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汇编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汇编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汇编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汇编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课件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宏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5黄河颂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课堂小结06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教材课后习题08积累拓展07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3.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学习目标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在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代表作有歌词《五月的鲜花》、长篇叙事诗《屈原》等。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本诗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1938年,抗日的烽火已燃遍中华大地,诗人随军行进至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坚强不屈的意志。于是,次年春天,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必备知识山巅()劈成(

)气魄()

狂澜()浊流()宛转()

屏障()哺育()澎湃()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diānpīpòlánzhuówǎnpíngbǔpéngpàixiè

qū必记字词字音字形(píng

)屏障(

bǐng

)屏息凝神曲(

qiáng

)强大(

qiǎng

)勉强(

jiàng)倔强(qū

)弯曲(qǔ)歌曲强屏巅(diān)山巅颠(diān)颠簸癫(diān)疯癫澜(lán)波澜斓(lán)斑斓谰(lán)谰言阑(lán)阑珊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哺育:喂养,比喻培养。必记字词词义理解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重音。思考: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1.划分诗歌层次。2.勾画诗人歌颂黄河的词句。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2):朗诵词。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和它所代表的伟大而又坚强的民族精神,点明了“歌颂黄河”的主题。歌词。描写了黄河气势磅礴的图景,歌颂了黄河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激励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第一部分(1):划分层次初读课文“颂”字是关键。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自主探究初读课文①点出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的颂歌。1.本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部分起了什么作用?分析讨论精读课文“望”字统领。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黄河奔流图。2.课文第二节主要是“颂黄河”,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3.从“望黄河”部分中选出两三处词句自己做批注。提示:批注就是阅读文章时对关键的词句、段、篇,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近镜头特写,“掀起”“万丈”表现出黄河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全景式描写,“九曲连环”表现了黄河蜿蜒曲折的特点。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奔”字突出了黄河汹涌的气势。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横向描写黄河流域两岸。“劈”字渲染出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气势。“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颂黄河”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4.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把黄河比作摇篮,形象生动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作屏障,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5.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的无数支流比作“铁的臂膀”,表明了黄河流域的宽广。同时,也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势不可挡的力量。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7.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民族,歌颂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修辞得体,节奏鲜明诗歌运用呼告、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气势磅礴的图景,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赞美了中华儿女一往无前的勇气。诗歌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韵律自然和谐,节奏鲜明。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感情强烈,风格豪迈作者在诗歌中直抒胸臆,例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是伟大坚强”,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同时,诗人还以豪迈的语言,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图画。如“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写出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朗诵词歌词望黄河近镜头特写——波涛汹涌纵向描写——源远流长俯瞰式描写——蜿蜒曲折横向描写——贯穿中原颂黄河民族摇篮民族屏障学黄河——伟大坚强精神象征奋斗的精神不屈的意志黄河颂板书设计课堂小结积累拓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古诗词中的黄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更多积累详见《教材帮》一、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静下心来想想,体会一下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生发出来的磅礴的爱国激情。从黄河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惊涛澎湃、九曲连环、绵延万里)、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激励着中华儿女)等方面赞美了黄河一往无前的英雄气魄。教材课后习题二、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直接抒情:闻一多的《太阳吟》间接抒情: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三、作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答案见“精读课文”

四、举办以小组为单位的诗歌朗诵比赛。可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等,认真练习,在班里展示。赞黄河男生领诵颂黄河望黄河学黄河女生领诵男女分组诵读男女齐诵朗诵设计示例:五、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之水天上来(节选)光未然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它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歌曲《映山红》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歌词中处处体现出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今天我们一起研读《老山界》,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老山界第1课时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学习目标01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生动的语句。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继承红军优秀的革命传统。学习目标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走近作者必备知识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有改动。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行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攀谈()峭壁(

)骨碌()

呜咽()督促()咀嚼()

瑶民()惊惶()欺侮()

