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灾害中传染病的重要性一、灾害中传染病的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恐惧突击、突发传染病疫情等各类非传统平安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平安的直接威胁,给经济社会开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峻挑战,世界许多国家军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呈现常态化趋势。一般认为,但凡对人类繁衍生息的生态环境、物质与精神建设,尤其是对生命、健康、财产等在短时间造成庞大的、甚至是消灭性危害的事件,均可称之为灾害。按照起因有人为灾害或自然灾害。在各类灾害中,最常见的5中死亡原因是痢疾、急性呼吸道感染、麻疹、营养不良和地方性的疟疾。除营养不良外,其余四种都是传染病,与环境卫生条件有关,即使是营养不良也会因传染病而更加恶化。对传染病而言,受灾群众更为脆弱,因为灾害及其马上产生的后果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这是由于营养不良、紧张、劳累等和灾后生活条件不卫生造成的。所以传染病的预防与操作引起了国家、地方和部队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按照起因,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人为灾害除直接造成的对人们生命财产的损伤外,敌对分子或邪恶势力对水源、食品、生态的破坏,难民营的恶劣居住条件等,都是传染病疫情爆发的根本所在。对自然灾害而言,有流行病学意义的也是次生灾害,如洪涝、地震灾害对人们生活环境〔包含饮水、食品和环境卫生等〕、生态平衡及心理应激等造成抵抗力的下降等,灾民居住临时安置点,空间狭小拥挤,人群紧密接触时机增加,各种传播途径简单完成,造成直接接触传播与呼吸道传播类传染病风险加大。所以说,次生灾害导致各种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流行,导致多人患病和死亡,将给灾民带来雪上加霜般的苦难。如地震是一种庞大的自然灾害,其本身主要取决于大自然的营造力。在各种灾害中,地震以其爆发之突然和破坏力之强而号称群害之首,地震不仅给灾区的根底设施、住宅和公共园地和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严峻的破坏,还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其它灾害,包含火灾、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次生灾害。依据调查资料显示,地震灾害后往往导致传染病发生率增加。2008年5月以我国汶川为震中的8.0级大地震造成了城镇根底设施、生态环境、居民生存条件、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效劳体系等的极大破坏。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过后,往往在灾区会出现传染病的流行或爆发,使得“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几乎成为骇人的必定规律。1556年,X发生大地震,当时受灾死亡10万人,而次年发生的瘟疫竟又夺去了70多万人的生命;1945年X附近的滦县地震后,许多村庄疫病流行;1976年X大地震后,幸存下来的人们,面临着瘟疫的严峻威胁,震后第3天,肠胃消化系统传染病如肠炎、痢疾发生了,并迅速蔓延开来,在震后一个星期左右,到达了顶峰,1976年8月份肠炎和痢疾的发病率,比上年同期,竟高出几十倍乃至上百倍;202X年6月秘鲁发生的地震,在农村,缺少避难所和低温条件,使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人增加,在塔克纳的局部地区,人数增长了3倍,流行病检测结果说明,结膜炎和急性腹泻也出现增长3;,202X年10月8日在印度詹木喀什米尔发生了地震,202X年10月14日到12月17日总共发生了1783例急性腹泻病例,4岁以下儿童的罹患率为20%。灾区的生态环境、动物防疫体系、畜牧业生产和疫病防控等同样造成不同程度损害。由于清洁饮水与食物供应被扰乱,生活环境改变导致动物应激而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人与动物和自然疫源地接触时机增多,灾民的流动及大量军队及地方救援力量进入灾区,野外宿营及行军;夏季、雨季时,蚊虫等传播媒介增多;灾区存在的大量流浪动物(犬、猫等)都会造成疾病传播的风险增加。因此要紧密注意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及虫媒传染病,如狂犬病、炭疽、流行性出血热、鼠疫、布鲁氏菌病、结核、钩端螺旋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戊型肝炎、猪链球菌等。二、灾害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原因下面按照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进行阐述:〔一〕传染源普遍存在传染病的发生是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通过适宜的传播途径,使易感人群受到传染而发病的。平常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说明传染源的普遍存在,这是在自然灾害后应特别警惕的。