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件_第1页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件_第2页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件_第3页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件_第4页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新知导入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1.地震的形成。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人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新知导入

2.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发现,地震后的公路路面隆起、断裂,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说明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公路毁坏、房屋倒塌等。新知导入

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改变。(1)造成地面的沉降与隆升,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2)形成地面裂缝、塌陷和堰塞湖: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堰塞湖。地球上90%以上的地震和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地震主要发生在两个大带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横贯欧亚地震带。中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新知讲解你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新知讲解1

了解地震的成因。地下深处出现塌陷,导致地面震动。可能是地下什么物体发生爆炸,导致地面裂开。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新知讲解1

2.做模拟实验。实验材料:泡沫小盒(切成两半)、塑料薄膜、土、清水、小锹、手套(可选择使用)。实验步骤:(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2)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新知讲解1

(4)观察发生的现象。拉开挤压实验现象:当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出现断层;当挤压这个小盒的两半时,土地会产生隆起,同时碎的土渣会散落到挤压周围形成弯曲或错位。新知讲解1

3.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岩层发生弯曲岩层断裂、错动新知讲解1

分析:当地球表面受到地球运动的影响时,会马上做出反应、有所表现。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土堆一样发生弯曲,又称褶皱,岩层褶皱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结论:地壳运动时,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褶皱断裂或错动,这一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这就是绝大多数地震产生的原因。新知讲解2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可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的倒塌、桥梁断裂、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除此之外还可导致地面裂缝,場陷、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起次生灾害,如水灾和火灾等。地震后房屋倒塌,道路损毁。地震时,地下传来轰鸣声,吊灯在摆动,房屋在摇晃。(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新知讲解2

(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资料一: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唐山地震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地震后路面裂缝、塌陷,铁轨扭曲变形的情况。其原因是:地震使地面隆升与沉降,这是地壳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降运动,此时,地面会出现裂缝、塌陷,地面上铁轨也被扭曲变形。新知讲解2

资料二: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寒湖。图片中呈现的是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其成因是:汶川地震造成山崩地陷,地面和山头出现裂缝,崩塌的石块和泥沙堵塞河流形成了唐家山堰塞湖。汶川地震后,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新知讲解2

堰塞湖是指山崩、泥石流、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储水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河道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就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堰塞湖新知讲解3

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搜集相关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1.在家中如何进行自救。头脑保持清醒冷静,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要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在单元楼内,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可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新知讲解3

2.在公共场所如何进行自救。正在演出的影剧院应立即停止演出,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里,震后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分路疏散。正在体育场进行比赛的人应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安全处疏散。正在上课的学生,迅速躲避在课桌下。地震停止后,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迅速撤离教室,就近在开阔地带避震,切忌拥挤、跳楼。新知讲解3

3.制作地震宣传海报。可以从地震预防、地震自救、地震救灾几个方面来制作。新知讲解1.

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

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弯曲。弯曲断裂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新知讲解2.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地面的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且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动,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新知讲解2.

地震会引起地面震动,产生裂缝带,山崩地裂,地基沉陷,山体等自然物破坏(滑坡、泥石流等),还会引发海啸、形成堰塞湖等。地震是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时间短、破坏力强,能在短时间内使地表发生巨大的变化。课堂练习

判断题。1.地震不会改变地形地貌。()2.地震是因为地下某种物质发生爆炸引起的地面震动。()3.地震通常比较强烈,破坏力强。()4.发生地震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往外跑。()5.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6.地震时会出现房屋倒塌道路损毁。()7.地震发生时静悄悄的,没有声响。()×××√×√√课堂练习

选择题1.()是地震形成的地形地貌。A.盆地B.堰塞湖C.平原2.地震主要发生在()这一部分。A.地核B.地幔C.地壳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内部温度太高B.地壳的运动C.人类的活动4.绝大多数地震是由()造成的。A.火山爆发B.岩层断裂C.山洪暴发BCBB课堂总结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通过模拟实验对地震的成因建构自己的解释,将自然界的现象与模拟实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将实验中获得的证据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板书设计2.5风的作用科学科教版五年级上册新知导入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对改变地形发生着缓慢的作用,例如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呢?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它属于一种机械动力。当风刮过地面的时候,风力能吹起黏土和细沙,风力越强,它所能携带和输送的颗粒就越大。在沙漠中,有时风只吹走了较小的沉积物,留下来的是那些搬不动的、又大又沉的石质沉积物,这样就形成了戈壁。风蚀桥新知导入

