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宽恕_第1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宽恕_第2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宽恕_第3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宽恕_第4页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宽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宽恕

2001年4月,塞格里曼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指南》,并正式宣布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提倡的是二维评价模式。在延用传统消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关注负性情绪体验,试图从病态的心理中找出原因并加以诊断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激发人们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人们高质量幸福的生活。幸福感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导部分,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致力于研究宽恕、感恩、满意、希望、乐观、心流等积极力量来指导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宽恕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讨论,但是在国内还处于初步阶段。近年来由于人际冲突而产生的报复心理甚至恶性暴力事件增多,而宽恕的研究正是让人们去积极、乐观、正确地对待人与人交往产生的问题,宽容饶恕他人,从而幸福、积极、健康的生活。一、宽容的发展1.中国的“宽恕”在西方,最早阐释宽恕的文献可追溯到希伯来圣经和新约。希伯来圣经中的宽恕包含nasa、calacb和kapbar,意为神的宽恕,指上帝对罪人的罪恶的监视、保密、净化或消除。新约中的宽恕来源于希腊文apbiemi、apoluo、cbarizomai和agap,意为上帝消除、放弃、赦免对罪人的惩罚,同时恢复罪人同自己的和谐关系及满足自己对罪人的无条件的爱。在中国,宽恕最早起源于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思想,把“忠”与“恕”相联系,“忠”即尽心尽力地对待别人;“恕”即推己及人,把他人当作自己一样来对待。“宽恕”与“忠恕”同义,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宽恕指宽容饶恕,而其中宽容指宽容人、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惩罚或责备。故“宽恕”与“宽容”是有一定区别的。宽恕主要针对的是个体的行为,是心理上的赦免;而宽容则侧重个体的思想观念,是态度上的容忍。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方,“宽恕”和宗教密切相关,崇尚一种无条件的爱;在东方“宽恕”主要侧重美德、品质方面,意义为理解和包容。2.对宽恕的研究McCullough等人把宽恕研究的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约从1932年到1980年),包括了宽恕的理论文章和少量相关经验研究;第二个阶段(从1980年到现在),出现了更多有关宽恕的深入和系统的研究。道德心理学研究对宽恕走进心理学界有着很大的贡献。Enright、Mabuk等人的研究都指出宽恕是道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20世纪后期,宽恕的研究逐渐增多,开始深入而系统。在道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等相关领域都明确提出了对宽恕现象的研究。西方心理学家对宽恕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还成立了以恩里特为首的人类发展研究小组专门对宽恕的道德发展进行了研究。3.对宽恕的研究我国学者岑国帧最早对宽恕进行了研究,对宽恕的内涵及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使得宽恕第一次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宽恕真正成为研究者的焦点,是2002年傅宏对宽恕的研究,他提出宽恕必将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宽恕的研究主要分实证和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较多,直到2001年倪伟探讨了我国中学生宽恕风格发展的特点及其与道德判断能力的关系,才填补了实证研究的空白。近几年来,宽恕的研究逐渐增多,但还处于初步阶段。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学者侧重于宽恕的影响因素及其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如:李湘晖(2008)探讨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表明大学生宽恕与心理症状呈负相关。单家银(2008)着重探讨自我宽恕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且指出了自我宽恕的研究不足。董碧柳(2009)和张素娴(2010)对初中生宽恕的特点及其干预研究进行了探讨。陈翠(2010)的研究表明宽恕干预措施可以缓解大学生的愤怒水平。此外杨桂菊(2006)年提出了宽恕心理在职业倦怠中的运用,探讨了如何利用宽恕心理,缓解医务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从而降低职业倦怠的发生。二、宽恕的长期特性,是一种复杂的、反复的过程心理学文献一般将宽恕定义为: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指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虽然宽恕的概念很多,直到今天有关宽恕的界定仍然存在争议和讨论,但是学术界大多数认为Enright和McCullough等人提出的宽恕定义具有可操作性也较为全面综合,是目前运用最广的定义。三、宽容的模型宽恕的心理学模型可以分为类型模型、发展模型以及任务一阶段模型三类。1.宽容模型Trainer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存在三种类型的宽恕:角色期待宽恕、利己的宽恕和内部的宽恕。2.宽容的发展模式RobertD.Enright等人(1989)提出了宽恕发展六个阶段模式。具体见表2。3.宽恕的基本过程模型这是一个被广泛接纳的包括一系列按时间序列编排的阶段性过程一任务心理模型。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心理学家(Martin,1953;Loewen,1970;Augsberser,1981;Donnelly,1982;Thompson,1983;Smedes,1984;Pettitt,1987;Pattison,1989;Benson,1992;Rosenak&Harnden,1992)都依次提出了各种宽恕过程类型。这些类型基本上在描述宽恕者与冒犯者在宽恕以及相应的人际过程中双方的心理动力过程。按照McCollough和Worthington的归纳,在大多数模型中,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认识冒犯行为;决定选择宽恕而不是其他反应;以及在与宽恕有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具体操作。