矗立()蜷缩()苛捐杂税()酣然入梦()

pānqiàogūlujǔjuéyè

dūyáohuángwǔchù

kēquánhān必记字词字音字形(jué

)咀嚼(

jiáo

)细嚼慢咽(

jiào

)倒嚼嚼(

)呜咽(

yān

)咽喉(

yàn

)吞咽(sù

)宿营地(

xiǔ

)三天两宿(xiù)星宿咽宿坊(fāng)坊间(

fáng

)作坊缀(zhuì)点缀啜(chuò)啜泣辍(chuò)辍学惶(háng)惊惶徨(háng)彷徨隍(háng)城隍搀(chān)搀扶馋(chán)馋嘴谗(chán)谗言壁(

bì)绝壁璧(

bì)璧玉惊惶:惊慌。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欺侮:欺凌侮辱。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呜咽:流水等发出凄切的声音。矗立:高耸地立着。必记字词词义理解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中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1.划分文章层次。2.画出文中描写生动、细腻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2-32):第三部分(33):开篇点题,简单介绍老山界,交代事件的起始。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呼应开头,总结全文,突出长征的不易。第一部分(1):划分层次初读课文示例:①记红军成功翻越老山界;②记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行的山。1.为这篇文章拟写一个副标题,以概括文章内容。自主探究初读课文2.梳理红军战士的行踪,概括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到一户瑶民家,并与之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公岩,继续爬山,“快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口气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1.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分析讨论精读课文先仰视再俯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描绘,细致、生动,使读者如身临其境,突出了老山界的“高”“陡”“险”。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路难“几乎是九十度”写路陡,“只有一尺多宽”写路窄,“旁边就是悬崖”写路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通过写马摔下悬崖后脚骨断裂,从侧面表现出雷公岩的陡、险。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一尺来宽”表明道路狭窄,“非常不平”是对路况的评价,突出表现了红军露宿环境之危险、恶劣。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睡觉难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卷”“蜷”等动词细腻地描写出红军战士挨冻时的情景,表现了红军露宿环境之恶劣。“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体现了红军粮食缺乏、物质条件艰苦。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吃饭难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行军。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处境难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语言、神态描写,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不屈斗志和苦中作乐、昂扬奋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横着心”是不顾一切的意思,表现出红军战士对待艰难困苦时的乐观态度。“抢”是抢先、争先的意思,表现了红军吃饭的迅速,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翻山任务而争分夺秒吃饭的动人场面。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鼓”有战胜自身弱点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和无畏的精神。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写医务人员的辛苦和英勇,表现出红军团结互助的精神。把“小山”说成“矮子”,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蔑视和战胜困难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运用拟人的修辞,既表达了对反动派在民族危亡关头将枪口对准红军的反动行径的嘲讽,也为敌军中部分士兵想抗日而身不由己的无奈感到惋惜。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6老山界第2课时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05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了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这篇课文,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进一步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学情回顾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几处景物描写,找出来一两处读一读。体会作者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分析讨论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仰视,火把成“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路曲折、山势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也表明了红军战士人数之多、队伍之长。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将“星星”比作“宝石”,表现了星空的美丽,反映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暗示山势之高。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峰”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井”,二者结合起来,立体感十足,展现出山高谷深的壮观景象,突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四个“像……”的比喻构成排比,语气强烈,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可捉摸”的声响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与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半山腰,仍能发现和欣赏夜色的美好,表现了红军战士处困不悲、处险不惊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豁达的品质。2.夜宿半山腰时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作者描写优美的景物,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迈的胸怀、愉悦的心情衬托得淋漓尽致。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本文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处险不惊、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脉络分明,衔接精巧本文采用顺叙的写法,按时间变化和空间转换的顺序安排文章层次。这样写,一是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按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引人入胜的效果。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描写生动,中心突出作者在写山势险峻、行程艰难的内容时,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例如将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老山界决定翻山顽强意志乐观精神翻山经过悬崖峭壁山高路险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粮食短缺肚子很饿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下山之后(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板书设计课堂小结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积累拓展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见“初读课文”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红军克服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①老山界的高和险。比如上山的路程有三十里,而且很陡,特别是雷公岩,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石梯,只有一尺多宽。②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等随行,同时补给比较困难,战土们吃不饱饭,休息条件也很恶劣,比如夜里在半山腰露宿。③后有追兵,需要一边阻击敌人,一边行军。红军克服了这些困难,体现了他们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三、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瑶民家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是红军队伍,以为是以前那样的部队,所以躲起来。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其次,“奇观”准确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奇观”蕴含着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红军的赞叹之情。3.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专门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4.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如何理解“笨重”的意思?)“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由此更突出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四、文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赏析下列语句,再找出一两处精彩的描写,作一些批注。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一是很注意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山谷被四围的山“包围得像一口井”,这又是“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前两个比喻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句子短小而又整齐,形象丰富而又生动,能够引发读者的种种联想和想象。其他示例见“精读课文”

