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勇《语调第一乐章协奏曲》演奏心得_第1页
张国勇《语调第一乐章协奏曲》演奏心得_第2页
张国勇《语调第一乐章协奏曲》演奏心得_第3页
张国勇《语调第一乐章协奏曲》演奏心得_第4页
张国勇《语调第一乐章协奏曲》演奏心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国勇《语调第一乐章协奏曲》演奏心得

c.a.bou搜索结果:2006年,你被命令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上演奏最后一组肖斯塔科维奇的歌曲,即第15组a.a组的歌曲和第一组a.b司。这次是你第二次指挥国交演奏老肖的作品。在中国的音乐史上,上一代指挥大师多留学苏联,例如李德伦、严良堃、韩中杰、郑小瑛,还有你的老师黄晓同。而改革开放后留学学指挥的都去西方,你是为数不多的选择留学俄罗斯的指挥家之一,能谈谈你的求学经历吗?〇张国勇:我与其他学音乐的人不一样,我学音乐开始得较晚,是从1973年开始的,当时有个“音训班”。我的家庭也没有什么背景,也没有人搞音乐,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学上了音乐的。就这样,我学了大提琴六年。那时老师们教得很仔细、很认真,我们这些学生又都是“白丁”,所以我们都没走什么弯路。那时学校有一个学生乐队,是黄晓同教授担任指挥的,经常参加一些节庆日子里的演出,当时是我们上海的一块“招牌”。我参加了乐队,当上了大提琴首席。那时也没有想过当指挥,参加了乐队后,对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就有了感觉,喜欢上了。乐队中大提琴的谱子对于我来说觉得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大提琴声部不是很复杂,于是我就有时间东瞧瞧西看看,听听别人的东西,同时也关注老师的指挥,觉得挺羡慕的。就从那个时候,我内心萌生了自己当指挥的念头,所以也比较留心指挥的动作。到毕业时(“音训班”相当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我考试的作品是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与李德伦大师的从艺经历相仿,他也是拉大提琴出身。李大师上海音专毕业时拉的是圣-桑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考完之后,我就决心学指挥了,同时,参加了高考,考上海音乐学院,那是上海“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1978年。当时竞争也很激烈,同班有四个人考上了指挥系。就这样,我学习了五年的指挥专业。在留校工作了七八年之后,我决定留学,因为国内的学习条件毕竟有限,同时我个人觉得老师教学生,学生再留下来教学这种制度不是很正常。正好有机会,我被公派到了俄罗斯学习。在此之前,我也留心听了不少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唱片。我那时听的比较多的是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进口的苏联Melodiya公司的唱片。●在“反修”非常激烈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图从苏联进口了许多唱片和乐谱。供专业音乐团体,主要是供所谓的“样板团”“借鉴”之用。○其中就有不少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唱片,听后对他很景仰,这就使我后来产生了跟他学指挥的想法。当然他的名气很大是一方面,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听李德伦老师经常讲起他,李德伦留苏时是他的父亲阿诺索夫教的。关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还有一件事,也很有意思:大约是八十年代初,他是一个西方的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这个乐团在日本访问演出后又到中国演出,但是由于中苏关系交恶,苏联不给他前往中国的签证。结果,那个乐团只好临时聘请一个指挥。后来他还向我提起过这件事情,“我很想去中国,可是只能呆在日本的酒店里喝啤酒。”这些又增加了我想跟他学习的念头。他曾执掌全苏广播交响乐团,二十岁时还担任过大剧院的指挥,当然,不是总监。后来,苏联成立了文化部交响乐团,这个乐团是文化部专门为他成立的,国家对这个乐团投入很大,他也在这个乐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录制了格拉祖诺夫、肖斯塔科维奇、施尼特凯和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交响曲全集。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鼻子》,全世界大概仅有一个唱片的版本,就是他录的。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有才华有灵气,而且他的音乐很有逻辑。这些只是我从唱片上感觉到的,当我到了俄罗斯,认识了他后,更证实了我的看法。他还非常博学,博览群书,在俄罗斯有一个说法:在音乐上的问题,他回答不出来的就没有答案了。他在指挥学上有论著,对许多作品做了分析。他指挥不是仅凭着直觉,所以对音乐的处理是很有逻辑的。我认为,灵气的、吸引人的有魅力的指挥也不少,但说实在的,许多指挥是在凭直觉指挥。