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论文-我国食品安全与检测的现状及问题_第1页
食品安全论文-我国食品安全与检测的现状及问题_第2页
食品安全论文-我国食品安全与检测的现状及问题_第3页
食品安全论文-我国食品安全与检测的现状及问题_第4页
食品安全论文-我国食品安全与检测的现状及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食品安全与检测的现状及问题【摘要】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人人“谈食色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现实中食品安全事故却频仍不断。这不仅降低了国民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引起社会对不安全食品的恐慌,而且引发民众对政府能力的怀疑。这就要求检验机构提高检测技术水平以便及早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因此,做好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本文试从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现状出发,剖析食品检测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原因,并据此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食品安全食品检测食品掺伪

【引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本,人类离开了食品,便无法生存。食品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如果基本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必然会造成人民群众较大的心里波动,增添群众的不安全感,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那么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呢?无疑政府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具有先天优势,而食品检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政府有效监督食品安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才能协助食品监管机构对食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此外,

有必要反思并完善我国当下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借鉴国外立法经验,转变立法理念,为维护食品安全构筑严密的刑事法网。【正文】随着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使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尽管我国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但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如红牛添加剂事件、立顿红茶农药超标事件、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药袋苹果事件、稻香村售假鸭血事件、老鼠肉冒充羊肉事件和费列罗巧克力惊现活蛆事件等不断被新闻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背离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宗旨。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无疑都牵动国民的心,使人们谈“食”色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担忧。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应措施1、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1源头的污染农产品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及残留是食品源头污染主要来源,这个方面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和隐患。某些地区为确保收成,在种植养殖中滥用激素类农药,在养殖中为确保产量滥用激素和其它药物,这种做法使得农畜产品受到污染,这不仅对食用者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危害,还可能导致疫病的增加。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比如重金属的污染等新情况也出现在食品源头污染的领域中。1.2加工过程的安全问题恶劣、差原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造成了食品加工过程的主要污染来源,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用量。以及在产品中残留限量,这些都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超量使用势必对人体造成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添加剂,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添加剂会导致许多食品成为“毒药”。1.3包装储运以及上市流通过程的安全问题本过程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造成的。对食品加工制造、包装储运过程要求必须非常严格,否则,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可怕现象。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控制不当引起。