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咸水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浅谈咸水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浅谈咸水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浅谈咸水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_第4页
浅谈咸水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咸水歌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咸水歌主要出现在广东省、福建省和广东省。它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中山坦州、广州海珠区、东莞沙田、南沙新开垦、兰核和珠海斗门区。据《番禺县文化志》载:县境濒临南海,沙田面积广阔,每年枯水期,南海咸潮涌入县内的大沙田地区,咸水所到之处,均是沙民聚居之所。大沙田地区流行丰富的民间歌谣,品种繁多,优美动听,这些歌谣都是来源于有咸水流到的地方,因此人们便将这个地区流行的民歌俗称为“咸水歌”。1船泵锚泊的北部湾南沙区原属珠江口古海湾的一部分,从岛丘错落的浅海区逐步演变成三角洲。南沙的称谓与沙田的形成有关,唐代南沙为船艇锚泊的海湾,故名曰“南湾”,宋时这里已初成沙洲,此地被称为“沙埠”,元、明时统称“沙埔”,后因其在黄山鲁之南形成大片沙洲而称为南沙。建国前,万顷沙已分13段筑成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46公里的围田,面积约7.5万亩。建国后至20世纪90年代,当地的潮田筑围和沙坦围垦范围又有大面积的增加,形成了当今的沙田。2民们的生存方式南沙是岭南疍民分布的主要地区,疍家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南越本土文化为基础,吸收海外文化,逐渐形成的多元文化。疍民历史古老,是千百年来漂泊在中国东南沿海,与江河水系最密切的也是最奇特的一个族群。因打鱼满足不了生活的基本需要,他们便开始悄悄地上岸发展,演变成“两栖疍民”。疍民们在岸上建起了简陋的茅房,有的以木桩为支撑,茅草为主搭建;有的用茅草和泥直接磨在一起。这两种类型的房子都被称为“疍家茅房”。疍民社会地位和贫困处境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所改善。1954年,国务院颁发的文件中提出,将我国境内从事打鱼和航运业的疍民改称为“水上居民”,将居住在陆上从事种植的疍民称为“农民”,将其界定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新中国成立后,有了生活保障的疍民们基本都已上岸居住,沙田的居民都以疍民为主,同时也保留了很多疍民的生活习俗。沙田疍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背景,赋予了他们独有的文化,而“咸水歌”就是疍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如今,南沙成为广州仅存的水上民歌广泛传唱的地区。3咸水歌的兴起咸水歌是流行在珠三角地区的疍民以粤语方言吟唱的“白话渔歌”。疍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形态便是咸水歌。从理论上来说,咸水歌应伴随疍家的产生而发展,但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它并未受到重视。清代以前,并未出现以“咸水”来形容疍家渔歌的现象。清代的广州已成为南方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是最早接触外来文化的地方。这种商业文化对疍家渔歌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出现了“咸水歌”这个特定称谓。3.1咸水歌的内涵“咸水”一词与疍家拉上关系,是因为疍家人大多生活在海水或珠江近海水域,而这些水域的水是咸的。而“咸”又与“妓”有直接联系,所以“咸”又引申出与情色有关的意义。恰好,古时的疍家渔歌主要以打情骂俏为主的男女对唱形式存在,故当时陆上人又借“咸水”一词修饰疍家渔歌,名为“咸水歌”。现今南沙区一带居住着大量水乡农民,他们虽不居住于海面,但谋食于海面,对“不准穿鞋上岸,不得与陆上居民通婚”(《广东民俗大典》)的疍民唱的“咸水歌”耳濡目染,故也能学上一两段,遂成为“咸水歌”的创造者之一。民国以后,本地咸水歌兴盛。现存的疍家老人或水乡老人都能回忆起当时咸水歌的兴盛之况。解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变更,疍户逐渐上岸居住,咸水歌日渐式微。“文化大革命”时期,民歌被视为“四旧”,作为民歌之一的咸水歌也一度销声匿迹。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兴起,南沙区万顷沙镇、横沥镇、南沙街开始着手系统整理和收集咸水歌,并在保持咸水歌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创作新的咸水歌,给咸水歌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并组织相关的保护研究机构举办咸水歌大赛等。3.2咸水歌的保护咸水歌是疍家人的白话渔歌,是疍家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覆盖了疍家人的沟通、恋爱、婚嫁、丧事、娱情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疍家人生活的一个侧面,也是其情感寄托的重要形式。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化,昔日兴盛的咸水歌目前只少量存在着,并不再以实际意义上的渔歌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原生态的咸水歌只存在于老者模糊的记忆中,极少有相关记录。近几年,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些地区意识到保护咸水歌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咸水歌的调查、收集与保护工作,并在原生态咸水歌的基础上,创作富有时代意义的新咸水歌。第一,咸水歌是疍家人用以交流沟通的方式。海面辽阔空旷,浪急风高,艇与艇之间又有一定的距离。为了相互沟通交流,疍家人不得不以高声咏唱的方式传达信息。