五、作者说:“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课外阅读反映红军长征的文章,如杨得志《大渡河畔英雄多》,杨成武《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这段伟大历史的认识。提示:大家课外可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观看相关纪录片、电影等,从中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学们,你们看过《长津湖》这部电影吗?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长津湖地区交战,歼敌1.3万余人,而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惨痛的牺牲,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极端天气中,很多先烈是以端着枪的姿势被冻僵,这体现了志愿军战士服从命令视死如归、冻成冰雕也不退缩的革命精神。今天,我们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走近那段历史,走近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7谁是最可爱的人第1课时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学习目标01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采用不同人称、句式、修辞和表达方式的写作特点。3.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战士们的崇高精神。学习目标魏巍(1920-2008),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地球的红飘带》,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诗集《黎明风景》等。走近作者必备知识魏巍的创作,及时反映现实生活,贯穿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洋溢着饱满的政治热情。1950年6月,朝鲜战争全面爆发。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开始后,魏巍曾受命去朝鲜,并进行了战地采访。从朝鲜回来后,魏巍想让祖国人民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怎样地英勇,怎样地顽强,就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创作背景必备知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通讯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文学常识必备知识坚韧(

淳朴(

军隅(

)摁倒(

掰断(

脸膛(

阻击(

踹开(

)憋闷(

犁耙(

)豁亮(

千载万世(

)rènyúènbāitángzǔbiēchuàihuòpáchúnzǎi必记字词字音字形(zǎi)千载万世(

zài

)怨声载道载(

)犁耙(

)耥耙(sāi

)塞满(sài)边塞(

)堵塞耙塞什(shí

)什物(

shén

)什么淳(chún)淳朴敦(dūn

)敦厚谆(zhūn)谆谆教导搏(bó

)搏斗膊(bó

)赤膊博(bó

)博取踹(chuài

)踹开揣(chuǎi)揣摩湍(tuān)湍急膛(táng

)脸膛蹚(tāng

)蹚水瞠(chēng)瞠目结舌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走)。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豁亮:宽敞明亮。憋闷:由于空气不流通而感到呼吸不畅。千载万世∶千秋万代,形容经历的时间久远。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顾生命。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必记字词词义理解初读课文,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

