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物化的女人性,作为一种文学策略三部涉性中篇小说的比较阅读_第1页
被物化的女人性,作为一种文学策略三部涉性中篇小说的比较阅读_第2页
被物化的女人性,作为一种文学策略三部涉性中篇小说的比较阅读_第3页
被物化的女人性,作为一种文学策略三部涉性中篇小说的比较阅读_第4页
被物化的女人性,作为一种文学策略三部涉性中篇小说的比较阅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被物化的女人性,作为一种文学策略三部涉性中篇小说的比较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分工文学”的繁荣,读者对纯粹文学的写作方法毫不惊讶。然而,批评人士却有很大的不同。褒之者以“生命意识”为旗帜而大加宣扬,贬之者则加之以“非理性主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等帽子,一度吵得沸沸扬扬。目前,这种争论已暂告一个段落,但分歧不会就此终止,因为双方在许多问题上仍难以统一。引起评论者分歧的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的,除了双方多少有些感情用事,各执一端,最主要的批评对象——涉性文学本身的泥沙俱下,选择不同的批评文本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论争只是由一些偶然的误会引起的,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确有根本性的分歧——关于人的本质、人性、人的自由及全面发展的问题。便我发现正因为这些分歧是根本性原则性的,许多批评就因此而流于片面的理论阐释却脱离了具体的文本分析,结果自然难以以理服人。鉴此,本文无意于对这一争论作一折中性的调和,只拟就《红高粱》、《伏羲伏羲》、《岗上的世纪》这三部影响较大的涉性中篇小说作一比较阅读,具体剖析作者在性问题上的不同态度以及作品因此而形成的不同品格。选择这三部中篇作为批评文本不仅仅是因为它们都突出地描写了“野合”,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们有着极为相似的内在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形成,首先在于人物设置的相似。按人物的性质及其在作品中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被物化的女人,包括戴凤莲、菊豆、李晓琴。她们都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而命运却偏将她们安排在一个极其糟糕的环境中,戴凤莲、菊豆由于家境贫寒而父母又很贪财,被实际或变相地卖给了有钱的大户。李晓琴生于新社会又长于县城,但恰好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在别人都已通过各种手段返城后,她却因家里无钱无势而被孤独地留在农村,为了争取下一个返城机会,只得向小队长献上自己的肉体。不管是被卖还是以肉体作为礼物,她们实际上成了一种有价的商品,人被物化为“非人”。第二组是拥有金钱或权力的男人。包括单扁郎、杨金山以及前期的杨绪国(以被捕为界,他前后的行为判若两人,因此我将他看作两个不同的人),这组男人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有钱或有权,单扁郎家拥有一个酒作坊,杨金山是个拥有几十亩地的地主,杨绪国则是个小有权力的小队长。第二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生理缺陷或某种疾病,单扁郎是个腥臭难闻的麻风病人,杨金山是个暴戾的性无能者,杨绪国则是个阳痿患者,因此,可以将他们看作金钱及权力的代码,由于其物化人性的本质而成为“反人”。第三组则是境况潦倒而体格健硕的男人。包括余占鳌、杨天青以及后期的杨绪国,他们社会处境不佳,余占鳌是个下贱的轿夫,杨天青由于父母早死而寄人篱下,后期的杨绪国则是个刚出狱的犯人;而在生理上,他们却是体格健壮且情欲异常地发达,因而成为健全的“人”的代码。在情节安排上,三篇作品也同样极为相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女主人公作为物而被卖或送给金钱权力的拥有者,并因此而遭受痛苦,即她们作为“人”与作为“反人”的金钱权力的代码结合而变成“非人”。第二阶段则是处于困厄中的女主人公因与第二组男人结合,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变,身心也趋于健康,即“非人”因与“人”的结合而使“人性”的缺失得到弥补,从而结束“非人”状态而变成“人”。由于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方面的相似,三篇作品形成了共同的模式,即以女主人公为中心,叙述她们由“人”变成“非人”再变成“人”的过程,探讨的是“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非人”如何变成“人”的问题,而在三篇作品中,女主人公无论是由“人”变成“非人”,还是由“非人”变成“人”,性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其由“非人”到人的转变中,作者们一致地强调了“性爱”的作用:为出嫁的戴凤莲抬轿的余占鳌仅仅因为握了一下她玲珑美丽的小脚,就“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灵感,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我奶奶的一生。”杨天青在为新婶子菊豆牵驴时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后生,面对俊俏的新婶子,竟也“饱含了某种趣味”,“忍受着一种深刻且神秘的无聊”,最后竟因“性”而一头扎进水缸自杀。而李晓琴与杨绪国在共同度过“生死度外的七个昼夜”之后,居然“开创了一个极乐的世纪”。的确,性以其作为生命冲动的重要表征及其繁衍后代的生殖功能,历来受到人本主义者的高度重视,费尔巴哈就把性爱的力量加以神化,认为性爱可以创造任何奇迹,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他那里就是性爱发展的历史。