第二,咸水歌是疍民闲时用以娱乐、抒发日常情感的船歌。一般疍家人即兴以咸水歌咏叹水上爱情、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内容琐碎。第三,咸水歌是疍家婚嫁习俗的一种。第四,咸水歌是水上人家丧事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哭丧的咸水歌主要是抒发对死者的怀恋、生者的悲痛,也诉说死者的命运悲苦等。第五,咸水歌是疍家人庆贺中秋的一种形式。中秋之夜,疍家人从傍晚五六点就开始唱咸水歌,开始总是在相距不远的两艇上,男女分别对唱、斗歌。其他船只上的人若有意参与,也可加入其中对唱,场面热闹,歌声飘扬,往往凌晨才收场。第六,咸水歌也是水乡农民闲时娱乐、抒情的一种形式。3.3咸水歌的新特点第一,从语言上来说,咸水歌以粤方言演唱;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多以口语、俗语等入歌,口语化色彩浓厚。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所唱的咸水歌一般都经过作曲人谱曲、作词人填词这一创作流程,但也有即兴演唱的。第二,从演唱内容上来说,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咸水歌总是歌唱与水上人家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水上爱情生活是咸水歌的主要内容,如男女抒发恋情、相互嬉戏等;有些水上人家以咸水歌吟唱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抒发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些以咸水歌诉说自身命运;有些以咸水歌来吵架、斗嘴等,不一而足。第三,从歌词结构上来说,咸水歌的歌词一般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式。其中,短句多为五言、七言句。第四,在曲式结构上,过去咸水歌一般由上下两句组成单乐段,或由四个乐句组成复乐段。新近创作的咸水歌结构基本不用单乐段体创作,多采用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也有多段体曲式。第五,在演唱形式上,在过去,咸水歌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现今的咸水歌也保留了以对唱为主的形式,但也有独唱、合唱等形式。第六,在词的曲调上,咸水歌的曲调多属六声徵调式,悠扬清新,韵律天然。具体来说,它又分“高堂调”“姑妹腔”“担伞调”“大缯歌”等调式(叶春生《广东民俗大典》,曾应枫、龚伯洪《广州民间艺术大扫描》均有记载)。3.4家民间文化的价值第一,疍家人是岭南人不可缺少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咸水歌与疍家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几乎覆盖了疍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疍家生活的真实、全面反映,具有疍家生活“百科全书”的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第二,咸水歌是疍家人用于歌唱日常生活、抒发情感、沟通交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第三,咸水歌随着疍家人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疍家人的生活变化又受控于社会发展,所以咸水歌又体现了社会变化的一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4南沙区横沥“咸水歌”校本课程的开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娱乐形式与消费文化逐渐多样化,再加之疍民上岸定居后不愿回顾以往悲苦的水上生活,现今能唱咸水歌的人已非常少,且多为年高老者,咸水歌日渐式微。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咸水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南沙咸水歌的传承人主要为彭艳好和黄银彩。特点为唱腔独特,腔路广润,思维敏捷,能见物唱物,见事唱事,见人物唱人物。唱故人、情歌对唱、结婚、嫁女、生日、满月、新居入伙、新船下水都能唱祝贺歌,喜庆、欢乐、祥和,主要技艺是唱“担伞调”“姑妹腔”“高堂歌”“大增调”“东风调”“中山民歌”等。为传承民俗文化血脉、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南沙区横沥镇近年来加大了对咸水歌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力度,通过组织咸水歌比赛表演,组织民间艺人参加省内外咸水歌交流演出,把咸水歌文化带进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等一系列活动,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该镇还在2011年收集整理了横沥本地广为传唱的咸水歌曲目,出版了《渔声——横沥咸水歌》这本书,在拯救和传承、发展咸水歌文化工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是首部咸水歌民间整理著作,详细介绍了咸水歌的历史渊源及历史价值。为了传承咸水歌这一独特的水乡文化,南沙区为咸水歌的创新与传承提供了良好条件,还将咸水歌送进课堂,成为南沙区校园特色艺术之一。在2006年,南沙北斗小学课题组教师就根据课程的开发,编写了《榄核咸水歌》校本课程,在3~6年级的学生课程中,每周教学生唱一节课,并尝试成立精英传唱队,聘请咸水歌传承人到学校授课。2008年,学校正式把咸水歌纳入校本课程,把咸水歌当作音乐课的一部分。现在北斗小学的学生个个都识唱咸水歌,许多家长和孩子都盼着能进学校的咸水歌队,并以此为荣。可以说,咸水歌传唱是北斗小学走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跳板”。目前,他们正着手第二批教材的编写,准备把《小学生道德规范》以及《弟子规》教育内容填进咸水歌,赋予咸水歌更新的内涵和生命力。近年来,南沙咸水歌参加各级赛事屡获殊荣,有力扩大了咸水歌的传播渠道,增强了咸水歌的影响力。5咸水歌、渔歌的传承与保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随着咸水歌(渔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