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_第1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_第2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_第3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_第4页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案【素养目标】1.了解法国思想家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3.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探究其人文价值。【教学重难点】分析论证特点,探究其人文价值。【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人性的底色一直是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探索卢梭的思想智慧。二、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作品包括《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2.了解“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文体,它的写作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才能呕心沥血地完成。一般情况下,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创造性。3.相关背景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巨著。1753年,第戎学院公布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征文题目。卢梭应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来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部书。4.解题怜悯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天性指人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外界难以改变的心理感知特性及行为趋向。5.了解“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发生在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卢梭所说的“怜悯”指的是人类天性中的同情心和同情他人遭受痛苦的能力。【思考2】分析论证手法文章采用了演绎推理的论证手法,通过引出话题、批驳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等步骤,来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思考3】语言特点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表达清晰。同时,作者通过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增强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段的行文思路是阐述卢梭认为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自爱心和怜心,其中自爱心是为了生存而具有的原始、内在的欲望,而怜悯心则是将自爱心扩大到爱他人、爱人类,从而产生仁慈、宽大等人道精神的一种感情。作者还指出怜悯心是一种设身处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感情。1.在自然状态中,人没有邪恶之心也没有美德。因此,我们需要明确邪恶和美德的概念。从生理意义上解释,邪恶是指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而美德是指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质。最有美德的人是最不反抗天性冲动的人。通过设问,我们可以将“文明人”与“美德”和“邪恶”联系起来,思考处于自然状态和被动状态中哪种更幸福。2.卢梭认为,霍布斯对人性的解释是错误的。霍布斯把满足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忽略了人天生不愿意看到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卢梭运用逻辑推理中的归谬法来批驳霍布斯的观点。3.在第二段中,卢梭先树立批驳的靶子,指出霍布斯理论的错误认识实质。然后逐级批驳,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的问题和忽略的事实。最后,他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美德。4.在谈论怜悯心会派生出许多社会美德时,作者运用了类比的方法。以“在旁边观看的动物”为例,指出愈是对受难的同类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愈是强烈。【思考3】鉴赏语句,品味语言1.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这个句子采用了两个相同的句式,简洁有力地表达了霍布斯的错误认识。2.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这个句子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表现出人性中最柔软最本真的“怜悯心”,同时使用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人类共有的道德情感,即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他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明这种同情不是出于个人私利,而是纯粹的善良。与卢梭不同,儒家学者认为,同情心并非源于自爱,而是一种无条件的道德情感。恻隐需要关注自身感受,但与自爱没有必然联系。恻隐之心的存在是人类的天性,但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儒家主张通过个人努力和社会教育,使恻隐之心得到最大发挥,成为人们行为的动力和社会道德的基础。道德是人类必须具备的素质,其包括道德心理、道德行为和道德知识三个方面。恻隐之心是道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了道德心理的扩展和深化。然而,对于道德行为而言,恻隐只是最初的动力之一,不一定是最主要的动力。对于道德知识来说,恻隐则是形成它们的最原始也最微弱的动力,必须经过理性的中介才能起作用。尽管恻隐之心不如原则主义那样强势,但它源源不断地涌流,从未消失。因此,恻隐之心需要和理性结合,转向普遍客观的道德理性,使人治转向法治。在当今社会,理性规则和道德义务是必要的,但道德并不仅仅是规则和义务的普遍履行。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同情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让规则与义务不至于硬化干枯,会提醒我们道德与生命的深刻联系。道德也会与时俱进,只要人类还有恻隐之心,我们就可以对它的变化基本放心。道德并非只出于利益或互利,还包括大量非功利的道德行为。无论是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史上,还是现实道德实践中,都可以发现这些行为。它们并不是出自某种求利、互利动机。人类对老弱病残的天然同情感、个体对某种价值理念或信念的绝对忠诚和无条件的道德奉献与道德牺牲、出自公益精神的无报酬社区服务,都不是求利或互利的动机理论所能解释的道德现象。为什么人类会做出无私无利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行为源于人性中的非功利或超功利因素。中外伦理学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人性理论,但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善恶混。西方伦理学家对人性大多持消极态度,而中国传统伦理学则较为积极,以儒家主流为代表的传统伦理学基本上是持性善论的,其中尤以孟子为最。孟子认为人天性善良,通过既定的人伦秩序,积极担负自身所承诺的人伦角色,尽力实现其善良人性的道德潜能。他提出了“四端”理论,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人性善之种子。若人尽心养性,既能秉持人伦物理,又能存心养气,励精磨炼,终究可以养成“浩然之气”,成为顶天立地的仁义“大丈夫”。在孟子等性善论者的道德推理逻辑中,人性本善的预设是绝对必要的,人若无善性之“端”,将难以解释人如何达至道德仁义和圣贤境界。“善”与神学中的德行,“仁爱”相符合,并且不会过度,只能有错误。过度的求权力的欲望使天神堕落,过度的求知识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是没有过度的情形的,无论是神或人,也都不会因它而受危险。在这种“善”与“仁爱”的德行中,错误有时是不免的。意大利人有一句骂人的话:“他太老好,好得简直成了废物。”我们要努力利人,但是不要做人们的面貌或妄想的奴隶;因为若是那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