当风减速或者遇到障碍物,如石头、草丛时,风携带的沙土就会降落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和黄土沉积。

大风从遥远、干旱的北方吹过来,带来的粉砂、细土被秦岭等山脉挡住了去路,被迫沉降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风中携带的沙碰到岩石,把岩石磨蚀得很光滑,形成独特的景观。新知讲解1

讨论并记录我们对风可能改变地球表面的看法。

小组交流讨论对风可能改变地球表面的看法。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回忆刮风时看到的现象:风能吹跑土壤;能吹起沙子;能把土地吹干形成裂缝;能把树连根拔起;能搬运地表轻微的杂物使地面裸露;风携带的沙子还会对岩石造成破坏……

初步认识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新知讲解2

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实验材料:岩石、放大镜、砂纸等。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新知讲解2

(2)然后用砂纸用力打磨岩石。(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磨蚀)(3)比较没有打磨和打磨后的岩石,你有什么发现?实验现象:打磨的岩石表面有一些颗粒掉落,岩石表面出现磨痕。新知讲解2

我的观察记录日期:我的预测:打磨的岩石会被磨掉碎渣。观察结果:打磨的岩石表面有一些颗粒掉落,岩石表面出现磨痕。我的解释:当大风卷起的沙子从岩石上刮过时,会对岩石表面进行冲击、摩擦,进而损坏岩石。实验结论: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有影响。新知讲解3

了解更多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新知讲解3

常见的风蚀地貌。(1)风蚀穴。在陡峭岩壁上,受风沙吹蚀和磨蚀,在岩壁表面形成的洞穴。新知讲解3

常见的风蚀地貌。(2)风蚀蘑菇。在风沙强劲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岩石水平节理、层理很发达,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底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新知讲解3

常见的风蚀地貌。(3)风蚀柱。产状水平和垂直节理或裂隙发育且岩性单一的岩层区,受风沙的长期吹蚀作用后,原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一些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新知讲解3

常见的风蚀地貌。(4)风蚀城堡。风蚀城堡是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出现在砂岩和页岩相间分布的地区,是在风力侵蚀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于岩性软硬不从而导致风力吹蚀的差异性,结果形成了许多层状墩台,相对高度多为10~30米,墩台的顶部都很平坦。新知讲解3

雅丹地貌。

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新知讲解4

总结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项目对地表的改变改变特点的比较风磨蚀地震火山喷发风搬运、堆积快速快速缓慢新知讲解1.在模拟实验中,是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

是风卷起的沙子,像磨刀石一样不断对岩石进行侵蚀,是磨蚀作用改变着岩石的形状和大小。在模拟实验中是风的力量使“岩石”发生了改变。新知讲解2.

根据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推测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在模拟实验中,用砂纸打磨的岩石表面一些颗粒掉落,岩石上出现磨痕。推测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植被稀少,以荒漠、戈壁为主,这主要是由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等作用逐渐形成的。新知讲解3.

地球表面的变化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引发的改变有什么不同?除了风力的侵蚀外,河流、雨水的冲刷都会对地球表面产生影响。此外,下列因素也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变化。新知讲解3.1.植物的作用。植物生长的时候会分泌一些有机酸来加快岩石的分解速度,吸收了岩石的些矿物质,改变了岩石的成分;植物的根会沿着岩石原有的缝隙生长,加大其缝隙,促使岩石分裂;植物落叶的堆积也会产生微生物和酸性物质,加速岩石的风化分解。新知讲解3.2.动物的作用。穴居动物的挖洞、穿凿活动,喜欢在地面岩石附近活动的昆虫的频繁走动,都会促进对地表岩石的破坏。新知讲解3.3.冰的作用。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胀(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着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作用力,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更深入地渗入岩石的内部,同时水量也可能增加,遇冷时再次冻结成冰。这样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裂腺不断扩大,以至岩石崩裂成为岩屑。这种作用叫冰劈作用。新知讲解3.4.气温变化的作用。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不同;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不同。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新知讲解3.

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的地表变化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其破坏程度剧烈,时间也短。而植物、动物、冰及气温等因素的作用比较温和、缓慢,需要一个长时间累积的过程。课堂练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