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课件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_第1页
刑法课件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_第2页
刑法课件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_第3页
刑法课件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_第4页
刑法课件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有两个以上的人,但其中一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此人也不能成为共同犯罪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包

括两种情况:一是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二是其

他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

人与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之间不能构成共同犯罪。一个人不存在“共同”犯罪问题。如果行为人教唆他人犯罪,而被教唆者未实施所教唆的犯罪的,教唆者单独构成所教唆之罪,尽管存在教唆行为,也不存在共同犯罪问题。注意: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单位犯罪主体,因此在实践中可能出现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犯罪的情况。如共同走私、共同生产伪劣商品、共同偷税等。同时还可能出现自然人和单位共同犯罪的情况。(二)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彼此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与犯罪结果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注意:共同犯罪行为并不要求所有参与犯罪的人的行为在外在表现上完全相同。1.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犯罪行为存在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因而,共同犯罪行为有三种表现形式:共同的作为。如甲和乙一起动手将丙打成重伤。共同的不作为。如两海难救险员商量后共同决定不去抢救其负有抢救义务的某落水游客,结果该游客被溺死。(3)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如甲是某单位的防火责任人,甲、乙为了共同发泄对该单位的不满,二人商定由乙放火烧毁该单位的仓库,在乙点燃仓库后,甲在旁边看着,既不报告也不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任由仓库被烧毁。本案中,甲负有防止火灾发生、扩大的义务,其不阻止他人防火、也不报警,属于不作为,与以作为方式放火的乙共同构成放火罪的共同犯罪。2.共同犯罪的行为分工。根据行为人之间的分工情况,共同犯罪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共同实施实行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均直接实施刑法分则具体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之间的分工。即各共同犯罪人并不都直接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的犯罪实行行为,而是由一部分人实施实行行为,另一部分人实施教唆行为、组织行为或者帮助行为。

犯罪行为分为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据此,共同犯罪行为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共同预备行为;二是共同实行行为;三是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相结合。

小案例:甲、乙二人共谋杀丙,相约次日晚到丙家共同下手,但届时乙因害怕未去,甲一人将丙杀死。那么甲、乙二人仅有共谋,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预备行为有其特殊性3.共犯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需指出:与单独犯罪的因果关系有所不同,共犯的因果关系只要求共犯行为的

有机整体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不要求每一个共同犯罪人所具体实施

的行为直接地导致犯罪结果发生。只要

其中一人的实行行为导致犯罪结果发生,全体共同犯罪人都应对该犯罪结果承担

刑事责任。这就是共犯之“部分行为,

全体责任”的刑事归责原则。比如,甲、乙约定打死丙,二人同时向

丙开枪,结果甲的子弹出现偏差未击中

丙,乙的子弹击中丙致其死亡。在该案

中,虽然只是乙的子弹击中丙致其死亡,但甲也应和乙一起对丙的死亡承担故意

杀人既遂的责任。小案例

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照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抢劫了丙的1万元现金。对本案应如何处理?(三)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主观上有共同的犯罪故意1、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是指每个共同犯罪人均对同一罪或数罪持有犯罪故意。可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来分析。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共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行为人决意参与共同犯罪。不仅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的某种危害结果,而且对其他共同犯罪人的共同犯罪行为可能导致该种危害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2、意思联络意思联络,要求他们主观上相互沟通,彼此联络,能认识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

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注意:意思联络在时间上必须发生在事前或事中,而不能是事后的意思联络,如,甲盗窃归来,

途遇其好友乙,乙帮其把赃物拿回家中加以窝

藏,乙不是盗窃罪共犯(可单独构成窝藏赃物

罪)。但如事前有通谋的,则成立共犯。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况根据上述对共同犯罪构成特征的分析,可知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应分别定罪处罚。(对此刑法总则有明确规定,但有关交通肇事罪的司法解释已有共同过失犯罪的特例。)如,医生甲马马虎虎,将病人的处方开错,开了两种不能匹配使用的注射针剂,药剂师乙也不按规定认真审查处方,将针剂交给注射护士丙,护士丙也不认真审查,就为病人注射了该两种针剂,结果导致该病人严重残疾。在该案中,造成致使病人严重残疾之医疗事故是医生甲、药剂师乙、护士丙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作为过失犯罪,不存在共同犯罪问题。应对三人分别以医疗事故罪定罪处罚。探讨:共同过失犯罪问题我国刑法总则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因此,即使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了一个危害结果,也只能以过失犯罪单独分别处罚,而不适用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原则。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

