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屯田制的历史沿革_第1页
中国屯田制的历史沿革_第2页
中国屯田制的历史沿革_第3页
中国屯田制的历史沿革_第4页
中国屯田制的历史沿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屯田制的历史沿革

一西汉的稻田1.以“养民实边”的方法,让民主协商,国家的生产生活,巩固其地位屯田制度是汉代的一种新制度,也是一种新的农业生产形式。它是由秦的更戍制、汉初的“募民实边”及北方的假田制演化、发展而来的。秦时,北方的匈奴族经常侵扰边境,故政府派更卒戍边,一岁一更,汉初依秦制,“循而未改”。更戍制最大的缺点是戍卒戍边一年一换,还没有掌握匈奴兵的活动情况和活动规律就调换了,很难应对、反击匈奴的侵袭。在此情况下,晁错向汉文帝提出了“募民实边”的建议:陛下幸忧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长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奴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晁错建议募民实边的条件相当优厚,不论是罪人,免徒复作、奴隶和贫民,都让他们建立城邑及发给防卫器具,提供房屋、土地,供应冬夏衣服和粮食,不收租税,直到能自给而止,目的是让他们边生产边防守边疆。为了便于管理及发挥对敌作战能力,晁错还建议在实边民众中建立伍、里、连、邑组织,还要教以应敌射击等军事知识,使实边民众“夜战声相知,则足以相救,昼战目相见,则足以相识”其实不仅更戍制始于秦代,就是募民实边也始于秦代。如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命将军蒙恬攻取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谪)戍以充之”2.西汉屯渠城、西域屯区、渠国及其屯区汉通西域,最初目的是为切断匈奴的右臂,因匈奴曾设置僮仆校尉控制西域,对汉构成极大威胁。在打通西域的过程中,要为军队供应粮草,还要保护商路,监护西域各国的动向,为此必须在西域驻军,并大规模实行屯田。汉在西域屯田,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可分两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即位后,经过卫青、霍去病几次大的打击,匈奴势力渐趋衰弱,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浑邪王降汉,汉置五属国安置浑邪王部众,匈奴势力向西方转移,“漠南无王庭”,汉的军力也向西方发展。汉遂在令居以西置酒泉郡,“稍发徙民以充实之”汉武帝时,“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者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而轮台(今新疆轮台县西)、渠犂(今新疆尉犂县西)皆有屯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师古曰:“收其所种五谷以供之。”枝河又东径莎车国(今新疆莎车县)南,治莎车城,西南去蒲犂(今新疆莎车县西南)七百四十里,汉武帝开西域,屯田于此,有铁山,出青玉。川水又东南流,径于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之东也。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田于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俱受西川,东流径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东郊)城南,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东川水又东南径乌壘国南,治乌壘城(今新疆轮台东北),西去龟兹三百五十里,东去玉门、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犂田官相近,土地肥沃,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敦薨之水,自西海径尉犂国,国治尉犂城(今新疆焉耆西南紫泥泉),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北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又西南流径连城别注,裂以为田。