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学习资料:10级 药理学总结_第1页
药理学学习资料:10级 药理学总结_第2页
药理学学习资料:10级 药理学总结_第3页
药理学学习资料:10级 药理学总结_第4页
药理学学习资料:10级 药理学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药理学总论(大部分出名词解释、选择)绪论1、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2、药物:改变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用于诊断、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药物代谢动力学(PK)1、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的学科。2、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1)滤过: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亲水膜孔,借助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浓度差和电位差而扩散。(2)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而通过。(顺浓度差,不耗能,转运速度与pKa有关)3条规律(出选择):①分子越多,通过膜的药物越多;分子越少,通过膜的药物越少。②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分解,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不易分解,其脂溶性强。③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中排泄得快;弱碱性药物在酸性尿中排泄得快。(3)载体转运:①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肽类,氨基酸,葡萄糖,K+,Na+等②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顺浓度梯度,不耗能)3、体内过程(理解过程和规律)(1)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主要在小肠)(2)分布:药物从血循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主要在肝脏)(4)排泄:药物以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和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运过程(主要在肾脏)。4、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5、血脑屏障:脑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连,内皮细胞之间无间隙,且毛细血管表面几乎均为星形胶质细胞包围,这种特殊结构形成了血浆和脑脊液间屏障,能阻碍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性药物通过,只有脂溶性高的药物才能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6、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的超家族,主要存在于肝脏中催化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7、肝肠循环: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经小肠上皮细胞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8、一房室模型: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给药后血液中浓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9、二房室模型:药物在某些部位的药物浓度和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平衡,而在另一些部位中的转运有一速率过程,但彼此近似,前者被归并为中央室,后者则归并成为外周室10、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比例消除11、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体内药物浓度按恒定的量消除12、峰浓度(Cmax):一次给药后的最高浓度,此时吸收和消除达平衡13、曲线下面积(AUC):反映药物体内总量14、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峰浓度的时间,多为2(1-3)hrs15、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稳态:约经4-5个半衰期,达到时间与剂量无关。稳态浓度:与给药间隔和剂量相关)16、消除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17、清除率: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单位:L/h或ml/min)18、表观分布容积(Vd,非体内生理空间):体内药物总量和血浆药物浓度之比Vd=D/C19、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药物效应动力学(PD)1、药物作用: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特异性、选择性)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引起的机体反应。(兴奋、抑制)3、不良反应(对机体不利、不符合用药目的)(重点掌握,最好能举例子)(1)副反应: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可造成口干、扩瞳、心率加快、解痉)(2)毒性反应: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急性/慢性毒性、致畸胎、致癌、致突变)(3)后遗效应:停药后残留药物引起的生物效应。(苯巴比妥催眠,次日头晕、困倦)(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也称反跳。