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博士官设置考述
秦汉时期的博士成立,直接影响了当时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由于各个时期设置博士官的情况不同,其影响又是不同的。所以,研究秦汉博士官,首先是研究它的设置问题。对此,前人已经作过一些考证一、《史记》卷六十四卷:“博士,卫公,服务秦也,有十三人。”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动荡,官学下移,士人蜂出。那时候,士的名目颇为繁多,其中之一即称“博士”,亦称“通士”或“达士”。《说文》:“博,大通也”;“通,达也”。博、通、达同义,故博士、通士、达士是一词异称。《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战国策·赵策》:“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博士也。何以教之?’”又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宋元王“召博士卫平。”以上三人都是战国时号称为“博土”者。不过这些博士,都是儒家所说的“博学”之士,是对学者的泛称,并非官名。最晚到战国末,齐、魏、秦三国都设置了博士官,此后“博士”便由泛称变为官职名称“博士”由学者泛称而变成了博士官,这与时代和政治需要有关。战国是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当时,各国君主为加强中央集权,图强称霸,纷纷打破世卿世禄制,招贤纳士。在名称繁多的士人中,由于博士博学强志,通古达今,有理论学说为基础,又辅以渊博见闻,可以充当君主的参谋或顾问,所以只有博士最适合设置官职。也正因如此,博士官一开始出现,便具有议政的职能。秦统一以后,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强化,诸类官职也随之增多,博士官自然被保存下来。秦始皇时有博士七十人,二世时有博士诸生三十余人。秦朝博士官有姓名可考者十二人,其中见于《史记》、《汉书》者有周青臣(博士仆射)、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黄疵、正先七人;散见诸书者有李克、桂贞、卢敖、圈公、沈遂五人关于秦朝博士官事迹,见于《史记》者有七条:始皇二十六年议帝号、二十八年议封禅、对湘君何神、三十四年议分封、三十六年作仙诗、三十七年占梦、二世元年议讨陈胜。这些事迹,说明秦朝的博士官不仅是议政官,同时也兼有了礼官性质。二、汉初形成期的汉代儒学专经博士的设置汉承秦制,很快就设置了博士官职。不过,高帝、孝惠、高后时多武力功臣,尚无暇顾及文职。这一时期的博士官很少,见于记载的仅有叔孙通、孔襄、随何三人。文帝即位以后,始放手增设博士官,从此以后博士官制度才有了一个大的发展。汉惠帝四年除挟书律,高后元年除妖言令,意味着封建国家在法律上允许学术自由发展。在这个前题下,汉文帝设置了诸子专书博士与儒家的专经博士。《汉旧仪》云。“孝文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又达到了秦始皇时的数目。关于诸子专书博士的设置,比较明确的记载见于《汉书·楚元王传》。刘歆在移让太常博士书中云:至孝文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立于学官”与“为置博士”是两层含义:学官即学馆文帝除设置了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专书博士以外,同时又设置了儒学一家的专经博士。《后汉书·翟酺传》酺上书云:“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一经博士”即专治一经的博士,非指仅设某一经博士。据《史记·儒林列传》、《汉书·楚元王传》与《晁错传》所载,文帝时,治《诗》博士有鲁人申培、燕人韩婴,治《书》博士有晁错;景帝时,治《诗》博士又有齐人辕固,并增加了治《公羊春秋》博士董仲舒与胡母生;张生治《书》为博士,至迟也在景帝时。这样,武帝以前,经学博士已置《诗》、《书》、《春秋》三经,《诗》博士已有齐、鲁、韩三家。诸子虽有专书博士,儒家博士却是既有专书者,又有专经者。诸子专书博士与儒家专经博士的设置是由汉初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汉初统治者鉴于亡秦覆辙,虽然采用黄老学说作为统治思想,但并没有急于强求学术思想的统一。