桑弘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即此处也。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东南流径渠犂国,治渠犂城,西北去乌壘三百三十里,汉武帝通西域,屯渠犂,即此处也。河水又东径楼兰城(今新疆尉犂县东罗布泊西北孔雀河北岸)南而东注,盖发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仅据《水经注》记载,汉武帝就在西域建立七个屯田区,据上述引文,依次为西汉在莎车的屯田区、西域轮台屯田区、龟兹屯田区、乌壘屯田区、连城(今地待考)屯田区、渠犂屯田区、楼兰屯田区,这是西汉屯田事业大发展时期。这一发展到武帝晚年曾一度收缩,其原因是由于武帝长期进行对外战争,“海内虚耗”,人民因不堪重负,已出现小规模暴动。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桑弘羊建议扩大在轮台屯田。他说:“故轮台以东捷枝,渠犂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臣愚以为可遣屯田卒,诣故轮台以东,置校尉三人分护……田一岁有积谷,募民壮健有累重敢徙者,诣田所,就畜积为本业,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辅乌孙为便。”桑弘羊的建议有理有据,只是时机不对,故没被武帝采纳,反而下了《罢轮台屯田诏》,表示“深陈既往之悔”,“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还表示“由是不复出军”第二阶段是昭宣时期在西域的屯田。武帝逝世后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辅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社会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于是对外也由守势转为攻势,屯田问题又提到日程上来了。首先在西河,张掖开始屯田。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冬“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发军屯西河”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入侵汉边,汉军反击,斩获九千人,生得瓯脱王,“发人民屯瓯脱”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根据桑弘羊以前屯田轮台的建议,“以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西域楼兰王依靠匈奴反汉,元凤四年六月,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至楼兰,刺杀楼兰王,立尉屠耆为王,改其国名为鄯善。尉屠耆怕匈奴报复,提出请求说:“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威重”,汉接受了他的建议,“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镇)抚之”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侍郎郑吉与校尉司马熹将免刑罪徒在渠犂屯田、积谷,时车师与匈奴联姻反汉。郑吉与司马熹乃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与所谓田士千五百人,共击车师,破之。车师王请降,“郑吉始使吏卒三百人往田车师地以实之”3.河生成屯地,为西汉早期国家汉军屯事。今原西汉地、北假农业生产,又作《五部全书》羌族自古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在西汉设立河西四郡之前,匈奴常与羌族联合共同抗汉。河西四郡建立后,切断了匈奴与羌族的联系,汉并设置护羌校尉统领羌族,羌族多退至湟中(今青海湟水西岸),以避免接受汉政权的统治,有时还要发动武力反抗。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以先零羌为首的羌人起兵围攻金城,宣帝遂派后将军赵充国率军六万平定羌乱。羌人看到汉军强盛,就退入山谷,并不断偷袭骚扰。