四、宽容的研究方法纵观国内外关于宽恕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叙事法以及实验法。1.大学生宽恕的测量用问卷法来研究宽恕,主要是解决怎样测量宽恕的问题。是目前运用最广的测量宽恕的研究方法。宽恕的测量工具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量表,主要有三类:从评定方法维度上看,宽恕的测量可分为自陈报告测量、同伴报告测量、旁观者报告测量、以及对受害者行为的测量;从方向维度上看,宽恕的测量主要可分为受害者给予宽恕及侵犯者寻求宽恕的测量;从内容维度上看,宽恕的测量可分为具体侵犯的测量、宽恕自己与宽恕他人的测量、宽恕倾向的测量。我国学者对宽恕的研究,常用的量表主要有六类:第一类是由Brown编制的宽恕倾向量表,徐晓娟在2009年用于研究大学生宽恕行为。第二类是由Hearland编制的Hearland宽恕量表,在国内运用较多,黄华金(2009)、王金霞(2006)用于研究大学生宽恕心理现状。第三类是由美国田纳西大学的JoyR.Drinnon博士提供的宽恕行为量表(AFS),张红静(2010)用于大学生宽恕动机。第四类是由傅宏教授2004年修订的中国—Mullet宽恕问卷,李湘晖(2007)用于研究大学生宽恕心理。第五类是陆丽青修订的,Rye&Marks等人编制的宽恕倾向量表和情景宽恕量表。陆丽青(2006)、袁小帆(2010)用于研究大学生宽恕心理。第六类是Wade宽恕量表。该量表测量的宽恕是一个多维概念,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分为九个分量表。2.故事叙述及其内容分析叙事法又称自我报告法。叙事法就是让被试叙述某些与侵犯有关的事件,要求被试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方面在故事中详细描述出来,然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内容分析。3.宽恕干预的研究宽恕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认知函数的研究和宽恕干预的研究。宽恕认知函数的研究主要为了探究人们在宽恕时如何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宽恕干预的研究主要为了考察通过宽恕干预提高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实验前要求被试存在某方面的宽恕问题,将被试分成控制组与干预组。对干预组进行干预后比较两组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有些研究中,在干预组完成干预后,控制组也接受干预治疗。五、影响因素宽恕的影响因素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宽恕的发生主要受到来自冒犯者、冒犯事件和受害者三个方面的影响。1.受害者会向受害者道歉,且希望得到缓解冒犯者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害者的宽恕水平。如果冒犯者对自己的冒犯行为心存内疚,及时真诚地向受害者道歉并希望得到受害者的谅解,则容易得到宽恕,反之,将会导致报复行为的发生。傅宏认为在所有可以影响受害者做出宽恕决定的因素中,诚恳道歉和悔过是冒犯行为发生之后,唯一可以由冒犯者自主控制的重要因素。2.到的事件的严重性冒犯事件是指引起冒犯行为的外部原因,侵犯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受害者所感受到的事件的严重性对作业宽恕的选择有深刻的影响。如果冒犯事件使得受害者遭受了精神上的创伤、经济上的损失、躯体上的伤害,并且受害者觉得这种冒犯是故意的,那么受害者做出宽恕行为的机会是很小的;反之则容易做出宽恕行为。3.人格维度对宽恕的影响受害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归因、移情、沉思、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害者做出宽恕的选择。(1)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是影响宽恕的因素之一。宽恕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在人口学变量中,年龄和宽恕之间是一种正向的相关(Girard;Mullet1997),一般来说,老年人一般比年轻人更容易宽恕冒犯者。(2)人格特征Borse(2005)等人指出和人口学变量、共情、宗教性、社会愿望相比,人格维度对宽恕更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它不因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的变化而变化,是影响宽恕的一个稳定性因素。徐晓娟(2009的研究表明宽恕与人格相关性,尤为表现在情绪方面。大学生的宽恕水平与艾森克量表三方面因子分的相关显著,与情绪的相关系数高。(3)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处于应激环境或遭受应激事件时,为平衡自身精神状态所做出的认知或行为上的努力。(4)归因归因是指人们在寻找自己荣辱得失、成功失败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宽恕侵犯者的人评价侵犯事件的严重性程度更低,评价侵犯者是可容忍的。(5)移情移情就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同感性体验。(6)沉思对于消极人际事件和对自己负性情感状态的反复沉思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7)文化背景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宽恕的产生。宽恕自己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被认为是必要的,而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则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东方文化更注重对他人的宽恕。(8)宗教信仰很多研究表明宽恕与宗教意识有关,宗教意识强的个体容易宽恕他人,但不容易宽恕自己,他们认为宽恕他人是自己的责任,宽恕自己则会受到惩罚。六、总结与展望近几年,我国宽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1.关于宽恕的研究方法宽恕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叙事法、实验法和问卷法。而大多数学者研究都停留在问卷法中。用叙事法和实验法研究宽恕的文献却很少有。这是今后研究者需努力的方向。2.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对宽恕群体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学生中,而且几乎都是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当然也有少量涉及初中以及高中群体。而对研究生、教师、公务员、企业员工、医护人员等群体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我国学者应该努力研究其他群体,从而明确其宽恕特征。3.关于“中国群体量表”的研究研究的宽恕量表基本上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些量表还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这些量表是否符合中国群体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究。我国学者应编制一套本土的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