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防治的历史回顾_第1页
我国生物防治的历史回顾_第2页
我国生物防治的历史回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生物防治的历史回顾

防洪防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把它作为与害虫和动物作战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人们中传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当代的植物保护工作中,由于生物防治手段具有经济实用、保持生态平衡和防止污染环境等优点而引起广泛的重视。因此,回顾一下我国生物防治的历史,总结一下数千年来广大群众在生物防治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将对开展生物防治研究有所补益。古文献对古文物及神品的措施,古文在《史记部会报》和《唐纪八生物防治是人们从生物界互相制约的现象中得到启示而创造出来的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害兽的方法。关于生物界的互相制约现象,我国人民早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诗经·小雅》中的“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是最早的文字记载。《礼记·郊特牲》的“八腊”祭典中亦有“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的说法。此外,诸如“古人不仅对肉食性动物间的相互制约有深入的观察,而且对昆虫的寄生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例如对焦螟寄生于蚊睫的记载就很多。《晏子春秋》说“东海有虫,巢于蟁捷,再乳再飞,而蟁不为惊,……命曰焦冥”(《晏子春秋》卷八。“有关动物保护和使用的讨论一、昆虫疾病我国劳动人民以黄除黄二、利益资源:“含”、“非”和“视”青蛙治虫的记载也不少,唐代陈藏器就曾描述过青蛙的习性:“虾墓在陂泽中,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本草纲目》卷四十二引《本草拾遗》)。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唐僖宗(874—888在位)时,高州有小儿,因牧牛闻田中有蛤(蛙)鸣,牧童遂捕之,蛤跃入一穴,遂掘之,深大,即蛮酋冢也。蛤乃无踪,穴中得一鼓,……多铸蛙黾之状,疑其鸣蛤,鼓精也”。鼓精显然是没有的,那个鼓则可能是“蛮酋冢”的随葬品,铜鼓上铸蛙装饰大概是古代南方民族的习惯,广东博物馆所藏大量铜鼓中,绝大多数都有蛙形装饰,据说这是由于岭南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多把青蛙看作丰年吉兆的缘故。果如此,则说明他们在很早以前便认识到青蛙和丰收之间的关系了。由于对青蛙治虫的本领早有认识,所以历史上一些有见识的官吏,常用行政力量加以保护。《墨客挥犀》卷六记载:“浙人喜食蛙,沈文通(1025—1062)在钱塘日切禁之”。禁捕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青蛙治虫。清代王凤生在《河南永城县捕蛙事宜》一书中也提出了保护青蛙用以捕蝗的主张。三、益鸟的保护飞鸟治虫的记载很多,如《南史》记载梁武帝(502—549在位)时,“范洪胄有田一顷,将秋遇蝗,……忽有飞鸟千群,蔽日而至,瞬息之间,食虫遂尽而去,莫知何鸟……”。《酋阳杂俎》亦载有“天宝二年(743)平卢有紫虫食禾苗,时东北有赤头鸟群食之;开元二十三年(735)榆关有虸蚄虫延入平州界,亦有群雀食之;又开元中(713—714)贝州蝗虫食禾,有大白鸟数千,小白鸟数万,尽食其虫”。《唐书·五行志》所记内容基本相同。其他如太平兴国七年(982)、熙宁七年(1074)、咸雍九年(1074)、大安四年(1088)、大德三年(1299)、至治二年(1322)、泰定四年(1327)、至元三年(1337、咸丰八年(1858)均有鸟类食蝗的记载。由于人们对益鸟的除虫作用早有认识,所以很早以来便有保护益鸟的措施。《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的记载。《晏子春秋》记述了齐景公(前547—前490在位)射鸟时,因为听了晏子的劝说而“一弛鸟兽之禁”,反过来也说明在此以前早有“鸟兽之禁”了。汉宣帝元康三年(前63)曾下诏“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具为令”。