赵充国知道平定羌乱很难速战速决,故主张屯田养兵以逸待劳,“遂上屯田奏曰:‘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所用粮谷、茭稾,调度甚广,难久不解,徭役不息,恐生他变……计度临羌东至浩亹,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败坏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万余枚,在水次。臣愿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陿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三十亩(一作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各千,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先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缴幸,不出,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墯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亡惊动河南大开使生它变之忧,十也;治湟赵充国的《屯田十二便》充分总结了屯田的有利之处,得到宣帝及大臣的充分肯定,河湟屯田被确定下来。由于赵充国河湟屯田的明显功效,在西汉羌患并没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七月,陇西羌彡姐旁种反,右将军冯奉世率六万大军前去镇压,大败羌人,斩首数千,余皆出塞,汉政府“颇留屯田,备要害处”综上所述,西汉曾在河南地、北假施行屯田以防匈奴,是以民屯为主,后也有士卒参加,规模巨大,前后屯田军、民百万以上。在西域则有屯田区十多处,以开发西域,防止匈奴的侵扰,主要是军屯,也有民屯,除从事农业生产外,也参加军事行动。在河湟地区也有大规模屯田,以防羌族变乱,还有前文中未曾提到的辽东屯田。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时乌桓兴起于辽东,经常骚扰汉的边境,汉于该年六月,“发三辅及郡国恶少,吏有告劾亡者,屯辽东”二东汉沙田1.军事屯守—内地屯田西汉屯田多在边境,内地并没有屯田。东汉的屯田却首先是在内地展开的,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绝对关系。东汉政权是在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及以后的群雄割据战争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连年不断的战争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靠税收不可能供养大量军队。所以有识之士早已看出靠屯田才能解决军队粮饷问题,减轻人民负担,使之各安其业。如更始二年(24年),鲍永奉命行大将军事安集北方。冯衍曾向鲍永建议:“将军所仗,必须良材,宜改易非任,更选贤能……然后简精锐之卒,发屯守之士,三军既整,甲兵已具,相其土地之饶,观其水泉之利,制屯田之术,习战射之教,则威风远畅,人安其业矣。”刘秀的军事屯田是从建武四年(28年)开始的。是年任命刘隆为诛虏将军讨伐董宪,董宪平定后,“遣隆屯田武当”建武五年(29年),刘秀又命张纯在南阳屯田。时张纯任大中大夫,受命“将颍川突骑安辑荆、徐、扬部,督委输,监诸将营,后又将兵屯田南阳”同年,马援离开隗嚣投奔刘秀,并带来很多宾客,无力豢养。他看到“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许之”建武六年(30年),刘秀命讨虏将军王霸“屯田新安,八年屯田函谷关”建武六年夏,刘秀的亲信李通“领破虏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顺阳”经过几年的屯田,东汉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农业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因此东汉政府于建武六年十二月癸巳诏书中宣布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旧制。”2.“屯”为因运“今河北地区”东汉北边屯田,其目的也是为防备匈奴入侵,但其地域范围则有变化。西汉在北边的屯田,基本是以河南地、北假、朔方(此三地范围互有交差)一带为主。东汉初年,由于内乱未平,故对匈奴采取退让政策,先后裁撤朔方、定襄、五原等北边诸郡,北方屯田区逐步内移。