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

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第七条规定:“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

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

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由于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违章行为自身可能是故意的,但对于肇事结果只能是过失)。以上两条司法解释实际上扩大了交通肇事罪的适用犯罪,也变相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的共同犯罪的成立。2.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害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但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是出于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是某公寓的管理员,盗窃犯罪分子乙找到甲,说自己来找其亲戚该楼住户丙,但丙碰巧不在且一时回不来,此前告诉他让他找公寓管理员甲给开一下门。在乙的哄骗下,甲违反有关管理规定,给乙打开了丙的宿舍门,结果导致丙价值2万元的现金等财物被乙偷走。该案中,甲过失地帮助乙实施盗窃犯罪,二者不构成共同犯罪。无罪过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向乙借柴刀,谎称砍柴,实际上甲用乙的柴刀砍死了丙。二人以上同时或先后(近乎同时)针对同一目标实施同一犯罪,但彼此之间并无意思联络的,属于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乙二人同一个晚上进入丙家盗窃,偷到财物后便各自走掉。5.二人以上同时实施犯罪但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和乙决定共同对付丙,乙先上去用棍棒击抽打丙的腿部致其轻伤,然后停手,接着甲却以杀害丙为目的上去用木棒击打丙的头部,导致丙死亡。在该案中,甲以杀害丙为犯罪故意内容,而乙却以伤害丙为犯罪故意内容,二者的犯罪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同犯罪,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论处。6.超出共同故意范围之外的实行过限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对共同故意之内的行为仍要以共同犯罪论)如,甲和乙共同盗窃,但在此之外甲还单独实施了放火行为。又如,甲、乙两人二人决定共同殴打丙,两人将丙打倒在地后扬长而去,但乙觉得还不解恨,又返回现场痛打丙,直至将丙打到断气身亡。又如,甲与丙因为生意结怨,决心花钱雇乙去卸掉丙的胳膊但交待别弄出人命。乙受命后

跟踪丙并对丙进行殴打,但遭到丙的顽强反

抗。乙恼羞成怒,遂抽刀直刺丙的要害部位,导致丙当场身亡。7、间接正犯不构成共同犯罪(P185)

根据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一个有刑事责任能力人唆使或利用未达刑事责任年龄人或无意识、无罪责之人实施危害行为的为间接正犯,被唆使或利用人不构成共同犯罪,对于间接正犯以实行犯论处。刑法理论上一般把间接正犯作为单独犯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成年人唆使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杀人;医生命令不知情的护士为病人注射毒药

的行为。事前无通谋的窝藏、包庇、窝赃、销赃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如,甲盗窃归来,途遇其好友乙,乙帮其把赃物拿回家中加以窝藏,乙不是盗窃罪共犯(可单独构成窝藏赃物罪)。单位犯罪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及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单位本身不成立共同犯罪。关于“片面共犯”问题(P189)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一犯罪的人中,一方认识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实施犯罪,而是和他人在一起共同犯罪,而另一方

