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鹿鼎记》的文化解读_第1页
金庸《鹿鼎记》的文化解读_第2页
金庸《鹿鼎记》的文化解读_第3页
金庸《鹿鼎记》的文化解读_第4页
金庸《鹿鼎记》的文化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庸《鹿鼎记》的文化解读

一对阿q的矛盾态度金庸小说中的《鹿鼎》是一部著名的“好书”。有评论家将它与孔子的《论语》并置一起,列为“两部最能了解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智慧风貌以及中国文化本质特征的书。”在契柯夫看来“通俗喜剧是好东西”。这部可读性极强的洋洋几百万字小说,是主角韦小宝一个人的传奇故事,是这个生于杨州妓院的小无赖的成长历程与发迹史。这个人物的特征可由最能体现韦小宝其人其事的特征的几对关键词来概括:妓院赌场/皇殿宫廷、流氓无赖/达官显贵、可笑可亲/可悲可鄙、无情无义/有心有欲、油滑无羁/执着偏好、荒诞不经/丰富深刻,等等。就品质而言,韦小宝是一个介于“大丈夫”与“伪君子”之间的“真小人”,一个“不学”而“有术”之徒。唯其如此,这部作品一反金庸小说历来的“以武为名、以义为重、以情为本”的共同特征,成了一本充满反讽意味的“反武侠”写作,这让习惯于将金庸写作当作一种奇妙的言情故事来欣赏的某些“金迷”们失望,但却博得了“金学”中诸多高手众口同声的赞美。韦小宝具有普通中国人一样的两大特点:“贪财”和“怕死”,不同的是,通常人还要“面子”,而在韦小宝这里“面子”不是问题,他只要“里子”———实惠。这是他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的一大法宝。也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小宝与阿Q间存在某种血缘关系。这部小说与鲁迅《阿Q正传》的血缘关系无可置疑。作者自己曾在文章里谈到:“写作这部书时,我经常想起鲁迅的《阿Q正传》所强调的中国人精神胜利。”同时他也表示,“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索中国人所物有的一面性格。”他认为,韦小宝“是‘反英雄’的,却也相当真实而普遍。”自此以来,将两部小说的比较对照成为评论家们的一大话题,但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针锋相对。比如王学泰先生在其著作中一方面承认,“如果阿Q精神是具有国民性的话,韦小宝精神也是带有国民意识的某些特点的。如缺少原则性、见风使舵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但同时又认为,“有些学者分析韦小宝典型意义时,把它与阿Q相提并论,这种说法忽略了作者对于两个成功的文学形象的不同态度。”在论者看来,鲁迅让阿Q遭到毁灭的下场,是对游民文化带给中国社会的消极负面影响的彻底否定;而金庸让热衷于“亵渎神圣和攫取个人利益”的韦小宝大获全胜,表明其心灵深处“对游民艳羡的一面”,所以是浅薄的。这场官司究竟该怎么判?我们还得从具体分析入手。显然,让众多金庸迷所不习惯的是,这部作品是一部“无情无义”之作。作者对此供认不讳,他在《韦小宝这小家伙》里明确指出:“韦小宝并不是感情深切的人。《鹿鼎记》并不是一部重情的书。”韦小宝不是侠客,充其量是混入侠客阵营中的流氓类型的游民。比如小说里写到韦小宝作青木堂香主时,被沐剑声请到沐王府吃饭,希望韦小宝帮忙放了被青木堂虏去的妹妹沐剑屏。当沐剑声的师父柳大洪问他,能否对双方的纠葛担当责任时,“韦小宝道:‘老伯伯,你什么吩咐,不妨说出来听听。我韦小宝人小肩膀窄,小事还能担当这么一分半分,大事可就把我压垮了。’天地会与沐王府群豪都不由微微皱眉,均想:‘这孩子说话流氓气十足,一开口就耍无赖,不是英雄好汉的气概。’”这个评价很准确。这种人物的特点就是绝对自我中心的自私,这当然不是美德。但耐人寻味的是作者的这番态度:“我写《鹿鼎记》写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韦小宝这小家伙’当做了好朋友,多所包容,颇加袒护,中国人重情不重理的坏习气发作了。”金庸对这个角色的欣赏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由于这份欣赏,让这位流里流气的小无赖变得无比生动,使许多成熟的读者获得了既难以认同又无法讨厌的阅读快感。这就是说,作者的这种坦诚表态其实道出了我们共同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原因并不在于这个人物身上有多少可以给予大加赞美的东西。作者说得很明白:没有企图在小说中描写中国人的一切性格。“只是在韦小宝身上,重点地突出了他善于适应环境与讲义气两个特点。”不仅如此,作者同时也指出了:“最适应环境的人,不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遗憾得很,高尚的人在生存竞争中往往是失败者。”韦小宝品德不佳操行有限,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自小生长的是扬州妓院,“妓院是最不注重道德的地方”;长大后所进的是皇宫,“皇宫又是一个最不讲道德的地方”。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韦小宝都没法成为讲道德的人,更别提成为能奋不顾身地助人的侠者。