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研究生体质学说_第1页
中医经典研究生体质学说_第2页
中医经典研究生体质学说_第3页
中医经典研究生体质学说_第4页
中医经典研究生体质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典型精选论“体质学说”第1页教学内容1.概说2.影响人体质原因3.体质与发病4.体质与辨证5.体质与治疗6.近代研究进展7.小结第2页教学要求:1.掌握体质学说含义2.熟悉体质学说近代研究进展3.理解人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关系第3页一.概述体质学说是医学科学中一种主要研究课题。二千数年来医学家们始终在探讨着体质奥秘,在世界医学史上从公元前古希腊医希波克拉底体质学说开始到1935年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学说为止。有关体质论述已有30余种。第4页(一)体质含义体质是常态下机体自我控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人来说,体质包括身体和心理素质两方面。第5页(二)研究目标和意义伴伴随科学进步,生命科学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普遍重视一门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于八十年代初,颇具卓识地提出:“人类很有必要对人体本身进行深一步研究,建立起人体科学体系,将诸如中医理论、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列入这个体系之中,方便使这一研究工作,遂步向更系统方向发展”。中医体质学说,即是这一人体科学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深化对人体本身结识,不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质量,并且能够提升人口质量,遂步提升人口智力、体力,减少各类疾病发生。第6页二.影响人体质原因(一)先天原因:先天原因又谓“禀赋”。俗语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说明物种遗传谚语。当代医学对核酸研究发展,形成了分子遗传学这门新兴科学。当代分子遗传发觉,父母通过生殖细胞把带有遗传信息DNA传给儿女,有了一定构造DNA,便产生了一定构造蛋白质,由一定构造蛋白质便带来一定形态构造第7页

和生理特性。可见生物遗传特性是能够肯定。《灵枢·寿夭则柔》篇说:“人之生也,有则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遗传原因决定了禀赋主要内容。中医学以为某些疾病发生与个体禀赋或遗传密切有关。《素问·奇病论》篇对先天性癫痫发病论述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它说:“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诸病源候论·漆疮候》对漆过敏作了论述:“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第8页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又说:“人无问男女大小,有禀不耐漆者,见漆及新漆器,便著漆毒。”《理虚元鉴》以为形成虚劳原因,是每由父母体弱年衰,精血不旺,根蒂首先有亏,气质怯弱,故生后多病。《类经》提出:“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受于父母者是也。”揭示了体质遗传性。可见,先天原因对体质和发病影响是值得重视。第9页(二)后天原因1.年纪原因:人体构造,机能与代谢伴随年齿龄而变化,因此体质亦伴随年纪而变异。故不一样年纪人体质生理特点是不一样样。《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一样气……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灵枢·天年》说:第10页“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足,肌肉结实,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第11页神气皆去,形骸独具而终矣。”说明人体气血及内脏盛衰与年纪有关,从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死亡过程中,五脏精气由盛至衰,影响人体生理活动,决定人体质。第12页2.饮食原因:饮食对体质影响是比较显著。营养成份变化可造成体质变化。饮食偏嗜引发体质变化而致病。3.情志: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原因。