这些法令和措施,虽未说明保护的是益鸟,但据现今对鸟类胃的剖检观察表明,鸟类中的绝大多数是食虫益鸟,因而,保护鸟类对抑制害虫的发生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我国历史上明确提出益鸟保护措施的事例也不少,晋代黄义仲《十三州记》载有“上虞县有雁为民田,春拔野草根,秋啄除其秽(杂草),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有形无赦”。后汉隐帝乾祐年间(948—950),由于阳武、雍丘、襄邑“三县蝗为四、家鸭的防治利用家禽防治害虫是我国人民的一种创造。师旷《禽经》已有“白蚁闻竹鸡之声化为水,……或曰白鸡之雄亦能化白蚁”。元代贾铭在《饮食须知》中说:“竹鸡……即泥滑谚云‘家有竹鸡啼,白蚁化为泥,亦辟壁虱”。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禽语》中记载:“鸽之大者曰地白,……人家多喜畜之以治白蚁”。利用家鸭防治有害动物的记载更多,明代霍韬(1487—1540)曾说:“香山、顺德、番禺、南海、新会、东莞之境,皆产一虫,曰蟛蜞(Grapsussp,红蟹之一种),能食谷之芽,大为农害,惟鸭能啖焉。故天下之鸭,惟广南为盛,以有蟛蜞能食(豢)鸭也,亦以有鸭能啖蟛蜞,不能为农稻害也”(见《明经世文编》卷一八八)。这是利用家鸭防治蟛蜞的最早记载。明代陈经纶首揭家鸭防治稻田蝗蝻的方法,他在1597年的《治蝗笔记》中说,在推广甘薯过程中,发现北方各省蝗害严重,经过细心观察,发现鹭鸟喜食鱼子,又能除蝗,但鹭鸟来去无常,无法驯养利用,因而联想到鸭子和鹭鸟习性相近,同样喜食鱼子,可能也会除蝗,经过试验,证明效果很好。后来他的后人陈九振,在芜湖地区遇到蝗灾时,即利用家鸭防除,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便把这个方法推广出去。陆世仪(1611—1672)《除蝗记》曾介绍家鸭防治稻蝻的成功经验:蝗“未解飞,鸭能食之,鸭群数百,入稻畦中,蝝顷刻尽,亦江南捕蝝一法也”。其后,汪志伊、顾彦等在其除蝗著作中均有引用,顾彦还举出“咸丰七年(1857)四月,无锡军嶂山上之蝻,亦以鸭七、八百捕,顷刻即尽”的事例,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光绪十八年(1892)许宝书在重刻《捕蝗要诀》的跋语中认为:“蝻初出土五日内,跳跃尚未能远,其在旱谷田内,多雇鸭户纵鸭啄食,最为便捷”。实践表明:鸭子不仅能除蝗,能捕食稻田中的飞虱、叶蝉、稻蝽、粘虫、负坭虫等多种害虫,而且在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区还能起中耕除草作用,其贡献之大,是值得重视的。五、益鸟的除杂草杂草和害虫,同是农业生产的大敌,我们的祖先在同草害的长期斗争中,亦曾总结一些利用动物除草的经验。张华《博物志》记载“海陵县扶江接海,多糜兽,千千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糜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这是利用糜兽除草的特殊形式。《十三州记》提到“雁为民田,春拔野草根,秋啄除其秽”,“秽”就是杂草。由于这种鸟能除草,所以县官特别设禁保护它。这是有意识地保护益鸟以防除杂草的记载。唐代刘徇《岭表录异》(卷上)记述新泷等州山田,“先买鯇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渔利,及种稻,且无稗草”。这种办法,至今仍在沿用,广东高要、四会等县低塱田种深水稻,还利用黑鯇鱼食草不食禾的习性,实行鱼禾混作,达到鱼米兼收的目的。生活于黔、桂、湘边界地区的侗族人民,祖祖辈辈都坚持稻田养鱼,不但可收鱼利,而且田中之鱼还昼夜不停地帮助他们中耕除草,捕食害虫。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引进我国鯇鱼以防治河渠杂草,不但收到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尚无刈草机的燃料之费和除莠剂的污染之虞,故有“生物割草机”之称。可见养鱼除草也是大有前途的。关于抗病植物的种植和除草关于防虫植物,古籍也有记载,例如“王舜求云,莴菜出咼国,有毒,百虫不近,蛇虺过其下,误触之则目瞑不见物”(见《续墨客挥犀》卷八)。《格物粗谈》也说:“蛇触莴苣则目不见物”。还说“蔓菁园中无蜘蛛”。这些关于防虫植物的记载是否确有功效,仍需作一些试验研究才能确定。此外,关于除草植物,文献记载也不少,例如《左传》中便提到“松柏之下,其草不殖”。晋代嵇含《长生赋》亦提到“松柏之下,不滋非类之草”。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松柏的荫蔽作用所致,但起荫蔽作用的何止松柏?据近人初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