建武七年(31年),命杜茂“引兵北屯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广武(今山西代县),以备胡寇”建武九年,命朱祐“屯南行唐(今河北行唐县),拒匈奴”建武十三年(37年),命马武“将兵屯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拒匈奴”建武十三年,“是时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在今河北蔚县、涞源县界),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颇识边事”建武十四年(38年),命马成“屯常山(今河北元氏县)、中山(今河北定县),以备北边”。以上所举几条例证,都是说遣某某屯某地,按说“屯”字并非专指屯田,军队驻扎也可以称屯。但从李恂在章帝时出使幽州后的奏折来分析,上述所引的“屯”,所指却是屯田。李恂“后拜侍御吏,持节使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宣布恩泽,慰抚北狄,所过皆图写山川,屯田聚落百余卷,肃宗嘉之”李恂出使幽州的路线,应该是出洛阳,过黄河,走河内、魏郡到幽州。这条路线正好经过常山、中山、行唐、涿郡、渔阳、下曲阳等地。李恂所记的“屯田聚落”,也应指王常、马武等的屯田组织。这说明东汉在北方屯田区域也很广,聚点也很多,在防备匈奴侵扰方面也起到很大作用。3.同上《武德”“将兵吾卢,柳中屯过田”东汉在西域的屯田,基本是走西汉的老路,也是配合军事行动的需要开展屯田。但东汉对西域的经营,远不如西汉积极。刘秀时,“以天下初定,未遑外事”东汉政府从西域撤退后,北匈奴在西域遂又得势,并联合车师扰乱汉的边境。此时汉政府正在讨论保护西域的利弊问题,班超之子班勇力排众议,坚决主张保护西域。延光二年(123年),任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东汉在西域的屯田,是与汉对西域的“三绝三通”相并行的,凡“通”时,屯田即恢复;凡“绝”时,屯田即放弃。另外,从东汉有关屯田资料来看,好像东汉只在伊吾卢、柳中屯过田,其他地方并无屯田,其实不然。如班超在考察莎车、疏勒时就说过:“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木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间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4.、上以为单位的内部矛盾不断出现东汉的湟陇屯田,也是为应对羌变而展开的,它虽不如西汉赵充国湟河屯田的效果好,但也发挥一定的作用。东汉的羌族暴动,主要以烧当羌为主。章帝元和三年(86年),烧当羌与诸种羌人叛乱,攻击陇西郡界,被陇西太守张纡所镇压,烧当羌退守归义城(今青海西宁市西南)。永元元年(89年),烧当羌欲归故地,护羌校尉邓训发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六千兵掩击,羌人大败,损失惨重,余众西徙千余里,邓训撤兵,“唯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修理坞壁而已”永初四年(110年),先零羌攻褒中(今陕西汉中市西北),大败汉军,死者三千余人,汉政府为避羌人锋芒,下令内徙金城郡于襄武(今甘肃陇县东南)。明年,先零羌又攻河东、河内,安帝下诏“魏郡、赵国、常山、中山,缮作坞候六百一十所”东汉还在武都塞(今甘肃成县)设过屯田区,以防白马羌。永和元年(136年),白马羌攻破屯田区,后被汉军打退。此后羌族势力衰弱,虽仍有变乱,但败多胜少,影响不了大局,而东汉政府也是内部矛盾重重,宦官乱政,党锢祸起,随后又引起黄巾军大起义,对于屯田之事,也只好相继放弃。中平二年(185年),边章、韩遂在关西起兵,汉政府无力讨伐,乃派傅燮为汉阳(今甘肃天水市)太守,“广开屯田,列置四十余营”5.县是朝鲜“六郡”西汉曾在辽东屯田,目的是应对乌桓。东汉在玄菟郡屯田,目的是应对日渐壮大的高句丽。玄菟郡是西汉武帝征服朝鲜后所设立的四郡之一,在朝鲜四郡中,是靠近辽东边境最近的一郡,共辖六县。据《后汉书·顺帝纪》记载,阳嘉元年(132年)十二月“复置玄菟郡屯田六郡”。《集解》引陈景云曰:“六郡当作六部。玄菟郡属县六,每县置屯田一部也。”钱大昭曰:“《东夷传》作六部。”东汉政府在玄菟郡每县都置屯田一部,说明它对屯田事业的重视,但玄菟郡屯田在汉的政治混乱,战争不断的情况下,也都自消自灭了。三汉代对沙田的管理1.北假田官的性质两汉的屯田由于是从秦的更戍制和汉的募民实边及假田制演化而来,故在组织与领导机制上,前后有很大的变化。汉文帝时晁错建议施行的募民实边制,代替了秦的更戍制,其组织机构,吸收了中国古代寓兵于农的伍、里、连、邑的建制。