弗洛伊德则更是将性的作用强调到前无古人的程度,以为人的一切行为都以性作为最潜在的根源。但如果因此而把对性爱作用的重视看作人本主义者的专利,并把所有注意了性爱力量的作品都打上“资产阶级”的印记而加以批判则是不公正的。对于新时期以来涉性作品的大量出现,我们可以分析出很多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一个基本的历史背景:中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性愚昧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一方面是特权阶层借着伦理道德的名义,凭着金钱权力的优势公然将“性”从人身上剥离出来,使之成为可以与金钱权力进行交换的特殊商品。一方面则是勃发的生命本能的悄然涌动,偷情与乱伦的经常发生,其结果是人的生命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分裂、生命的物化与退化,人性因此而萎缩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健全的性爱的关注与强调是自有其意义的。就这三部作品而言,性首先是被作为对抗人性物化的一个最直捷的手段,女主人公们无论是作为生殖的工具或是特殊的礼物,在本质上都是物,因此,她们与有钱或权的男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赤裸裸的物与物的关系。而她们与第二组男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性”关系,这种关系当然也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人的关系,但相对于那种异己的物物关系,纯粹的性关系则是一种“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性”因此而回到了人自身。无论是谁也不可否认,出于个人自愿的性关系比那种野蛮的物与物的关系要“人道”得远,无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对涉性文学的批评就很难不流于片面,如有一篇文章对《岗上的世纪》作了不点名的批评:一部中篇小说,近六万字,从头至尾,只是男女主人公生物性的性本能的展现……消解了现实人生的一切方面,也消解了事物的前因后果,小说故事虽有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人物也各有其特定的身份和地位,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实际意义,也不对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李晓琴是女人,杨绪国是男人,他们构成了性伙伴和性关系,人已不是进化意义上的文明人,而是滞留在动物水平上的原始人,人降格成了动物,人性蜕变为兽性。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引用两段许多论者经常引用的经典:“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他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红高粱》在三篇作品中最具传奇意味且最富理想色彩。就传奇性而言,它是典型的“英雄救美人”的套路,轿夫余占鳌杀死劫匪救下戴凤莲,两人一见钟情,尔后在高粱地里耕云播雨,余占鳌杀死单扁郎父子之后沦为土匪,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声名赫赫的抗日英雄,而戴凤莲不仅成了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模范。”作品以对集匪气与豪气于一身的爷爷、既坚韧如铁又柔情似水的奶奶这一对血性男女的赞颂,极大地张扬了性爱的伟力。为了爱,他们敢作敢当,可以杀人也可以舍身,在一望如血的高粱地里爱得轰轰烈烈、悲悲壮壮,在如此强烈的情欲面前,一切伪饰、胆怯、懦弱都荡然无存,自由的生命成了世界真正的主宰,具有无上的权威无穷的力量,生命的一切障碍物都不敢与之对阵。生命的冲动、性爱的伟力不仅是人物行为的原动力,而且贯穿于人物的一生,借此,个体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人生命运,生命的价值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面对衰退了的人种,莫言饱含激情地创造了爷爷奶奶的形象,给已遭污染的人的血液注入了高粱的殷红,他复活了一个关于健全生命的理想:个体强健生命必具的原始与雄强、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改造的同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战争的背景下无疑是个明智的选择,战争年代必然是一切束缚与禁锢大破坏的年代——生命能量自由释放的最佳契机使故事的理想性趋于合情合理、自然真实。更重要的是,战争的背景将个体的自由幸福与整个社会的自由与解放联系在一起,男女主人公为追求个人幸福的努力同时也推进了整个民族的解放,个人的发展与环境的改造取得了一致,弥合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此外,作品在注意性爱的伟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情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这样,“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性爱故事在战争的背景下实现了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性爱与情爱的统一,他们也因此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理应作为心“被酱油腌透了”的后代子孙仿效的榜样。