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解析】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杏花岭期中)小江同学将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相应药品来检验。就“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或猜想B.进行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属于假设或猜想,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2.(2023九上·乐陵期中)小江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可用澄清石灰水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B.交流评价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建议用澄清石灰水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区别开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分析。
3.(2023八上·河口期中)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
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
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石蜡燃烧,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进行分析。
4.(2023九上·安居期中)一元硬币的外观:①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含有铁。有同学就提出:③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吸一下。实验发现:④一元硬币被磁铁吸起来了。就这一探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为观察B.②为结论
C.③为设计实验D.④为实验现象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A、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为观察,说法不符合题意;
B、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假设,说法符合题意;
C、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说法不符合题意;
D、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现象,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
5.(2023九上·保亭期中)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蜡烛熔化过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使蜡烛能重新燃烧,不符合题意;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热,并产生黑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实验现象是闻到的、摸到的和看到的,据此分析
6.(2023八上·新泰期中)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完成的几个问题: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进行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②⑤C.①③②④⑤D.①②④③⑤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是提出问题,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为获得结论,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是猜想与假设,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是收集证据,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是反思与评价;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进行分析。
7.(2023九上·渝中月考)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符合题意。
C、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燃烧不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蜡烛是在空气中燃烧,蜡烛熄灭后瓶中剩余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还有氮气、稀有气体、部分氧气等,蜡烛燃烧并没有将装置中的氧气消耗尽。
8.(2023九上·马龙月考)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
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A、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农业研究的内容不属化学研究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的方向是地理或物理研究的内容不是化学研究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石油生产人造纤维,发生了化学变化是化学的研究内容,故C符合题意;
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这是计算机行业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用途和制法、组成和构成分析。
二、填空题
9.(2023九上·恩施期中)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用品:蜡烛、盛水的容器、玻璃杯、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先将蜡烛固定在盛水容器底部或小蜡烛漂浮在水面,然后把水(石灰水)面上的玻璃被划出五等份,点燃蜡烛后罩上玻璃杯观察.它的实验现象:.
【答案】蜡烛燃烧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石灰水会进入玻璃杯约1/5处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被石灰水吸收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所以点燃蜡烛后罩上玻璃杯观察.它的实验现象:蜡烛燃烧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石灰水会进入玻璃杯约1/5处。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2023九上·丰台期中)用下图所示实验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1)实验1中,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
(2)实验2中,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的现象是。
(3)实验3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答案】(1)外焰温度最高
(2)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3)CO2(或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温度越高,木条炭化越快,实验1中,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温度最高;(2)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的现象是: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故填: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CO2(或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2)根据水蒸气遇冷液化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1.(2023九上·青白江期中)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所涉及物理性质有。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和。
(3)对蜡烛燃烧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温度高(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答案】(1)质软和密度比水小
(2)水雾;浑浊;水;二氧化碳
(3)外焰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蜡烛质软;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2)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3)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外焰温度最高。
【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分析
(2)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蜡烛燃烧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三、实验探究题
12.(2023八上·乳山期中)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
(1)一组的同学经过探究发现他们小组的蜡烛是:①白色圆柱形固体②有轻微的气味③质地较软④密度比水小⑤有可燃性⑥受热易熔化⑦燃烧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上述描述中属于蜡烛的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
(2)二组同学将一根木条放到蜡烛火焰中,2秒后取出,发现从焰心到外焰木条碳化程度逐渐增大,这说明。
(3)三组同学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有水生成
2有二氧化碳生成
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能转化为能和能。小敏发现蜡烛燃烧时还流烛泪,蜡烛“流泪”属于变化。
(4)四组同学在熄灭蜡烛后,发现有一股白烟产生,立即用火柴去点燃,结果看到白烟燃烧并沿着烛芯将蜡烛引燃。
(提出问题)这股白烟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①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②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③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石蜡小颗粒。
经过讨论后,排除了①②两种猜想,他们的依据是。
(5)(反思)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了,你认为他应该
【答案】(1)①②③④⑥
(2)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倒扣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光;热;物理
(4)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
(5)对黑色物质继续探究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所以属于蜡烛物理性质的是:①②③④⑥;
(2)二组同学将一根木条放到蜡烛火焰中,2秒后取出,发现从焰心到外焰木条碳化程度逐渐增大,这说明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点燃蜡烛,在火焰上方倒扣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有水生成;
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由二氧化碳生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蜡烛“流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4)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所以同时证明了假设①②是错误的;
(5)【反思】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了,你认为他应该对黑色物质继续探究。
【分析】(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2)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4)根据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进行分析。
(5)需要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
13.(2023九上·西吉期中)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选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填子母)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处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了。
【答案】(1)小
(2)a;外焰
(3)二氧化碳和水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于火焰最外层(也就是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处温度最高。(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有不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石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分析】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及结论进行分析
14.(2023九上·汉川期中)活动探究三:蜡烛燃烧的探究
甲乙两小组按下图所示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
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附着有黑色固体
(提出问题)同学们查阅教材实验,得知无色液滴是水(H2O),但黑色固体是什么呢?