所以我们能够很容易理解,韦小宝虽然艳福不浅,娶了七位不同口味的年轻女人作老婆,但全都出于生理欲望而不是情感。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描写韦小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满足其需要,在丽春院设法毫无顾忌地强奸了阿珂和苏荃,并让她们怀了他的孩子。使得原本死活不愿嫁给韦小宝的阿珂,最终只得因此而被迫跟随他。这部小说的焦点在于:这样的人物,怎么能够既博得作者又博得读者的共同欣赏?显而易见,韦小宝尽管无赖,但并不令人生厌,相反读者还会觉得有趣。在很大程度上,这首先同金庸对人物的分寸把握有关。金庸始终把韦小宝定位在一个半大孩子上进行描写,因此韦小宝不失童真一面,与官场或江湖的老谋深算心黑手辣相比,读者自然会对韦小宝生出一种亲近之心。比如在上面这段情节里,当他做完坏事挨了阿珂一掌并被性格温和的曾柔责备后,内心也产生了点悔意,“觉得她的话也颇有些道理,自己做了鞑子大官,仗势欺人,倒如是说书先生口中的奸臣恶霸一般。”在经过一番思索后他还能进一步说道:“你说得对,我如强要她们做我老婆,那是大花脸奸臣抢民女,好比‘三笑姻缘’中的王老虎抢亲。”这不伦不类的说法虽有为自己辩解的成分,毕竟是有所自我批评。有此意识和根本无此想法,存在着不小的区分,这为韦小宝在伦理层面上赢得了一些分。在他明目张胆地坚持其“明哲保身”主义中,不乏一种率真感和不虚伪。更何况如作者所再三强调的,韦小宝守住了江湖义气的底线。虽然他所表现的“义”是江湖中最起码和脆弱的“哥们”之义,而且一旦危害到他的利益,韦小宝显然随时准备放弃它。但在小说里韦小宝还是大体上守住了这条底线。此外这个人物所具有的一种乐观好玩的天性,也比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和不苟言笑的阴险小人来得有人味。其喜剧才华不亚于当红笑星潘长江。这是个不做作却不乏某种执着的“真小人”。比如他追漂亮女人,尤其是追阿珂。同阿珂初次相遇他就发下“韦小宝死皮赖活,上天入地,枪林弹雨,刀山油锅,不管怎样,非娶了这姑娘做老婆不可”这一重誓,其中历经种种波折而再发出“就算你嫁了十八嫁,第十九嫁还得嫁给老子”这样的誓愿,最终如愿以偿。其顽强不能不让人感慨。二真实的人生生活韦小宝是货真价实的“真小人”。虽然其小人之品让人不爽,但其赤裸之真却也让人不烦。尤其是同中国社会里层出不穷的伪君子作派相比,不由你不对他们有一份称赞。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在《答耿司冠》中,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士大夫文化的虚伪拙劣言行不一的丑陋面目,却对被他们所鄙视的引车卖浆者之流的市井生活予以赞美。文中写道:自朝至暮,自有知识以至今日,均之耕田而求食,买地而求种,架屋而求安,读书而求科第,居官而求尊显,博求风水而求福荫子孙。种种日用,皆为自己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我怜东家之饥矣,又思西家之寒难可忍也;某等肯上门教人矣,是孔孟之志也,某等不肯会人,是自私自利之徒也;某行虽不谨,而肯与人为善,某等行虽端谨,而好以佛法害人。以此而观,所讲者未必公之所行,所行者又公之所不讲,与其言顾行、行顾言何异乎?以是谓孔圣之训可乎?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意但说生意,力田作者但说田作。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令人听之忘倦矣。这段引文言籍激励,不仅在当时保守封闭的社会显得惊世骇俗,即使在开放的今日中国,听起来也并不那么顺耳。但它对中国文化弊端的揭露是深刻的,它对真小人的生活状况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相对价值的肯定,也是发人深省的。就像德国启蒙时期美学家席勒所说,与阴险歹毒的流氓相比,蛮横无理的强盗身上似乎更有一点美感。李贽的立场当然并不是推崇平庸的市侩主义,而是强调一种真实的世俗人生的相对意义。唯其如此,我们可以金庸对“韦小宝性格”的塑造,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性格”的塑造,进行一番耐人寻味的比较。当代中国文论界最早关注这个形象,是因共产主义学说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在1895年5月18日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到了“福斯塔夫式背景”这个概念。而对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美学蕴含的重视,则是随着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一个出色的喜剧人物,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喜剧形象之一。他和哈姆莱特、夏洛克并称为莎士比亚创造的三大最复杂的人物形象。