1.划分文章层次。2.勾画描写志愿军战士的重点词句,思考志愿军战士们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4-14):第三部分(15):用扼要明确的语言指出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可爱。具体生动地讲述了有关志愿军战士的三个典型事例。强化主题,向读者提出希望和要求——要明确自己生活在幸福中,要爱我们最可爱的人。第一部分(1-3):划分层次初读课文三个事例: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人;防空洞谈话。文中写了几个事例?给每个事例拟定一个小标题。自主探究初读课文1.阅读“松骨峰战斗”部分,指出事件的要素。时间:二次战役时地点:松骨峰人物:一支志愿军部队的先头连事件:松骨峰战斗起因:去切断敌人逃路,与逃敌相遇结果:打死300多敌人,使主力聚歼了敌人分析讨论精读课文第5段:叙述松骨峰战斗的经过。第6段:历数松骨峰战斗中牺牲的英雄。第7段:写营长向“我”叙说松骨峰战斗时的表现。2.“松骨峰战斗”由哪几段构成?每段写了什么内容?①敌人的投入之大、逃命之切、攻势之猛;②我军地形之劣,无险可守;③敌人伤亡之大;④战斗时间之长;⑤阵地被毁之严重;⑥战斗结束后战场情形之惨烈。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松骨峰战斗的“壮烈”的?他们把枪一摔,向敌人扑去,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4.找出第五段中描写战斗场面的语句,体会其作用。“摔”“扑”“抱”等一系列动词,具体准确地写出了志愿军战士们的英雄行为,鲜明刻画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另一个战士,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抱”“掐”“摁”“握”“衔”等动词,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情形,表现了战士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5.阅读“烈火中救人”部分,指出事件的要素。时间: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地点:汉江南岸的一个村主要人物:马玉祥事件:马玉祥火中救小孩起因:敌机袭击,扔燃烧弹结果:救出小孩描写方法具体分析环境描写段首对敌机袭击,战火燃烧的险恶场面进行了描写,衬托了马玉祥火中救人的英雄形象。6.为表现志愿军战士马玉祥的崇高精神,第11段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试简要分析。心理描写马玉祥听到冒着滚滚浓烟的屋子里的孩子的哭声后的心理活动,都表现了他对朝鲜人民的同情、热爱。动作描写“踹”“扑”二字写出了他置危险于不顾、急切救人的心情;“拉”“抓”“抱”“跳”等准确地写出了马玉祥在浓烟烈火中救人的动作,突出了他舍身救人的崇高品质及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7.朗读13段防空洞中的谈话内容,本段三问三答,分别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什么品质?问什么答什么表现什么精神你不觉得苦吗?你想不想祖国啊?你们经历了这么多危险……有什么要求吗?怎么能不觉得?……就拿吃雪来说吧。……再比如蹲防空洞吧,……谁不想哩,说不想,那是假话,……我们什么也不要……一块“朝鲜解放纪念章”……乐于为祖国人民吃苦的幸福观贡献很大要求很少品格很高时刻把祖国人民的嘱托记在心上8.《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典型事例,是作者从大量的事例中挑选出来的。你能说一说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吗?它们有哪些代表性呢?课文主要写了三个事例: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人、防空洞谈话。第一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与敌人顽强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意志的坚韧和刚强;第二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品质的纯洁和高尚;第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气质的淳朴和谦逊以及胸怀的美丽和宽广。三个事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调换顺序。因为志愿军战士赴朝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侵略者是他们最重要的任务,松骨峰战斗是这项任务的具体体现,所以应放在首位。9.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的顺序可以调换吗?烈火中救人写的是战争的另一侧面,是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具体援助,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度体现,就其意义而言,应当放在第二位。前面两个事例主要写英雄的行为美,第三个事例则揭示志愿军战士的心灵美,它是产生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所以放在最后来写。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7谁是最可爱的人第2课时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05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战士们的崇高精神,掌握了文章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巧妙组材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根据表达需要,采用不同人称、句式、修辞和表达方式的写作特点。学情回顾抒情。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上的强烈感受,以唤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1.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分析讨论精读课文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点明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呼应题目。2.第2、3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和热情赞颂了战士们的高贵品质,抒发了对战士们强烈的赞美之情。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用第二人称,犹如同读者面对面交谈,使读者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易于引起共鸣。3.末尾段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叙述?议论和抒情。