(1)(猜想)小芳同学猜想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碳,小勇同学猜想是二氧化碳,你认为哪位同学猜想合理,理由是。
(2)(实验验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甲、乙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甲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燃烧,不剧烈,发出光,b中溶液变浑浊。
乙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
(3)(分析与结论)
①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两步操作的顺序应是
A.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移走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先移走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②b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
(4)(反思)
①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蜡烛+氧气(足量)→二氧化碳+水;蜡烛+氧气(少量)→一氧化碳+水;……
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
②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中一定含有(填字母序号)。
A.碳、氢和氧三种元素B.碳和氧两种元素C.碳和氢两种元素
【答案】(1)小芳;碳为黑色固体,而二氧化碳却是无色气体
(2)红;氧气
(3)B;二氧化碳
(4)烧杯位置降低使氧气的量减少,氧气的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石蜡和氧气反应就会生成碳;C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蜡烛中必然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其中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是一种无色液体。
(1)【猜想】因为二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黑色的物质不可能是二氧化碳,故小芳的说法合理;
(2)【实验验证】黑炭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分析与结论】①实验结束时先撤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否则水会倒吸,使得试管破裂。
故答案为:B;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4)【反思】①烧杯位置越低,黑色固体越多,故乙组中出现黑色物质是由于烧杯位置较低;
②甲乙实验证明了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故蜡烛中肯定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也可能来自蜡烛,
故答案为:C。
【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物理性质,进行分析。
(2)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进行分析。
(3)①实验结束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压强会降低,水会倒吸,进行分析。
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自动生成1/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杏花岭期中)小江同学将鸡蛋壳放入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相应药品来检验。就“可能是产生了二氧化碳”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或猜想B.进行实验C.收集证据D.得出结论
2.(2023九上·乐陵期中)小江同学在化学实验课上建议,可用澄清石灰水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区别开来,这个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假设B.交流评价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
3.(2023八上·河口期中)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
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
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
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4.(2023九上·安居期中)一元硬币的外观:①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含有铁。有同学就提出:③我们可以用磁铁来吸一下。实验发现:④一元硬币被磁铁吸起来了。就这一探究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为观察B.②为结论
C.③为设计实验D.④为实验现象
5.(2023九上·保亭期中)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6.(2023八上·新泰期中)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完成的几个问题: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进行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②⑤C.①③②④⑤D.①②④③⑤
7.(2023九上·渝中月考)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8.(2023九上·马龙月考)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培育新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
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二、填空题
9.(2023九上·恩施期中)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用品:蜡烛、盛水的容器、玻璃杯、澄清石灰水.实验步骤:先将蜡烛固定在盛水容器底部或小蜡烛漂浮在水面,然后把水(石灰水)面上的玻璃被划出五等份,点燃蜡烛后罩上玻璃杯观察.它的实验现象:.
10.(2023九上·丰台期中)用下图所示实验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
(1)实验1中,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
(2)实验2中,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的现象是。
(3)实验3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11.(2023九上·青白江期中)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所涉及物理性质有。
(2)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结论:石蜡燃烧生成了和。
(3)对蜡烛燃烧火焰进行了以下探究: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温度高(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三、实验探究题
12.(2023八上·乳山期中)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过程:
(1)一组的同学经过探究发现他们小组的蜡烛是:①白色圆柱形固体②有轻微的气味③质地较软④密度比水小⑤有可燃性⑥受热易熔化⑦燃烧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上述描述中属于蜡烛的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
(2)二组同学将一根木条放到蜡烛火焰中,2秒后取出,发现从焰心到外焰木条碳化程度逐渐增大,这说明。
(3)三组同学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有水生成
2有二氧化碳生成
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在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能转化为能和能。小敏发现蜡烛燃烧时还流烛泪,蜡烛“流泪”属于变化。
(4)四组同学在熄灭蜡烛后,发现有一股白烟产生,立即用火柴去点燃,结果看到白烟燃烧并沿着烛芯将蜡烛引燃。
(提出问题)这股白烟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①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水蒸气。
②白烟是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③白烟是石蜡蒸汽凝结成的固体石蜡小颗粒。
经过讨论后,排除了①②两种猜想,他们的依据是。
(5)(反思)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了,你认为他应该
13.(2023九上·西吉期中)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小刀切下一小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选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填子母)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选填“外焰”“内焰”或“焰心”)处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了。
14.(2023九上·汉川期中)活动探究三:蜡烛燃烧的探究
甲乙两小组按下图所示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
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附着有黑色固体
(提出问题)同学们查阅教材实验,得知无色液滴是水(H2O),但黑色固体是什么呢?