2、对应措施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广泛关注,确保食品安全质量,预防与控制从食品生产原料、加工到包装贮运、销售等全过程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已成为现代食品行业所追求的核心管理目标,也是各国政府致力于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行政监管力度的重要方向。从目前情况看,根据各自国情,世界各国建立了不同类型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部门按照各职能共同监管的模式,我国也大致相同,值得重点考察;第二种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的某一职能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负责协调其他部门来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督;第三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成立的专门独立的食品安全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等,相关国家标准对这些指标均有数值要求,可通过这些指标判定其是否为单一的某种植物油。如掺加了成分复杂的“地沟油”,可通过检测水分、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黏度等常规理化指标[3-6]进行分析。1.2金属离子和电导率检测地沟油中含有大量烹饪过程带人的食盐、味精等成分,由于在源头上接触过金属炊具、容器或者管道等,各种金属离子含量更高,再加上油脂氧化酸败产生的极性物质,最终导致地沟油的电导率可能明显高于普通植物油,据此可利用ICP—MS法、原子吸收法光谱法等检测是否掺加了地沟油[7-12]。1.3有毒物质检测地沟油中存在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例如生物胺、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多环芳烃类致癌物(如苯并[a]芘)、重金属,油脂长期存放或反复高温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醛、酮、酸类氧化产物,而这些物质在正常食用植物油中几乎不存在或含量极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腐胺、尸胺、组胺等[13],气质联用检测己醛、2,4一癸二烯醛、D一甘油酸等[14-16],荧光法测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7-12],液相色谱法、荧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或酶联免疫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17-19],均可用以检测推断是否添加了地沟油。2、酒类的掺伪及其检测2.1白酒掺伪及其检测已曝光的白酒造假中,危害最严重的当属利用工业酒精甚至甲醇制售假酒:1996年6月至7月,云南曲靖地区爆发利用甲醇制售白酒致使192人伤亡的恶性案件;1998年2月山西多地爆发假酒事件,近200人中毒。上述造假行为危害极其严重,对不法分子的惩处极其严厉,类似造假行为已逐步消失,现在白酒造假的主要问题集中于用食用酒精勾兑、冒充粮食酿造酒,或者用低劣酒冒充名优酒,然而我国允许使用食用酒精生产白酒,酒精勾兑也是白酒生产中的常见工艺,因此有学者认为酒精勾兑白酒和非谷物原料白酒应该退出历史舞台[20]。白酒掺伪的理化检验主要有:利用比色法检测甲醇、杂醇油、甲醛、氰化物等,或滴定法检测其总酯、总酸等,国家标准对这些指标也大多有限量要求。仪器检验主要指利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进行精确检测,例如:气相色谱检测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乳酸乙酯、p一苯乙醇、3一甲硫基丙醇等特征性芳香组分[21];原子吸收、原子荧光等检测铅、锰等重金属。绘制白酒指纹图谱,找出特征组分可用于辨别其是否为假冒产品。孙其然等应用气质联用建立了茅台酒的指纹图谱,确证了贵州茅台酒其中35种特征组分,高永梅、吴天祥等研究了几种主要香型的白酒特征图谱祝成等对比、分析了3类不同感官等级白酒基酒的区别;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李长文对酱香型白酒进行了鉴别研究,刘岩发现了五粮液、茅台酒、汾酒的特征峰区别。2.2葡萄酒掺伪及其检测葡萄酒掺伪、造假的形式主要是添加香精、色素、甜味剂等,可通过检测这些成分推断是否存在掺伪、造假。冯峰建立了同时测定葡萄酒中14种禁用食品添加剂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一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类似于上述白酒的指纹图谱技术,陶永胜对中国霞多丽干白葡萄酒的香气特征与成分进行了关联分析,胡博然[22]等对贺兰山东麓地区不同品种所酿造的干红、干白香气成分进行检验,发现其微量特征香气成分差异较为显著,张军祥等发现不同品种红葡萄酒的花色苷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差异明显;郭海霞等利用可见一近红外透射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可快速、无损鉴别葡萄酒;逯海等人发现镁同位素分析技术可用于不同地区葡萄酒的辨别;利用ATR红外光谱法可以识别不同陈酿方式的红葡萄酒[23]。2.3肉制品的掺伪及其检测媒体经常报道的注水肉,猪肉、禽肉冒充羊肉用做烧烤,欧洲曝光的“马肉风波”等事件为肉制品掺伪方式的典型代表,造假者还可能添加香精、动物脂肪或大豆蛋白等。不同种类的肉及肉制品的感官特征不同,劣质肉与正常生鲜肉也有明显区别,可以通过观察肌肉纹理、颜色、气味等辨别是否掺伪[24-25]。张新国等通过水分测定、冰冻实验判断牛肉是否注水,除这两种方法外,赵慧敏等提出了熟肉率检测、损耗试验、加压试验、燃纸试验等比较简易的方式测定是否为注水肉。利用PCR技术检测异源基因的方法简单快捷,如果与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等新技术联合应用将大有可为[26]。利用试管沉淀法、琼脂扩散法对流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法、免疫组化和ELISA等免疫学技术检测肉制品掺伪也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杨志敏对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原料肉掺假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在其实验中判断正确率超过90%[27],而对添加大豆蛋白的检测也比较快速、准确。