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 教学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求谏 教学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求谏 教学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求谏 教学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求谏 教学课件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求谏第1页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词语,最恰当一组是(天津)①对严复提出“信、雅、达”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忠诚。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怀才不遇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A.解释偶尔妄自尊大B.解读偶尔夜郎自大C.解释偶尔妄自尊大D.解读偶尔夜郎自大【答案】C.【解析】“解释”与“解读”一组词语区分就在于两个不一样词素;“释”在对概念等做出诠释,而“读”多是对文字作主观认知上处理;“偶尔”和“偶尔”都具有“有时候、不经常”意思,但“偶尔”常修饰动词,语境中修饰“飘落”,“偶尔”常修饰名词;“妄自尊大”和“夜郎自大”都是“狂妄自高自大”意思,不过“夜郎自大”常以名词性质出现,一般不作谓语,而“狂妄自大”作形容词,在语境中作谓语。第2页以铜为鉴,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鉴,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鉴,能够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鉴,用防己过。今魏徵殂cú逝,遂亡一鉴矣。

第3页魏徵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4页《贞观政要》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有关施政问题对话以及某些大臣谏议和劝谏奏疏。另外也记载了某些政治、经济上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初社会仍展现着兴旺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吴兢已感受到衰颓趋势。为了确保唐皇朝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成功经验,为当初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治目标而写成,因此它始终以其具有治国安民重大参照价值,而得到历代珍视。

第5页阅读全文,读准字音(白色字体)谏诤必藉忠臣隋炀帝数相匡救鲠议争臣刍荛

罄其狂瞽内省

怨滞

忤逆嗔责属文诋诃

芜词愆过多中朕怀勖之褚遂良俎jiànzhèngjièyángshuòkuānggěngzhèngchúráoqìnggǔxǐngzhìwǔchēnzhǔdǐhēwúqiānzhòngxùchǔzǔ第6页选择题1、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寻:很快B.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预闻:干预其事并知其内情C.如属文之事属文:写文章D.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鼓励2、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意义与当代汉语不一样一项是()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第7页翻译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于是君主失掉他国家,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他家。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终于听不到自己过失而造成灭亡,他大臣虞世基等人,很快也被诛杀。第8页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只有正直君主和忠直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能够平安了。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我据说木材弹上(通过)墨线就能锯直,君主听从规谏就会圣明。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下诏从今后来宰相入宫商议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第9页【2023.湖南】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一组是

A.彗星白炽灯莘莘学子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艺苑入场券如雷灌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孵化器洞若观火瓜熟缔落,水到渠成答案:C

.

A项:“诫”应为“戒”,警觉意思;诫,警告意思。B项:“灌”应为“贯”,贯通意思;灌,浇、浇灌、倒进去或装进去意思。D项:“缔”应为“蒂”。第10页检测1、下列句子中红色字意思,相同一组是()A.信信为难矣烟涛微茫信难求B.比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与天地兮比寿C.假必假颜色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见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又比见人来奏事者2、下列句中红色词意义和使用方法不相同一组是()A.因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相如因持壁却立B.但但思正人匡谏若但尝一,何以可知C.竟竟不为停改阖门竟之门D.安虽复忧劳,安能尽善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AC第11页3、下列句中,与“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句式相同一项是()A.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B.下为百姓所怨C.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D.求人可使报秦者D第12页阅读第五段

1、翻译文段句子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士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能正确理解自己人是明智,但确实很难做到啊。每天国事纷繁,由一种人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他人赶不上。如著名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选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文词、低劣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第13页第六段第14页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初规谏禹舜有十几个人。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须要苦苦规谏?”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搁妇女织布做衣工作,首先提倡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开始。漆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会用金来做。金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因此刚正大臣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必要了。”第六段翻译1第15页太宗说:“你说得对啊!我所做事,假如有不当当,有正在开始,有已快结束,不论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我近来看前代史书,有大臣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立即停顿并改正错误。这样做话,那国家危亡灾祸,能够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第六段翻译2第16页论证方式第17页采取论证办法有:问题研讨:

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取了什么样论证办法?比方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类比论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第18页假设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对比论证:◆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举例论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第19页问题研讨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种如何人?☆勤于政事

他希望得到大臣规谏,以匡救自己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心”。

☆虚怀若谷

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避免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心思,也“不以为忤”。第20页☆宽厚体谅☆处事谨慎

对大臣进谏时心情和处境表达理解,努力发明一种君臣相得良好气氛。

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虽然在“闲居静坐”时候,也在反省自己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标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第21页

课文对于纳谏论述,对我们今天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

纳谏指是上级接收下级意见,抛掉等级外衣,它与我们接收他人意见是同一种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向他人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论述告诉我们,应当虚心接收他人意见。人贵有自知之明,本身缺陷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难发觉,他人发觉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好处事情,绝不能由于他人话不中听,或者以为他人话揭了自己短,而拒不接收。第22页

唐朝初年,江南会稽山下永欣寺来了一位北方打扮读书人,他与主持辩才和尚一见如故,很快成了无话不谈朋友。辩才和尚从秘室里取出一种素绢包裹,从里面拿出一件书帖。读书人接过一看,正是李世民朝思暮想《兰亭序》,心里一阵狂喜,但还是不动声色地还给了辩才,声称是件赝品。辩才很气愤地说:这是我师傅智永和尚亲传我,他是王羲之七世孙,焉能有假。

唐太宗与《兰亭序》第23页

隔天,辨才外出作法事,那个读书人偷走了辩才和尚法帖。

萧翼用计拿到了《兰亭序》后,日夜兼程赶回长安,献给了皇上。据说李世民见到《兰亭序》后,快乐得睡不着觉,每天都要看上几遍。李世民还叫皇宫里书法名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临摹《兰亭序》,后来,又找来了当初有名拓帖能手多人,分别拓印了几个版本。李世民为得到《兰亭序》,说辩才和尚采取伎俩算不上光明磊落,但由于他对王羲之溺爱,才使湮没了两百数年《兰亭序》在世间流传开来。目前流传于世《兰亭序》,大多是那时由唐太宗李世民组织人临摹和拓印。第24页

公元650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兰亭序》书帖真迹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永远在人间消失了。第25页

复习巩固1、解释下列句子中蓝色实词首创奢淫,危亡之渐主若自贤必虚己纳谏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开始意动使用方法:以为……贤能使动使用方法:使……虚心很快第26页2、指出下列句子句式特点并简要分析又比见人来奏事者下为百姓所怨定语后置被动句第27页问题探究一:唐太宗对于纳谏有如何结识?你从文中找到根据是什么?能够“知政教得失”能够使“耳目外通,下无怨滞”能够“匡正”政务之失能够“致天下太平”必要主要第28页问题探究二: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引导臣子积极进谏?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每有谏者,纵不合朕新心,朕亦不以为忤”1、放下架子,发明一种进谏友好气氛,使进谏臣子情绪放松,大胆进言。2、下诏使谏官“预闻政事”第29页“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一样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此前朝教训晓喻大臣公开感激大臣树立楷模要求谏者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既要谏人,也要受谏第30页问题探究二: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措施引导臣子积极进谏?“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1、放下架子,发明一种进谏友好气氛,使进谏臣子情绪放松,大胆进言。2、下诏使谏官“预闻政事”:实行谏官制度3、通过君臣讨论形式,开诚布公地体现自己希望得到臣子劝谏想法。第31页问题研讨三:为了使纳谏主要性凸现出来,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取了哪些论证办法?请举例说明。比方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第32页问题研讨三: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取了什么样论证办法?比方论证类比论证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第33页

假设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第34页问题探讨四:从课文中,你看到了一种如何唐太宗?你能举例说明吗?伟大而英明封建君主:勤于政事虚怀若谷(虚己纳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