(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次日血压急剧上升)(5)变态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6)特异质反应: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遗传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后可致溶血)4、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其中药理效应可用具体的数量和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5、质反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以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6、最小有效量:药物的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7、最大效应(效能):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8、效价强度: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药物产生同一效应剂量比较9、斜率:效应强度与药物浓度的比值10、个体差异性:量效曲线上的某个点是在该条件时一组实验动物产生效应的平均值。11、半数有效量:质反应中引起50%阳性反应,量反应中引起50%最大效应的量12、治疗指数:表示药物安全性,LD50/ED50的比值越大越安全。13、安全范围:ED5和LD95之间的范围13、治疗窗:产生治疗效应的药物浓度范围14、受体:能识别生命活性物质,与之结合,并产生生理反应和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15、完全激动药: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a=100%),能产生最大药理效应16、部分激动药:对受体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较低(0%<a<100%),与受体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17、拮抗药: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a=0%)的药物。(阻断药:结合后不产生作用)18、储备受体:高活性药物激活部分受体即产生Emax,剩余的未被激活受体称储备受体19、受体类型(每类举个例子)(1)离子通道型受体: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直接受化学配体控制的受体(如乙酰胆碱N受体)(2)G-蛋白偶联受体:一类由GTP结合调节蛋白(G蛋白)组成的受体超家族,可将配体带来的信号传送至效应器蛋白,产生生物效应。(如乙酰胆碱M受体)(3)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一类酶联受体,能够同配体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由三部分组成(细胞外侧是与配体结合部位;中间段穿透细胞膜;细胞内侧是酪氨酸激酶活性区域)(胰岛素受体)(4)细胞内受体:是可溶性的DNA结合蛋白,其作用是调节某些特殊基因的转录。(如雄激素受体)20、第一信使:指多肽类激素,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等细胞外信使物质。21、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22、脱敏:长期用激动药后反应性下降.如重复使用B受体激动药作为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其疗效可降低。23、增敏:长期用拮抗药后反应性增强、如反跳影响药效的因素(老师说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建议下面的都看···)1、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2)联合用药①体外相互作用:配伍禁忌②体内相互作用:A.药代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如四环素+抗酸药含Fe2+、Ca2+发生络合吸收;华法林+保泰松类,血浆蛋白结合而出血;B.药效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生理性拮抗和协同,咖啡因+催眠药,兴奋或镇静作用;受体水平的拮抗和协同。b阻滞剂普萘洛尔拮抗异丙肾上腺素的b受体激动作用2、机体方面的因素:(1)年龄。小儿脑组织、肝肾发育不全,骨骼,牙齿,内分泌系统易受影响;老人的器官功能降低(2)性别。考虑“三期”;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性别差异(3)体重和肥胖。影响分布容积和清除率(4)疾病。肝脏疾病:影响PK(5)安慰剂效应。源于医患关系、治疗手段和医生对病人的心理影响(6)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耐受性、耐药性、依赖性、停药综合征。(7)遗传因素。是决定因素,可影响PK、PD。个体差异因素源于基因突变。第二部分药理学个论传出神经系统概论1、按递质分类(1)胆碱能神经包括①副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②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汗腺分泌神经、骨骼肌血管舒张神经③支配肾上腺髓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④运动神经(2)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几乎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AChAcCOA胆碱酯酶AChAcCOA胆碱酯酶乙酸胆碱+ChAc胆碱酯酶(1)合成:(2)释放:①胞裂外排:钙离子进入,形成裂孔②量子化释放:囊泡为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单元(3)消除:由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一分子的AchE水解6×105个ACh分子/min。多巴羟化酶去甲肾上腺素酪氨酸多巴羟化酶去甲肾上腺素酪氨酸多巴多巴胺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脱羧酶(1)合成:限速酶是酪氨酸羟化酶,特点是活性低,反应速度慢;对底物要求专一;胞浆中的DA或NA可反馈抑制此酶(2)贮存:NA与ATP和嗜铬颗粒蛋白(PG)结合,贮存于囊泡。