即“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伍佰);十连一邑,邑有假候”。伍长、假士、假伍佰、假候等领导职务,“皆择其邑之贤才,习地形知民心者”担任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率十万大军北攻匈奴,收复河南地,“又渡河,据阳山、北假中”。好像秦时已有北假这个地名。其实这是司马迁以汉代笼统的地名来概括蒙恬所达到的地方。北假是在汉代施行假田之后,派田官去北边管理假田收假税后,才出现的新名词。北假,在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夹山带河广大地区,它涵盖了汉文帝募民实边的区域,因此我推断那些实边人民也进入北假范围。对于北假,《史记·匈奴列传》“集解”也有个解释:“北假,北方田官,主以田假与贫人”。其实“集解”讲的不是地名,而是北假田官的职务。《汉书·元帝纪》在“北假田官”文下,师古注引李斐曰:“主假赁见官田与民,收其假税也,故置田农之官。”李斐注把北假的性质和任务都说清楚了。北假田官大概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文帝时的募民实边及武帝时北假田官都不是屯田,但其与屯田有相同之处:其一,他们的组织均是军事编制;其二,他们都是“且耕且守”;其三,都有参加战斗的任务,而内地的编户齐民和假田农民都没有以上的三个特点,因此实边者和假田农民转变为屯田户是很自然的。据现在所知,在汉代以田官命名的地区共有四个,除北假田官外,还有“骍马田官”军屯,当按军事编制组织生产,一般称部或称营。《后汉书·百官志》称:将军“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候,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从以上所引文字来看,其军事编制是相当严密的,各级军队都有正副长官,独立营设有别部司马,营门设有门候专管守卫,营部设有行政总管,兵曹掾史主管武器装备,禀假掾史主管粮草供应,禁司(特务机构)主管对敌侦察,刺奸主管军法,这类机构也应适用屯田部队。西域屯田更有专门机构。西域都护原来不管屯田,元帝以后,西域设屯田三校尉,即西域副校尉、戊校尉、己校尉统归西域都护领导,西域都护便成为西域屯田总管。在屯田三校尉之下有丞、司马、候、千人等官职,也专管屯田。在《汉书·王莽传中》还记有戊己校尉史,《后汉书·赵孝传》记有田乐将军,《后汉书·西域传》记有宜乐都尉,在汉简中还记有护田校尉,均主管屯田。总之,两汉的军屯组织管理机构是相当严密的,可以做到生产、战斗两不误。2.劳动项目及劳动量关于屯田的劳动者,军屯中的正规称呼叫田卒,这在历史文献和汉简中都有明确记载。汉简中的田卒,多数都有从一级公士到八级公乘的爵位头衔,没爵位的则写为士伍,说明田卒多出身于编户齐民。在屯田劳动者中还有“斥塞卒”,即指开发边疆的士兵。斥塞卒的组成比较复杂,有贫民、奴隶和弛刑徒,他们可能是从募民实边的群体中转化出来的,其中的弛刑徒,是指遇赦而去掉刑具的罪犯,他们被召募后,有的直接参军成为士兵,有的成为屯田的劳动者。在屯田劳动者中还有个佣工问题,其实这种佣工是指应征戍边者本人不去戍边,而雇佣他人代行。如“田卒大河郡平富西里公士昭遂年卅九,庸举里严德年卅九”屯田劳动者参加生产是有定额的,但这种定额因地区不同而多少不一。如赵充国在河湟屯田则规定“农事出,赋人三十亩”(一说二十亩),即一个屯田劳动者一年要种二三十亩地。在玉门的定额比这要高一倍左右。“令玉门屯田史高禀班田七顷,给刑徒十七人”各地屯田不仅对劳动者有不同的耕种亩数定额,而且对每天的劳动也有定额要求,这在《吏卒日迹簿》中有明确的记载,兹举例如下:上引四条资料,其内容记载有劳动月日,每天劳动的总人数,劳动项目和劳动量。由于古今语言、词汇的不同,有些词语如马上、卒养、削工、缀组具等已难考证其真实含义,但有些劳动项目还是清楚的,如“取狗湛”,就是拾狗屎,“治计”,就是记账,“作长”,就是劳动小组长,其他如运茭、伐苇、伐木、搓绳等不解自明。总之,《吏卒日记簿》对屯田劳动者每日的劳动情况记载得一清二楚,而且还记有劳动定额,如伐苇每人每天三十束,伐蒲八束,运茭二百七十束,搓绳八十丈,对于有病不能上工的也要记录在案。必须说明的是,《吏卒日迹簿》对戍卒、障卒的活动情况也要记,而专以劳动为业的田卒,当然要求更严。另外,每人每天记载劳动量并不是劳动定额,但它与劳动定额有同样的约束力。如别人每天伐苇三十束,你伐苇二十束,能说得过去吗?再如你昨天伐蒲八束,今天只伐蒲五束能行吗?所以工作量记录,会成为屯田劳动者的沉重负担。关于屯田劳动的劳动成果分配问题,军屯、民屯各有不同。军屯的田卒、斥塞卒其衣、食、住都由官方解决,这在汉简中可以得到证明:“戍田卒七十人,月食百五十九石六斗六升少,为小石二百六十六石一斗五升”“出麦五百八十石八斗八升,以食田卒剧作六十六人,五月尽八月”以上两例说明田卒的伙食是由官方供给的。