所谓“福斯塔夫背景”,是指莎士比亚通过描写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的活动,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时代生活,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社会状况,为塑造别的人物和展开进一步的戏剧冲突提供了舞台。福斯塔夫是一个破落贵族,虽有爵士名份但早已在跌落平民阶层。他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既无道德荣誉观念又无过分的坏心。他上与太子关系亲密,是王子放浪形骸的酒友,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他曾与剧中的大法官有段对话,大法官说:“您头上每一根白发都应该提醒您做一个老成持重的人。”福斯塔夫的回答是:“它提醒我生命无常,应该多吃吃喝喝。”这段话真实地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他以酒店为家,过着花天酒地、恣情纵欲的日子,醉酒、狎妓、贪吃、习惯于欺诈和说谎,有时甚至还抢劫财物而毫不以为耻,但他总是显得兴致勃勃、快快乐乐。“成了一个大概从未展示过的最完美的喜剧性格。”英国学者莫尔根在《论约翰·福斯塔夫的戏剧性格》中指出:“读者将十分容易地理解,一个人物性格,虽然我们可以完全不赞成,可是如果认为是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我们还是可以把他放在舞台上某些特殊的情势中,通过外在的影响把他压缩成一些暂时的表象,使之暂时成为非常可悦和有趣的。”比如这个角色尽管有一切缺点,可人们却还是喜欢他。原因就在于莎士比亚把他写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不是确定的主体:他既是一个肥胖邋遢的老头,又是一个依然怀有一颗年轻的心的人;既是游手好闲之徒,又是具有冒险精神者;既是容易上当的人,又是内在地富有机智;既没有太大的坏心眼,又总会做出为非作歹的事;表面上胆怯,实际上勇敢;一方面撒谎成性,另一方面不习惯于欺诈;虽是个绅士和军人,却显得既不庄重也不体面;虽然贫穷潦倒,却有着奢侈生活派头。尽管他从来不愿费力去获得任何一个善的原则,但他毕竟好像也生来就没有真正的恶意和坏的原则。动机的无邪和作法的恶劣混杂在一起。但透过其所有这些矛盾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这个形象的主要品质可归纳为:“一种高度的机智和幽默,附带有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头脑。”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他顽皮开心的性格和过人的机智,往往让他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也让他异想天开的恶作剧,显得别开生面而极具想象力。诸如此类的因素使得“不喜欢他的人也只能佩服他”。首先,鲁迅的阿Q固然表现了中国社会普遍的愚昧,而韦小宝身上则体现了“三家归一”的中国文化特质:儒家的圆满,道家的圆通,佛家的圆融,殊途同归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圆滑。所谓“外圆内方”之说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借口,只是让我们心安理得地放弃原则。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中国式愚昧”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知,而是一种有着文化自觉的、出于“明哲保身”意识的无立场和本着“唯利是图”原则的无是非。中国民族对食色为本的形而下目标的热衷,使得人们往往纠缠在穷与富、贱与贵、困与达等生存烦恼,缺乏以“意义”为宗旨的真正的精神需要。其次,鲁迅通过“阿Q”写出了中国精神的消极、负面的东西,并通过主人公阿Q最后被枪毙的结局,揭示了在人类历史早期曾经有过短暂辉煌的中国文化之所以走向衰落的弊病。而《鹿鼎记》里韦小宝一次次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并最终如愿以偿、实现圆满的境遇,道出了事情的另一面。这个故事昭示我们,从未让孔子倡导的道义思想真正体现过的中国传统文化,却始终能够天长地久、衰而不灭、苟延残喘,其奥秘就在于,它既有动辄“灭九族”的株连的残酷,又有所谓“讲人情”的底线。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只有一个目标———活着,只有一个禁忌———造反。而这两样东西的关键在于“食”。所谓“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其实并不意味着先圣对民众疾苦的关心,而是对当政者的提醒:民若无食,江山不稳。再则,鲁迅的阿Q写出了中国人“当不成奴隶”的悲哀,而金庸的小宝则写出了中国人历尽曲折终于“做稳了奴隶”的喜悦。《阿Q正传》让人绝望,这固然是中国历史的一种真相;但《鹿鼎记》给人以恐怖的希望,这是中国文化更本质的事实。中国历史的所谓“超稳定性”只意味着一样东西:专制政体的修复与完善。