总结三个事例,赞扬战士可爱,引起读者共鸣。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主题。4.末尾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5.作者除了在开头结尾用抒情议论,在记叙每个事例后,也用了抒情议论。找出这些语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第8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第12段:朋友,当你听到这段事迹的时候,你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第14段: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这种人有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多么地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作用:从结构上说,标志着每个事例诉说的结束,还起到了衔接与过渡的作用;从内容上说,起到了感染读者,使读者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作用。6.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请同学们写一段文字,讴歌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可我看到你们义无反顾地逆风而行。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着阳光和生命,你们毅然走进魔鬼藏匿的重灾区。你们也有家,也有爱的温暖和牵挂。救死扶伤,永远是不倒的旗帜。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你们是最可爱的白衣天使。致敬最美逆行者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可我知道你们一次次地向死神靠近。火神山急救室你们在和病魔抢时间,雷神山病房里有你们疲惫的身影。口罩、隔离衣、脸上勒出深深的痕迹。病人康复,你们眼里噙满泪水。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你们是最可爱的白衣天使。我不知道你们的名字。可我坚信你们抗击疫情一定能胜利。当看到儿子喊着妈妈,女儿抱着爸爸。人们奔走相告,举国欢庆,万家团聚。巍巍中华在这磨难中顶天立地,把崇高壮丽和感激做成朵朵鲜花,致敬最美的逆行者,献给最可爱的白衣天使。本文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揭示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心灵,歌颂了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热情地赞扬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并希望读者珍惜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主题鲜明,选材典型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在文中表达得非常鲜明。首先,第一部分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概括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点明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其次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反映志愿军战士的风貌;最后,文章每叙述一个事例后,进行抒情议论,突出这一主题。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本文以叙述为主,但又大量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开头抒情、议论是对全文的总括,结尾抒情、议论是对全文的总结,中间部分先叙述,再在叙述的基础上抒情、议论,突出了文章中心。谁是最可爱的人讲述典型事例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赞美讴歌珍惜幸福生活,热爱最可爱的人英雄主义国际主义松骨峰战斗烈火中救人爱国主义防空洞谈话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们邱少云,血肉之躯在烈火中焚烧积累拓展黄继光,用胸膛堵住喷火的枪眼罗盛教,冰窟里勇救朝鲜儿童更多积累详见《教材帮》一、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经过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阅读课文,看看文中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哪些英雄事迹,分别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第一件事是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与敌人顽强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意志的坚韧和刚强。教材课后习题第二件事是马玉祥火中救孩子,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三件事是“我”与战士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气质的淳朴和谦逊,胸怀的美丽和宽广。二、作者在叙述事件时,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又不时引用受访者的话。结合文中相关例子,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写“松骨峰战斗”,作者用自己的话叙述了战斗过程,又间接引用营长的话,概括叙述了战后阵地的情况,还直接引用营长的话谈他的感受。写“马玉祥烈火中救人”,有自己对马玉祥的介绍,也有直接引用马玉祥的话,写他回答“我”的提问以及他救人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写“战士防空洞谈话”,则是直接记录了自己和志愿军战士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大的范围叙述故事,从而更全面地反映事情的真相,帮助读者了解事情全貌;引用受访者的话,则可集中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生动性、现场性,让人如临其境,产生真切的体验。二者相结合,还能避免平铺直叙,从而使行文富有变化。三、本文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仅在事实的记叙中饱含感情,有些段落更集中运用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使人读后产生强烈的共鸣。试着找出这样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从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体会其抒情效果。答案见“精读课文”