传染源包含有病原体排出的人和动物,如患传染病尚在传染期的病人、人群中携带病原体的健康人、患人畜共患病的动物、畜群中携带病原体的动物,此外在外环境水域、土壤等存活的腐生性病原体或芽胞也可使人致病,比方破伤风、气性坏疽、军团病。特大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家禽等陆生动物被埋在地下,其尸体腐烂后污染环境和空气,如果灾区气温逐渐升高,更适宜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如遇雨水冲刷会导致病原微生物污染面扩大。〔二〕各种传播途径简单完成灾害发生后,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都遭到严峻的破坏,环境严峻破坏污染,昆虫媒介大量孽生,各类传播途径都在传播病原体。人们的生活在瞬间发生庞大变化,原有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条件顷刻消逝,大多数灾民生活在临时搭建的帐篷,灾民安置密集,大量救援人员进入灾区,人员流动一再,这些都增加了呼吸道疾病传播的危险。野生动物与传病媒介的栖息环境也遭破坏,大量迁徙,使人类接触野生动物和传病媒介昆虫的时机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经虫媒传播疾病发生的危险。灾害引发的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可能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灾害中,很多供水设施遭到破坏,在202X年6月秘鲁发生的地震中,塔克纳、阿雷基帕和莫克瓜省的各区中的335个供水系统中有30%被破坏和15%被摧毁。在塔克纳有一半的供水系统倒塌,迫使近70%的受灾居民要饮用那些X不平安的水,水源含砷及铁过高或是被严峻污染,很简单发生饮水污染,导致大规模的传染病爆发,如:202X年10月8日在印度詹木喀什米尔发生了地震,4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罹患率为20%,调查觉察,震后饮用未经煮沸或加氯消毒的河水或自来水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急性腹泻爆发的主要原因,在婴幼儿中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和人与人之间接触传播。灾害导致供电的中断可影响一些冰箱和冷库的正常运行,会导致许多储藏的食品变质和腐败,并且在很多临时安置点缺少加热食物的器具和条件,所以很简单导致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等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如不有效操作,会造成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其他一些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甲型肝炎、霍乱和食源性疾病,血吸虫病、疟疾、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狂犬病、炭疽等也简单在灾区传播流行。〔三〕人群易感性增加灾害后,生态环境严峻破坏,人群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中,人员伤亡沉重、病菌病毒扩散,饮用水和食物受到污染,幸存者一般生活十分困难,体质严峻下降,灾民们惊恐、悲伤、心理创伤,加上经历灾害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很多人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群免疫水平急剧低下,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有些灾民的根底疾病也会加重,如结核病、高血压、糖尿病和皮肤病等。假设受灾地区属于某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流行区,其他地区来支援救灾的人员,由于缺少对这些病的免疫力,易感性很高,简单发病,如: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40人,于202X年1月11日至26日赴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执行海啸灾区紧急救援任务,营地设在亚齐市机场旁的沼泽地里,时属热带雨季,宿营地杂草丛生,积水较多,在此期间,6名救援队员被蜱咬伤。〔四〕其他影响因素灾难发生后,灾区的医疗卫生、疾病操作等专业机构常遭到较严峻的破坏,专业人员伤亡失散,对传染病失去早期觉察与早期操作的能力。防治传染病及消毒杀虫的药品、器材、