(3)释放:①胞裂外排:钙离子进入形成裂孔②量子化释放③某些药物可促进NA释放:麻黄碱,间羟胺(4)消除:NE通过再摄取1和再摄取2,再摄取1(75%—95%)为储存型;再摄取2为代谢型,由COMT和MAO代谢。4、胆碱受体的分类:能与ACh结合的受体,称为ACh受体,分为M。N两型。(1)M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膜上的受体。(毒蕈碱型受体)(2)N受体: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和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受体,(烟碱受体,分为NN、NM)5、肾上腺素受体的分类:能与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受体,分为α,β两型。α受体又分为α1和α2,β受体又分为β1和β2。6、除了突触后膜有受体,突触前膜也有部分受体。(见右图)在突触前膜的M、α2兴奋时,抑制递质释放(负反馈)在突触前膜的N、β2兴奋时,促进递质释放(正反馈)7、胆碱受体激动时的主要功能:M1受体:胃液分泌↑,NA释放↓;M2受体:平滑肌收缩,缩瞳,眼压↓,晶状体调节痉挛,腺体分泌↑心血管系统抑制NN受体(神经节N受体):神经节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NM受体(神经肌肉接头受体):骨骼肌收缩8、肾上腺素受体激动时的主要功能α1受体:心脏兴奋,血管平滑肌收缩,内脏平滑肌松弛,括约肌收缩,瞳孔扩大,糖原分解、异生↑α2受体:血管平滑肌收缩,突触前膜负反馈,血小板聚集,胰岛素分泌↓β1受体:心脏兴奋,突触前膜正反馈,肾素释放↑,脂肪分解↑β2受体:平滑肌舒张,突触前膜正反馈,糖原分解、异生↑9、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布及激动效应10、常用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胆碱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6.1激动药一、胆碱酯类(M和N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药理作用如下:1.M样作用:2.N样作用:1)心血管系统(抑制):1)兴奋N节的NN受体(1)舒张血管(有血管内皮存在)2)兴奋肾上腺髓质NN(2)减慢心率:Ach使舒张期自动除极化延缓,窦性心率减慢受体,肾上腺素释放(3)负性传导作用:延长房室结和普肯野纤维不应期,减慢传导3)兴奋骨骼肌NM受体(4)负性肌力作用:①↓心房肌收缩性(Ach直接作用于M2受体〕表现肌肉收缩,甚至颤动②↓心室肌收缩性(Ach兴奋交感神经突触前膜M1受体,(-)NE释放)(5)缩短心房不应期2)胃肠道作用:↑收缩和频率,↑分泌,恶心,呕吐,腹痛,排便等。3)泌尿道:逼尿肌收缩、括约肌舒张,膀胱排空↑4)眼:瞳孔缩小、调节痉挛(近视)5)腺体:分泌增加二、生物碱类:毛果芸香碱(M受体激动药,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N受体激动药为烟碱,未讲)1、对眼的作用1)缩小瞳孔:(+)M受体,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2)降低眼内压:虹膜拉向中央,虹膜根部变薄,前房间隙扩大,房水流通。3)调节痉挛:视近物清晰,视远物模糊2、对腺体的作用:↑汗腺,唾液腺分泌。3、临床应用:1)青光眼(特征:眼内压↑、视力↓、视神经乳头凹陷。眼内压↑的原因为房水流通受阻和房水生成增加)2)虹膜炎(治疗时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4、不良反应:过量可出现M受体过度兴奋症状,可用阿托品对症处理。6.2阻断药一、M受体阻断药:阿托品1、作用特点:1)最敏感的组织是唾液腺和汗腺。平滑肌和心脏的反应性处于中间。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功能影响最小。2)对于大多数组织,阿托品阻断外源性胆碱能受体激动药的作用比阻断内源性释放的Ach的作用更有效。3)对M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对M1,M2,M3三种M亚型无明显区别)对N受体作用强度远比M受体低。2、作用和用途3、不良反应:阿托品作用广泛,应用其中一种作用时,其他作用则成为副作用。如口干、视力模糊、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皮肤潮红、中枢中毒症状。阿托品的最低致死量,成人为:80-130mg,儿童为10mg。4、阿托品中毒的解救(对症处理:洗胃、导泻)毒扁豆碱缓慢注射,对抗阿托品中毒因为毒扁豆碱维持作用时间短,需反复给药。地西泮可解救中枢兴奋症状,但不可用吩噻嗪类药物(因为阻断M受体,加重中毒)。禁忌: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加重排尿困难)。二、N胆碱受体阻断药的NM受体阻断药(骨骼肌松弛药)——建议有精力再细看1、除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1)作用机理:(1)Ⅰ相阻断:能和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NM受体结合,产生与ACh相似的持久除极化(由假性胆碱酯酶水解,速度慢),使突触后膜的NM胆碱受体不能对ACh引起反应,而引起骨骼肌松弛。(2)Ⅱ相阻断(去敏感阻滞,高频电刺激也不引起肌肉收缩):琥珀胆碱代谢慢,持续去极化未及时复极,动作电位不能扩布(其表现类似非去极化药物引起的作用)2)松弛顺序:颈部,肩胛,腹部,四肢。(以颈部和四肢肌肉松弛最明显,面、舌、咽喉、咀嚼肌次之,对呼吸肌麻痹作用不明显)3)特点(1)初始短期肌束颤动而后肌肉麻痹(肌肉瘫痪),为什么——①因为琥珀胆碱可激活N2受体,使离子通道打开,引起终板膜去极化,对胆碱酯酶耐受持久去极化,引起短时间的反复兴奋,导致短暂的肌束颤动。②被释放的乙酰胆碱结合到一去极化的终板膜受体上使终板膜对乙酰胆碱引起的进一步去极化产生耐受(受体的脱敏作用),不能引起动作电位。(2)中毒时不能用抗AchE药如新斯的明解救,其抑制假性AchE,会加重中毒(3)快速耐受性(4)治疗剂量无神经节阻断作用4)体内过程:被假性AchE水解为琥珀单胆碱,进一步分解为琥珀酸和胆碱,2%原型由肾排泄5)临床应用:内窥镜检查及气管内插管,或手术需要。病人清醒禁用,有窒息感,应先用硫喷妥钠麻醉后,再用琥珀胆碱。6)不良反应:窒息、肌束颤动、血钾升高及某些特异质反应(腺体分泌增加,组胺增加,恶性高热)7)药物相互作用:(1)在碱性溶液中分解,不宜和硫喷妥钠混合用(2)环磷酰胺、氮芥、普鲁卡因、可卡因等降低假性AChE活性,可增强琥珀胆碱作用。