●你认为他与另一位苏联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相比,两者各有什么特色呢○他们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穆拉文斯基生活在一个极为专制的时代,政治体制和文化建设上都很专制,在那个时代,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你可以听出他的乐队训练得很好,很精确,细腻,但是缺少人情味;他的处理有时在速度上出奇得快,快得飞起来,当然,这种快也是一种美,例如《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都演奏得飞快,而且很整齐,这是因为他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排练可以不惜工本,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可以无休止地排练。●有些像托斯卡尼尼。○对,他有些像托斯卡尼尼的情况。所以,他是个大师,但他的音乐偏重于理性。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和他正好相反,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生长在一个音乐世家,父母都是音乐家,而且他小小年纪就出国学习,接受过许多西方的教育,所以他的思维就活跃得多,他的音乐人情味道比较浓,而且他的音乐弹性和灵活性比较大。从他的音乐中你可以听到人性上的温暖,又可以在形式方面听到有合理的安排,这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你听西方乐队,比如海汀克的乐队来演奏肖斯塔科维奇,他们可以演奏得很动听,音响很漂亮,比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还漂亮,但他们是生活在西方世界里,他们理解不了音乐深层次的东西——那种欲说不能、欲哭不能的情感,演奏不出真正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味道。正是这些东西,使我喜欢上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音乐,想跟他学,但要不是李德伦老师向他推荐了我,我是不可能有这个机会的。●中国和俄罗斯两个民族曾经有过相似的轨迹,因此中国人一向对俄罗斯音乐情有独钟。前年纪念肖斯塔科维奇诞辰一百周年,在中国可谓是大张旗鼓,北京的三大乐团大概推出了六套他的音乐会吧。那么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你在俄罗斯留学时就大量接触了吗?○是的,在留学时就开始了。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跟肖斯塔科维奇是朋友,肖斯塔科维奇的一些作品是他指挥首演的,有些作品肖斯塔科维奇曾经亲自和他讲解过,比如歌剧《鼻子》就是他指挥得最成功。有一张他们一起在排练场谈话的照片,那就是在排《鼻子》,所以,他得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真传,像他这样的指挥家是不多见的。我在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在课堂上,基本上学习的都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我当时就有意识地抓紧机会集中学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除了“第二”“第三”和“第十二”“十三”“十四”外,其他的都学了。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十二”不常演,“第十三”“十四”是好东西,但牵扯到要动用声乐,所以作为学生无法得到排练的机会。我的毕业音乐会指挥的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听说你在1997年毕业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给了你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系有史以来的最高分。○是的。他对我有所偏爱,四年的学习后,他帮我联系了文化部乐团,而且是在最好的音乐厅,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大音乐厅演出毕业音乐会,这是继六十年代郑小瑛他们在这里演出以来,中国人中我这是第一次了。他在一旁听我的排练。他在俄罗斯是一个比较清高的人,架子非常大,一般人不太容易和他接近,很多人都怕他,有许多俄罗斯朋友问我:“你们之间有什么缘分?他为什么对你这么好?”我想这或许和他热爱中国有关系。这也和他的父亲有关,他的父亲就热爱中国,他还热爱鲁迅,读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我在他的学生中年龄偏大,我去时已经三十多了,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比较成熟。他给我上课已经不用教打拍子了,顶多告诉我哪些地方应该打合拍哪些地方应该打分拍。他上课对每个学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他五分钟就打发了,很不耐烦,下一次课还给上同样的东西。但是我每次上课,上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他给我充足的时间让我从头至尾走完,然后,将乐谱翻回到头上,给我一处一处地讲解。所以当时在场的其他学生都很嫉妒我。毕业音乐会很隆重,公开售票,来了很多朋友,中国大使也来了。当时我是背谱,“肖十”背谱是很不容易的。上半场开头是李焕之的《春节序曲》,接下来是我十岁的儿子弹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这台音乐会也意在反映中国人的水平,要为中国人争气嘛!这么小的孩子弹得这么好,我又指挥这么好的乐队演奏,又是背谱,大家都很惊讶,所以这场音乐会的效果非常好。音乐会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很高兴,他对中国大使说,我会给他最高分的。果然,过了几天,他将评语交给我,同时给了我“5+”,说:“这样的分数我可是从来没有打过的!”