)所谓“进献”到秦汉时演变成一种皇室的献费,史书虽无秦帝国献费相关记述,西汉初年也不可能毫无根据地另加一条数字如此之大征收如此之广的献费。献费也是以人口为准每年由郡国负责征收,向中央上缴的一笔费用。献费秦朝无有文字记载,但从十二年汉高祖下发的诏令中可以推知,《汉书·高帝记》载:“(十二年)二月,诏曰:‘欲省赋甚,今献未有程,吏或多赋以为献,而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献,及郡各以其口数率,人岁六十三钱,以给献费。’”(2)汉高祖十二年以前,献费已经在诸侯国和各郡征收,由于没有明文规定,具体征收数字不得而知,数量不小(至少比63钱要多),因此引起民众怨愤。为了减轻民众经济负担,规范征收统一标准尺度,高帝十二年专下诏书使其制度化,“人岁六十三钱,以给献费”遂成定制。(二)赋十五钱传世文献没有见到此项记载,汉简有明文规定。张家山汉简《田律》说:“卿以下,五月户出赋十六钱……足其县用,余以入顷刍律入钱。”(3)可知吕后时期每户每年在五月份上交16钱,汉初施行黄老无为治国之术,尚有户赋,此制可能来自于秦,文献中也未见有免除户赋的记述,每户每年出16钱为户赋当为秦汉定制。(三)《隋书》二百七十四卷从文献上看,算赋和口赋有时可以通称为口赋。口赋是如何征收呢?是编户齐民一家一户单独送交乡部,还是以一里为单位收齐后有里负责统一上缴乡部?还是乡部派人到各里征收?这项工作主要有哪些乡官里吏负责?传世文献对这些问题基本上没有记录,有幸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木牍、竹简有赋钱征收记录,年代据考证为文景时期。为了叙述方便,先把木牍文字编号转抄如下:2、市阳里二月百一十二算算十钱千一百廿正偃付西乡佐赐=口钱卪3、市阳里二月百一十二算算八钱八百九十六正偃付西乡偃佐缠传送卪4、市阳三月百九算算九钱九百八十一正偃付西乡偃佐赐5、市阳三月百九算算廿六钱二千八百卅四正偃付西乡偃佐赐6、市阳三月百九算算八钱八百七十二正偃付西乡偃佐赐7、市阳四月百九算算廿六钱二千八百卅四正偃付西乡偃佐赐8、市阳四月百九算算八钱八百七十二正偃付西乡偃佐赐(以上为正面)9、市阳四月百九算算九钱九百八十一正偃付西乡偃佐赐10、市阳四月百九算算九钱九百八十一正偃付西乡偃佐赐=四月五千六百八十八11、市阳五月百九算算九钱九百八十一正偃付西乡偃佐□12、市阳五月百九算算廿六钱二千八百卅四正偃付西乡偃佐□13、市阳五月百九算算八钱八百七十二正偃付西乡偃佐□五=月四千六百八十七14、市阳六月百廿算算卅六钱四千三百廿付□得奴15、郑里二月七十二算算卅五钱二千五百廿正偃付西乡偃佐缠=传送卪16、郑里二月七十二算算八钱五百七十六正偃付西乡偃佐缠=传送卪(以上为背面)(1)以此篇牍文为例,我们先看口赋的征收方式。这枚木牍牍文的内容是从二月到六月市阳里、郑里算钱的征收记录。“正偃”指市阳里的里正,他的名字叫偃。《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者把“‘田典’疑为‘里典’之误”是错误理解。《睡虎地秦墓竹简》说:“有(又)里课之,最者,赐田典日旬;殿,治(笞)卅。”整理者注释说:“里,秦乡村基层政权单位。田典,疑为里典之误。秦里设里正,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简文作里典,当避秦王正而改。”(2)《张家山汉简·户律》释文:“数在所正、典弗告,与同罪。”整理者注:“正、典,指里正、田典。”(3)如果按照秦简整理注释去理解这条户律律文,里正和里典两种吏员都是里正显然文意不通。《张家山汉简·户律》说得更清楚,“有为盗贼及亡者,辄谒吏、典,田典更挟里门籥,以时开;伏闭门,止行及作田者;”(4)田典的职责之一是负责里内安全,按时开锁里大门。里典和田典是两种职务不同的里吏。里典(或里正、里魁)在秦汉基层社会地位很高,职位重要,不可能负责相对较为次要的里大门安全工作,湘西里耶秦简有明确记载:“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启陵乡夫敢言之:成里典、启陵邮人缺,除士五(伍)成里匄、成,【成】为典,匄为邮人,谒令、尉以从事。敢言之。(以上正面,彩版二十一之中)”(5)据启陵乡乡啬夫所说,启陵乡成里里典缺职,乡啬夫提名成里平民成充任此职,把具体情况向县令、县尉汇报以待回复。县政府给了答复:“正月戊寅朔丁酉,迁陵丞昌郄之启陵:廿七户已有一典,今有(又)除成为典,何律令?