(3)卡那霉素、多粘菌素B也有阻断神经肌肉接头作用,不宜合用。2、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1)性质:口服不吸收,静脉注射。新斯的明可拮抗其肌松作用。2)松弛顺序:眼,头部,颈,四肢,躯干,膈肌,恢复时顺序相反。若剂量加大,可引起病人呼吸停止。3)肌松以外的作用:促进体内组胺释放;神经节阻滞作用。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记与前面不同的地方)7.1胆碱酯酶1、乙酰胆碱酯酶是真性胆碱酯酶,为糖蛋白,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突触间隙,效应器接头,活性高。分子表面有两个能与ACh结合的活性部位:阴离子部位(带负电)含谷氨酸残基;酯解部位,含丝氨酸羟基(构成酸性作用点)和组氨酸咪唑环(构成碱性作用点),两者通过氢键结合,使丝氨酸羟基亲核性增加。2、假性胆碱酯酶对ACh特异性低,也可水解其他胆碱酯类,如琥珀胆碱,先天性缺少PchE的人。琥珀胆碱易中毒。7.2抗AChE药一、易逆性抗AChE药:毒扁豆碱、新斯的明1、药理作用(与拟胆碱类作用相似)1)平滑肌(1)胃、肠: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增加胃酸分泌促进肠内容物排出。(2)支气管:收缩(3)输尿管和逼尿肌收缩,膀胱括约肌松弛,排尿2)眼:缩瞳、调节痉挛、降低眼内压3)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1)ACh增加(2)直接兴奋骨骼肌(新斯的明)4)中枢神经系统:低浓度兴奋,高剂量时引起抑制或麻痹5)其他:腺体分泌增加,心血管系统影响更复杂2、临床应用:1)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腹气胀、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非除极化肌松药中毒。2)毒扁豆碱治疗青光眼。3、新斯的明特点:一般注射给药,对骨骼肌、胃肠平滑肌选择性高,禁忌症有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闭塞、支气管哮喘等,不良反应主要为胆碱能N过度兴奋4、毒扁豆碱与毛果芸香碱治疗青光眼的区别:1)毛果芸香碱为M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于虹膜括约肌上的M受体,毒扁豆碱为易逆性抗AChE药,属间接作用。2)毛果芸香碱起效时间为30min左右,作用维持时间短,毒扁豆碱为5min。作用维持时间长。3)毛果芸香碱的刺激性弱4)毛果芸香碱的性质稳定,毒扁豆碱不稳定,需避光保存。二、难逆性AChE药:有机磷酸酯1、急性中毒表现:轻─M样症状;中─N样症状;重─N样+中枢症状M样症状:瞳孔缩小,视物模糊;流涎,大汗,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大小便失禁;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N样症状:上述症状多数加重并有肌束颤动,无力,甚至呼吸肌麻痹。中枢症状:先兴奋,后抑制,可因呼吸麻痹死亡慢性中毒:多发生于长期接触农药的人员,血中AChE活性持续明显下降。临床表现:神经衰弱、腹胀、多汗;偶见肌束颤动及瞳孔缩小有机磷中毒救治1)一般处理:如洗胃、导泻以清除毒物。注意清洗皮肤忌热水、敌百虫中毒忌碱性液、硫磷中毒忌高锰酸钾,洗胃用盐水或2%NaHCO32)特效治疗:阿托品,AChE复活药(解磷定)(注意答作用机制)7.3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解救中毒机制:1、复活AChE:解磷定正电荷的季铵氮与磷酰化AChE的阴离子部位通过静电引力结合,形成共价键,生成二者的复合物,再进一步裂解成磷酰化碘解磷定由尿排出,同时使AChE游离出来,恢复其活性。2、与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合:形成无毒的磷酰化解磷定经肾排泄,阻止游离有机磷酸酯类进一步与AChE结合,避免继续中毒。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重点是一张图)——有精力再细看8.1α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NA/NE)1、给药方法只宜静脉滴注法给药,为什么?1)口服收缩胃黏膜,在碱性肠液易分解。2)皮下注射收缩血管,发生组织坏死。3)静脉推注,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心律紊乱2、药理作用:1)血管:收缩血管,对小动脉、小静脉收缩明显,皮肤黏膜>肾血管>脑、肝、肠系膜血管>骨骼肌血管2)血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增加.3)心脏:(1)离体心脏:传导↑,心率↑,心输出量↑①(+)β1受体→窦房结兴奋→传导↑→心率↑②(+)β1受体→心收缩力↑→心输出量↑血管收缩减压反射作用射血阻力增加(2)整体心脏:外周阻力↑,心率↓血管收缩减压反射作用射血阻力增加4)对代谢的影响:对血管以外的平滑肌和代谢的作用较弱。仅在大剂量时,血糖(α1、β1)、游离脂肪酸(α2、β1、β3)↑3、临床应用:急性低血压症状、休克、上消化道出血4、不良反应:(1)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处理:普鲁卡因+酚妥拉明)(2)急性肾衰5、禁忌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少尿、无尿、微循环障碍等8.2αβ受体激动药一、肾上腺素1、体内过程:基本同NA,不可口服,但可皮下,肌肉注射2、药理作用:1)心脏:(+)β1受体。收缩、传导、心率、心输出量↑2)血管:(1)皮肤、粘膜、内脏(肾)血管、毛细血管(α为主),血管收缩(2)骨骼肌和肝脏(β2为主),血管扩张;(3)冠状动脉:(+)β2,冠脉扩张3)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激活肾小球近球旁细胞β1受体→肾素分泌↑)4)平滑肌:(1)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粘膜血管(α1)收缩,消除粘膜水肿;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2)胃肠道:平滑肌松弛,自发性收缩的频率和幅度降低(3)子宫:平滑肌舒张(妊娠末期)(4)膀胱:逼尿肌舒张,括约肌(α1)收缩。排尿困难,尿潴留。5)代谢:提高机体代谢,血糖和脂肪酸↑3、临床应用:心脏骤停(溺水、麻醉意外等)、支气管哮喘、过敏性休克(首选药)、与局麻药配伍。4、过敏性休克的特点:1)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血浆容量和外周阻力,血压2)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呼吸困难3)心脏抑制。