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志吴地记》补遗
《江苏南北朝地方志》的文本研究主要基于王默《汉唐地理书》的编辑、张国干的《中国地方志》的文本研究、张宗元的《隋寿源方志》的文本研究和刘维毅的《汉唐地方志》的文本研究。从现存的佚志目录看,主要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书名、朝代、作者,佚文齐全;另一种是仅有书名,朝代、作者、佚文,三者缺一或缺二。本文对符合第一种情况的十篇州郡佚志进行考述。每篇佚志以简介、著录、考异为主,订误和存疑为辅。通过考录前人的辑佚成果,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南北朝时期江苏州郡佚志的全貌。一、《吴地志》南朝“览,南朝宋人,生平未详。或作董监,形近而误。书名又作《吴地记》……内容涉及山水、名胜古迹、寺庙、城池、州县、乡里等,所记地域包括今江苏常州、无锡、苏州及浙江、安徽的一部分。”(《江苏旧方志提要》第23页)著录:1.《中国古方志考》第201页从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汇录董览《吴地记》10则,其中来自《初学记》1则,《太平御览》9则。又从绍定《吴郡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嘉靖《吴邑志》《宋书·州郡志》等书引录《吴地志》15则,总计25则。2.《太平御览》全书引董览《吴地志》(又称董览《吴地记》、董监《吴地记》)计31则。(《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聂崇岐等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3.《汉唐方志辑佚》第173页汇录《吴地记》9则。4.《初学记》除以上所引录的则外,再补卷30鳞介部·鱼(石首鱼)引《吴地志》1则。(许逸民《初学记索引》中华书局1980年版)5.“董览《吴地记》,即《吴地志》,参见卷89。(注:《太平寰宇记》卷89)《御览》卷46亦引用。”(张保见乐史《〈太平寰宇记〉的文献学价值与地位研究:以引书考索为中心》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考异:考书名、作者:中华书局2006版《汉唐地理书钞》第15页总目记载为“董览《吴地记》(吴城记)”;第26页重订总目录:“董览《吴地记》”。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吴地记》卷亡,董览撰,不著录。”《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董监《吴地记》”(注:“监”为“览”之误),卷内引用或又作“董览《吴地志》”。《江苏省志·江苏方志源流》第5页:“《吴地记》(南朝宋)董览。”纠误:《江苏旧方志提要》第23页在引用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6:“《吴地记》卷亡,董览撰,不著录”时把“卷亡”错写成“六卷”。二、《吴地记》一卷陆道瞻里籍生平不详,待考。著录:1.(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24陆士衡《赠从兄车骑》注引陆道瞻《吴地记》1则;卷23谢灵运《盧陵王墓下作》注和卷28陆士衡《吴趋行》注引《吴地记》2则,不著撰人。洪业、聂崇歧《文选注引书引得》第109页,陆道瞻《吴地记》的索引也和以上3则相同。牟发松指出:“注家既同为李善,书名又同为《吴地记》,则理应出自陆道瞻。”(牟发松《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中〈吴地记〉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陈桥驿《水经注文献录》第65条载:“《吴地记》南朝齐陆道瞻撰……已佚,无辑本。”(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水经注研究二集》第425页)。查《水经注》卷四十渐江水,引《吴地记》1则。3.《汉唐方志辑佚》第290页转引《吴地记》5则,其中《文选》仅录1则。4.邓琳纂道光《虞乡志略》引《吴郡记》5则。考异:1.考书名:有《吴郡记》和《吴地志》《吴地记》三说,经考为异名同书。隋唐诸志不著录。《崇文总目》二、《通志·艺文略》四:“《吴地记》一卷,齐陆道瞻撰。”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與二·注引群书目录》上:“陆道瞻《吴地记》”;《国史经籍志》卷三地理(郡邑):“《吴地记》一卷,齐陆道瞻”。《北堂书钞》卷66《太子中舍人》引文出自“陆道瞻《吴地志》”。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五“陆道瞻《吴郡记》”。