四、文中第5段关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生动细腻,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阅读这段文字,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答案见“精读课文”

五、作者在回忆这篇文章的创作时说:“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根据这段话的提示,找出以前写的作文,看看有没有可以修改的地方。提示:作者的话告诉我们写作文时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我们可以找出以前的作文看看选用的事例是否能打动人心,是否能表现文章中心,如果不能,可尝试围绕中心进行删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美丽的关东原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一位流浪关内的东北作家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激情飞扬的文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来聆听一下作者的心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8土地的誓言学习目标01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精读课文05课堂小结06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积累拓展07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感受本文的抒情方式,体会寄情于物的表现手法,学习本文呼告、排比等修辞的运用。3.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沉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目标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他和萧军、萧红、舒群、骆宾基、白朗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等。走近作者必备知识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为东北人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创作背景必备知识挚痛()泛滥()斑斓()

谰语()亘古()默契()

镐头()污秽(

蚱蜢(

嗥鸣()怪诞(

白桦林(

辘辘()山涧()zhìlànlánlángènqìgǎo

huìhuàdànháolùzhàměngjiàn必记字词字音字形(cān

)参观(

cēn

)参差不齐(

shēn

)参商参喷(pēn

)喷涌(

pèn

)喷香契(qì)默契挈(qiè)提纲挈领锲(qiè)锲而不舍斓(lán)斑斓澜(lán)波澜谰(lán)谰语碾(niǎn)碾子辗(zhǎn)辗转诞(dàn)怪诞涎(xián)垂涎挚痛:诚恳而深切。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常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嗥鸣:(野兽)大声嚎叫。斑斓:灿烂多彩。谰语:没有根据的话。亘古:远古。必记字词词义理解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划分文章层次。2.勾画文中描写故乡土地的语句。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2):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内心为之汹涌澎湃。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绕,“我”发誓要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第一部分(1):划分层次初读课文东北物产丰富、美丽、丰饶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东北给你怎样的印象?(提示:划出各段中有关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然后概括)自主探究初读课文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2.“土地的誓言”是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松香气味的煤块、赤色的足金、幽远的车铃……1.第一段列举了东北哪些特有的景物?

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描写这些景物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选取极富地域特征的物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关东原野的丰饶美丽,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和思念之情。作者精心选择有特色、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3.作者为什么要将上述这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呢?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4.找出第二段描写故乡美景的句子,体会与第一段描写故乡美景的句子的不同。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再一次集中描写故乡美景。运用优美的语言,选取典型的画面,从嗅觉、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关东原野的春华秋实,突出了它的优美、柔和、温馨、富饶,令人陶醉神往,表达了对故乡深挚的爱与高度的赞美之情。选取的景物不同。第一段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运用排比,加强了对读者情感的冲击力;第二段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但没有采用排比的手法。5.为什么文章开头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却改用第二人称“你”?文章开头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逐渐增强,在后文中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后者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6.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打动你,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请找出来并分析。(1)“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挚痛”二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2)“我无时无刻……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从而用“泛滥”一词来形容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4)“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土沦陷的悲愤,也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憎恨。(5)“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里对土地以“你”相称,用了呼告的手法,把对土地重新获得自由解放的迫切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6)“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愿为解放家乡付出一切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失去家乡的悲愤之情,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以及愿为家乡的解放牺牲一切的决心和勇气。7.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本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关东原野的美丽、丰饶,回忆了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悲痛愤慨和对故乡的深深眷念之情,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的坚定誓言。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运用呼告,直抒胸臆文章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直接倾诉对故土的热爱、眷念之情。文章开始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后来随着情感的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运用呼告手法,直抒胸臆,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叠加画面,形象动人文章选择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意象,运用排比手法,将它们密集地排列在一起,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气势,增强了对读者的冲击力。3.语言凝练,充满激情本文饱含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并要为之奋斗的激情。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召唤与自己时时对故乡的回忆,再加之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增添了内容的饱满度与感情的真挚度。土地的誓言思忆故乡眷念故土爱国情深挚痛的热爱激情的赞美深切的怀念眷念深爱发出誓言与土地关系密切回忆成长的足迹发出战斗誓言愤慨坚定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我爱这土地

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积累拓展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更多积累详见《教材帮》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请往这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

这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哪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民歌——《木兰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第1课时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学习目标01

CONTENTS教学目录初读课文041.了解“乐府”的相关知识;熟记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整体把握课文内容。2.体会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3.理解花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爱家之情。学习目标《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全书共一百卷,分十二类,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必备知识作品简介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南北朝时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征兵现象屡见不鲜,人们根据所见所闻,创作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几经文人加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创作背景必备知识乐

府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这一机构所采制的诗歌。后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文学常识必备知识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马(

鞍鞯(

辔头(

)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霍霍(

)十二转(

)著(

zhùtiěkèhánānjiānpèijiūróngshuòtuò

huòzhuāngzhuǎnzhuó必记字词字音字形对镜帖花黄(“帖”同“贴”)

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记……在策书上)当窗理云鬓(名词作状语,像云那样的)词义理解必记字词通假字

