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学边问才有学问_第1页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_第2页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站在这三尺讲台10年之久。每每下课铃声响起,就会有一部分同学跑出教室玩耍,还有一些同学围住我问个没完。日久天长,我发现,喜欢围着老师问问题的同学,大多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也有的原来成绩不突出,就因为近一学期或一年来,喜欢提问题,成绩越来越好。而学习困难的同学呢,几乎都有不愿提问题,或有疑难也不好意思问的特点。“学问”本来包含“学”和“问”两个方面,现在有许多同学(也包括我自己)只知道“学”,而不知道“问”。别人10年、20年苦心研究才得出来的东西,自己一问,也许一个晚上就明白了。

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问又学,才是完整的学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孔子从15岁开始发奋读书,因为没有人教他,所以他在书上碰到疑难问题时,就到处找人请教。他“问礼于老聃”,“学琴于师襄”,还曾经求教过一个只有7岁的小孩。有一次孔子到太庙(古代帝王祖先的庙)去参加祭祀典礼,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所以在祭祀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要问、从祭祀用的牛羊,一直问到举行仪式所伴奏的音乐。等到祭祀完毕,人们都忙着回家的时候,他还抓住别人的衣袖不放,继续请教一些还不明白的问题。别人看他老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就说他是“每事问”,后来书上便有“孔子入大庙,每事问”的记载。勤学好问的孔子,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一生勤学好问。他的著作《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尽管他是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却仍到许多地方向农民虚心请教。他年轻时养了200只羊,结果死了大半,请教别人、知道了是因为饲料不够多而饿死的。第二年他又养了200只,并把留料准备得足足的,可是又死了不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听说百多里外有位老羊信,羊养得特别好,就不辞劳苦,赶去求教,终于找出了羊死的原因。原来他把饲料扔到羊圈里,羊在上边踩来踩去,屎尿拉在饲料上,羊就不吃这种脏草、时间一长就饿死了。于是他住在老羊倌家里,仔细学习老羊信的经验,从此他养的羊不再死亡,越长越健壮。

当然,好问,不是瞎问,乱问,要问得有意义有价值,问到点子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问谁。凡有长处的人,我们都应向他们学习。韩愈说:圣人无常师。比己强者,等于己者,不如己者,均可以问。但一般情况下,你得了解被问的人确有长处。如果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你不知他是否有长处,若向他请教经济问题,就有可能吃亏。

(2)要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觉羞耻。请教别人,不要爱面子,怕丢人。为了学到知识,就是受些羞辱,也要发问,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拓宽了自己的胸怀,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3)要先问己,再问人。陈景润说:“不要一遇不懂的东西,马上去问别人,自己不动脑子,专门依赖别人,而是要先自己认真地思考一下,这样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某些困难,对经过很大努力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虚心请教别人,这样往往会得到更大帮助和锻炼。”(4)问要有目的,有中心。抓住核心问题,才容易有收获。

(5)追根寻源,一问到底。

在学习过程中寻师间难,要建立在认真读书和思考的基础上,清朝学者郑板桥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人,要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6)排除提问的障碍。

不善于问的同学,一般面对着三种障碍:①学习不用心,发现不了问题。②发现了问题,但思想懒惰,不愿探索。愿意探索,但不好意思问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