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铁犀镇水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古代,许多铁牛城被放置在江湖的海岸上。铁犀,俗称铁牛,之所以用它镇水,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铁者金也,为水之母,子不敢与母斗,故蛟龙畏之;二是犀为神牛,牛能耕田,属坤兽,坤在五行中为土,土能克水。因此,古人治河或建桥,往往铸铁为犀或牛状,置于河堤或桥堍,用以镇水。利用铁犀镇水,也是重要的民间信仰,有着悠远的历史。这一习俗源于许多传说,一种与大禹治水有关,可追溯到夏代。据《中华古今注》载:“陕州有铁牛庙,牛头在河南,尾在河北,禹以镇河患,贾至有《铁牛颂》。”以犀镇水,必然经历有发展演变的过程。起初为牛,进而为夔,《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夔住在东海的流波山上,其状如牛,苍身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兴风雨。在夔的基础上,又演变为无支祁。唐李公佐《戎幕闲谈》中曾称,无支祁是猿猴形状,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还称大禹用庚辰制服了无支祁:“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徒淮阴龟山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说明唐代民间还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另一种传说,战国时期李冰治水、开凿都江堰时,曾以牛为化身,征服了江神。故后人也以铁牛镇水患。据《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引《风俗通》:李冰“拔剑忽然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岸。有顷,冰还谓官属令相助曰:‘南向要中正白是我授也’。还复斗,主簿刺杀其北面者,江神死,后无复患。”又据《蜀典》卷五《斗牛戏》引《太平广记》引《成都记》:“李冰为蜀郡太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已为牛形,江神龙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亦必为牛矣,我以大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吼呼而人,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二牛斗于水上,公练甚长白,武土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水所病。”两种传说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为了对付江河泛滥,而以神牛镇压洪水的。犀是何方神圣,究竟能不能镇水?据《山海经》记载:“犀,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名为犀渠。”又据《说文》解释:“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按现代动物学分类,犀属奇蹄目,犀牛科,哺乳动物,形状略像牛,名犀牛。其蹄三瓣,角生于鼻子上方,即面部之中线,有单角犀和双角犀之分。双角犀两角上下纵行排列,前大后小,与一般兽类两角横排、对称迥然不同。上古时期,犀曾广泛生活在我国中南部地区,河南安阳殷墟、淅川下王岗遗址都曾发现有犀骨。同时,犀还是一种被我国古代民间神话了的一种瑞兽,其皮坚韧,用以制甲,有刀枪不入之说。犀角入药,有解毒作用,角质坚实而细致。《岭南表异录》曰:“以犀角为梳簪,尘不著发。”《吴越志》亦云:“钱武肃王时,有献云鹤水犀带者(以犀角嵌于带中,谓之犀带),武肃王登碧波亭命许彦方系带试水,水开七尺许。”这就把犀说神了,不但能避尘,还能分水,这很可能就是犀能镇水的早期文字记录。到了西汉后期,犀在我国的数量逐渐减少,开始从国外进口犀角。进入唐宋以后,犀在我国基本绝迹。目前世界上,印度和非洲仍有犀牛存在,印度多是单角犀,非洲多系双角犀。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中国唐代已有铁牛镇水。如1989年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蒲津渡遗址、黄河故道东岸即出土了四尊唐代铁牛。其造型全为黄牛(牡牛),铸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气势雄浑,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体魄伟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可见当时对镇水铁牛极为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黄河水患的严重。在这里铁牛除了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外,还有作为镇水之用的意思。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后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宋代以后,大禹用黄牛治水的传说越来越广,甚至包括三峡等地。