疫苗临时奇缺。三、灾害中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传染病将灾后最常见的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后果列在表1中。事先采取如减少贫困、增加认识和组织水平以及扩大常规保健和卫生效劳这样的步骤,当灾害来临时,就可为人们提供额外保护。表1灾害中最常见的集中传染性疾病疾病病症环境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危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觉冷,发热及严峻咳嗽。胸痛及肺炎时肩胛骨间痛拥挤,卫生差流星感冒和肺炎会引起严峻并发症,特别是危险群体腹泻每天至少3次水样便,带或不带血与粘液。可能伴有发热、恶性或呕吐污染的的饮水或食物脱水,特别是儿童,暗色尿、舌干或皮革样皮肤麻疹一种婴幼儿疾病。主要是发热和黏液。随后在口部出现大量斑丘疹拥挤、卫生差严峻的全身病症、死亡率高痢疾肌肉和关节疼痛,高烧畏寒,头痛,可能有腹泻和呕吐在不流动的水中有按蚊繁殖此疾病很快就可致命,除非在48小时内给予医治脑膜炎〔昏睡病〕在一段时间内,感染者可能没有病症,在流行过程中,出现头痛、发烧、不适病症,建议诊断,要通过腰穿刺确诊拥挤如果早期不诊治,通常会期望,愈后会有神经问题志贺菌痢疾带血稀便腹泻,发烧、呕吐、腹部痉挛饮水或食品污染,卫生环境差死亡率可能很高甲型病毒肝炎恶性,轻微发烧,淡白色稀便,深色尿,眼白黄疸,几天后,皮肤黄疸卫生差长期无力虱传斑疹伤寒长期发烧,头痛,身体痛卫生条件差导致虱传染不医治会死亡伤寒开始像疟疾,有时有腹泻,长期发烧,间或有梦呓污染的的饮水或食物如无医治,几周内会因并发症死亡霍乱少量发烧,严峻的液体腹泻〔米样水便〕,腹部痉挛,呕吐,快速失重,脱水污染的的饮水或食物脱水,特别是儿童,暗色尿、舌干或皮革样皮肤登革热与出血性登革高烧、头痛、肌肉关在天然和人工水体中通常登革热进程较热〔DHF〕节痛、皮肤红斑伊蚊繁殖慢,但是DHF通常伴有严峻出血,可能致命白喉嗓子红肿疼痛、咳嗽拥挤、卫生差分泌物会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死亡破伤风肌肉痉挛,从颌部开始,几天扩展到全身卫生差,受伤死亡狂犬病劳累、头痛、定向力消逝、麻痹、机能亢进被动物宿主咬伤不医治会死亡间歇性发烧〔虱或蜱急性间歇性发烧不卫生条件导致虱、与免疫水平有关,不传染〕蜱传染医治会死亡中暑身体温度升高,恶性,环境温度过高有昏迷危险呕吐,头痛第二节各类自然突发灾害时传染病流行特点与人为灾害相比,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态条件的破坏性更大。自然灾害,包含地壳内部庞大能量释放造成的破坏性地震地表形态自然物的运动造成的海啸大气物理现象和运动造成的洪涝以及自然界有害生物迅速、大量繁殖造成的病害。本节主要商量自然灾害时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一、灾害发生地区、季节、时间、人群的传染病流行特点〔一〕灾害发生地区传染病流行特点农村地区当地常见传染病病种较少,发病率较低,灾害后有可能发病率上升,或出现流行。对于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由于平常的疫苗接种率较低,一时又难于提高接种率,有可能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上升。此外还存在新传入传染病的爆发危险。城市地区当地常见传染病病种较多,发病率较低,,灾害后由于暴露时机增多,有可能出现某种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对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由于平常接种率很高,不易出现发病上升,但应尽快继续保持高接种率水平。还存在新传入传染病爆发危险。偏僻地区偏僻地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常见传染病发病率很低,此时潜在着发病率上升、乃至流行的危险。对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由于疫苗接种率低,一旦传染源侵入,易致流行的危险。各地常见传染病对于偏僻地区也有成为“新传入传染病〞引起爆发流行的危险。4..滨海渔村与近海岛屿地区传染病的危险因素近似偏僻地区,但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侵入引起流行的危险加大。由于海产品污染带毒成为引起事物中毒与肠道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5.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全球看,非洲、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多是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高发区,对于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疫苗接种率较低,存在着发病波动的危险。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是存在古典生物型霍乱和生物型霍乱两大疫源地,成为霍乱的高发病地区,可常年流行。近年古典生物霍乱很少见,灾害后仍应警惕。〔二〕灾害发生季节传染病流行特点许多种传染病都有不同的流行季节顶峰,其它月份仅见散在发生的病例。在冬春季,简单发生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猩红热、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水痘、非典型肺炎,以及轮状病毒腹泻、甲型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发生与流行。一般感冒、流行性感冒,还会使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病情加重,或发生凶险的并发症。在夏秋季,简单发生的传染病有感染性腹泻、痢疾、霍乱、伤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大肠杆菌,出血性肠炎、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播流行。