并没有认识到有人在和自己共同实施犯

罪,也就是他们之间的意思联络是单方

面的。如,甲明知乙在追杀丙,由于甲与丙有仇,便暗中设置障碍将丙绊倒,从而使乙顺

利杀死丙,而乙对此毫不知情。对于乙不能以共犯论处,仍属单独犯;对于甲可成立共犯。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是指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内部结构或者共同犯罪人之间的结合方式。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一、共同犯罪的学理形式(一)任意的共同犯罪和必要的共同犯罪1、任意的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可以一个人单独实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而形成的共同犯罪。如盗窃罪,既可以由一个人实施,也可以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这种犯罪不以多数人实行犯罪为必要。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绝大多数故意犯罪是以单独犯的既遂犯(基本的犯罪构成)为样本的,在多人实施这些犯罪时,则应根据刑法分则的有关具体犯罪的规定并结合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定罪量刑。刑法理论上研究的共同犯罪,主要是这种共同犯罪。2、必要的共同犯罪,是指刑法分则规定必须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才能构成的犯罪。这类犯罪在刑法中是少数,根据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必要的共同犯罪有三种形式:(1)对向性共同犯罪,是指基于二人以上相互的对向性行为构成的犯罪。其特点:A、多名主体触犯的罪名可能相同(如重婚罪),也可能不同(如拐卖儿童罪、收买被拐卖儿童罪);B、多名主体各自实施相互对向的行为(如行贿罪、受贿罪);C、相互对向的行为存在逻辑上的依存关系,但另一方的行为真实、现实存在并非为一方行为成立犯罪的必然前提;(如拐卖和收买)(2)聚众性共同犯罪,这种共同犯罪是指以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聚合行为作为犯罪构成必要要件的共同犯罪。如:聚众持械劫狱罪、组织越狱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即属此种情况。刑法分则一般区分首要分子、积极参加的、其他参加的等不同情况规定不同的法定刑,如组织越狱罪其犯罪主体包括组织越狱的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

注意的是: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聚众犯罪并非全部都是严格意义上的聚众的共同犯罪。如聚众阻碍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法律规定只以本罪处罚首要分子,如果首要分子只有一人,则很难说本罪是共同犯罪。又如,聚众赌博的首要分子为1人时,也很难说其他参赌者与聚众者一起构成赌博罪。聚众淫乱罪亦同。(3)集团性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具有特定组织形式的犯罪。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有组织的共犯有两种情形:★一般性的集团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组织犯罪。如刑法第120条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等。其犯罪主体包括组织者、领导者、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通谋”一般是指二人以上为了实行特定的犯罪,以将各自的意思付诸实现为内容而进行谋议。1、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共同犯罪人在着

手实行犯罪前已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些犯罪,以事先是否有通谋作为划分该罪的共同犯罪和他罪的单独犯罪的标准。如根据刑法第310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构成窝藏、包庇罪;但如果事先就窝藏、包庇犯罪人、窝藏、销售赃物等通谋的,构成共同犯罪。事中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在刚着手实行或实行犯罪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

如果各共犯人是在刚着手实行时形成共同犯罪故意,并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则各共犯人均应对共同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先行为人己实施一部分实行行为后,后行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参与实行或者提供帮助,则叫承继的共同犯罪,后行为人就其参与后的

行为与先行为人构成共同犯罪。如,甲在抢劫

丙时,乙以共同犯罪的故意加入,与甲一起取

走了丙的财物。(三)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1、简单共同犯罪,又称共同正犯或共同实行犯,指各共同犯罪人都直接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客观方面行为的共同犯罪。需要注意的是,共同实行犯也并非不存在行为的分工,只有在并进的共同实行犯中共同犯罪人都完全实施了犯罪的实行行为,如甲和乙一同对丙实施暴力,进而一起将乙的财产劫走;在分担的共同实行犯中,在实行行为内部还存在着分工,如抢劫罪的共同犯罪中,一部分人实施暴力手段,另一部分人实施取得财物的行为。成立共同正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要有共同实行的意思;要有共同实行的事实。在简单共同犯罪中,各共犯者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各共同犯罪人实行的是相同的行为,也可以表现为二人以上对不同对象分别实行相同的行为。各共同犯罪人实行的是不同的行为,但都属于某一具体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的行为。(3)对简单共同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应遵循以下原则:A.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如:甲、乙二人共同故意伤害丙,但分不清是谁的一刀造成了丙的重伤,甲、乙均应对丙的重伤承担责任。B.区别对待原则即在坚持部分实行全部责任原则的前提下,对各共犯人应区别对待,根据各共犯人在共同实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分清主犯、从犯与胁从犯,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C.罪责自负原则各共犯人只能对共同故意范围内的犯罪行为承担责