前一条是对一般田卒的供应标准,后一条是对重劳动的供应标准。“出盐二石一斗三升,给食戍卒七十一人,二月戊午口口口口”“官卒十一人,盐三斗三升”供盐是伙食标准之内,戍卒、官卒与田卒的标准相同。“田卒淮阳郡长平平里公士李行年廿九,袭一领,犬“田卒昌邑国这两条资料说明田卒的衣服、鞋袜都由公家供给,此外别无报酬。有时也能领到一点钱,那是他们超期服役钱,或先领了佣钱才来服役的,也等于卖命钱。而军屯的各级领导,如将军、都护、护羌校尉、屯田三校尉、长史、司马,下至屯田吏士,都是军队各级官吏,拿国家俸禄。汉简对军官俸禄虽无记载,但《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都有说明可以检阅,不必赘述。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些屯田军官远离故土,驻守边疆,深入敌后,或在西域,或在辽东,或战死沙场,对保卫国防、开疆拓土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关于民屯劳动者倒没有军屯那么复杂,没有什么耕种定额和劳动定量。他们租种国家多少土地就交多少租税,收成除了交租外都归自己。当然他们要承担一些防守任务,遇到敌人袭击时也要参加战斗,他们的生活也不轻松。民屯劳动者的构成有贫民、弛刑徒和随军家属,他们到边疆屯田一般都住在坞堡,目的是防止敌人的袭击,便于防守。对于这些前文已有资料引述,此处就不再重复。汉简中保留田租资料不多,而且只有两条能推算出每亩田租的数量,现转引如下:“右第二长官处田六十五亩租廿六石”“右家五田六十五亩一租大石廿一石八斗”根据林甘泉的推算,前一条资料“平均每亩收租四斗”,后一条资料“平均每亩收租三斗三升”民屯则由行政系统的田官来管理,汉简对郡县级田官的奉禄倒有所记载:居延都尉奉谷月六十石居延都尉丞奉谷月三十石居延令奉谷月卅石居延丞奉谷月十五石居延左右尉奉谷月十五石想不到郡、县级田官正副手的月奉谷竟相差一倍之多。这里所记仅是谷俸,没有钱俸,但郡县级以下的田官则有钱俸的记载:上引资料除“奉钱三千”是高级田官的钱奉外,都是下级田官的奉钱,但却没有记载奉谷。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诸受奉,皆半钱半谷”,边区的田官也应如此。但边区的田官要比内地官吏辛苦,有时还要代管军屯,遇有外敌袭击,还要指挥战斗,他们对保卫边疆,开发边疆也有一定贡献。四农田生产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的屯田制是从西汉开始的。它是从秦朝的更戍制、汉初的“募民实边”和“北假田官”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汉只有边区屯田,到东汉才出现内地屯田。在两汉时期有没有民屯?史学界是有争议的,林甘泉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主张有民屯;柳春藩先生在其所著《秦汉魏晋经济制度研究》中认为没有民屯。我是倾向于汉代军屯、民屯并存的,因为在两汉对屯田的管理体制中,明显存在两大系统:一是以将军、都护、校尉、长史为主的军官管理系统;一是以大司农、郡农都尉、县农令、丞为主的田官管理系统。军官系统管理军屯,田官系统管理民屯,这应该是很清楚的。再从历史资料分析,也可以看出汉代是有民屯的。据《后汉书·邓寇列传》附《邓训传》记载,邓训在平定烧当羌后,“遂罢屯兵,各令归郡,唯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种,修理城郭坞壁而已”。邓训罢除军屯后,由弛刑徒、贫民组成的屯田队伍是民屯当无疑问。但这是东汉的事情,西汉的如何呢?在西汉的历史文献中没有找到民屯的记录,但在汉简中却找到了一点线索:“马长吏即有吏卒民屯士亡者具署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所衣服赍操初亡年月日人数白。”另外,对汉代屯田农业生产水平也想谈点意见。我认为不应低估汉代屯田农业生产水平,汉代农业生产已广泛使用铁犂牛耕,而且为了提高翻土效率,犂铧已装上鐴耳(黎镜)。在农耕技术上已发明了“一亩三甽岁代处”今余谷万二千四百七十三石三斗“受四月余谷万一千六百五十二石二斗三升少”屯田组织对余粮的记载如此清楚,甚至记载到斗升以下,说明屯田官吏的清廉和高度负责精神。从“今余谷”,“受四月余谷”的记载来看,知道这仅是某一个粮库某一个月的余粮,如果把所有仓库和全年的余粮统计起来,其数量是巨大的。最后再谈一谈两汉屯田的作用和意义。屯田的目的,是为满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