由于蚊、蝇等传播生动,以及随人迁徙的鼠类为害,夏秋季也是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恙虫病、黑热病、森林脑炎等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地处热带、亚热带,或只有雨、旱两季之别,比方东南亚、南亚地区,气温常在。C左右,蚊子生动,则传染病就具有全年流行的特征。〔三〕灾害发生时间的传染病流向特点如果灾害发生在白天,人们的衣着尚能御寒、防晒、防虫,就减少了暴露感染的时机。灾害发生在深夜,人们从梦中惊醒,只顾逃生,顾不上衣着,裸露部位较多,受寒着凉、蚊虫叮咬,增加了暴露感染的时机。〔四〕不同受灾人群的传染病危险因素由于儿童、妇女和老人的免疫力降低,抗病力减弱,简单发生传染病及并发症,还简单发生由弱毒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一般病毒性或细菌性肺炎可增加病死率,是灾害的高危人群。青壮年人尤其是男性,是减灾救灾的主力。如果是抗洪或是震后大雨,介水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血吸虫病的时时机增多。〔五〕特别环境人群灾民集中生活、卫生条件差,易发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疥疮、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六〕警惕生物恐惧和新传染病传入,或不明原因流行性疾病的出现。二、重要自然灾害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3个,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影响,西南和西北部位于欧亚地震带上,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历史上就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全球大陆地区的较大级别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全国地震源有90%分布在西部,主要在北始蒙古南至X的南北地震带。我国除X、X外,其他省份均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60%的省份发生过7级以上的地震。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75级以上地震共计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8级以上地震9次。近年来我国5级以上地震年均40余次,尤其是202X年汶川8.0级及202X年玉树7.1级较大震级地震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庞大损害。有数据说明全球共发生里氏7级以上地震40余起,在中国发生10起,死亡近60万人,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我国是还是洪水灾害频仍的国家。本世纪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国前,两次为建国后。1931年,中国发生特大水灾,有16个省受灾,其中最严峻的是X、X、X、X、X五省,X、X、X次之。8省受灾面积达14170万亩,占8省耕地面积的1/4强。据统计,半数房屋被冲,近半数的人流离失所,不少人举家逃难。这次大水灾祸不单行,还伴有其他自然灾害,加上社会动乱,受灾人口达1亿人,死亡370万人,令人触目惊心。解放后全国性的大水灾主要有两次,1954年大水灾和1991年大水灾。1954年那次全国受灾面积达2.4亿亩,成灾面积1.7亿亩。长江洪水淹没耕地4700余万亩,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行车受阻100天。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救济费为3.2亿元。1998年,一场世纪末的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汹涌,水位陡涨。800万军民与洪水进行着殊死搏斗。据统计,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202X年,我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到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9721千公顷,受灾人口1.4亿人,因灾死亡1072人,失踪619人,倒塌房屋11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096亿元。水利工程水毁损失已达400多亿元,较常年多3倍。下面仅就地震和洪涝灾害的传染病流行特点进行阐述。一、洪涝灾后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洪灾是指河流泛滥淹没田地和城乡所引起的灾难。涝灾则是长期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和淹没低洼地区造成的灾难。洪灾和涝灾往往同时发生,二者难以区分。〔一〕洪灾后疫情分布的时间特征洪灾后,不同时期疫情的表现形式和危害程度是不同的。因而相应的防病工作重点也不同,目前国内对疫情的观察期尚无统一说法。王梅等觉察洪灾初期,一般为数日至十数日。此期水源有时可呈一过性净化,灾害破坏的严峻性尚未暴露,因而疾病的发生和分布根本与平常近似。数日或十数日后进入中期。