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不一样反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中有长期精神刺激或突然遭受到剧烈精神创伤,超出人体所能调整范围,可引发机体阴阳失调,而影响体质,造成疾病发生。第13页4.外环境: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因此各个地域外环境就有差异,从而形成不一样体质。如徐大椿在其《医学源流论》中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处不一样。西北之人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说明生活在不一样地理环境条件下,受着不一样水土、气候等生活条件影响,形成了不一样体质。第14页5.疾病:疾病能够影响人体质是常见,大病久病后来,常使体质变弱。明代绮石在《理虚元鉴》中对虚劳病因论述中指出痘疹及病后伤阴或伤阳致使体质变化而深入形成虚劳。他说:“因痘疹及病后者,痘乃先天阳毒;疹乃先天阴毒。故痘宜益气补中,则阳毒之发也净,而终生少脾病;疹宜清散养荣,则阴毒之发也彻,而终生少肺病。苟致失宜,多贻后患。故凡后此脾胃弱,腹痛气短,神瘁精亏,色白足痿,不耐劳动,不禁风寒,种种气弱阳虚之症,皆由痘失于补也;凡肺风哮喘,音哑声嘶第15页乃至伤风咳嗽等类,种种阴亏血枯之症,皆由疹失于清也。至于病后之气尚亏,更或不自重命,以劳动伤其气,以纵欲竭其精,顷间五脏齐损,恒致不救,尤宜慎之!”6.其他:坚持合理身体锻炼可促进气血流畅,脏腑经络机能旺盛,从而使体质由弱变强,如古代医家创建了多种健身气功,以期保持健康。药品治疗作用是以体质为基础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协调平衡。第16页三.体质与发病1.体质决定发病是否:中医学以为体质强健是否是发病条件。2.体质决定发病类型:详细体质又决定着容易感受何种外邪,感邪后又将发生什么类型和性质病。3.体质决定疾病传变情况:在外感热病中,病邪传变也经常受体质所左右。第17页四.体质与辨证体质与临床辨证关系很大。第18页五.体质与治疗1.中医临床治疗疾病,常把患者体质情况作为立法处方根据。2.体质与治疗关系,还体目前“治病求本”方面。所谓“本”,有多种含义,其中也包括了体质原因。3.历代医家对体质与用药宜忌亦有论述。第19页六.近代研究进展近代对体质研究,除继承、挖掘整顿古代医家著作外,有人对体质进行了试验研究,有人根据中医理论与临床特性对体质进行了分类设计。第20页(一)对中医古文献中体质学说整顿研究:1.对《内经》体质学说整顿研究:1)《内经》体质分类:A.阴阳五行分类(二十五人及五态人)a.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之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时令变化适应能力等特性,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一样体质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阳经左右上下,第21页气血多少之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型再推演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并在分型基础上,论述了不一样类型体质在生理、病理上特异性。如木性之人,象东方地域人民。其体型特性:肤色为苍色;体形为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灵活);禀性是有才能劳心,少力(体力不强)、多忧、劳于事(勤快);时令适应能力是能耐春夏,不能耐秋冬(感受秋冬寒冷之气侵袭,就容易生病)。这一类型在称为上角人,属于足厥阴肝经,其态度佗佗然(即雍容自得)。第22页意义:阴阳二十五人体质分类,有助于疾病辨证。由于从这个分类中,可见人生理活动,病理现象,甚至心理活动,神经类型,对自然界耐受力和发病规律,都有一定内在联系,故视之外,可知其内。第23页《》b阴阳五态人:《灵枢•通天》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并记述了每一类型人气质、性格、心理形态等。同步也记述了对每一类型人治疗标准。以为“凡五人者,其态不一样,其筋骨气血各不等。”故“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如对“太阴之人”指出“不之疾泻,不能移之”(这种体质发生病变,应当急泻其阴,才能转移其病气。)这种因人制宜辨治思想是值得借鉴。第24页B.体型肥瘦及年纪壮幼分类:《灵枢•逆顺肥瘦》把人分为肥壮人、瘦人、肥瘦适中、壮士、婴儿五种,论述了这五种不一样体质和不一样刺法针刺标准。第25页