任,对他人超出共同故意实行的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2.复杂的共同犯罪,二人以上的共同犯

罪存在实行、组织、教唆、帮助等分工。即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分工的共同犯罪。非实行行为具体包括教唆行为、组织行为和帮助行为。在此情况下有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帮助犯之分,他们的行为以及故意的具体内容均有差异。其刑事责任的承担按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分别处罚。(四)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一般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在结合程度上比较松散,没有特定组织形式的共同犯罪。

在一般共同犯罪中,各共同犯罪人是为了实施某一特定犯罪而事前或临时纠合到一起,特定的犯罪一旦完成,其犯罪的结合即不复存在。一般共同犯罪包括两种情况:二人即可构成,没有组织、没有首要分子,不存在众人,可能随时参与状态的共同犯罪;由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指挥众人所实施的共同犯罪,即聚众共同犯罪。特殊共同犯罪,是指有组织的集团犯罪,即犯罪集团。犯罪集团,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属于法定的有组织犯罪有两种形式:★一般的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在认定犯罪集团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必须是3人以上。这是犯罪集团在主体上量的规定性特征。有一定的组织性。所谓组织性,主要是指

成员比较固定,且内部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

关系。其中有首要分子,有骨干分子,还有一

般成员。犯罪人之间通过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

维系在一起。组织性是犯罪集团最本质的特征。具有多次实施某种或某几种犯罪的目的性。这一特征是犯罪集团与基于低级趣味或者封建习俗而形成的落后组织的根本标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各共同犯罪人是为

了在较长时间内多次实施犯罪活动而结合起来,而不是实施一次犯罪就散伙。二、共同犯罪的法定形式(一)一般共同犯罪(二)聚众共同犯罪(三)集团共同犯罪案例12001年11月17日,江某邀好友胡某、孙某到其家中

喝酒,席间,江某谈起邻村的高某办企业,钱比较多。三人商量向高某搞点钱花花,确定用绑架高某的方法

向其家属勒索现金3万元,并作了具体的分工和准备。同月23日晚,江某将高某骗至某宾馆313房间,不久,胡某、孙某冲进房间扬言找高某要求还钱,并故意将

江某放走。胡某、孙某即劫持高某至预先设定的地点,言谈中获悉高某比预先想象的还要富有,即商定将赎

金提高至10万元,叫高某打电话到家中,告知务必将

10万元在12小时内送到指定地点。高某家属报警,胡某、孙某在取款地被潜伏的公安机关抓获。根据二人

的交代,公安机关在家中抓获了江某。现问:在共同犯罪中,江某是否应对胡某、孙某后来商定的10万元负责,还是仅仅对三人事先预谋的3万元负责?分析第一、如果其他实行犯自始至终不知道,说明其在主观上对这种行为没有罪过,则该行为属于共犯过限,其刑事责任由该实行犯独自承担,其他共犯只对共同谋议之罪承担刑事责任第二、如果其他实行犯当时在场,其在客观上表现为作为——即积极参与或予以协助,或不作为——即不予制止、袖手旁观,说明其在主观上对这种行为处于积极追求或放任的状态.第三、如果其他实行犯当时不在场,但事后对这种行为予以认可,如大加称赞、参与分赃等,说明这种行为并不违背他们的主观意志,不属于共犯过限,应与该实行犯一起承担责任。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对于共犯的分类,各国刑法主要有两种做法:

1、依其在共同犯罪中分工为标准,如有的国家将共犯分为实行犯、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2、依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为标准,如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和从犯。◆我国刑法折中了这两种分类法,采用“以作用分类法为主,以分工分类法为补充”的标准,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两种:一是主犯、从犯、胁从犯;二是教唆犯。(一)主犯的定义