他在评语中说:“张国勇是一个很出色的指挥家,他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乐团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没有到国外谋职,而是将才能和所学到的东西在中国的交响乐和歌剧事业的建设上。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那里,你得到了肖斯塔科维奇音乐的传承。对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内容,一直众说纷纭,存在着解释上的很大分歧,例如,有人说“肖七”中那著名的法西斯主题实际上是斯大林的形象……你去俄罗斯留学时,苏联已经解体了,那么在俄罗斯,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待的呢?还有,那本所罗门·伏尔科夫所写的《见证》一书,这本书将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中的一些内容解释为有政治影射的动机,根据你在俄罗斯留学期间同音乐界的接触以及你自己的判断,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的吗?○是的,一直到现在,我看到报纸上还在争论你提到的问题,这些是非常具有争议的问题。说到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到底有没有政治影射问题,我在俄罗斯曾经问过我的老师,问过许多朋友,许多肖斯塔科维奇的朋友,其中包括罗斯特罗波维奇,他是杰出的大提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很好的朋友,肖斯塔科维奇的大提琴协奏曲就是题献给他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前两年同小泽一起来北京时我也陪着他,我们天天聊天,也聊起过这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见证》这本书不完全正确,西方在舆论上找各个点来攻击苏联,而伏尔科夫正是利用这种环境和心理,抛出一些东西来迎合西方,达到炒作自己的目的。伏尔科夫谈到一些苏联知识分子受压抑的心境,这是可能的,不光肖斯塔科维奇有,许多作曲家都有,但是如果说肖斯塔科维奇将这些心情写进交响曲中,说“肖七”中的法西斯主题实际上是描写斯大林的,这是不可能的,大家都认为,在国难当头的时刻,肖斯塔科维奇将个人恩怨写进交响曲中是不可能的,任何人都不会这么做的。另外,我不喜欢在艺术上遇事总是与政治挂钩的做法,我们应该多从艺术上探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肖斯塔科维奇的艺术成就在冷战时期就被西方看重了。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出现过“肖斯塔科维奇热”。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语言有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这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他的节奏和旋律一听就是他的。他的创作个性是将世界最先进的作曲技术和俄罗斯的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完美地结合,例如《十五交响曲》中运用到的十二音体系,其中大提琴独奏的无调性宣叙调,和他早期的第八弦乐四重奏很像,音调很像,音区也像,那是很严格的十二个音的排列,但又不是纯理性的,是有人情味的,这就是他的和声技法非常巧妙,高超,不露痕迹,不露斧凿。●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二交响曲》标题为“1917年”,是描写“十月革命”的,也表达了对列宁的敬仰。音乐的画面感很强,尤其是第一乐章,或许是因为看过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这是一部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作品,和“肖五”、“肖七”和“肖十一”一起,可以称之为他的“红色系列”或“红色经典”。○《第十二交响曲》较为通俗,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吧。这部交响曲的剧场效果很好,但艺术性在他的十五部交响曲中是较低的。肖斯塔科维奇需要生存,需要保护自己,他必须融入社会。●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四交响曲》这次是国内首演吧?○首演是肯定的。●这部交响曲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直接刻画死亡。死亡是马勒交响乐作品中的题材之一,与老肖同时期的布里顿在《战争安魂曲》中也写到了死亡,但他们都是西方作曲家,这在苏联是较为大胆的,并且里面的歌词分别引用了法国、俄国和奥地利诗人的诗作。○作品引用了这么多打动人心的诗篇,作为一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涉猎的文学作品无疑是非常广泛的,他的心胸非常开阔,这也使得他的交响曲包容性非常强。在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中,这是最深奥和晦涩的一部。作品是对人性中的丑恶、对人的最终归宿——死亡进行深刻的思考,是从前十三部交响曲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是对这个问题思考的总爆发。然后在《第十五交响曲》中得到了解脱,返璞归真,达到了精神的升华。所以,在《第十五交响曲》中我们可以听到童年的场景、天堂的声音。在“第十四”之前的交响作品中,肖斯塔科维奇也用到了人声,但没有像“第十四”这样突出,通篇都是,这里是讲人的内心,所表达的思想过于抽象,其实用语言是难以涵盖的,只有用音乐。死亡是一种丑,其实对丑的表现力也是一种艺术范畴,是对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作品的音乐对恐惧成分的成功刻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五交响曲》国内演出得不多,“肖五”、“肖七”演出得较多。