《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陆道瞻《吴郡记》”。(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03页)在后来一些旧志引用时亦作“《吴郡记》”。如乾隆《苏州府志·艺文四》著录即作“吴郡记一卷”。卢熊《苏州府志》转引云:“《御览》引陆道瞻《吴郡记》,道光《虞乡志略》5处引文皆作《吴郡记》。”又云:“琳按陆道瞻《吴郡记》云:‘唐武德初,移常熟县治于故海虞城,在虞山南去山六里。’”依此推测,陆道瞻乃唐武德年间或之后在世。仓修良在《方志学通论》一书中指出:“《吴地记》南朝齐陆道瞻,亦作《吴郡记》。”刘纬毅也赞同此说。(《汉唐方志辑佚》第290页)2.考卷数和作者:《通志·艺文略》《国史经籍志》《中国古方志考》和《江苏旧方志提要》等书均记载为一卷。其余著作无记载卷数。作者陆道瞻无异议。纠误:《北堂书钞》卷66《太子中舍人》引陆道瞻《吴地志》1则,《汉唐方志辑佚》第290页转引时作《吴地记》。三、《吴郡地理记》南朝王僧正义《吴地记》辑本仅存目王僧虔(426~485),字简穆,南朝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四世族孙,官至尚书令。刘宋时,历任武陵太守、太子舍人、吴郡太守等职。南齐时,先后任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等职。追赠司空,谥号“简穆”。好文史,善音律,工正、行书。著有《论书》等。《南齐书》卷33·列传第14、《南史》卷22·列传第12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齐文》卷8有传。《宋书》则附于其父《王昙首传》下。著录:1.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00页引录《吴郡地理记》1则。2.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第174页转引《吴郡地理记》(又名《吴郡志》,亦名《吴地记》)2则。3.《太平御览》卷510逸民部引王僧虔《吴地记》2则,其中“桐庐县”一则,可补以上两书所缺。4.《天中记》卷7山第230页(虎丘山)引王僧虔《吴地记》1则。考异:1.考书名有:《吴郡地理志》《吴郡地理记》和《吴地记》三说。经考,为异名同书。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六:“《吴郡地理记》卷亡,王僧虔撰,不著录。”章宗源辑文“处士陆著”条目源自《太平御览》卷510逸民部“王僧虔《吴地记》”。《太平御览》卷首《经史图书纲目》载“王僧虔《吴地记》”,卷43地部引作《吴郡地理志》,卷510逸民部引作《吴地记》。明代陈耀文《天中记》卷7引作《吴地记》。《汉书·律历志》唐颜师古《注》曰:“志,记也。积记其事也。”《江苏旧方志提要》指出:“《太平御览》卷首《经史图书纲目》:‘王僧虔《吴地记》’。此应与《吴郡地理记》为同书异名。”牟发松认为:“王僧虔《吴地记》之‘吴地’,仍为狭义吴地,特别是其核心区吴郡,因而又名《吴郡地理志》。”(牟发松、陈江《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中的“《吴地记》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2.考作者和卷数:作者王僧虔无异议。卷亡,无考。四、顾微撰,吴地记汉魏吴县为吴郡治,此曰《吴县记》,乃县志非郡志也。”(《中国古方志考》第252页案)顾微,生平事迹不详。其所著的《广州记》在《齐民要术》及唐宋类书多有征引。著录:1.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十四卷第111页)辑《吴县记》1则。2.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52页辑《吴县记》1则。3.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第53页转引《吴县记》1则。三书所辑引的《文选》卷59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李善注:顾微《吴县记》佚文为同一则。考异:1.考书名,有《吴县记》《吴地记》之别。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记载为:“《吴县记》卷亡,顾微撰,不著录。”;《中国古方志考》:“《吴县记》佚,吴顾微纂”;《汉唐方志辑佚》:“吴顾微撰”。2006年出版的《吴邑志》点校说明指出:吴县县志“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吴顾微纂《吴县记》。”而罗泌《路史》卷34《发挥三》、周婴《巵林》卷二《佛生》记载为:“顾微《吴地记》”;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與卷二上·注引郡书目录》记载为:“顾徽《吴地记》”。