应尉已除成,匄为启陵邮人,其以律令。气手。正月戊戌日中守府快行。”(6)启陵乡的上级政府领导迁陵县丞责问启陵乡啬夫提名成任职里典依据的是何律令,并以政府紧急公事回复乡啬夫。由此可知,里典的提名权在乡级政权一把手,提名结果必须上报县令、县尉知晓,任命权在县级政权。里典任命与否处理迅速,由县二把手县丞主办,以紧要公事派人回复乡级政权负责人。秦朝对里典的任职有专门的立法条文,可见秦中央政府对里典任用的重视程度,汉承秦制,且汉朝更重视基层政权管理,里正的地位不会比秦低。“西乡偃”指西乡的有秩或啬夫,“佐缠”、“佐赐”、“佐口”是指这次负责西乡口赋征收的三个乡佐。有秩(或啬夫)是一乡之长,负责一乡事务,征收赋税是其主要职责。乡佐是乡部有秩(或啬夫)的主要助手。传世文献没有注明一乡乡佐的人数,看来好像一乡至少有一个到几个乡佐。尹湾木牍《东海郡吏员集薄》回答了这个问题,兹摘录几条牍文如下:即丘吏员六十七人……乡啬夫八人……乡佐四人亭长卅二人凡六十八人;利成吏员六十七人……乡有秩一人……乡啬夫三人……乡佐五人亭长卅二人凡六十五人;开阳吏员五十二人……乡有秩一人……乡啬夫三人……乡佐二人亭长十九人凡五十二人。即丘县小乡八个,乡佐四人;利成县大小乡四个,乡佐五人;开阳县大小乡四个,乡佐二人。从中可以看出一点问题,乡佐的人数设置和乡的数目并没有对应关系,可能以县的大小和人口多少来设置乡佐人数。他们由县级政府任命共同负责一县各乡的财物征收等项工作,而不是一个乡设置一个乡佐或者几个乡佐。从以上简牍内容也可知,算钱的征收上交方式以里为单位,由里正先统一收集,然后上交乡部,交给乡官时必须要求有秩(或啬夫)和乡佐共同签名验证,然后记录存档。再看征收次数。市阳里里正从二月到六月,月月上交征收的算钱。可以推想,由于一算一百二十钱数额较大,民众难以负担,一次难以收齐,大约是把算钱分摊到每月之中,分多次上交完成。文献记载“八月算民”,多数学者认为是在这一个月之内完成全年算钱的征收。但从以上例证可知,一家一户一次至少要上交几百钱,在实际征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从而允许按月分批完成。这一项工作的加减乘除主要靠里正、乡佐、有秩或啬夫共同完成。算钱征收后的使用,一部分由乡部解送上级,一部分为乡官的俸禄,一部分用于基层开支,并不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请看下面这枚木牍所记文字内容:看材料1内容可知:“当利”是一名乡官,应是某乡佐的名字,“正月定算百一十五”意思是正月支取了115算,去向分别做好了记录,分别用于支付乡官吏俸、上交国家和乡部开支,是材料2—6的算钱总和。材料7的大意是:乡佐当利二月支取了100算。材料8—13的内容是这100算的去向。有学者认为,“定算百一十五”是预算确定向每名成丁收取算钱115钱,从牍文完整意思来理解,这种解释不准确。况且,成人上交算钱按国家统一制度征收(上文已有,特殊情况另有诏令),乡官没有预算收取多少的权利。另外,从牍文的意思也可知,乡部有一定的财政支配权。献费和户赋的征收方式未见文献记载,考古亦未发现此类文字记录。以理而论,当与征收口赋相同。二、秦汉的土地租赁制度和土地租赁(一)括卿爵以下地主和自耕农田租,即按土地田亩数量向土地所有者(包括卿爵以下地主和自耕农)征收的土地税。秦国田租的征收源于秦简公,《史记》载:“(秦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初租禾。”(二)以赋于民汉代田租征收比例清楚。汉初田租的征收比例是十五税一,《汉书》说:“汉兴,接秦之弊……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三)合理测算的合理性由于具体征收方法无见于史书记载,从有限的考古材料来分析,我们只能对田租的征收方式做大致不误的合理推测。田租的征收是上交谷物还是上交货币代替田租呢?《散见简牍合辑》中有市阳里上交田租数量的登记简文:(四)浮动税制,还是设立综合征收田租的税制明确,但按此比例征收,数额如何确定?史无明文,争论颇大。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为浮动税制,这一说主张税额因时而异。比如林甘泉先生认为:“不论田税比例是十五税一还是三十税一,具体数额按每年收获征收”。定额税制分为几个等级征收,张家山汉简《田律》载:“入顷刍藁,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藁皆二石。”