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课件_第1页
道德经的奥秘课件_第2页
道德经的奥秘课件_第3页
道德经的奥秘课件_第4页
道德经的奥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的奥秘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曾仕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道德经的奥秘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1壹老子传道贰上士闻道叁人生的价值肆究竟何为道主目录伍反者道之动陆智慧与阴谋壹老子传道贰上士闻道叁人生的价值肆究竟何为道主目录伍反者道之2柒柔弱胜刚强捌无为无不为主目录玖知识与知道拾无中生有拾壹有道必有德柒柔弱胜刚强捌无为无不为主目录玖知识与知道拾无中生有拾壹有道3老子传道1壹老子传道1壹4老子传道说真话时要考虑什么诸子百家与道家的关系东西方文化对真实的不同理解真与假之间的关系老子传道说真话时要考虑什么诸子百家与道家的关系东西方文化对真5真与假之间的关系真实假真与假之间的关系真实假6老子传道图老子传道图7老子出关图老子出关图8上士闻道2贰上士闻道2贰9上士闻道一“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方式不同智慧水平的人闻道的区别“行道”的意义二三上士闻道一“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方式不同智慧水平的人闻道的区10《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方式《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断句方11《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不同智慧水平的人闻道的区别《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不同智慧水平的人闻道12《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行道”的意义《道德经》第七十章“行道”的意义13人生的价值3叁人生的价值3叁14人生的价值《道德经》对人生价值的看法1什么是人的本性2道德对人的意义3人生的价值《道德经》对人生价值的看法1什么是人的本性2道德对15道德经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行道人生的最高价值——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把自己对人类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一步一步去达成。道德经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行道人生的最高价值——人生的最高价值就16《道德经》第七章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未以其无私焉故能成其私什么是人的本性《道德经》第七章什么是人的本性17《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什么是人的本性《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什么是人的本性18《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什么是人的本性《道德经》第十八章什么是人的本性19究竟何为道4肆究竟何为道4肆20究竟何为道三二老子对道的定义

如何看出万物中的道道与混沌的关系一究竟何为道三二老子对道的定义如何看出万物中的道道与混沌的关21老子对道的定义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老子对道的定义第二十五章22老子对道的定义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道德经》老子对道的定义第十四章《道德经》23《道德经》如何看出万物中的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

《道德经》如何看出万物中的道第四十二章24如何看出万物中的道1、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2、客观地了解事物的本性3、享受过程,不要计较结果如何看出万物中的道1、提醒自己一切都是身外之物25道与混沌的关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一种法则,一个生源道的法则是什么?道与混沌的关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26反者道之动5伍反者道之动5伍27反者道之动“反”字的不同含义“反”和“道”的关系如何看待现代社会求新求变当今社会如何做才能真正读懂《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反”字的不同含义“反”和“道”的关系如何看待现代28“反”字的不同含义1返回原点,回到起点2物极必反,由正到反3相反相成,阴阳互补“反”字的不同含义1返回原点,回到起点2物极必反,由正到反329“反”和“道”的关系第25章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42章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第23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反”和“道”的关系第25章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30如何看待现代社会求新求变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如何看待现代社会求新求变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31当今社会如何做才能真正读懂《道德经》方法二方法一方法四方法三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当今社会如何做才能真正读懂《道德经》方法二方法一方法四方法三32智慧与阴谋6陆智慧与阴谋6陆33智慧与阴谋老子引用自然现象的真正用意智慧与阴谋如何界定认识老子提倡的自然误解老子是阴谋家智慧与阴谋老子引用自然现象的真正用意智慧与阴谋如何界定认识老34《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举之;将欲夺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智慧与阴谋《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智慧与阴谋35《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为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智慧与阴谋《道德经》第六十八章智慧与阴谋36《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智慧与阴谋《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智慧与阴谋37《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智慧与阴谋《道德经》第六十九章智慧与阴谋38《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智慧与阴谋《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智慧与阴谋39《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智慧与阴谋《道德经》第四十章智慧与阴谋40柔弱胜刚强7柒柔弱胜刚强7柒41柔弱胜刚强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示列举生活中的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42《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43《道德经》第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十四章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44《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示《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45《道德经》第五十章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示《道德经》第五十章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示46《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示《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柔弱胜刚强的意义及启47列举生活中的柔弱胜刚强列举生活中的柔弱胜刚强48无为无不为8捌无为无不为8捌49无为无不为认识什么是“无为”“二分法”思维存在的弊端“望文生义”会对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要合理调整如何调整才能顺其自然如何做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无为无不为认识什么是“无为”“二分法”思维存在的弊端“望文生50《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认识什么是“无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认识什么是“无为”51《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如何调整才能顺其自然《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如何调整才能顺其自然52知识与知道9玖知识与知道9玖53无为无不为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会认识事物本体如何学习知识要不要学习知识知识与知道的关系对于修身行道,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653421无为无不为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会认识事物本体如何学习54《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第四十八章55《道德经》第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对于修身行道,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道德经》第四十八章56《道德经》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要不要学习知识《道德经》第二十章57《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如何学习知识《道德经》第四十一章58《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学会认识事物本体《道德经》第四十五章59无中生有10拾无中生有10拾60无中生有解释“无中生有”“无”和“有”的关系辩证阐述中华文化非有非无状态告诉我们的道理混沌是怎么被打破的?无中生有解释“无中生有”“无”和“有”的关系非有非无状态告诉61《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解释“无中生有”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第五章62《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的关系辩证阐述中华文化《道德经》第一章6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非有非无状态告诉我们的道理《道德经》第二十一章64《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混沌是怎么被打破的?《道德经》第七章65有道必有德11拾壹有道必有德11拾壹66有道必有德什么是“道德”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的“德”是好是坏依靠道德可以使人返璞归真吗?《道德经》的上德之人有哪些独特之处?为什么说“有道必有德“?有道必有德什么是“道德”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的“德”是好是坏依67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68《道德经》如果我们表现得合乎道的要求,那么就叫上德;如果表现的不合乎道的要求,那就叫失德。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的“德”是好是坏?《道德经》如果我们表现得合乎道的要求,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