“若《文选》注所引《吴县记》是顾微此书本名、初名,罗泌、周婴所引乃为顾书别名、后起之名。”(牟发宋:《吴地记》考)2.考作者,有顾微和顾徽二说。《文选理学权與卷二·注引郡书目录》、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地志类》《江苏旧方志提要》第328页和《江苏省志·江苏方志源流》第6页均误将顾微与三国吴人顾徽视若一人。3.考作者所处朝代,有三国、晋和南朝宋三说。《中国古方志考》《汉唐方志辑佚》《吴邑志·点校说明》(2006年版)和《江苏旧方志提要》第328页均认定顾微是三国吴人。而《说郛三种》(宛委山堂本)则记载:“《广州记》一卷(晋)顾微撰”;《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卷下第1772页《子史钩沈》(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版)也认同:“晋顾微之《广州记》”。(注:错把顾微写成顾微之。)《齐民要术》卷十“古度”(一三二)引顾微《广州记》曰:“熙安县有古度树生,其号曰‘古度’”。《宋书》卷38志第28州郡志四:“熙安子相,文帝立。”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在(今按)中说明:熙安县,治今广东广州市西北。文帝指宋文帝。《读史方與纪要》卷101广东指出:“宋元嘉中析置熙安县,属南海郡。梁废。”《说郛三种》引《广州记》顾微:“平定县巨海有水犀,似牛,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臧励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认为:“平定县,南朝宋置。南齐因之,今废。当在广东肇庆府境。”据此,栾调甫(笔名胡立初)先生《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1934年,载于齐鲁大学《国学汇编》第2册52页)和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认为“大致可推知顾微是南朝宋人”。(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槿)引顾微《广州记》文下注)纠误:《中国古方志考》:“顾微字叹,雍母弟,吴郡人……后拜巴东太守”及《汉唐方志辑佚》:“微字子叹,吴郡人”。把顾徽的生平错加于顾微。五、《南徐州记》一卷山谦之(?~约454),官史学学士、奉朝请。受著作郎何承天之委,协撰《宋书》,刘宋孝建元年(454)奉诏续撰。除《丹阳记》外,还著有《南徐州记》《吴兴记》《寻阳记》。见《宋书·礼制三》。其《自序》《礼志一》《礼志三》尚存山谦之零星事迹。吴孙权时谓之京口。“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南朝宋因之。隋省。即今江苏丹徒县治。”(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2015版第590页)此记久佚,从散见于诸书中的断简残篇来看,内容涉及京口、丹徒、费县、上元、临沂、无锡、暨阳、江乘等地的地理形势和人文掌故。著录:1.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74页起引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所辑《南徐州记》10则。从《太平寰宇记》、《與地纪胜》、《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等书辑存38则,又《大典嘉定志辑本》辑得6则。2.《张国淦文集四编·永乐大典方志辑本》第19页辑《南徐州记》1则。3.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第386页、孙启治《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第189页二书引录近人叶昌炽从《草堂诗笺》中所辑《南徐州记》1则。4.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第170页起转录《南徐州记》34则。考异:考书名、卷数、作者:《隋书·经籍志》二载“南徐州记二卷,山谦之撰。”书名有《南徐州记》和《南徐记》《南徐志》三说,为异名同书。《與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下(北固山、嘉贤廟)及咸淳《毗陵志》三地理、十四祠廟、十五山水分别引《南徐记》2则和12则。《读史方與纪要》卷二十五江南七镇江府(漕河)引《南徐志》1则。其余均引称《南徐州记》。卷数有二卷和一卷之别。