电子鼻是一种能够感知和识别气味,进行气味检测的智能系统,可通过采集样品挥发性成分整体信息来评价样品,贾洪锋等利用此系统对牦牛肉、牛肉和猪肉样品进行了数据采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于对牛肉馅中猪肉的掺入比例进行预测。有些香肠类肉制品添加了淀粉却未在配料表中进行标注,可通过简单的碘液显色反应进行定性检测,也可以通过水解后比色法、斐林试剂滴定法等测糖含量进行定量分析。刘继红等通过对近千份肉粉的氨基酸含量分析,总结了其氨基酸特征,尝试用于羽毛粉、皮革粉、腐败肉粉等掺假的检测判定。我国在食品检测方面取得的成绩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重研究轻适用,我国在食品检测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可能由于意识、民主体制等问题,并不很在意人们的食品安全方面问题,甚至产生只要不死人就无人管的现象,所以很多成绩停留在实验室研究方面,在食品安全检验的日常管理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故必须加大立法,让人们真实生活在食品安全的环境中,让人们建立起强烈的食品安全、权利维护的意识,让违反食品安全、触及人们身体健康利益的不法商人和违法犯罪分子无存身之地。故在食品检测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具体应该从5个方面去努力:(1)不断地开发研制各种检测仪器设备研发各种检测技术,丰富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精准度和检测效率。(2)不断提升食品检测技术的分析,逐步形成综合性检测系统,检测活动因地制宜,灵活多变。(3)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综合性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食品安全法,加强国民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4)加强对食品检测结构的体制建设,改善食品检测机构的职权,提高检测效果,改善检测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5)倡导并引导全面参与食品检测活动,努力开通消费者直接参与到食品安全检测中来,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意识,扩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督权、知情权和诉讼权及受保护权,加大第三方如政协对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监督权和指责权。总之,加强国家法制、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维护人们的饮食人权,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将再会上一个台阶,取得更大的成绩。参考文献:[1]宋嵩文.论技术监督在食品监管中的现状和构想[J].管理观察,2012,9(22):209-210.[2]明双喜,张秀真.“地沟油”的检测鉴定及回收利用概况[J].粮油食品科技,2012,20(4):41—46[3]潘剑宇,尹平河,余汉豪,等.潲水油煎炸老油与合格食用植物油的鉴别研究[J].食品科学,2003,24(8):27—29[4]徐中海,柳一鸣,刘劭钢,等.泔水油的4项理化指标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5):613[5]胡培勤,张春和,叶敏,等.散装劣质再生油、煎炸老油与合格植物油的鉴别[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61—2462[6]黄兴,姚庭香,王吉良,等.煎炸油质变检验方法探讨[J].食品科学,1995,16(8):50-53[7]朱锐,王督,杨小京,等.电导率测定在鉴别食用植物油掺伪应用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8,11:42—43[8]]吉礼,车振明,李明元,等.电导率法快速甄别泔水油的研究[J].中国油脂,2009.34(3):75—78[9]陈守江,张庆勇.泔水油的电导率与其品质关系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2):31-33[10]胡小汉,刘志金,郑雪玉,等.应用电导率检测潲水油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11):482—484[11]黄道平,彭进,谢燕湘,等.潲水油鉴别检测方法研究们.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2):151—153[12]王利,陈晓枫.原子吸收法光谱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一测定钠盐鉴别潲水油[c].2010年全国食品、药品、农产品安全及品质分析检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13]靳智,李明,张煌涛,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沟油中5种生物胺[J].福建分析测试,2010,19(3):10—14[14]全常春,尹平河,赵玲,等.精炼餐饮业地沟油挥发性危害成分的GC/MS静态顶空分析[J].食品科学,2004,25(4):128—134[15]卫煜英,曹艳平.食用油脂质过氧化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研究[J].色谱,1996,14(3):185—186[16]王乐,刘尧刚,陈凤飞,等.地沟油的污染及变质情况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7,26(4):1—12[17]黄军,熊华,李亮,等.潲水油在精炼中卫生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中国油脂,2008,33(10):70—74[1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5009.22—2003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