词类活用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今义:爷爷)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今义:但是)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姓氏)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古今异义市机愿为市鞍马

(动词,买)东市买骏马

(名词,市场,集市)万里赴戎机

(名词,事务)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一词多义更多字词详见《教材帮》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时解决。

1.从课文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画出认为重要的句子。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初读课文朗读指导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叹息声对着门织布。当,对着。户,门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只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译文:叹息声一声又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想的是什么思念也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军中的文告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父亲买泛指马和马具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出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市场,集市马鞍下的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早晨仅,只是水流声离开胡人的战马马叫的声音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译文:(木兰)到各处集市买了骏马,买了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买了驾驭战马用的嚼子和缰绳,还买了长鞭。早晨告别父母上路,傍晚住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急速的水流声。早晨告别黄河上路,傍晚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的嘶叫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北方战事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文:(木兰)远行万里,投身战事,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转战多年后胜利归来。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赶马快跑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想要什么5记功有余不做这里是木兰自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译文:(木兰)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询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让千里马)送自己返回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外城指女子的艳丽装束磨刀的声音扶持6姐姐穿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同“贴”军中的同伴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相互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坐各个房间的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和镜子梳理美丽的头发,在脸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同伴们都很惊讶:在同一个军队中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姑娘。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动弹跑眯着眼靠近、临近疑问代词,怎么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9木兰诗第2课时

CONTENTS教学目录学情回顾01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积累拓展04教材课后习题05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理解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学情回顾1.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征战沙场第三部分(第5段):

建功受封第四部分(第6-7段):辞官还家分析讨论精读课文2.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谨慎机敏、不慕名利、热爱和平花木兰形象:3.这首诗运用了互文、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有着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请举例赏析。运用排比、互文的修辞写木兰出征前的匆忙准备,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表现了她处事果断、精明干练的性格特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征途之远、速度之快,也描写了木兰跨马疾驰奔赴战场的矫健英姿。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运用对偶的修辞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边塞夜景,烘托了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了战士宿营地戒备的森严,也点出战地生活的艰辛。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运用互文、对偶的修辞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烘托了木兰的英勇善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木兰归家后的情景,“开、坐、脱、著、理、帖”等一连串动作,表现出木兰回家后舒畅、喜悦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对女儿装的喜爱,表现出她柔情的一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以双兔为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来未被发现一事进行巧妙的解答,赞美了木兰的谨慎和机警,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4.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写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准备行装时的活动、奔赴战场时的思乡心理、回家后家人的欢乐以及恢复女儿装的欣喜,略写木兰征战沙场时的细节。这样安排详略突出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娇美温柔、热爱亲人的女儿形象,隐含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本诗通过记叙木兰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而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堂小结课文主旨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本诗详写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准备行装时的活动、奔赴战场时的心态、回家后家人的欢乐以及恢复女儿装的欣喜,略写木兰征战沙场时的细节。这样处理突出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颂扬,隐含了人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课堂小结写作特色2.刚健明朗、质朴生动本诗一方面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人物行为情态,质朴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运用对偶、排比、互文、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刚健明朗。木兰诗停机叹息(详)——勤劳善良决定从军(详)——忠孝两全奔赴战场(详)——坚强勇敢征战沙场(略)——英勇善战凯旋辞官(详)——淡泊名利归乡团聚(详)——满怀柔情设喻回答(略)——谨慎机警爱国爱家深明大义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古典文化中那些巾帼英雄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穆桂英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她与杨家将一起征战沙场,屡建战功。她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积累拓展樊梨花:樊梨花的父亲樊洪是西凉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被满门抄斩后,她率儿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也是一个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一、《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看哪些地方叙述得详细,哪些地方简略。这样处理好在哪里?教材课后习题答案见“精读课文”

二、《木兰诗》富有北方民歌特色,风格刚健质朴。如诗中多以口语化的问答刻画人物心理,以铺陈排比描述行为情态,最后以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从课文中找出一二例,说说你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其韵律、节奏。答案见“精读课文”

三、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木兰的哪些品格最让你感动?原因在于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女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