(1)(猜想)小芳同学猜想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碳,小勇同学猜想是二氧化碳,你认为哪位同学猜想合理,理由是。
(2)(实验验证)利用下图所示装置,甲、乙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甲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燃烧,不剧烈,发出光,b中溶液变浑浊。
乙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
(3)(分析与结论)
①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两步操作的顺序应是
A.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移走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先移走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②b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
(4)(反思)
①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蜡烛+氧气(足量)→二氧化碳+水;蜡烛+氧气(少量)→一氧化碳+水;……
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
②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中一定含有(填字母序号)。
A.碳、氢和氧三种元素B.碳和氧两种元素C.碳和氢两种元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可能的解释,还没有经过实验验证,属于假设或猜想,
故答案为:A。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
2.【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建议用澄清石灰水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区别开来,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故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石蜡燃烧,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进行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A、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为观察,说法不符合题意;
B、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假设,说法符合题意;
C、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说法不符合题意;
D、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现象,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
5.【答案】D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蜡烛熔化过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使蜡烛能重新燃烧,不符合题意;
D、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热,并产生黑烟,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实验现象是闻到的、摸到的和看到的,据此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是提出问题,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为获得结论,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是猜想与假设,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是收集证据,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是反思与评价;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B、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故符合题意。
C、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不只有氧气,故不符合题意;
D、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燃烧不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蜡烛是在空气中燃烧,蜡烛熄灭后瓶中剩余的气体不只有二氧化碳,还有氮气、稀有气体、部分氧气等,蜡烛燃烧并没有将装置中的氧气消耗尽。
8.【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
【解析】【解答】A、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是农业研究的内容不属化学研究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的方向是地理或物理研究的内容不是化学研究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
C、利用石油生产人造纤维,发生了化学变化是化学的研究内容,故C符合题意;
D、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这是计算机行业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用途和制法、组成和构成分析。
9.【答案】蜡烛燃烧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石灰水会进入玻璃杯约1/5处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被石灰水吸收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所以点燃蜡烛后罩上玻璃杯观察.它的实验现象:蜡烛燃烧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段时间后石灰水会进入玻璃杯约1/5处。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答案】(1)外焰温度最高
(2)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
(3)CO2(或二氧化碳)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温度越高,木条炭化越快,实验1中,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与外焰接触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温度最高;(2)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能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的现象是: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故填:烧杯内壁上出现水雾;(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CO2(或二氧化碳)。
【分析】(1)根据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分析
(2)根据水蒸气遇冷液化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11.【答案】(1)质软和密度比水小
(2)水雾;浑浊;水;二氧化碳
(3)外焰
【知识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蜡烛质软;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2)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石蜡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3)点燃蜡烛,将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取出,可以看到火焰的焰心处未变黑,而外焰处变黑,这证明外焰温度最高。
【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分析
(2)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分析
(3)根据蜡烛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龙岩市2025年高中高三毕业班五月教学质量检生物试卷(含答案)
- 探索工业4.0时代机械行业
-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科研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基础日语(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学院《第二外语(日德)(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遂宁能源职业学院《哲学的视野》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九江一中、临川二中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期初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物合成反应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2025年数学四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平陆县2025届数学三下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2025届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盟高考英语二模试卷含答案
- 2025购销合同范本下载
- 2024年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家庭照护赛项决赛试理论题库1000题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诊英语试题(含笔试答案无听力音频及原文)
- 2025劳动合同范本下载打印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地理试卷(含答案)
- 管道试压吹扫方案
- Unit 4 Clothe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大概念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函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 《建筑装饰设计收费标准》(2024年版)
-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