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设置与布局_第1页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设置与布局_第2页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设置与布局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设置与布局

1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城市各种社会功能发展的物质载体之一,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地下交通空间和地下商业空间。大型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通常是综合的,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和重要的交通中心。最常见的是以铁路站为中心,以tod为指导的城市人的综合开发模式,周边的地下商业空间以及聚集和分散人流的地下广场。但是地下公共空间与地上公共空间相比,存在着比较难克服的劣势,如缺乏自然光线、没有方向感、空间封闭、没有安全感等等,地下公共空间不仅需要满足实用性、安全性的功能,更需要以人的情感需求出发,营造可感知的空间情境。可感知重要的是环境如何能被人感知和理解,只有先被感知到了,才能提高利用率。扬·盖尔在其著作《交往与空间》中说:“在特定地区高水平的活动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二是鼓励每一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2改善地下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地下公共空间具有缺乏自然光线、空间封闭、可识别性差等负面特征,人们在其中活动时会产生幽闭恐惧症等一些的不良心理感受,可感知的地下公共空间营造,安全性和舒适性是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保障地下公共空间能让活动其中的人更长时间的逗留,长期有效使用的关键。在安全性方面,地下公共空间中的各类设施如地下人行通道、下沉广场、地面出入口的规模、面积、间距等需要满足消防、防洪、抗震等要求,重点考虑如何对人流的有效组织和快速疏散。在舒适性方面,地下公共空间需要满足采光、通风、无障碍、可识别以及较高的空间品质等要求,营造可感知的、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光环境对人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会产生重要影响,在自然光不能完全到达的地下公共空间内,营造可感知的地下公共空间尽可能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实现地上地下光环境的自然流通,在视觉心理上减少了人们对地下公共空间的心理障碍,增加空间的开敞感。例如广州珠江新城,采用了大量的下沉广场和采光天井设计,将自然光线引入地下空间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安全、更舒适、可感知的地下公共空间。地下公共空间的各个空间要素,如标志、节点、通道及区域等,要易于识别,一目了然,帮助人们对各类空间要素的方位、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作出判断。清晰的空间格局可使活动其中的人不迷失方向,创造良好的可达性。在各个节点上应标出足够清晰的指引标识,如指示牌、路标、地图等,引导人流顺利行进。大型复杂的地下公共空间,还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和应用,设置智能显示系统,通过声音、图像和影像,让人们了解外部的环境状况,是白天还是夜晚,以及天气情况等等,有助于消除人们心理的压抑感3地下空间功能及控制方法地下公共空间的互联互通是营造可感知的地下公共活动系统的核心,一个系统完善的地下公共活动系统,能够为地下公共空间的使用人群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地下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通过连通各类地下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功能组合和空间组织,发挥各类功能的集聚效应,如大型地下公共空间一般是以轨道交通枢纽站点为中心,利用地下公共空间联通廊道将交通、商业、文化服务等公共空间连为一体,使孤立的地下空间形成网络体系,形成大型综合的地下城,既能优化地下空间功能的空间结构,又能使串联的地下商业设施,充分发挥经济的聚集效应,还向地下拓展了城市的公共空间,更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利用地下人行系统合理组织联通流线,结合地下公共空间各类节点布置商业、庭院、广场和文化服务等功能设施,拓展公共空间,丰富空间活力,提供多层次的、具吸引力的、可感知的地下公共空间。如上海陆家嘴CBD中心区结合中心绿地地下空间的建设,设置四条地下通道,将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国金中心的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建设与轨道交通14号线和2号线的换乘空间,同时与地上的人行天桥、中心绿地内步行道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地上地下完整的立体步行网络系统,以中心绿地地下空间为中心,在地面层,行人通过中心绿地内的步行道路进入地下层,到达地下一层后,可通过地下通道出入金茂大厦,到达地下二层后,可通过地下通道出入上海中心和国金中心,进入上海中心地下二层后,可通过地下公共通廊和地下通道出入环球金融中心,各类人群可舒适的在其中往来穿梭,极大地提升了便利性4信息收集和反馈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基础上建设的智慧城市,重要的基础是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连接,感知与控制关系建立,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成熟使ICT技术与城市空间具备建立这种关系的能力。应用智能设施,引入传感器或感应装置在帮人们以数字化和数据形式重新认知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环境、重组并定义空间功能,增强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吸引力,为地下公共空间带来更多元的活动体验和空间场所。传感器的类型可分为信息收集类和反馈执行两大类。信息收集类分为自然数据、物理数据和人体数据,自然数据主要从环境要素中收集,环境信息表达包括常见的光线、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相关的状态变化;物理数据描述为声音、声波、磁场、色彩、距离等客观状态变化;人体数据体现人的生理类和行为类状态变化。反馈数据为感应器本身与外界的互动信息传达。如虹悦城是南京人气最旺的城市综合体之一,其地下空间设有运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停车场系统,利用传感器的感知能力来监控和管理每个停车位,向消费者提供车位查询、车位引导、车辆查询等功能服务,从而完成对停车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停车场的高效运营,破解停车难题,营造舒适可感知的停车体验,确保安全和可达。其出入口管理系统将出入库车辆的车牌号码作为车辆管理的唯一凭证,自动采集识别出入库车辆的车牌号码并记录车辆的前部全景图像。视频车位引导系统在每个车位上都设置视频车位检测终端,在通道上设置LED车位引导屏、视频节点控制器、网络交换机,在管理中心设置服务器及系统管理软件、中央控制器等。反向寻车系统在停车场主要路口、分岔口和拐角处等处设置寻车终端,集成反向寻车功能。云停车服务平台在配套停车设备视频化升级的基础上,引入微信平台“速停车”,与场内视频车位引导系统实现对接,同步车场信息,除开通微信支付停车费、手机寻车功能外,“速停车”还支持视频车位监控和手机蓝牙实时导航功能,并与商场官方APP实现无缝对接。5体现地域文化可感知的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除了满足正常功能及生理舒适需求以外,还需要融入人文环境艺术设计,以满足人们对景观艺术和人文气息的需求。一个没有特定文脉的地下公共空间无法给人们一个整体的意象,在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脉,体现其地域特征,创造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强化地区文化色彩,凸显地下公共空间独特的设计风格,营造地下建筑风格以满足人们心理文化层次的需求。如南京地铁文化墙,就突出了南京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地铁1号线及南延线选择了15个站的墙壁用来作壁画,每个地铁站的壁画都是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贴切的选题,在1号线南京站北站厅里就有一面具有金陵地标的文化墙,在这幅主题为“金陵揽胜”的青花瓷钢板雕塑作品中,能看到总统府、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