○是的,“肖十五”在北京的首演是三年前,我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在上海的首演是四年前,我指挥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他在这部交响曲中还运用了“拼贴”的手法,将其他作曲家的一些动机用上了。〇对。这是很妙的手法。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都很沉重,很不容易,风风雨雨,始终没有安宁过。他不像西方的作曲家有那么安定的创作环境。所以,我觉得《第十五交响曲》是他的一个人生的总结。●第一乐章他自己说是一个“玩具商店”。○对,运用了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的主题,这是他幼时很喜欢的一个主题。其实,我觉得这部交响曲描写的是人生的几个阶段:第一乐章天真无邪,第二乐章多愁善感,第三乐章诙谐调侃,第四乐章精神升华。这是他人生的几个台阶。从另一方面看,这部交响曲有两大命题:爱情和死亡。他在音乐中用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死亡动机”,这里的苦恼和悲伤极为强烈,音乐很有震撼力。就像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的生涯》,里面汇聚了以前所有作品的主题,又好听又天衣无缝,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很了不起。●他的这部《第十五交响曲》又出现了他的早期交响作品,例如像《第一钢琴协奏曲》中那样的欢快纯真意味,这是一种自我回归。○尤其是第一乐章,我称他为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味,他已经看透了,他已经到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境界,从他的书信集中可以看出,他已经生病了,于是谈到了死亡问题,他早有预感,马上就要解脱了,所以用轻松的笔触写交响曲。这在他的交响曲中不多见,除了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你还可以听到这样轻松的东西。但在《第一交响曲》中还有年轻人多愁善感的东西、伤感的小资情调。●在中国,对肖斯塔科维奇较为关注和进行研究是近年来的事。在五六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讲课时将柴科夫斯基的东西当作俄罗斯音乐的经典,而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是不能作为范例来讲授的,因为他被列为“修正主义分子”。现在,肖斯塔科维奇被认为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继柴科夫斯基之后的又一个高峰。而与他同时代的普罗科菲耶夫在艺术上与他也有着竞争的关系。你能谈谈对这三位大师的看法吗!○苏联时期,肖斯塔科维奇在艺术上的成就被西方认识到了。●《第七交响曲》问世后,总谱用飞机空运到到美国,由托斯卡尼尼指挥在美国的首演。○苏联政府也利用他来为苏联做宣传,成为国家的象征。二战后,派他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他到处走,这样,人们就将他和“修正主义”划到了一起。同时,在国内他也遇到了对立面,如当时的苏联音协主席赫连尼科夫等人,合着一起整他。肖斯塔科维奇和柴科夫斯基生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柴科夫斯基关注的是农奴制,是下层社会问题。听他的音乐应该和一些俄罗斯的作家联系起来,如托尔斯泰等。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内容包括知识分子的敏感和思想上的彷徨,因为他们无力和社会制度抗争。另外,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有些“女性化”。他的音乐柔美,好听,容易接受,但细听,其思想深度是无法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相比的。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表现的是常人的一些思想情感,你很容易接受它,使你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而肖斯塔科维奇不然,他的思想感情同样很丰富,但他的流露是有节制的,不“滥情”。他所有这些思想感情的发掘和研究要通过音符背后的几个层面来研究,这要对当时的历史、文学有较多的了解,才能对他的音乐有所理解。普罗科菲耶夫是很有才华的作曲家,而且音乐语言也非常独特,我也很喜欢他的音乐。但是他的为人处世和肖斯塔科维奇不一样,比较圆滑。他不是锋芒毕露,观点鲜明的人。他的音乐纯艺术的东西比较多,描写情景的东西比较多,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较深层的东西比较少一点。另外,我认为他的音乐不如肖斯塔科维奇的“真”,乐如其人么!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字字都是真感情,那些不协和的音响,都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而普罗科菲耶夫有的时候有假的东西在里面,他也运用不协和,但更注重形式上的东西。●伏尔科夫的《见证》中还提到,肖斯塔科维奇说普罗科菲耶夫不会配器,这是真的吗,普罗科菲耶夫的配器还是很有特色的。○这一点是真的。我在俄罗斯的时候听说过普罗科菲耶夫找人帮他配器。●有“枪手”?○是的,听说他配器的功底不行,专门有一个班子给他的作品配器,当然,其他方面都是他自己写的。肖斯塔科维奇的出现,就像是一种“化学反应”,他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