肾上腺素作为首选药的原因是;①(+)α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②(+)β心脏,扩张冠脉,改善心功能③(+)β2扩张支气管,收缩支气管粘膜血管,减轻支气管粘膜水肿,解除呼吸困难5、与局麻药配伍:①延缓局麻药吸收,延长局麻时间,减少中毒反应②止血:用法1:25万6、不良反应:心悸、烦躁、头痛,血压升高甚至脑出血,心律失常,心室纤颤7、禁忌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等二、多巴胺是合成NA的前体物,属儿茶酚胺口服肝代谢失活,体内经MAO、COMT代谢,只iv滴注,不通过血脑屏障。1、药理作用:1)心血管作用:小剂量(10μg/kg/分)肾、肠系膜、冠脉血管扩张;中等(+)心β1受体使心输出量↑;大剂量(+)α1受体,收缩血管。2)肾脏:小剂量扩血管,利尿;大剂量缩血管,少尿2、临床应用:各种休克和急性肾衰、急性心功能不全3、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肾血管收缩(肾功能↓)三、麻黄碱1、特点:1)直接作用:对受体选择性类似肾上腺素2)间接作用:促进NA释放类似间羟胺3)非儿茶酚胺,性质稳定,可口服4)中枢兴奋作用显著5)易产生快速耐受性2、药理作用:1)心血管:(+)心脏β1受体,心率变化不明显(收缩力↑、心排出量↑、反射性心率↓相抵消),升压作用缓慢而持久,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显著,脉压增加2)扩张支气管3)CNS兴奋4)快速耐受性3、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易通过血脑屏障,大部分以原形肾牌4、临床应用:1)支气管哮喘2)鼻塞、防治低血压、缓解过敏性反应5、不良反应:不安,失眠,可用镇静催眠药对抗6、禁忌症:同肾上腺素8.3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1、给药方法是气雾剂、舌下含服的原因:口服在肠粘膜与硫酸结合而失效。2、代谢:COMT,较少被MAO代谢。血糖和脂肪酸↑3、药理作用:1)心脏同肾上腺素2)骨骼肌血管、支气管扩张,抑制组胺释放3)血压:收缩压↑舒张压↓5、临床应用:心脏骤停(传导阻滞或窦性心率过缓引起),急性支气管哮喘、感染中毒性休克(静脉压高,心排出量低的休克)5、不良反应同肾上腺素6、禁忌症为冠心病、心肌炎、甲亢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9.1α受体阻滞剂一、短效类:酚妥拉明(非选择性阻断α1和α2受体,属竞争性拮抗,可逆)1、药理作用:1)扩张血管:小动脉、小静脉扩张→外周阻力↓扩静脉>扩动脉(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机制:(1)阻断α1和α2受体(2)直接扩血管)2)心脏兴奋:心率↑、收缩↑、心排出量↑(机制:(1)血压↓→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β1受体(2)阻断突触前膜α受体→NA释放→β1)3)其他作用:拟胆碱作用、组胺样作用(胃酸分泌↑、皮肤潮红)、阻滞K+通道(心肌细胞Ca2+内流)2、临床应用:1)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2)去甲肾上腺外漏;3)嗜铬细胞瘤:诊断、高血压危象、术前准备4)抗休克:扩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环;5)急性心肌梗塞和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不良反应:1)拟胆碱作用:腹痛,腹泻,呕吐,诱发溃疡;2)扩血管作用:低血压;3)反射性兴奋心脏作用:IV时,心率加快,诱发心律失常或心绞痛。4、注意事项:1)缓慢注射或滴注2)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慎用二、长效类:酚苄明(与α受体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而作用强,属非竞争性拮抗)1、体内过程:1)起效慢,分子中氯乙胺基环化成乙撑亚胺基才能与α受体结合。2)口服吸收少,仅作IV.(刺激性)3)作用久:脂溶性大,缓慢释放,排泄慢,一次用药,可维持3-4天2、药理作用:1)扩张血管→外周阻力↓→血压↓(以舒张压降低明显,易致体位性低血压);2)心率↑(1)通过减压反射;(2)阻滞突触α2-R;(3)阻滞NE再摄取(摄取1和2的抑制)3)其他:较弱的抗组胺样作用;抗5羟色胺3、临床应用:1)外周血管痉挛;2)抗休克:出血性、创伤性、感染性休克,(在补足血容量时用);3)嗜铬细胞瘤:不宜手术者或术前准备4)前列腺增生所致排尿困难(阻断前列腺或膀胱底部α受体)三、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1、药理作用:选择α1,对α2无作用,不促进NE释放,加快心率作用较弱。2、用途:1)治疗高血压2)治疗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3、为什么哌唑嗪用于治疗高血压而酚妥拉明则不?(个人理解的答案)哌唑嗪为选择性突触后α1受体阻滞药,能同时扩张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对突触前α2心力衰竭受体无明显作用,故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及肾素分泌增加等作用。9.2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1.体内过程:1)口服吸收率90%,首关消除60~70%,生物利用度仅30%;2)90%和血浆蛋白结合;3)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与肝药酶有关);4)临床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2、特点:1)较强的β受体阻断作用,无β1和β2的选择作用,没有内在的拟交感活性。2)心率↓,心肌收缩力和心排出量↓,冠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3)治疗高血压,心率失常,心绞痛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第十六章抗癫痫药(填空必出)大发作及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为苯妥英钠,失神小发作为乙琥胺,癫痫持续状态为地西泮第十八章抗精神失常药18.