由于洪水积蓄,大面积土地被淹,水体污染,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使得灾民的生活发生急剧恶变,尤其是饮食和饮水问题严峻;再加上人、畜的迁移,居住和生存的卫生条件进一步恶化,这均为肠道、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造成爆发与流行的可能;此外腹泻、上感、皮肤病、红眼病以及食物中毒可大量发生,并有中暑出现。数月后进入后期,即灾害恢复期或灾害末期。此期虽然洪涝水已经消退,灾民返回原地开始重建家园,但灾害对灾区环境的破坏和致病因素的存在,给灾区留下了许多遗患。这时的灾民在恶劣环境下继续生存,食物短缺,不仅可出现营养缺少病,而且随着天气的变化和灾民免疫力的低下,还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扩散流行。此期可连续数月,其间的防制工作仍不可松懈。由洪灾后疾病的统计资料来看,尽管疾病谱系随着时间的连续有所不同,但就其传染病发病的频率和发病病种的多少而论,其发病和病种的顶峰主要集中于灾害中期。〔二〕洪灾后疾病谱系的构成在灾后无大疫〔与前五年或前三年传染病的总发病率和各重点传染病的平均发病水平相比,无异常的波峰〕的条件下,从灾后疾病谱系的构成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以腹泻、上感、皮炎、红眼病、痢疾5类疾病为主,约占灾后总发病人数的70%-80%以上,而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等其他传染病的发病总数通常缺少10%;其二,从灾后法定汇报的传染病统计来看,则是以肠道传染病为主,约占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75%以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占12%,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9%,呼吸道传染病占4%。从洪灾相关疾病的流行特点来看,在灾后无大疫的条件下,虽然灾后常见病的发病率高达70%〜80%以上,但其病死率和死亡率较低;只是由于其发病率高,涉及的人群范围广。因而对抗洪劳力的影响比较大。对于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而言,尽管其总发病率通常不到各种传染病总数的10%,但其却是传染病死亡的主要病种。据X省1991年洪灾后疫情分析:发病率居前五位病种为痢疾、病毒性肝炎、疟疾、麻疹、出血热;死亡率居前五位的病种有出血热、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痢疾、狂犬病;病死率居前五位的病种则是狂犬病、流行性脑炎、乙型脑炎、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另据X1991年洪灾后疾病分析汇报:1991年全省汇报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数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84.99%,而其死亡数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36.07%;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数仅占当年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47%,但其死亡数却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56.74%。〔三〕不同类型洪灾区传染病发生特点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晓李硕硕等,将依据洪灾类型不同分为内渍区、溃烷区、山洪区和无灾区四类,觉察不同类型洪灾区中,传染病的发生也不尽相同,溃堤区和山洪区的肠道传染病高于内渍区,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溃堤区高于山洪区和内渍区,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呼吸道传染病三种类型洪灾区差异均无显著性〔四〕常见传染病的种类曾光教授对1998年和1999年X省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和X省特大洪水灾害的传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洪灾期间,主要以消化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上升为主,此外局部灾区的呼吸道传染病也有肯定程度的上升,具体来讲,在X省高于全省1993~1997年平均发病水平的有霍乱、伤寒和流脑;X省高于全省1993~1997年的平均发病水平相比,发病率上升的有霍乱、痢疾、麻疹、钩体病和出血热,1999年出现了甲肝发病率升高。二、地震后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地震之后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饮用水的卫生根底设施受到破坏,公共卫生效劳中断〔如:儿童接种疫苗〕、病媒生物〔如蚊子和啮齿动物〕的常规操作中断等[1]。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一方面,地震灾后救援工作的重点是抢救伤员;另一方面,要预防次生灾害,即预防灾后传染病的发生。