如湖北宜昌西长江北岸有黄牛峡,背有黄牛山,故有“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民谚。此地原有二妃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湘水西流,经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到了宋代,在此出了一个黄牛庙,供奉黄牛神,并以黄牛庙来称黄陵庙,这显然是由于民间传说演变造成的。又如宋代陆游《入蜀记》载:“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其下即无义滩,乱石塞中流,望之可畏。传云,神佐夏禹治水有功,故食于此。黄牛峡庙后山如屏风叠,嵯峨插天。第四叠上有若牛状,其色赤黄,前有一人如著帽立者。”说明当时很多地方早已流行以牛镇水。这一习俗直至清代,后来各地除建龙王庙外,也建牛王庙,供牛王神。另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铸造铁犀牛镇水。河南现存铁犀牛多为明清两代遗留。其中尤以开封铁犀最为著名(图1),位于开封市东北2.5公里的铁牛村北,系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铸,是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自金代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改道之后,开封就成为濒河之城。明朝初年,黄河在开封又有五次大决口,这里百姓饱受洪水肆虐之苦。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河南和山西等地发生灾荒,宣宗皇帝钦点于谦,任命他为兵部侍郎兼河南巡抚、山西都御使。他在任期间,遍巡州县,重视河防,在修葺黄河大堤与开封护城堤的同时,又顺应民间习俗,督铸此铁犀置于河堤,并建回龙庙,以禳灾祸。于谦治水,有史可考,功不可没,但知者甚少,却又无人不晓他17岁写下的传世诗篇《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于谦一生,人如其文,实不为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于谦在“夺门之变”中遇害,当地群众在回龙庙旁建庇民祠祭祀纪念。明末崇祯十五年(公元1462年),河决犀沉,庙祠均毁。清顺治年间,铁犀又被掘出。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巡抚阎兴邦捐俸重修庙宇,改名铁犀镇河庙,又撰“铁犀铭”,镌刻于石,立在庙内:“昔明中叶,河悍未戢。维于中丞,铸犀镇压。冯夷效顺,水怪潜蛰。越二百年,莫绳旧业。庙背而倾,犀残而溺。我来豫土,黄流允翕。天子圣神,百灵环集。尔宅尔田,不汜不齿。既厘庙貌,作亭树碣。嶷嶷者犀,铮铮者铁。以卫金隄,以丰玉粒。爰勒兹铭,用绍前哲。”清末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又决,庙毁犀存。1940年开封沦陷期间,侵华日军将铁犀掠至开封城,欲销毁熔铁制造军火,铁牛村人奋力抗争,最终铁犀方躲劫难,仍然矗立在铁牛村边之堤上。这件铁犀虽系独角造型,但其角却未长在鼻子上方,而是立于脑顶;犀蹄也只两瓣,而非三瓣,混同牛蹄(牛蹄两瓣,属偶蹄目牛科)。所以确切地说,开封镇河铁犀实际上是一个似犀非犀、似牛非牛的异形犀。出现这种异形犀,或者牛犀相混的情况并不奇怪。因为早在唐宋时期,犀在我国绝迹以后,人们对犀的认识就逐渐模糊了,以其似牛而牛犀不分,甚至以牛代犀的情况开始出现。因此,我国不少地方所出现的不同时期的镇水铁牛,就是这种以牛代犀的最好证明。而犀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似乎太遥远神秘了,远没有牛那么亲切直观。有趣的是,开封铁牛村的居民尽管世代与铁犀相守,却不肯叫铁犀村,而只叫铁牛村。铁犀高2.04米,胸围2.66米,面北向河,踞坐姿势,造型雄健,神态威武,独角朝天,双目炯炯,俨然神圣而不可侵犯。其背铸有于谦撰写《镇河铁犀铭》:“百炼玄金,溶为真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措之衽席。惟天之俯,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铁犀前方月台两侧,立有石狮一件和清康熙三十年石碑两通,系巡抚阎兴邦撰文、刻立的改建铁犀镇河庙碑和铁犀铭碑。铁犀是古代人们幻想中的镇水灵物,也是古代黄河两岸频遭水患的历史见证者,反映了古人企图借助神力制服黄河的美好愿望。上世纪90年代初,开封市河务部门为展示地方文物,发展黄河旅游事业,拟将铁犀移往风景游览区,但铁牛村人以“铁牛村不可无铁牛”为由,坚决不同意搬迁。河务部门尊重群众意愿,改变计划,按照原犀翻铸一尊,从此开封有了两尊铁犀。真犀与两通古碑留在铁牛村北。新铸铁犀则放置于开封柳园口黄河游览区内,周围植柳,作护栏,设有台座,座上镶嵌1991年重铸镇河铁犀扇形碑。铁犀面向黄河,伫立犀前可沐河上之风,可闻呜呜涛声。郑州市黄河游览区,也在花园口将军坝西侧安放了一尊铁犀(图2),高约两米,坐南朝北,面河而卧,虽然皮色陈旧,看上去像个古物,其实也是根据开封铁犀重铸的。目前,除了开封柳园口和郑州花园口的仿制铁犀外,据说在杭州西湖湖畔的于谦祠里,也有一尊同样的复制品。河南除开封铁犀牛外,仅有的一对明代镇黄河铁牛,均在台前县城东15公里夹河乡八里庙村北的古黄河与古运河汇流处,是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二牛大小相同,均高0.5米,长1米,生铁铸就,重约吨余。形状相似,仰首伏卧于铁墩之上,背部有榫,榫坑为旗杆插孔,原系此处大河神祠遗物(图3)。