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1、特点:主要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阻断的是中脑-皮层和中脑-边缘叶的多巴胺D2受体。是其抗精神病作用机理,也是长期应用产生不良反应的基础2、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1)中脑-皮层:调节认知、思想、感觉、理解、推理能力2)1)中脑-皮层:调节认知、思想、感觉、理解、推理能力2)中脑-边缘叶:调控情绪和感情表达活动3)延髓化学感受区(呕吐中枢):小剂量阻断D2受体,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镇吐4)黑质-纹状体:调控锥体外系运动功能。(1)阻断DA导致亢进--帕金森综合症、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苯海索治疗)(2)DA受体数目、敏感性↑--迟发性多动症(抗多巴胺药物治疗,不能停药)5)下丘脑-漏斗柄-垂体(结节-漏斗):(1)体温调节。抑制导致调节失灵(2)调控垂体激素分泌。抑制→催乳素抑制因子(乳房肿大、泌乳);促性腺激素(延迟排卵);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总的来说,不良反应归类如下:1)常见不良反应:(1)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药源性精神异常(2)内分泌系统(参考结节-漏斗)(3)植物神经系统:①M受体阻断:口干、便秘、眼压升高;②α受体阻断:体位性低血压2)锥体外系反应(参考黑质纹状体)3)中毒反应:昏睡、血压↓至休克,心肌损害(洗胃、对症处理、)4)过敏反应(皮疹、肝损、粒细胞减少)精神安定作用药理作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不良反应3、体内过程:口服吸收不规律;90%与血浆蛋白结合,高亲脂性易透过血脑屏障,脑内药物浓度高血药浓度个体差异明显坚持剂量个体化4、临床应用 1)治疗精神病(Ⅰ类,急性患者效果好,不能根治)2)呕吐和顽固性呃逆(不能治疗晕动症,是前厅刺激引起,用抗组胺药)3)人工冬眠:冬眠合剂为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使体温↓、基础代谢↓、组织耗氧量↓,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高热惊厥(提高机体缺氧耐受力、减轻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第十九章镇痛药吗啡1、阿片作用机制:阿片受体属G蛋白偶连受体,抑制AC。亦可通过激活受体门控性K+通道抑制受体门控性Ca2+通道,减少神经递质释放,抑制传导。2、体内过程:口服首过效应较明显,F=25%。常皮下注射给药。难过BBB,可通过胎盘屏障。肝代谢,吗啡-6-葡萄糖苷酸的活性较吗啡强。肾排泄,也可由乳汁和胆汁排泄。3、药理作用(重点在中枢):1)中枢作用:(1)镇痛:作用在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皮下注射5-10mg显著减轻疼痛,作用持续6小时;用于各种疼痛。对慢性钝痛>急性锐痛;作用强选择性高。意识清楚。有镇静和欣快症状(2)镇静和欣快: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出现嗜睡、精神朦胧、理智障碍等。安静时易诱导入睡,但易唤醒。(3)抑制呼吸: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抑制脑干呼吸调整中枢。治疗量:呼吸频率减慢,通气量减少;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呼吸频率可降至3-4次/分,可用中枢兴奋剂(纳洛酮)拮抗(4)镇咳:作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5)其他:缩瞳、恶心呕吐等2)外周作用(1)消化系统:①便秘(张力↑,蠕动↓,延缓肠内容物通过);②抑制胆汁、胰液、肠液分泌;③胆绞痛(2)心血管系统:①体位性低血压(促进组胺释放—扩张血管。外周阻力↓)②抑制呼吸CO2增多→扩张脑血管→引起颅内高压(3)其他:排尿困难、哮喘、延长产期。3)免疫系统作用(与μ受体激动有关):抑制NK细胞、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4、临床应用:1)镇痛:用于各种原因的疼痛,特别是对其他镇痛药无效的疼痛。胆绞痛和肾绞痛:加用M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心肌梗死性心前区剧痛——镇静和扩血管。因有成瘾性,不用于一般性疼痛,仅用于剧痛如癌痛及心肌梗塞引起的剧痛。2)心源性哮喘辅助治疗:抑制中枢对CO2敏感性→呼吸由浅快变深慢,扩血管,血压↓,外周阻力↓,减轻心脏负荷3)止咳(因有成瘾性,一般不用)4)止泻5、不良反应:1)治疗量: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体位性低血压和免疫抑制等2)连续多次给药机体易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耐受性:药物反复使用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强度递减。表现为使用剂量逐渐增大和用药间隔时间缩短。(可能原因是受体下调、下陷、磷酸化;G蛋白脱偶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上调;孤啡肽生成增加)成瘾性:表现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甚至意识丧失,病人精神出现变态,有明显强迫性觅药行为等。(戒断症状是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造成很大痛苦)6、成瘾的治疗——替代疗法(美沙酮)7、急性中毒(原因是用量过大):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少尿、体温下降8、禁忌症: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颅高压患者第二十章解热镇痛抗炎药1、作用机制:(抑制体内PG的生物合成,具体如下图)2、与镇痛药的区别(个人总结的):1)中枢镇痛药如吗啡是作用于阿片受体,减少递质释放而镇痛;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是抑制环氧酶活性,进而使PG等致痛物质减少。2)中枢镇痛药主要用于剧烈锐痛,有成瘾性;解热镇痛药用于一般性钝痛。3)中枢镇痛药可治疗心源性哮喘、止泻;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抗炎抗风湿作用。4)不良反应是中枢镇痛药有耐受性、成瘾性,可急性中毒;解热镇痛药对肾损害、有皮肤过敏。