《新唐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考证》《通志·艺文略》《稀见地方志提要》等书均称二卷本。仅孙启治等人撰的《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称作一卷。作者为山谦之无异议。存疑:“京口旧名须口”,这一佚文同时被《與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上(西浦)和《读史方與纪要》卷二十五江南七·镇江府(漕河)所引,前者录自《徐州记》,后者引自《南徐志》。《汉唐方志辑佚》第103页《徐州记》引录此条。是异名同书还是异名异书?待查。纠误:《中国古方志考》第274页:“《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正义》,‘丹徒岘龙目湖’并引《南徐州记》,不著山谦之名。”考《史记》卷57《绛侯周勃世家正义》,所引为《徐州记》。《汉唐方志辑佚》第103页把此条辑录在《徐州记》中。六、《辑佚》2本山谦之,《南徐州记》已著录。丹阳,指的是当时的丹阳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置。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至建业(今南京市)。南朝宋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江苏旧方志提要》第22页)据佚文,该书记述丹阳郡及属县之地理风俗,尤详于诸县山川古迹。著录:1.陶宗仪等《说郛三种》(《说郛卷4·墨娥漫录》《说郛61》)辑《丹阳记》7则。2.黄奭《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子史钩沈》第1767页辑《丹阳记》7则。3.王谟《汉唐地理书钞》第317页起辑《丹阳记》一卷51则。4.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第208页起转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所引《丹阳记》5则。又从《景定建康志》、咸淳《毗陵志》、至正《金陵新志》、《永乐大典辑本》、永乐《嘉定镇江志辑本》辑录62则。5.《张国淦文集四编》第18页辑《丹阳记》(玄武湖)1则。6.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第176页起转录46则,其中“有6条是初次辑佚”。(张可辉《〈景定建康志〉与〈丹阳记〉〈與地志〉的辑佚》)7.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辑《丹阳记》6则。考异:考书名: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六:“《丹阳记》卷亡,山谦之撰,不著录。”书名有《丹阳记》或《丹阳志》,为异名同书。咸淳《毗陵志》14祠廟引文作《丹阳志》;27古迹引文又称《丹阳记》。考卷数:有卷亡和一卷之别。《说郛三种》《中国古方志考》《汉唐方志辑佚》《江苏旧志提要》及《辑佚类地理文献集成》没载录卷数。《稀见地方志提要·古今图书集成方志辑目》《汉唐地理书钞》《中国古佚书辑本目录解题》和《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子史钩沈》记录为一卷。纠误:《汉唐地理书钞》第319页山谦之《丹阳记》的“张公州”条中提及“梁太清二年”,“梁、陈事在山谦之身后,属误录。”(张可辉《〈景定建康志〉与〈丹阳记〉〈與地志〉的辑佚》)七、《南州记》一卷阮叙之(胜之、昇之),南朝人,生平里籍不详。“东晋元帝侨立兖州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东晋末始定治广陵(今扬州市西北)。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名南兖。辖今江苏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及安徽凤阳、滁县以东地;后略小……南朝陈太建中复为南兖州。”(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缩印本》2010版第1357页)据此,是书成于宋元嘉以后。从所辑佚文看,内容涉及建置沿革、山水、古迹、风俗等。著录:1.《中国古方志考》第204页转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所辑《南兖州记》23则。又从《與地纪胜》辑录9则。2.《汉唐方志辑佚》第292、333页分别引录《南兖州记》共24则。考异:1.考书名、卷数:书名有二说:《新唐书·艺文志》2载:“阮叙之《南兖州记》一卷”;《隋书经籍志考证》:“《南兖州记》一卷,阮昇之撰,不著录。”《通志艺文略》4、《国史经籍志》3和《江苏旧方志提要》第24页书名与之相一致。