三、秦汉的土地管理系统和土地征用(一)培养田租及前刍藁在秦汉时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牛马是交通、运输必不可少的畜力,通信和军需系统饲养大量马匹,所需刍藁的数量自然很大。刍藁常和田租并提,足见其重要性。“入顷刍藁,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顷入刍三石、藁二石。刍自黄稣及苈束以上皆受之。入刍藁,相输度,可也。”整理者注曰:‘刍是饲草,藁指禾秆。’”吕思勉先生曾经指出:“藁税,亦曰刍藁,后汉常与田租并免,盖农田普出之税。”张家山汉简《田律》又说:“卿以下,五月户出赋十六钱,十月户出刍一石,足其县用,余以入顷刍律入钱。”(二)秦汉瑶谷的收集四、县、乡、户之间的当土关系乡里赋税制度,作为秦汉帝国重要的经济制度一旦被固定下来以后,它的适用对象是编户齐民和中小地主,但对于少数特殊人群则另有政策规定。比如乡官群体三老、孝、弟、力田,《汉书·高帝纪》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注师古曰:‘复者,除其赋役也。’”少数特殊行政区域亦享受皇帝的恩赐,如《汉书·高帝纪》云:“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得,唯陛下哀矜。’上曰:‘丰者,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之,乃并复丰,比沛。”帝国局部地区遇到自然灾害时,在不同程度上享有赋税减收或免除权。比如,《汉书·成帝纪》诏曰:“……被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三万,勿出租赋。逋贷未入,皆勿收。”赋税或减或免作为特殊情况下发诏令,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乡里赋税制度的补充,是乡里赋税制度的组成部分,故做一简要补论。1、市阳里二月百一十二算算卅五钱三千百廿正偃付西乡偃=佐缠吏奉卪受正□=二百卅八17、郑里二月七十二算算十钱七百廿正偃付西乡佐赐口钱卪1、当利正月定算百一十五,2、正月算卌二给转费卪,3、正月算十四吏奉卪,4、正月算十三吏奉卪,5、正月算□传送部,6、正月算□□□卪,7、当利二月定算百,8、二月算十四吏奉卪,9、二月算十三吏奉卪,(以上为正面第1栏)10、二月算□□□缮兵卪,11、三月算十四吏奉卪,12、三月算十三吏奉卪,13、三月算六传送。(以上为正面第2栏)1、市阳租五十三石三斗六升半,2、其六石一升当稻物,3、其一斗大半当麦,4、其七升半当□,5、其一石一斗二升当秏,6、其四石五斗二升当黄白术,凡□十一石八斗三升,7、定卌□石五斗三升半,监(?)印(?)。“市阳租”为市阳里民户应上交的田租,其总数应为“五十三石三斗六升半”,从材料2—6,五笔帐之和为11石8斗3升,第7条数字“卌□石五斗三升半”为第1条数目减去“十一石八斗三升”之差,“当”意思可能为“以……代替”。由此推断:国家统一规定田租上交某一种谷物,这一种谷物也可以用其他不同谷物品种来代替,两者之间价格以当时的市场价为标准,按换算比例上交。翻来覆去的换算,给乡官里吏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这从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810号竹简正是不同种谷物的上交记录:“白稻米六升,麦七升,黍七斗四升……粢白粟二……稻米二斗四升大半升当……青(精)米四……”有学者认为刍藁为田租的附加税。臧知非先生论证后认为:“田租和刍藁并列,说明刍藁和田租一样都是田租的组成部分。”1、平里户刍廿七石,2、田刍四石三斗七升,3、凡卅一石三斗七升,4、八斗为钱,5、六石当藁,6、定廿四石六斗九升当□,7、田藁二石二斗四升半,8、刍为藁十二石,(以上为第1栏)9、凡十四石二斗八升半,(以上为第2栏)10、高上户刍十三石,11、田刍一石六斗六升,12、凡十四石六斗六升,13、二斗为钱,14、一石当藁,15、定十三石四斗六升给当□,16、田藁八斗三升,17、刍为藁二石,18、凡二石八斗三升。(以上为第3栏)张家山汉简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