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献公与秦孝公对秦义的影响
秦先公(公元前286-公元前361年)是继秦穆公之后的秦国历史上另一位傲慢的人物。他在“初租禾”新法的基础上,顺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势利导,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削弱奴隶制度,在秦国创制了户籍制度和县级地方行政制度。严格地说,秦国封建制度的改革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献公的封建改革试点;第二阶段是秦孝公时代商鞅的两次变法运动。商鞅的改革是将献公的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引向社会制度的深层,并最终在秦国确立了封建的生产方式。秦国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改革过程前后持续了40多年。可以说,在推动秦国形成新的封建制度并日益走向富强崛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秦献公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秦献公的研究,只有祝中熹先生《论秦献公》一、合理分类地确定各突出的君秦穆公称霸西戎,是值得秦人骄傲的辉煌时代。之后,秦国没有出现十分杰出的君主,国力有日渐衰弱的趋势。特别是进入战国时期,秦国的强邻魏国进行了变法改革,走向了富国强兵之路,而秦国却不断出现纷争和内乱,“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一)国内局势动荡,国家地位丧失战国初期,秦国的封建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中原各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迅速滋长。秦国整个社会逐渐形成改革的浪潮,奴隶制与封建制新旧两种制度的斗争,酿成复杂而动荡的社会环境。其具体表现在秦国政权不稳定,庶长权力大。庶长是因统率庶人而得名。如同当时其他国家一样,秦国军队成为奴隶主贵族头目庶长的私属部队。因为奴隶社会实行世卿世禄制度,所以秦国政权落入以庶长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手中。庶长掌握着国君的废或立,以致内乱时起,国力衰弱。在秦厉公以后,躁公(前442—前429年)、怀公(前428—前425年)、灵公(前424—前415年)、简公(前414—前400年)、惠公(前399—前387年)、出子(前386—前385年)等几代国君统治期间,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秦国频繁更换了六位国君。公元前428年,秦躁公死后,庶长拥立怀公为秦国君。四年后,庶长又逼迫怀公自杀,而拥立怀公之孙灵公为秦国君。公元前415年,灵公去世,儿子嬴连正要继位,以庶长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大臣对国内萌发的封建生产关系十分恐惧和敌视。为了维护奴隶制旧秩序,他们把远在国外的悼子(灵公叔父)接回来立为国君,即秦简公。为了免于遭受不测,嬴连在一批忠臣的帮助下逃到魏国避难。庶长逼走嬴连后,先后立简公、惠公、出子为君主。当时的秦国逐渐丧失了穆公时期形成的争霸天下的政治优势。正如秦孝公所言:“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由于国内局势长期处在动荡之中,内耗巨大,国力日衰,秦国在诸侯竞争中更加被动。与此同时,中原各诸侯国因改革而日益强盛起来,乘机攻打秦国。面临国内复杂的阶级斗争和国外的军事压力,秦国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二)河西成为秦魏争夺的焦点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主阶级更加强大,并建立了新型的封建政权。例如,晋国被魏、韩、赵三家瓜分,形成了三个独立的封建国家;田氏夺取了齐国政权。当时形成了“战国七雄”,即魏、韩、赵、齐、秦、楚、燕等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中原各国地主阶级为了巩固既得成果,对奴隶制上层建筑及其经济基础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封建制变革。这些变革虽然有一定的妥协性,但是符合历史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构建了新型的封建统治秩序。例如,魏文侯最先任用李悝进行封建制度改革,所以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早强大起来的国家。由于秦国政局不稳定,自然影响国际关系。在魏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秦国留下了一连串失败的记录。灵公六年(前418),为了控制黄河渡口,魏国在河西筑少梁城(今陕西韩城市南边少梁村)。秦兵进行了抵抗,两年后,魏国还是建成了少梁城,并成为魏国在河西的军事据点。公元前413年,又向西南攻秦,一直攻到渭水南岸的郑县(今陕西华县)。秦简公二年(前412年),魏国大规模进攻河西,攻占秦国的繁庞(今陕西韩城市南)。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军,率军西渡黄河攻打秦国。首先夺取秦国的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与元里(今陕西澄城县南)两城并加以扩建,然后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洛河岸边)与郃阳(今陕西合阳县东南黄河边)筑城。魏国强占了洛河与黄河之间秦国的大片领土。公元前406年,魏文侯设河西郡,任命吴起为河西郡守。吴起不但善于治军,而且善于抚民。魏军对这里的百姓秋毫无犯,吴起在这一带实施一系列惠民政策。因此,当地百姓不但不反对魏军,甚至还欢迎魏军。河西郡的设立,就像一把尖刀插进秦国的领土,迫使秦军退守洛河西岸。秦国曾出兵50万攻打魏国的临晋,却被吴起率领的5万精兵,“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自秦穆公以来,秦人在河西经营了200余年,如今河西被魏国夺走。这既标志着秦国实力的衰落,也将秦人的势力范围死死地压在了黄河以西地区,使秦人失去了向东发展的机会。对秦国而言,这是奇耻大辱。秦国君臣面临巨大的压力,河西成为秦魏争夺的焦点。国家的贫弱,外部新兴封建国家的压力,迫使秦国不得不进行社会改革。