C.形志苦乐分类:《素问•血气形志篇》按形志苦乐把人分为五种类型。所谓“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慌,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本篇主要是指出形志苦乐不一样与发病关系,并详细提出了不一样治疗标准。这种分类法是从整体出发,以为形和神是一种不可分割统一体。形与神统一协调,人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身体健康无病。破坏了二者统一协调关系,就会发生多种病变。第26页D.性格则柔,勇怯分类:《灵枢•论勇》对勇与怯两种体质类型精神面貌,外部特性与内在脏腑功能关系等,进行了论述。勇士外部特性为: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与内在脏腑功能关系是: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性格怯弱外部特性为: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短而小。其与内脏功能关系是: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可见体质与内脏功能以及人格心理特性关系密切。第27页2)《内经》体质分类理论基础:有以为是整体观、阴阳五行及脏象学说。有以为是人对自然适应性、阴阳运动形成特殊性、气血活动个性及五脏功能系统差异性。3)《内经》中体质与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关系:有人以为在病因病理上,《内经》强调“因体而受邪、因形而生病、因质而从化”,在诊断上,有“视五态、分四方、明形志、察少壮、度肥瘦、别贵贱”等方面。在治疗上,则强调“因体而异治”。第28页4)《内经》体质分类办法特点及其局限:《内经》体质分类是在对体质、性格差异实际观测中总结出来。认可体质物质性。以为体质是可变。《内经》体质分类反应了“形神合一”;思想。不过,《内经》体质分类也有一定历史局限,如其分类带有很大直觉性,对体质描述较笼统、艰涩等。第29页2.对《伤寒论》体质学说整顿研究:1)体质与疾病发生、性质、演变、治疗关系:A.发病:在病因作用下,发病是否及发病方式(如合病、直中等)皆取决于体质。B.病性:“阳人”体质偏实热,受邪后邪从阳化,其病多在三阳;“阴人”体质偏虚实,病后邪从阴化,其病多在三阴,故六经证型可以为是不一样体质对同种病邪不一样反应类型。第30页C.病传:《伤寒论》所反应自然传变及误治传变都是在体质基础上出现疾病运动趋向。体质对伤寒病发展自然趋势有加剧性影响及阻断性影响两种。D.治疗:病在三阳,邪正俱盛,多以祛邪为;病在三阴,邪正俱衰,多以扶正为主。详细到六经病证,每个方证如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都代表了不一样体质类型。因此,《伤寒论》方剂主要是纠正体质。第31页2)伤寒六经人假设提出:为了从体质角度研究《伤寒论》证治规律,有人提出了“伤寒六经人”假设。以为:“六经”是在脏腑学说基础上,从外感疾病角度对人体功能活动进行另一层次概括,是六个互相联系功能单元。“六经人”则是根据六经所概括脏腑功能在常态下偏盛、偏衰以及由此造成整体阴阳之气多少来划分,而“六经病”则属病态。另外,还根据《伤寒论》提供材料,对六经人体质情况及其在发病、传变和治疗上规律进行了系统整顿。第32页3.对《临证指南医案》中体质学说整顿研究:有人把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体质指征归纳起来,大体整顿成六个主要类型:木火质、湿热质、肝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脾弱质。这六个类型,并无截然界限,而是互相渗入,存在许多中间类型。第33页4.对小儿体质特点“纯阳”与“稚阴稚阳”论源流探讨:一般以为“稚阴稚阳”观点能比较全面地解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既能体现出小儿不停生长发育之特点,又能表白小儿各方面发育尚未成熟幼稚状态特点。“纯阳”名词,其初本为道家术语,后来引用到医学方面,既不能完满地说明小儿体质特点,也不也许恰本地指导临床实践。它所指出“初生”和“生机旺盛”意义及其对热性病指导作用,能够归并到“稚阴稚阳”观点中去,这样使人们对小儿体质有一种明晰完整概念,从而避免以往畏用热药偏差。第34页(二)中医体质分型临床研究:匡调元将体质分为六类:正常质、艰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质。并对各体质类型用药宜忌进行了分析论述。王琦、盛增秀则将体质分为七种: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对各体质类型均从体形、头面、肤色、目、鼻、口咽、肢体、舌、脉、性格、饮食、二便、成因、病理特点、用药忌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庞万敏将眼病体质总结为七类:正常质、实热质、气滞血瘀质、痰湿质、虚寒质、气血两虚质、阴虚质,以为临床应以眼病局部辨证与辨体质相结合。第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