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可见,我国刑法中的主犯有两种: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认定为这种主犯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以犯罪集团的存在为条件。必须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的犯罪分子。组织、领导往往具体表现为:负责组建犯罪集团,网罗犯罪集团成员,制定犯罪活动计划,召集犯罪会议,分配犯罪任务,指挥集团成员进行具体的犯罪活动等。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这类主犯是指除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在共同犯罪中起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具体包括以下几类:在犯罪集团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在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在聚众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犯罪集团中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因为在犯罪集团中,除了首要分子是主犯以外,其他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也是主犯,但不是首要分子。(二)主犯的刑事责任1.主犯的一般刑事责任原则。(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的刑事责任原则。根据刑法第26条第3款的规定,对其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即首要分子除了对自己直接实施的具体犯罪及其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外,还要对犯罪集团在预谋犯罪的范围内所犯的全部罪行承担刑事责任。(2)其他主犯的刑事责任原则。根据刑法第26条第4款的规定,对其他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

犯罪处罚。

对于这些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等主犯,应直接按照刑法分则的有关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可能只有一人,也可能有多个,此时对不同的主犯仍应区别对待。2.主犯的特别刑事责任原则

总则第26条规定的是主犯的一般刑事责任原则。但是分则对某些必要共犯的主犯和其他一般共犯已经规定了具体的法定刑。

例如,刑法第290条第2款规定,犯聚众冲击国家机关罪的,对首要分子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我国刑法规定的聚众犯罪有三种:全部具有可罚性的聚众犯罪,即凡是参与聚众犯罪活动的人均可构成犯罪。例如:《刑法》第317条规定的组织越狱罪等。部分具有可罚性的聚众犯罪,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的人中只有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可以构成犯罪的聚众犯罪。例如:《刑法》第

290条规定的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具有个别可罚性的聚众犯罪,即只有首要分子才构成犯罪的聚众犯罪。例如:《刑法》第291条规定的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二、从犯的定义和刑事责任(一)从犯的定义

按照刑法第27条第1款的规定,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我国刑法中的从犯分为两种:

1.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指次要的实行犯,他们实行的行为虽然是犯

罪的实行行为,但行为对结果的发生所起的

原因力作用较小,不是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

2.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帮助犯。帮助犯自己不直接实施犯罪行为,而是在他人产生犯罪决意后为他人实施犯罪创造便利条件,帮助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共同犯罪人。

其特征:第一,客观上实施了犯罪的帮助行为,即在他人犯罪之前或犯罪过程中给予帮助,使其易于实施犯罪或易于完成犯罪的行为;第二,主观上有帮助他人进行犯罪的故意。(二)从犯的刑事责任

在从犯刑事责任原则的具体适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1)我国刑法对从犯采取必减主义。

(2)对从犯予以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应综合考察共同犯罪的性质、对犯罪结果作用的大小等方面的具体情形具体确定。三、胁从犯的定义和刑事责任(一)胁从犯的定义

按照刑法第28条的规定,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具体来说,胁从犯具有以下特征: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在主观上明知自己实施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在可以选择不实施犯罪的情况下,虽不愿意但仍实施了犯罪行为。行为人是因为受他人胁迫而参加犯罪的。◆应注意区分受胁迫实施犯罪与紧急避险的区别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看被迫损害的利益是否小于所保护的利益。如:他人以杀害相威胁,行为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实施了盗窃行为。◆在实践中,还应注意胁从犯向主犯的转化,即第一次被胁从参加犯罪的人,在其后的共

同犯罪中自愿参与犯罪,且在共同犯罪中起

主要作用,对这种共同犯罪人应认定为主犯。(二)胁从犯的刑事责任胁从犯·紧急避险·期待可能性(p193四、教唆犯的定义和刑事责任(一)教唆犯的定义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实行犯罪而自己并不亲自实行犯罪行为的人。其特点是:本人不亲自实行犯罪,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人灌输犯罪思想,使他人实行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如:张某见其邻居李某比自己家有钱很多,心里不平衡,花钱雇人把李某家洗劫一空。我国古代刑律称之为“造意犯”。成立教唆犯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对象条件教唆对象须是特定的。教唆对象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者。唆使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或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犯罪的,不构成共犯,应对唆使者以间接正犯论处。须是本无犯所教唆之罪意图者。已有犯所教唆之罪意图者不能成为教唆对象。若行为人明知他人已有实施某种犯罪的意