3、解热作用:可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人无影响(氯丙嗪都影响)下面四章为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物必出简答,具体往作用机制上靠第二十二章抗心率失常药一、心律失常的电化学生理(作为理论基础)1、正常心肌电生理1)心肌细胞膜电位:(离子通道:Na+、Ca2+、K+通道)(1)静息电位-90mv(心室肌、普肯野)(2)动作电位:0相(快速除极)——Na+内流;1相(快速复极期)——K+短暂外流;2相(缓慢复极)——Ca2+和Na+(少量)内流,K+外流;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4相(静息期)2)快、慢反应电活动(根据0相除极速度、幅度和传导速度分类)(1)快反应电活动(起搏电流、Na+电流)——心脏工作肌、传导系统细胞(2)慢反应电活动(Ca2+电流)——窦房结、房室结细胞心脏缺血缺氧、膜电位减小,快反应细胞可表现慢反应电活动3)膜反应性(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是心肌细胞在不同电位水平受到刺激后所表现的去极反应。指细胞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膜反应性的高低与心肌细胞所具有的膜电位水平及钠通道开放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4)动作电位时程(APD):指0相—3相末的时间,为膜电位恢复所需时间,长短与膜对K+的通透性有关5)有效不应期(ERP):指膜接受刺激而不能产生全面除极化的动作电位的这段时间,反映了“膜反应性恢复时间”,与膜对Na+的通透性有关。(Na+通道恢复开放的最短时间)ERP在APD内;分绝对延长和相对延长(比值↑)2、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1)冲动形成障碍(1)自律性异常(↑)原因:①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窦房结起搏点冲动发放加速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自律性增高③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小-60mv以下)出现自律性决定自律性的因素:阈电位下移;最大舒张电位变小(负值小);4相自发性除极速率加快(2)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后除极: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发生的除极。特点:频率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呈振荡性波动,引起触发活动。①早后除极:2相、3相中,为异常性动作电位显著延长所致(Na+、Ca2+内流);②迟后除极:4相中(Na+内流、Ca2+超载)触发活动:由后除极所导致的异常冲动的发放,由前一个冲动所触发2)冲动传导障碍---折返激动(1)单向传导阻滞:由于心肌某一部分不应期异常延长,使与邻近细胞不应期不一致;或由病变引起的传导递减所致。(2)折返激动: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沿环行通路返回到起源的部位,并再次激动,反复运行的现象。(1个冲动可反复多次激活心肌),引起心律失常。连续折返引起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3)产生折返条件:①解剖或生理学环形通路;②单向传导阻滞;③回路传导的时间足够长,折回的冲动落在原已兴奋心肌的不应期之外二、抗心律失常药的机制1、降低自律性(针对起源异常):1)上移阈电位(阻Na+通道);2)增加最大舒张电位;3)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4)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2、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针对起源异常)1)减少早后除极(抑制Ca2+内流)、加速复极(缩短APD);2)减少迟后除极(抑制Ca2+、Na+内流)3、改变膜反应性(针对传导异常):1)增加膜反应性→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2)降低膜反应性→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4、延长不应期,终止折返(针对传导异常):1)绝对延长ERP;2)缩短APD>ERP,相对延长ERP(目的:折返冲动将有更多机会落入ERP中---消除折返)套用:ERP↑因阻滞Na通道,APD↑因阻滞Ka通道,传导↓因0相Na内流,自律性↓原因有4点第二十五章抗高血压药(下述主要为药物分类及机制)一、影响血容量的药物:氢氯噻嗪(利尿药)1、用药初期:排Na+利尿®Na+-水负平衡®细胞外液¯血容量¯®BP¯2、长期用药(3-4周后):因体内仍轻度缺Na+—小动脉壁细胞内Na+¯—Na+-Ca2+双向交换机制--细胞内Ca2+¯--血管平滑肌对NA等缩血管物质反应性¯—血管扩张—后负荷¯®BP¯。二、交感神经抑制药1.中枢降压药:可乐定1)中枢机制:(1)选择性激动延脑孤束核次一级神经元(抑制性)突触后膜a2受体—外周交感神经活性¯—血压¯(2)延髓嘴端腹外侧区咪唑啉受体­—外周交感神经活性¯—血压¯;2)外周机制:激动外周交感神经神经末梢突触前膜a2受体­—NA释放¯(负反馈)—血压¯。2.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阻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对血管的支配占优势;副交感:肠,眼和膀胱等平滑肌和腺体占优势。3.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1)肾:邻球旁器b1分泌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浆血管紧张素II水平¯;2)心脏:b1受体¯-心输出量¯;3)中枢:b受体¯-中枢兴奋性神经元¯-外周交感神经张力↓-血管阻力↓;4)突触前膜: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b2受体¯-递质释放¯4.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利血平(递质耗竭剂)与外周及中枢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囊泡膜上胺泵结合--儿茶酚胺类递质(NA,5-HT)合成¯,储存¯,再摄取¯--递质耗竭--交感神经传导¯--血管扩张,BP¯三、1.