《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载《南兖州记》,又《南兖州志》,为异名同书。2.考作者:有阮叙之、阮胜之、阮昇之(阮升之),(“升”是“昇”的异体字。)《與地纪胜》卷“三十九:楚州,风俗形胜(擅利巨海),引阮昇之《南兖州记》二条,又盱眙军,县沿革(盱眙县),引阮胜之《南兖州记》一条。”(《中国古方志考》第204页)引同一书的作者有昇之、胜之之别。《资治通鉴》卷8秦纪三、二世皇帝二年(胡三省注)引为“阮胜之《南兖州记》”(中华书局1956版第274页)刘纬毅认为:“升之,又作胜之、叙之。”(《汉唐地理书钞》第333页)纠误:1.中华书局2006版《汉唐地理书钞》总目第13页:“阮弈之《南兖州记》”,“弈”是“昇”之误。第26页重订本目录中已改正为阮昇之。2.刘纬毅在《汉唐方志辑佚》同一书中重复引录。第292~293页转录《南兖州记》16则;第333~334页汇录《南兖州记》8则,其中7则与前重复,1则补前所缺。八、《隋书经籍志考证》辑佚《条件二》刘澄之南朝人,刘遵考之子。南豫州刺史,官至都官尚书。撰有《永初山川古今记》二十卷、《司州山川古今记》三卷,已佚。事迹见《宋书·順帝本纪》和《宗室传》。“刘宋扬州,今江苏南部及安徽浙江地。”(《中国古方志考》第203页)著录:1.《中国古方志考》第203页转录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所辑《扬州记》佚文4则,又陆广微《吴地记》中辑1则。2.《汉唐方志辑佚》第174页转录《扬州记》5则,又从《北堂书抄》卷158和《景定建康志》卷16辑2则。从所辑佚文看,内容涉及山水、桥梁、古迹等。考异:考书名、卷数及作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载“《扬州记》卷亡,刘澄之撰,不著录”;《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刘澄之《扬州记》”;沈家本《世说注所引书目》二:《初学记·地部》《御览·天部》引“刘澄之《扬州记》”。姚振宗案:“是书盖总名《永初郡国记》,故《初学记》《御览》引刘澄之《扬州记》……皆是书之篇目也。”(《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5卷《隋书经籍志考证》第2册第933页)九、《和谐之书》南朝萧绎《金楼子辑佚书》本仅存目萧绎(508~554)南朝梁元帝,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人。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封湘东王。侯景作乱,绎命王僧辩等讨景,事平,即位于江陵。在位三年,为西魏军所虏,被杀。著有《注汉书》《内典博要》和《忠臣传》等,今存《金楼子》辑本。《梁书》卷5本纪,《南史》卷76《隐安逸·阮孝绪传》有记载。据《艺文类聚》卷50、《全梁文》卷17存录的《丹阳尹传·序》记载,书成于萧绎任丹阳尹之第四年,即普通六年。先请阮孝绪审阅,然后行于世。此书是为“掇采英贤”而作的传记。著录:1.《四库全书·子部·杂家》收录《永乐大典》辑佚本即萧绎《金楼子·五著书篇》,其中有萧绎《丹阳尹传》的自《序》。2.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本·史编总类》辑元帝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低碳新能源企业工会代表选举合规性咨询与监督合同
- 外企员工工作签证担保及福利保障协议
- 生物实验动物代谢笼租赁及实验方案定制协议
- 航空公司飞行员岗位全职聘用与飞行经验积累合同
- 国际自行车赛事电子计时系统租赁及保养服务协议
- 游艇码头泊位租赁及配套设施管理合同
- 影视动画色彩调整与渲染软件租赁协议
- 文化创意商业街区租赁与管理承包合同
- 生物制药行业专用冻干机真空泵油租赁及保养服务合同
- 房地产销售派遣与客户关系管理合同
- 2022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英语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
- 小学生主题班会《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 维克多高中英语3500词汇
- 烟台某公寓电气设计毕业论文
- 2022全国高考真题化学汇编:专题 烃 卤代烃
- 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并发症及其处理课件
- 家校共育一年级家长会ppt
- 《微电子学概论》第八章-光电子器件课件
- 化学分析送样单2
- 化工原理教案:6 吸收
- 【高考真题】2022年新高考浙江语文高考真题试卷(Word版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