(三)秦献公两已发生重大分歧,引起战争战国初期,秦国奴隶社会已经陷入绝境,而新型的封建政权机关一时又未建立起来。秦献公面临的是内忧外患乃至于国破家亡的局面。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国内新旧势力斗争加剧,秦国的奴隶主贵族欺凌公室,君权削弱。由于军事上的劣势,秦国被动挨打。与秦接壤的魏国不断扩张,对秦国威胁最大。在这种弱肉强食的斗争中,秦国真正尝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当时天下共主周天子形同虚设,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秦国地处西北,虽有穆公称霸西戎的辉煌历史,但其社会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中原各国把秦国鄙视为“戎翟”之邦。中原各国相互会盟,举行朝觐,秦国被排斥在外。正如《史记·秦本纪》所言:“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周室微,诸侯力政(征),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这使秦献公感到耻辱,他决心改革图强。奴隶制崩溃,封建制产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献公曾流亡魏国,魏国通过变法改革,君主权力得到加强,国家变得强大而富有活力的事实深深触动了他。秦献公决心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进行封建制度和行政制度改革。正如孙皓辉在《中国文明正源新论》所言:“强势生存成为最为普遍的社会精神,求变图存成为国家政治的不二大道。变则强,不变则亡。国家要强大,只有走变法大道。”从栎阳城的建设,也可以看出秦献公的改革决心。栎阳原来就是秦国商业繁盛的要地,秦都迁到这里以后,并没有增修豪华的宫殿,也没有修建供统治阶级享乐的亭、台、楼、榭,而是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围一圈夯土城郭。据考古工作者勘探的结果表明:作为国都的栎阳城,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2.2公里,呈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形。城内共有正街3条,其中东西向的2条,南北向的1条,而城门只有6座二、废除人忘,改归市,改秦献公的治秦之功归纳起来分两类:一是对奴隶制度的改革,如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行为市;二是对行政制度的改革,如编制户籍,推广县制,这些治秦措施体现了他不墨守成规的开拓创新精神。(一)秦献公的大墓民族权利公元前384年,他上台伊始就宣布“止从死”秦国实行人殉制度的时间是最长的,在春秋早期的秦人墓葬中,就发现有殉人。20世纪90年代在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发现了两座中字形秦公大墓(M2、M3)。其中M2有殉人19个,M3有殉人8个人殉制度严重阻碍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献公精准地抓住了这个突破口,达到了“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改善了劳动力无谓消耗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二是维护生存权,得到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支持与拥护。三是没有对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造成直接的损害。秦国人殉制度的废除,对内重振秦君威望,争取了民心,对外树立了国家的新形象。(二)秦献公的朝期及栎阳城的规模栎阳古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附近。南距渭水约15里,西南距今栎阳镇(唐时建)约25里,北距康桥镇仅隔石川河,东北与富平县为邻。“(献公)二年,城栎阳。”秦献公为何要把都城迁到栎阳呢?其原因如下:一是雍城奴隶主贵族保守势力太大,他们极力反对改革,经常发动宫廷政变,在栎阳推行封建制度改革的条件更有利一些,可以摆脱奴隶主贵族的阻挠。秦献公初立,如果直接和奴隶主阶级爆发冲突,无异于自寻死路。二是为了消弭来自东方魏国的战争忧患,增强自身的防卫实力。雍城地处关中西部,远离对魏的战略前沿地带,栎阳则距东方诸国尤其魏国很近。都城靠近秦魏前线,有利于国君控制全局,亲临指挥,把握战机。三是栎阳的地理条件比较好。这里是交通要道,商业发达。石川河流经都城北部和东部。该地经济富庶,人力与物力资源充沛。河流助益于航运及其物资、人力的集结和运输,以便及时调动全国的力量支援前线。秦献公迁都之举的目的在于将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从后方推向前沿,反映了他志在加强攻势、收复穆公失地的决心。迁都栎阳,秦国就形成了栎阳和雍城、东和西对抗的格局。栎阳是秦献公建筑的都城,是封建地主集团即新兴势力的中心。雍城是秦国的旧都,是奴隶主集团即保守势力的中心。秦献公采用一国两都的折中办法,秦国的地主集团和奴隶主集团分居东、西,缓和了国内两大对立集团之间的矛盾,为改革创造了稳定的国内环境。因此,栎阳城的规模虽远不如其后的咸阳,但它却是秦国改革振兴的象征,反映了秦国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秦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三)秦献公对“美”的身份进行了调整,有利于建立封建社会战国初期,秦国人口分为居住在城里的“国人”(即平民和奴隶主)与城外的“野人”(即奴隶)。“国”与“野”既是一种地域区别,也是政治地位的区分。在奴隶制渐趋瓦解,封建制逐渐萌芽与成长的趋势下,秦献公根据阶层变化的新情况,重新编制户籍。公元前375年,诏令“为户籍相伍”“户籍相伍”的目的虽然是加强对全国人口的控制,但是它的出现却是由于“野人”的政治地位提高,其奴隶身份改变的结果。因为在奴隶社会中,“野人”与“国人”界限分明,不可僭越,当然更不能载入国家户籍册。随着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奴隶的反抗斗争,奴隶要求建立新的劳动秩序,使统治者不得不把他们同其他居民同等对待,从而编入国家户籍册中。原有的“国”与“野”界限取消了,凡是秦国统治的百姓一律编入“伍”,这就等于在法律上承认了“野人”与“国人”处于同样的地位,提升了“野人”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编制户籍也是推行封建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有利于秦君控制百姓,在此基础上建立封建的生产方式。