图,而为其出主意,撑腰打气,壮胆助威等,使其实施犯罪,不能认定为教唆犯,而应认

定为帮助犯。2.客观条件:客观方面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教唆行为的认定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唆内容的特定性,即必须是犯罪行为。如果是教唆他人实施其他一般违法行为,则不能成立教唆犯。教唆行为的独立性。即行为人只要实施

了教唆的行为,不论被教唆人有无接受教唆,对于教唆行为本身的成立来讲,不发生影响。教唆行为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既可以是口头教唆,也可以是书面教唆,还可以是通过打手势、使眼神等形体语言进行教唆。在被教唆者实行犯罪的情况下,要求教唆行为与被教唆者实行的被教唆的罪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果被教唆者实施的犯罪行为超出了教唆的范围,应由被教唆者独立承担刑事责任。教唆行为可由一人单独进行,也可由数人

共同实施;可以是直接教唆,也可以是通过第

三者间接教唆;可以是针对同一对象进行教唆,也可能是同时对数个不同对象进行教唆;可以

是教唆实行一罪,也可以是教唆实行数个不同

的犯罪。教唆的方式、方法,不影响教唆犯的

成立。主观条件。教唆犯在主观方面必须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教唆故意的内容。其具有双重性。★在认识因素中,教唆犯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教唆行为会使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并去实施犯

罪行为,而且还认识到被教唆者的犯罪行为

将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在意志因素中,教唆犯不仅希望或者放任其教唆行为引起被教唆者的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而且希望或者放任被教唆者的犯罪行为造成

危害社会的结果。如果行为人没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仅仅是因为说话不注意,客观上引起了他人犯罪的意念,不能认定为教唆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二)教唆犯的认定1、教唆犯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罪定罪。例如:教唆他人去盗窃的,定盗窃罪;教唆他人去杀人的,定故意杀人罪。★若教唆他人实施的是有选择性的非特定的罪,而被教唆人又在其选择性的教唆中

实行了某一种犯罪,则应当按照被教唆

人所实行的犯罪定罪。★若被教唆的人错误地理解被教唆的罪,实施了其他犯罪,教唆人只能对他所教唆

的犯罪负责。2、对于超出教唆人教唆范围的犯罪,教唆人不应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如果被教唆人实施的犯罪性质未变,只是造成的结果大小不同,则教唆人对此应负责任。如:甲教唆乙将自己的仇人丙打成轻伤,但乙在殴打的过程中,因打击过猛,将丙打成重伤。对此,甲应对丙的重伤后果承担刑事责任。3、对于间接教唆的也应按教唆犯处罚。间接教唆是指教唆教唆者的情况。如:甲教唆乙,让乙教唆丙实施抢劫罪,甲的行为便是间接教唆。(三)教唆犯的刑事责任1.一般原则:按其在共犯中所起的作用处罚。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从重处罚。对于唆使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的由于被唆使者是无责任能力人,一般认为唆使者是间接正犯,不是教唆犯。教唆己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各种犯罪的,以及教唆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放火、抢劫、贩卖毒品、爆炸、投毒罪的,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从重处罚。3、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罪的,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种情况在刑法理论上称为教唆未遂。补充1:教唆的既遂与未遂1、教唆犯的既遂:被教唆者实施了被教唆的行为且达到既遂状态。2、教唆犯的未遂:A、被教唆人当场就断然拒绝。B、被教唆人当场表示接受教唆,但是最终并没有实施犯罪。C、被教唆人当时答应实施教唆人所教唆的犯罪,但实际上实施了其他犯罪。D、教唆犯对被教唆人进行教唆时,被教唆人已经有实施该罪的决意。E、被教唆者实施了被教唆的行为,但该行为未达既遂状态(包含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补充2:共同犯罪中的停止形态在认定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时,必须坚持共同犯罪的“整体性原则”,同时也应结合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表现和分工具体分析。1、如果共犯为了共同犯罪而实施预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