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普遍的理想就是能遇到开明君主而不是当家作主,中国民众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识时务的良民而不是有担当的公民。比如《鹿鼎记》中最精彩的故事除了小宝的江湖奇缘外,就是康熙与韦小宝之间皇帝与奴才的友谊。这永远不可能成为人间事实,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世俗愿景。它的深刻性在于一种可能性:只要放弃移风易俗的革命向独裁者俯首称臣,那就能分享利益甚至成为人上人。三韦小宝——克敌制胜的基肥康熙与小宝的关系有更多的文化象征意味。在表面上,它体现了最高独裁者作为人的孤寡和苦闷,以及身上的人性的复杂性。但内在里,它表明了中国权力的外表道貌岸然与内在俗不可耐的双面一体性。而在根本上,它体现了中国式专制以世俗人情作屏障实施威权控制的实质。《鹿鼎记》的尾声,康熙亲自出面,欲将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一网打尽,却被韦小宝出于江湖规则和人情世故破坏,不仅自己成功逃生,还将几位天地会重要人物也救出。康熙最后并没有照常规办事,将小宝斩尽杀绝,而是一如继往地实施招安策略。所谓“友情”是表面说辞,实质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的一贯做法:在大前提有了保障(让对手失去分庭抗礼的力量)的情形下,适当体现人情的缓冲,以暂时的变通达到永恒的不变。而韦小宝终于感激涕零地赴命去收复台湾、与俄罗斯先兵后礼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为康熙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就嗜好而言,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是“赌”,他是一个赌品差,赌技高,赌运好的“通知伯”。靠的是不讲诚信的灵牙利舌。他连七个老婆究竟晚上哪个作陪都靠赌来决定。韦小宝由此不仅成为中国男人的一种符号,也成为以“男权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典型象征。尽管以汉族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挥之不去的阿Q的影子,但这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典范。与此不同,韦小宝是个让人喜欢的角色,不仅因为他在独裁皇帝康熙与天地会领袖陈近南之间左右逢源的生存方式,而且更在于这种生存方式具有一种道义合法性。比如当康熙让身为天地会人的他去消灭天地会时,韦小宝有这样一段话:“皇上,他们要来害你,我拼命阻挡,奴才对你是讲义气的。皇上要去拿他们,奴才夹在中间,难以做人,只好向你求情,那也是义气。”就像我们不能不说,中国母亲们在逆来顺受中表现出的母爱是感人的;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种抹去是非善恶的江湖义气,多多少少为苦难的中国人民增添了一点亮色。二者共同构筑了一道护卫中国专制文化的精神城墙。所以走向穷途末路的阿Q被唾弃,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韦小宝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榜样。但这毕竟是一个除了财色之好、荣华富贵之欲别无他求的成功奴隶的榜样,却不是一个具有真正“人”的追求的楷模。如果从伦理上来给韦小宝定位,一言以蔽之是个“将皇宫当妓院,把官场做赌场”的“真小人”,因为他的人生原则是“重私不重公,重利不重义”。这是他的价值所在(毕竟不是“伪君子”),也是其缺陷所在(肯定不是“大丈夫”)。正是这种复杂性塑造了这个成功形象,透过它而表现出来的深刻性奠定了《鹿鼎记》的艺术份量。如果说大部分金庸小说都具有“成长小说”的味道,那么《鹿鼎记》除外,属于“实现小说”。他的生命意识在妓院的童年就已经定型,存下来的事情就是去到皇宫中实现其人生目标。诚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在这个过程中,“韦小宝始终没有成长,他的性格没有多大的发展变化,他只有不断地获得成功。”韦小宝是个改良版的阿Q,也是成功的了阿Q。二者背景相似:阿Q是流氓无产者出身,小宝是丽春院妓女之子;彼此命运相反:阿Q想革命而不得,想与权势拉关系又先被打再遭毙;而小宝成功地周旋于皇宫与江湖,成为康熙皇帝的亲信和第一大侠陈近南的徒弟。但他们本质上没有区分,不同的是阿Q的智商远不如小宝,所以要求也不高,参加革命只为能“吃大户、得到秀才娘子的那张床、和吴妈睡觉”。而韦小宝则要求美味佳肴和美色佳丽,如果运气好,那么外加一点面子。韦小宝的成功之道何在?有论者概括说:说谎与拍马屁,是韦小宝克敌制胜的绝技。这个形象在艺术上的成功让人震撼,他的美学价值给人以启发。韦小宝让绝大数中国人喜欢,让一些人不喜欢,让极少的人欣赏而不安。喜欢他的人是因为从他这里得到了认同和归属感,找到了为自己的丑陋行径辩护的理由。不喜欢他的人,并不是他们有更高的追求,而是他们同样从这个市井无赖身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