黄老学说主张“无为”,其学术态度亦不独专,不同于秦时法家与武帝后儒家那种强烈排斥异己的霸道性格,这样就使势力较大的儒家学派又重新活跃起来,统治者不得不给予较多的注意。儒家专书博士与专经博士的增设,使博士职向儒家垄断化过渡;而儒家博士的注重收徒讲学,私人弟子动辄数十百人,任何学派无与伦比,又使儒家博士向官学化演变。可见,汉初博士官的特点虽然仍与秦朝大体相同,但它的发展趋势却是走向儒家垄断化、官学化。三、武帝对《易》博士的设置,是确定其应用于武帝朝其他各学科的标准。根据初汉武帝时,黄老学说已经不能适应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儒家学说经过自我改造和发展,比较能够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于是儒学便取代黄老而赢得了独尊地位。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从这以后,儒家遂垄断了博士职。博士官又有了新的特点:他们不仅是精通儒家经典的议政官、礼官,而且还具有学官的身分。武帝建元五年春“置五经博士。”武帝设置博士的七家官学,除去三家《诗》,其他四家随着经学的发展,中经昭帝,到宣帝时又繁衍出了许多新的流派。《书》有大、小夏侯,《易》有施、孟、梁丘、京房,《礼》有大、小戴、庆氏,《公羊春秋》则分为严、颜二氏。经学分支,使经学流派五花八门,这是弟子破坏师法造成的。西汉经学章句早期较晚期要简单,一经弟子精通师法尚有余力接触别家;融合别家,独出新意,自圆其说,广传弟子,就成了专门名家。这些新生学派为了争取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极力使其学说迎合当时封建皇帝的需要;而争取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的关键问题,就是争取其学说获居博士位,所以各家都对博士有着强烈要求。这种情况,就成了宣帝增设经学博士的一个背景。《汉书·宣帝纪》:甘露三年,诏诸儒于石渠阁讲五经同异,“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楚元王传》刘歆云:“往者博士《书》有欧阳、《春秋》公羊、《易》则施、孟,然孝宣皇帝犹复立《谷梁春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这也是指甘露三年增置博士一事。其时所增置的博士有《谷梁春秋》、梁丘《易》和大、小夏侯《尚书》四家。至于《易》施、孟二家,《儒林传赞》说是宣帝所置,而刘歆则说宣帝立四家博士前已有之,那么施、孟二家博士必是石渠会议以前宣帝所置了。施、孟出自《易》田氏,《易》田氏在昭帝前后已被支派分割,施、孟一立,《易》田氏必不存在,这样,宣帝于石渠会前即把《易》博士一分为二了,石渠会又增四家,加上武帝时原来的七家,计五经十二家。这十二家是:《诗》齐、鲁、韩,《书》欧阳、大、小夏侯,《易》施、孟、梁丘,《礼》后,《春秋》公羊、谷梁。十二家家各设博士一人,共十二博士,这与《汉书·百官表》所云宣帝“稍增员十二人”是一致的。宣帝设五经十二博士,到元帝时又增京氏《易》一家,为五经十三博士。《汉书·儒林传》云:“至元帝世,复立京氏《易》。”《后汉书·范升传》云:“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虽立,辄复见废。”西汉治京氏《易》的博士只有京房的弟子殷嘉、姚平、乘弘三人,可见京氏《易》的设置是短暂的,十二家是稳定数。平帝、新莽时,经学博士的设置达到了顶峰。《汉书·王莽传》:平帝元始四年,“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人。”共计六经三十博士。三十博士中,新置经家不少,据《汉书·儒林传》和《艺文志》所载,《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以及《周官》等古文经都立了博士。总之,原有的,新增的,今文的,古文的,大体凡是有些影响的经家学说,都包罗在三十博士之中。“经各五人”,如果某经不足五家,也要强凑五人之数。这套新鲜博士制的出现,是王莽拢络士人的结果。其中有不少古文经。古文经对王莽托古改制大有用处,所以王莽也就加以利用,这也刺激了经古文学的发展。光武中兴,建立东汉,复兴的是刘氏汉家王朝,由于这一点,刘秀对新莽那套六经三十博士制没有采纳,他承袭的基本是宣帝的博士制度。《后汉书·儒林传》:“光武中兴……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有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汉官仪》、《续汉书·百官志》本注与上文完全一致。