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1)缓激肽↑,血压↓(2)小动脉舒张,BP↓(3)减少醛固酮分泌(4)防止或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心肌肥厚和动脉血管平滑肌的增生,防止动脉硬化2.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药:氯沙坦1)降血压:选择性阻断AT1受体---阻滞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增生—外周阻力↓;(2)促进尿酸排泄:抑制肾小管对尿酸重吸收,作用短暂四、钙通道阻断药:硝苯地平1、降压程度与原血压高度呈正相关,对正常血压者无明显降压效果;2、口服吸收良好,起效快3、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合用b受体阻断剂。五、血管扩张药:直接扩张血管药硝普钠(松弛小动脉和静脉血管平滑肌药)松弛小动脉(阻力血管)―外周阻力↓-后负荷↓-血压↓,心功能改善松弛静脉(容量血管)-前负荷↓―血压↓,心功能改善第二十六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下述主要为药物分类及机制)心肌耗氧量由收缩力、心率、心室壁张力共同影响一、正性肌力药物1、强心苷类:地高辛(本章重点掌握)1)对心脏的作用:(1)正性肌力作用①加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肌收缩速度,缩短收缩期:→相对延长舒张期,回流量↑;②增加心输出量:正性肌力作用,消除交感神经张力,无明显地收缩血管作用,心输出量增加。③降低心脏的耗氧量:(心肌收缩力,心率,心室壁张力)对CHF心脏:收缩力↑→耗氧量↑;心率↓→耗氧量↓;心排血量↑→心室容积↓→室壁张力↓→耗氧量↓→→总耗氧量↓;(2)负性频率作用(减慢心率)对CHF心脏:心肌收缩力↑→增敏主动脉窦弓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窦房结自律性↓→心率↓;增加心肌对迷走神经的敏感性,可用阿托品对抗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3)对心脏电生理特征的影响(直接作用(对心肌细胞);间接作用(通过迷走神经)):①自律性:(窦房结)加强迷走神经,降低窦房频率机制:迷走神经加速K+外流→膜电位↑→与阈电位距离↑→自律性↓(浦氏纤维)抑制浦氏纤维Na+-K+-ATP酶—细胞内K+↓→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异位节律↑②传导性:(房室结)迷走神经兴奋性↑传导↓;Na+-K+-ATP酶→细胞内K+↓→最大舒张电位↓→传导↓③有效不应期:心房:迷走神经加速K+外流→有效不应期↓;浦氏纤维:抑制浦氏纤维Na+-K+-ATP酶→细胞内K+↓→最大舒张电位↓→动作电位时程↓→有效不应期↓2)对肾脏的作用(利尿)3)对血管的作用:(1)正常人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局部血流减少,(2)心衰病人强心苷抑制交感神经>收缩血管,外阻降低,血流增加。4)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治疗量:负性频率作用.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外周→心率↓;中毒量:兴奋交感神经中枢及外周↑→各种心律失常;兴奋延脑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呕吐;严重中毒:兴奋中枢神经↑→行为或精神失常,谵妄,惊厥治疗安全范围小。黄绿视症为中毒先兆,有心毒性反应。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物:米力农二、减负荷药物1、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1)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药)(参见右图)(1)治疗CHF的作用机制:ACE抑制药→抑制循环与局部组织ACE→AngⅡ↓缓激肽↑①扩张血管,降低后负荷②扩张冠脉,增加冠脉供血,保护心肌,增加运动耐量③肾血管阻力↓,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尿量↑④减少醛固酮释放,减轻水钠潴留,降低血容量,减轻前负荷⑤减少NA释放,降低交感神经对血管的张力,保护心脏⑥抑制心肌和血管的肥厚、增生,阻止或逆转重构肥厚(2)逆转重构肥厚的机制AngⅡ增加心肌细胞内DNA、RNA含量,增加蛋白合成AngⅡ→AngⅡ受体→激活多条信号转导途径①AngⅡ与AT1结合→激活PLC→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细胞内Ca2+↑→激活C-fos、C-myc→促细胞生长;②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通路→激活核内转录因子→促细胞生长;③激活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核蛋白→磷酸化→促细胞生长2)氯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治疗CHF作用同ACE抑制药;完全阻断AngⅡ的作用(ACE和糜酶途径);对缓激肽无影响(避免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2、b-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1)阻断β受体,阻断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2)上调β受体——恢复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促进心肌舒缩功能的协调性;3)抑RAAS和精氨酸加压素的作用,扩张血管,减轻;水钠潴留,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4)减慢心率,延长左室充盈时间,增加心肌血流灌注5)抗心率失常作用,降低CHF猝死的发生率6)卡维洛尔阻断α受体,降低后负荷。3、利尿药:氢氯噻嗪(参见右图)4、其它扩张血管药:钙拮抗剂(氨氯地平);血管扩张药(硝酸酯类)三、逆转心肌重构肥厚药:卡托普利第二十七章抗心绞痛药一、总体的作用机制1.增加心肌供O2:1)舒张冠动脉;2)解除冠动脉痉挛;3)↓心前后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心内膜下区血流↑;4)↓心率→↑冠动脉血流灌注时间;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