我所以说《红高粱》富于理想色彩,就是因为人性自由发展的先决条件——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毕竟可遇而难求,人类面临的更多的是沉重不如意的现实,生命之流总是难以恣肆地流淌。与《红高粱》故事相似,《伏羲伏羲》中的杨天青也是在陪叔叔接新婶子的路上就萌发了朦胧的性意识,但在性意识启动之后,天青却没敢像余占鳌杀死单氏父子那样杀死自己的叔叔,而只是想方设法窥视婶子的秘密,在把玩偷看到的一些细节中获得有限的满足。听到菊豆被叔叔折磨出的凄厉的惨叫,他也曾操起斧头跨上了通向叔叔卧室的台阶,却被叔叔的一声吆喝吓得两腿发软,直到叔叔发现了他们的奸情并企图掐死他们的儿子,天青也没敢按菊豆的要求“毁了老不死的”。我以为形成天青与余占鳌之间这种差异的不仅仅是个性的区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作者视点的不同,莫言夸张了生命的原始野性,强调了性爱的巨大力量;刘恒则强调着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个体生命的深层渗透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对生命力的削弱、生命原始野性的驯化,他着意要表现性爱力量的有限。因此,在启动性意识之后,莫言让他的男女主人公融进社会解放的大潮,而刘恒则让天青与菊豆在肉体结合的同时就陷进了严密的伦理大网。在这张大网中,老迈无能的杨金山仅仅因为花了三十亩地的大价钱就获得了伦理道德所赋予的绝对权威,而其余的人物都成了这张大网的牺牲品。由于血缘与伦理关系的严重错位,侄子变成了婶子的丈夫,儿子则成了父亲的兄弟,面对这种错位,他们无法摆脱,只能被动地接受。为了避免各式各样的罪名,争取社会的接纳,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正名”,即将肉体与名分、伦理与血缘分割开来,使每个人都变得残缺不全,金山徒有丈夫之名却无力履行其实,天青据有丈夫之实却无丈夫之名,菊豆则在肉体与名分上被两个男人所分裂,而天白也只能给自己认一个别人都能接受的父亲。通过这种分裂,作品显示了生命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在这种对立中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两败俱伤:不合理而脆弱的伦理道德在强大的生命冲动冲击下名存实亡,这是伦理道德的失败也是人自身的失败,因为实践伦理能力也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自然而强大的生命本能在伦理道德的抑制下则显得疲弱、肮脏而丑陋。由于怀孕的威胁,愚昧而聪明的天青与菊豆把香灰、肥皂、醋都派上了用场,结果,他觉得生龙活虎的自己成了器物,饱满光洁如花似玉的菊豆也成了器物。在杨金山死后,他们的亲生儿子天白又忠实地继承了看守这对男女的任务,他们的性事因此只好转移到了野狐洞乃至弥漫着一氧化碳的地窖。与天青健康的性爱使菊豆由“物”而恢复为人,而性的苟且又将天青与菊豆都降格成了动物。天青就是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丧失了性命,将那团“美丽而丑陋的物质”悬挂于醒目的位置,显示着生命本能在与社会伦理对阵中的惨败。如果说《伏羲伏羲》通过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对立,显示了个体生命本能力量的有限,《岗上的世纪》则通过割裂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而夸大了人的本能力量的无限。为了这一目的,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在李晓琴与杨绪国的第一次性关系中,由于她是以肉体作为返城的交换,有明显的功利目的,杨绪国因此在她突然献上的处女胴体面前手足无措,不敢玷污,终至于毫无作为,这明显地证明了功利目的对生命的侵蚀与异化。在被关押了一冬失去权力之后,杨绪国与李晓琴的性关系已不再有功利因素,而是基于一个共同点:性的快感。李晓琴以自己的肉体使杨绪国作为男人而获得再生;杨绪国则以自己的性力给李晓琴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命境界。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被功利异化为商品的“性”又回到它应有的位置,恢复了本来的状态,李晓琴由一件“性商品”恢复为一个女人,杨绪国也由权力的代码恢复成一个男人,作品剥开了包裹着生命的一层尘垢,发现性爱的伟力,竟然可以创造一个“极乐的世纪”,这与《红高粱》中“我爷爷”摸了一下“我奶奶”的脚就改变了他们的一生并无区别。然而也正是在这里王安忆与莫言分道扬镳了,莫言让他的小说人物在抗日救国大潮中相濡以沫,把生命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而王安忆则让她的小说人物在一张破席上度过了销魂的七个昼夜——性力是开创新“世纪”的唯一动力源泉,生命本能的力量被夸大到了不适当的程度,尤其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李晓琴竟因此而丧失了美丑观念,最初,杨绪国的丑陋、口臭令她恶心,而以后则不再引起她的注意,因为杨绪国“不中看却中用”,而“中用”又是她唯一的要求,这难免有把性作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的嫌疑,主人公经由“性”表现的“人性”与动物性也就相去不远,人性中应有的精神丰富性被剥离了,主人公由物变成人但却不是健全的人,正是这一点明显地降低了作品的品位。作者对待性的不同态度还明显地影响到作品总体风格的统一,三篇作品都写了“野合”,但产生的审美效果却明显地不同。《红高粱》中“我爷爷”的果敢刚劲,“我奶奶”的柔情似水与高粱的蓬勃旺盛和谐地统一于自然的灵气,人性的优美,画面充满了野性的生命活力。《伏羲伏羲》里写的是玉米地中的“野合”,却是另一番景象:太阳在坡上流水,金色的棒子地里两只大蟒绕成了交错的一团,又徐徐地滑进草丛,鸣叫着、朴楞着,更似两只白色的丰满的大鸟,以不懈的挣扎作起飞的准备,要展翅刺上云端。所有的喻象都是那样地不祥,潜蕴着不安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