这对宣帝经家博士稍有损益:恢复了元帝所立的京氏《易》;《礼》由一化二,置大、小戴;《春秋》中废去谷梁,公羊由一化二,置严、颜二氏。光武所建立的五经十四博士制,一直延续下来,除建武四年曾一度增置过为时甚短的《左氏》博士外,终汉末再未改变。四、博士的设置分歧上述两汉设置诸经家博士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有迹可寻,脉络比较清楚。但是,以往史家对各个时期诸经家博士的设置也不是没有分歧的。问题集中于《礼》博士的设置上,所以,这里专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第一,“高堂生”为博士《汉书·儒林传赞》云:“武帝立五经博士……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田)、《春秋》公羊而已……。”按后仓乃昭、宣时博士,后氏《礼》的形成不会早于昭帝,那末,武帝时期《礼》博士及其学派情况又如何呢?前列高堂生为武帝时博士,是有充分证据的。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汉初立高堂生《礼》博士。”其后贾公彦《仪礼疏》卷一《士冠礼》第一:“《汉书》云鲁人高堂生为汉博士,传《仪礼》十七篇。”陆、贾皆谓高堂生是汉博士。陆说不知何所本,贾说引自《汉书》,今本无。这说明唐初的《汉书》传本还有高堂生为博士事。《史记·儒林列传》云:“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今”字说明司马氏写作《史记》时高堂生其人尚在世。可断定高堂生是武帝时期的《礼》博士。钱玄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云:“高堂(生)与田(何)不可考,似乎是生于周末。”他为了强调今文经的可靠,把高堂生的在世年代大大提前了,但是并未提出证据。武帝时期,《书》、《易》、《礼》、《春秋》四经大体都形成了影响较大的一派。《书》之欧阳学,形成于欧阳高作《尚书章句》,是当时《书》家影响最大的一派。《易》之田氏学,起于田何,何传丁宽,宽“作《易说》三万言”,又传田王孙,后田王孙的三位弟子均成专门名家,所以丁宽、田王孙传的田氏《易》是当时《易》家影响最大的一派;而杨何一派远远不如。王国维正误是有道理的。《春秋》一经,《公羊》与《谷梁》不相上下,通过董仲舒与大江公的论争,又经公孙弘努力,《公羊》终于战胜《谷梁》,成为当时《春秋》家影响最大的一派。至于《礼》经,情况稍有不同,高堂生虽为传《礼》之祖,但《礼》在他手中并未形成什么完整的东西,直到后仓“说《礼》数万言,号曰《后氏曲台记》”,才成为体系完整的一家之言。即后氏《礼》,其影响大大超过了武帝时的高堂生,所以班固以宣帝增立博士为界,未举高堂而举后氏。是否存在“礼”博士的问题《汉书·儒林传赞》云:“至孝宣世,复立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施、孟、梁丘《易》,《谷梁春秋》。”《艺文志》叙述五经十五家“列于学官”,其中包括大、小戴,庆氏三家《礼》。以往学者认为,“列于学官”就是设置博士。这样,《礼》博士的设置与《宣帝纪》、《楚元王传》、《百官表》所载是矛盾的。赞语所说宣帝增置大、小戴《礼》博士是否正确,可从当时治《礼》的博士着手分析。治《礼》博士,昭宣时有后仓。仓授戴德、戴圣、庆普,三人分别创大、小戴、庆氏学。后仓以后的西汉治《礼》博士,仅见戴圣与治大戴《礼》的徐良。戴圣是再任博士者,首次任职宣帝,“以博士论石渠”,再次任职成帝,中隔三十余年。他任职宣帝时,当很年轻,不会成为专门名家;即使已成专门名家,他所任职的博士也不是小戴《礼》博士,因为讨论增置博士的石渠会前夕,他已经任职博士了,“以博士论石渠”显然是以后氏《礼》博士论石渠,只有“论”结束以后,才有所谓增否《礼》博士的问题。至于徐良,是戴德弟子,于戴圣次一辈,他任职博士较晚,不会早于元帝。这就是说,赞语所云宣帝增置二家《礼》博士,苦于缺少人证。另外,从《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四年的诏书中,还可以看出宣帝根本没有增置《礼》博士。诏书云:“孝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诏书虽没详述宣帝所增置的博士,但未言宣帝时增置二戴,明言建武时才增置二戴。这些,足以说明赞语不是事实。班固身为兰台令史,可以直接依据档案资料撰史,刘歆语是全文抄录其移让太常博士书,《百官表》抄自职官档案,《纪》则很可能来自史官的实录,这些都掺不得撰者意见,三者均不言宣帝增置《礼》博士,可见档案中没有其事;而赞语则属撰者的总结,总结不同正文,略有疏忽,是可能的。