大河神祠始建于明万历已亥(公元1599年),后被黄水冲淹,现还存有明清时期八里庙治黄碑多通,以明代兵部尚书徐有贞撰书《敕修河道功完之碑》为主,并包括明代《御制祭文碑》、清顺治九年立《大河神祠碑》及清代《滚水坝碑》等,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和治黄史料价值。铁牛体态丰盈,造型生动,颇具艺术价值。清代的镇河铁牛,2008年漯河市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一件。它位于该市郾城区西关沙河大堤东岸,座落在高约1.5米的须弥座上,身长约1.2米(图4)。牛身左侧铸有“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四个阳刻楷书大字,底座西南则阴刻“镇河铁牛”四个隶字。铁牛向左侧卧,面对沙河,双角高耸,头向前伸,两眼凝视河面,气势威而不露。河南古代镇河铁犀牛原有多处,诸如荥阳广武镇孤柏嘴渡口,原有一对镇河铁犀牛。当地传说,黄河屡屡泛滥,是由于河妖作怪,只有铁犀方能镇伏河中妖孽。这对铁牛,一件早年沦入河中,另件移在孤柏口村保存。这件铁犀,采用合金铁铸造,伏卧姿势,长1米,高0.4米,底座0.89~0.57米。犀背铸有铭文:“金牛金牛,蛇尾龙头,镇值芒山,河不南流。”臀部则刻唐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下有款文“乾隆十三年九月吉日”、“开封府郑州记水主持僧人性琳各出己财黄河不敢南流”。这件铁犀,二百多年来就那么静静地卧于渡口岸边,直至1980年,有人可能觉察到了它的珍贵,将其移进村中,但在翌年某日,却忽被盗走,至今下落不明。周口铁水牛,原坐落于沙、颍、贾鲁三河交汇处,现位于沙河北岸老桥上游桥头处。明清时期,流经周口的沙颍河,每逢汛期河水猛涨,往往泛滥成灾,虽经不断加固并提高堤岸,但仍然不能根除水患。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在加固河堤的同时,铸造铁水牛一尊,安置于北岸火星阁“人”字形码头低于堤岸两米处。铁水牛长1.8米,宽0.8米,高0.5米,重约3吨,全身平卧,头向西南,大有吞河之势。从此,它便作为记载周口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由于它高出上、下游堤岸,当河水涨至铁水牛嘴边时,上下游便可能决口。铁水牛周围水位下降,周口即转危为安。所以,当时民间曾有“水牛喝水,上游决堤”的传说,将铁水牛誉为“吞洪镇潮”的“神牛”。1935年周口沙河桥建成,铁水牛依然屹立于原处,日夜守护在老桥北头西侧的石墩上。百余年来,铁水牛经受了数百次洪水的考验,逐渐成为周口的标志。在“文革”期间,铁水牛曾被当作“四旧”任意破坏,并砸掉一只角。1979年,开宽河道老桥接孔时,竟将铁水牛作为废铁卖给项城南顿铁工厂,化为铁汁,彻底毁掉。198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重铸卧式铁水牛一尊,置于原处偏西的高台上。自此,铁水牛又日夜坚守在沙颍河滨。如今,新建成的周口滨河公园里,在群雕中又新铸一尊偌大的铁水牛,更加引人注目。它身长5米,高3米,坐落在1.5米高的长方形底座上,头向西北,低头弓腰,显得力大无穷。因为北岸有一头铁水牛,所以,有人叫南岸的这头牛为“铁火牛”。见于记载的还有兰考县红庙村的铁犀牛。据民国初年续修的《仪封县志》载:“十堡村(今兰考县红庙村)火神庙前,一铁牛卧地,昂其首,角高于地者二尺二寸,自首至尾,长不满四尺,然远而望之,一巨牛弗啻也。右肋下有铭,刻处字漫灭不可读,惟前有‘水德’字,末行有‘大清’字、‘乾’字、‘四十四年’字,尚略可辨识。盖前清乾隆四十四年所铸也。”至于前述陕州铁牛,民国《陕县志》“铁牛”节中,引了唐·陆长源《辩疑志》、唐·贾至《唐陕州铁牛颂》、唐·苏鹗《杜阳杂编》、乾隆十二年《直隶陕州志》中有关铁牛的记载,说明唐时陕州城外曾有铁牛。唐宋诗词也有说到陕州铁牛的,诸如唐白居易《送陕州王司马建赴任》诗:“自有铁牛无咏者,料君投刃必应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液力耦合器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陶粒空心砌块行业投资研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纯棉内衣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民营加油站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员工阅读记录卡电子版模板
- 四年级语文同步训练题解析
- 机械制造车间标准作业流程文件汇编
- 创新研发项目管理流程模板
- 安全生产管理员岗位培训课件
- 大型景观桥施工方案整合报告
- DB32T 5171-2025城市照明智能化系统建设标准
- 软件测试团队培训方案
- 机电设备安装施工安全技术标准
- 售楼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统编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科普糖尿病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山泉水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 合理使用中药饮片课件
- DRG病案首页填写培训课件
- 现代化养牛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2025秋大象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