〔一〕地震灾后简单发生的传染病由于环境卫生等问题易发生以下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受灾群众居住的临时帐篷、房屋比较拥挤,空气流通不畅,卫生条件比较差,再加上饮食不规律,昼夜温差大,人们的抵抗力下降,这就给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适宜时机。肠道传染病由于根本生活条件的破坏,受灾群众存储食品的环境条件差,很简单造成食品霉变和腐败,蚊蝇孳生,再加上缺水洗手不便,从而给食物中毒及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制造了条件。此外,饮用不洁饮用水亦可导致肠道传染病。皮肤传染病由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等原因造成的外伤,不仅简单引发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还简单引发皮肤传染病。虫媒传染病环境潮湿,蚊类孳生,蚊虫叮咬可引发乙型脑炎等虫媒传染病。其他传染病灾区环境杂乱,各种不能及时清理的人畜尸体、排泄物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易造成鼠害,鼠咬人可引发流行性出血热。其它,狗咬伤人可致狂犬病。〔二〕传染病流行特点震后次生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传染源失控地震后,当地医疗卫生、疾病操作专业机构遭到破坏,专业人员伤亡失散,对传染病失去早期觉察与早期操作的能力。通讯和交通均中断,导致防治传染病及消毒杀虫的药品、器材、疫苗临时奇缺。因此,许多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作为传染源。动物源性传染病也会在地震后肆虐,如鼠疫等;震后的传染源失控给流离失所的逃震者增加感染时机。传播途径改变地震后环境恶化,房屋倒塌、水源污染、食物短缺、蝇鼠肆虐,导致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有爆发可能。宿主易感性增加地震后,人群暴露于各种恶劣环境中,各类病原体都会感染灾民。此外震区灾民还存在以下特点:⑴心理创伤:灾民们对地震惊慌、恐惧;大地震常失去亲人,诱发灾民严峻心理创伤;而心理创伤常导致机体防疫和应急能力下降;⑵衣食不保:瞬间失去正常生活条件,衣、食、水、住马上无着,人群免疫水平急剧低下,对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⑶医、药短缺:当地医疗卫生、疾病操作专业机构遭到破坏,专业人员伤亡失散,失去早期觉察与早期操作的传染病能力;防治传染病及消毒杀虫的药品、器材、疫苗临时奇缺;⑷机体外伤:被倒塌房屋挤压伤,机体防范能力下降。第三节操作传染病流行的根本措施面对大规模自然灾害或突发公共危机时,从社会层面尤其需要保持冷静,科学应对。进入灾区后,应展开深刻、细致的调研分析,明确本次防疫任务的目的和意义,从系统整体的层面统筹好各项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落实具体防疫工作、技术路线,按照科学的步骤逐渐展开。近年我国公布并实施了《传染病防治法》,在地震、洪涝、飓风等之后未发生严峻传染病流行,显示了我国防灾救灾的成绩。要做到大灾之后无大疫,关键是做好两件事:一是平常突出预防为主;二是灾后强化传染病防治工作。一、打算与预防在灾害前采取打算措施,可以极大的增加操作传染病流行的能力。这些措施包含:对卫生保健人员和其他有段人员进行培训,比方地震灾害的应急培训,以及机构、人员、医药、器械储藏等。使其能够识别和处理会造成威胁的特别疾病;建立当地的供应和设备储藏,以备疾病爆发时进行诊断、医治和采取环境卫生措施;强化卫生检测体系和行动方案,以治理一些疾病的信息;提高群众对可能造成影响的传染病的认识,一笔及早把病人送到卫生机构,切断传染源。强化平常的传染病防治,是灾后预防大疫的根底,在应急情况下,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腹泻通常是最主要的杀手。为了预防它们,讲卫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平安水、卫生设备和避难所是绝对必要的。在应急行动中,麻疹爆发是很一般的事情,死亡率通常很高。在病例出现之前,需要考虑早期接种行动。二、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测是搜集、分析和传播卫生信息,以便能够采取适当行动。在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公共卫生监测特别重要,这是因为受影响的人群由于不稳定会导致健康情况突然变化,因此需要多方面快速分享数据,以便能快速采取行动。建立疫情监测网,完善传染病疫情觉察汇报与治理信息系统,及时分析传染病动态,评价措施效果,指导防治工作。WHO建议在整个受灾地区其它建立监测系统,以便为可能发生的传染性疾病,特别是在那些因地震而无家可归的人群中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提供适当的警报。在受灾地区应基于各个医疗救护园地建立一个定期的资料报道和搜集的可靠体系,提高疫情汇报的及时性和精确性,以便迅速分析的疾病发生率。一旦发生了传染病的流行或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确定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将其操作在最小范围并尽快予以扑灭。指定特定的卫生人员进行公共卫生监测十分重要。居民区和社区卫生人员,以及临时救援中心和医院的人员,应该对列出的任何一种疾病保持警惕,这包含伤寒活副伤寒、霍乱、斑疹伤寒、脑炎或脑膜炎以及多种中毒〔包含食品中毒〕或痢疾。