《艺文志》所说经学十五家“列于学官”是指列于太学,太学作为“学官(馆)”与官学一致;博士在太学中掌经学教授,博士作为“学官”也与官学一致,但官学并不等于博士。所以《艺文志》经家“列于学官”只应从“官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并不是说都立了博士。试以《礼》、《公羊春秋》、《论语》为例:《礼》的情况是设后氏《礼》博士一人,而官学却有三家,因为大、小戴、庆氏三家说均出于后氏,所以三家学说都是官学。《公羊春秋》的情况是设《公羊》博士一人,官学有二,因为严、颜二说均出于《公羊》,所以两家都是官学。再看《论语》,《唐书·薛放传》云:“汉朝《论语》首列学官。”这不是指文帝置《论语》博士,因为文帝置《论语》博士时,博士还不是学官,一旦博士成为学官后,汉代从未再置《论语》博士。《论语》虽未置博士,但却列于学官,列于学官,就成了官学。由此看来,经家置博士者必列学官,列于学官者不一定均置博士,这应是汉制。不少人主张西汉置十四博士。例如周予同注皮锡瑞《经学历史》云:“西汉今文十四博士,为:《诗》齐、鲁、韩三家,《书》欧阳、大夏侯、小夏侯三家,《礼》大戴、小戴二家,《易》施、孟、梁丘、京四家,《公羊春秋》严、颜二家。”可能由以他经具有不同的职业,但未置同经博士光武所建十四博士中,《礼》博士似乎还有问题。诸史均言《礼》置大、小戴而不言庆氏,可是东汉博士中治大、小戴《礼》者不见其人,治庆氏《礼》者却有三位:光武时有曹充,明帝时有董均,章帝时有曹褒,都在东汉初期。所以王国维云:“疑当时《礼》有庆、大、小戴三氏,故班氏《艺文志》谓《礼》三家皆立于学官,盖误以后汉之制本于前汉也。后庆氏学微,博士亦中废,至后汉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锈钢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模板范文)
- 2025年中国碳钢法兰闸阀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双咀记号笔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智能制造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 班主任课堂管理提升计划
-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云亭中学2024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海南海口市琼山区国兴中学2025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无锡市宜城环科园教联盟2025届数学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洛阳市2025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鼓楼区五校联考2024年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2025年中考英语模拟试卷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3年3月26日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小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卡及口算天天练
- 2025新高考数学核心母题400道(教师版)
-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置
- 高端SPA会所的内外环境设计艺术与实践
- 广告牌的施工方案
- 《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 《湍流中大尺度结构对小尺度结构的影响》
- DB33T 1180-2019 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规程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南门小学-2024-2025年第一学期办公室工作总结(层峰辟新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