在一些情况下,即使在大规模人群迁移的最坏条件下,也有可能进行公共卫生问题的监测。已有的汇报系统可以扩大,建立一个地域广阔的监测系统,涵盖全部重要的疾病,包含与水和卫生有关的严峻流行病。主动监测移动人群,可以为方案中的应急干预和一般疾病监测提供数据,为了监测人群的运动以及追踪大人群的X度安置地点,需要一个系统。在关键的交通要道一一桥梁、路口、主要交通要津——设立观测小分队,可以提供移动类型的详细信息,即徒步人群的人口特征和数量、车辆种类和数量、带的东西和平均负重、带东西的种类以及表达的目的地。这些资料可以援助预测以后的安置类型。空中监测也有援助。最有效的方法通常是,把现有的治理架构所用的汇报形式和路径延伸到人群到达的地方。应强化人与人之间、畜与畜之间的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灾区的传染病直报网络受到严峻破坏,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操作中心紧急开发了基于汇报方法的疫情应急汇报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直报系统恢复前,X灾区将利用直接汇报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强化传染病监测与汇报工作,严格实行疫情零汇报和日汇报制度。2006年5月27日,印度尼西亚日惹地区地震造成5700多人死亡,20 000人受伤,班图尔县是重灾区之一。印尼日惹地区靠近印度洋,位于赤道南部4度,该地区当时正值旱季,平均气温30°C,最高可达40°C。在灾后第6天,首先觉察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例,随后的几天内,又查出痢疾患者5例。救援医疗队通过对这6例患者进行了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操作、医治,采取切断传播途径,对灾区居民进行防治肠道传染病卫生宣传教育等措施,及时通报当地政府和灾区世界卫生组织,为疫情的监控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随着灾区重建的开始,居民的生活、饮食、居住卫生条件的改善,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得到操作。三、操作传染病流行的措施依据以往的调查说明,受灾最严峻的方面有:卫生、供水、卫生设备、食品和临时住宅。主要的疾病威胁是与缺少平安饮用水有关的介水传播性疾病和与人口过度密集有关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按照传染病防治原则,采取操作、医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染人群的自身抵抗力等措施,对预防灾后传染病的流行具有积极意义。〔一〕操作传染源灾区临时安置点的环境卫生灾后,许多建筑遭消灭性破坏,居民多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或露宿。为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应该保证最适宜的环境卫生,临时安置点不能太集中;尽量选择在平安地带,要预防滑坡、泥石流再次造成对灾民的危害;不能离水源太近,预防生活垃圾污染水源,造成介水传染病的流行。人和动物尸体妥善处理灾害往往使很多人和动物丧生,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尸体进行妥善处理,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不仅影响环境,而且还会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应尽早地把死尸转移焚化、埋掉。也可在每具尸体上盖上干草或用煤油浸泡过的稻草以同样方法烧掉。其目的是通过炭化使尸体外表无菌,一些尸体在被埋之前,应翻开尸体的腹腔和肠,使腐败的气味排出。否则,尸体膨胀很大,经常使地面裂开。埋葬尸体的地方应始终远离饮用水源。要在地坑里的尸体上方和地外表喷撒熟石灰。从事处理的人员应备有特别的工作服、橡皮手套和口罩,一天工作结束后应把他们使用过的这些东西进行消毒。全体人员要用消毒剂和肥皂,进行彻底地冲洗。传染病监测灾害后应尽早开展疾病尤其是传染病的监测,为抗震指挥部及时做出卫生和为灾民提供无害的饮水是非常重要的。〔二〕切断传染途径强化饮用水卫生监督有效地净化饮用水和为灾民提供无害的饮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预防介水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一项有效措施。目前,饮用水中加氯消毒是最一般和有效的方法。水井要建井台,挖排水沟,选择特意人员治理周围清洁卫生。取水要提倡用公用水桶。禁止在井旁洗赃物和喂饮牲畜。对吃自备水和井水的居民进行了水源水采样,检测不合格的水禁止饮用。应选择受垃圾粪便污染最轻的水源,加以保护。取水以后如果混浊度大,应先进行沉淀法。方法:每捅水〔25公斤〕加硫酸铝1.5~2.5克,或明矾2.5~3.75克搅匀,待水质澄清后,取清水再进行消毒。常用的药是:激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用量:漂白粉4~8毫克/升,漂白粉精片2~4毫克/升,注意按药物说明书使用。混匀至少30分钟,使水中含一点剩余氯,则消毒适度。以上方法处理后的水,尽可饮用,平安可靠。灾情发生后,还要尽快对被冲毁淹没的供水管网、水井进行指导冲洗消毒,及时进行修复。抽调卫生监督和疾控人员组成灾后水质监督检测组,每日对自来水厂的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进行监督采样检测,及时掌握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派出卫生监督人员和疾控人员深刻重灾乡镇,了解供水设施受毁、水源污染情况,摸清和掌握现有水源状况,广泛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平安知识宣传,教育群众不喝生水,指导群众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工作,对主要供水点,坚持做到由卫生监督和疾控人员负责,每日定时、定点、定量投放消毒药品,进行饮用水的消毒,消毒药常用净水片。尽最大努力保证灾区群众能喝水卫生平安的饮用水。强化食品卫生监督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要强化灾区灾后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馆〔含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坚决杜绝假冒伪劣、过期、腐败变质的食品流向灾区,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觉察,有因为食用捐赠食品而发生食物中毒的事件。为保证良好的食品卫生,应对灾民进行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①必须保护全部食品,以防苍蝇、蚊虫和老鼠;②不吃生冷食物、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③饭前便后洗手。不将生熟食品混在一起;水产品和海鲜食物要煮熟煮透再吃。除注意饮食以外,最好每餐都吃醋和蒜,既能增加胃内酸度,又能增强胃肠道的防范能力,在吃凉拌菜时,更不要忘记加些醋和蒜泥。④应坚持对烹调和食品治理者进行定期医疗检查和个人卫生检查等。如果能及时有效地提供相应医疗卫生效劳、卫生饮用水和提倡讲究个人卫生等措施,可以使各种腹泻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降到最低程度。强化环境卫生监督强化灾区环境卫生的监督,如水源、粪便、垃圾等,建立卫生标准,建立制度,指导做好粪便和垃圾的无害性处理,以保持环境清洁。挖简易厕所,厕所应设置在离江河、饮用水源保护区较远和居住区下风向的适宜地点,厕所地址离江河50m以外的,一般可不作防渗漏处理,凡在离江河50m以内的和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必须采取水泥或防渗塑料膜作防渗漏处理,厕所要落实专人治理,每天进行灭蚊蝇消杀,粪便每日施加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大便坑内粪便每积存40〜50cm时用草木灰或泥土覆盖一次,最后覆土掩埋。粪便是苍蝇的理想繁殖园地,因此,应每天搜集粪便,最后通过严密包装或挖深沟、做成堆肥进行处理。预防苍蝇、蚊虫的繁殖,及时处理污水和垃圾,定期喷洒有机磷酸盐、DDT、BHC等杀虫药剂消灭苍蝇和蚊虫。煤油中混入0.1%的除虫菊和5%的DDT灭蝇混合剂是非常有效的。发动群众参与,组织群众轮流值班清扫保洁和进行厕所卫生治理,开展安置点卫生检查评比活动。预防虫媒传染病、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的流行地震灾区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注意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在受灾期间,应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被蚊虫叮咬。夜间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应注意使破损伤口不与土壤直接接触,条件许可时,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和缝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耐磨球段项目商业计划书
- 通辽市人民医院交叉配血技术考核
- 中国冶金级氧化铝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玻璃清洁剂项目创业计划书
- 绥化市人民医院言语治疗师资格认证考核
- 巴彦淖尔市人民医院头颈部血管介入治疗考核
- 巴彦淖尔市人民医院脊柱支具配置指导考核
- 中国香蜡项目商业计划书
- 齐齐哈尔市人民医院脑动静脉畸形栓塞考核
- 2025年中国塑料购物袋项目创业计划书
- GB/T 29531-2013泵的振动测量与评价方法
- GB/T 2637-2016安瓿
- GB/T 1299-2014工模具钢
- FZ/T 13001-2013色织牛仔布
- 西方音乐史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供应商质量能力提升计划课件
- 循环系统查体培训课件
- 省级公开课(一等奖)雨巷-戴望舒课件
-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造价综合定额答疑汇编2022年11月更新
- DB4401-T 3-2018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高清现行)
-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单元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