正如东汉末年徐干所言:“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民以之立度。”核实户口是地方政府的大事。《岳麓书院藏秦简(壹)》载有“案户定数(简1532)”“移徒上椯(简1530)”这种户籍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平时,同伍之人相互监督,便于治安、征收赋役;战时,“伍”又是军事单位,便于征兵作战。秦献公通过人身登记和定时核查制度,牢牢地控制了每户里民,能广泛调动和利用全国人力资源。这就为商鞅实行耕战强国战略奠定了基础。此后户籍成为中国历代封建政府治理百姓的依据。(四)在县设置县,设县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县作为地方行政单位,是秦国最早建立的。所谓“县”就是悬在边地直属于国君的小“国”。县和一般奴隶主贵族封邑不同的地方是,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春秋时期秦国的县,只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设立在边境地区。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国首次设县,“伐邽(今甘肃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戎,初县之”战国时期,秦国仍在边地设县。如公元前456年秦厉公在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设县。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又在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设县。秦献公六年(前379年)把蒲、蓝田、善明氏改建为县,特别是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年)在都城栎阳设县,意义重大。这是秦国历史上的首创。原来,县是设在新占领地区或边远地区的边防机构,如今都城也设置县。如果说当初武公以“县”定名,缘起于该字所含“远悬”古义的话,那么献公时的“县”已经和“远悬”之义无关,纯粹是一种正规的行政建制了。通过设置县级行政机构,秦国形成了以栎阳为中心的军事防线。这说明:一是首都栎阳处于军事争夺的要冲,地方行政组织必须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加以调整。二是秦献公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准备把县级这种行政组织在全国各地加以推广。三是提高了县的地位。县由此开始向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过渡。这表明秦国县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边防机构转化为封建的地方基层行政建制。这就为以后商鞅全面推广县制作了试点工作。四是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国君直接控制的县,使用的战时经济体制与依靠田租生活的新兴地主阶级相适应。所以,秦献公推行县制,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便利了地主经济的发展,为建立集权的封建政府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市”之规模:“监控”“徙木”“初行为市”《史记·货殖列传》载:“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其“市”的规模不会太小。商鞅在秦国初次变法时,为了赢得人们的信任,导演了“南门徙木”的活剧。“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三、企业以竞争能力为主秦献公的锐意改革,阻止了秦国的颓势,使得国力提升,君权加强,有了与中原各国、特别是魏国竞争的能力。献公改革的成效振奋了秦国君臣的精神,为进一步深入改革指明了方向,减少了阻力,奠定了基础。献公壮志未酬身先死,其子孝公继承了先父的遗志,在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向前,终于将秦国带上了富国强兵、一统天下之路。(一)秦孝公是秦秦咸阳的远图秦献公去世,其子渠梁继位,这就是著名的秦孝公。虽然秦献公治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因为奴隶制度依然存在,所以秦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河西之地没有全部收复。在各诸侯国的眼里,秦国仍是无足轻重的。秦孝公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在他看来,秦魏是绝对不能两立的。“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秦孝公效法其父,迁都咸阳。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如果说秦献公迁都栎阳为的是收回河西,那么,当秦国已收回河西部分失地后,为日后实现东向兼并天下的大计,则是秦孝公由栎阳迁都咸阳的远图。栎阳在渭水之北,不在去函谷关的大路上;而咸阳则北依高原,南临渭水,沿河而东,正是通往函谷关的交通要道,利于向东出击。咸阳是“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二)影响《商鞅》的转变1.献公时期的努力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废除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度,实行封建官僚制度。献公时期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为商鞅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商鞅针对“有罪可以得免,无功可以得尊显”2.确立国家公民的法公元前356年,商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在秦献公“为户籍相伍”的基础上,商鞅推行分户令与国家授田制,使小农个体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上改变了昔日隐没在各种形态的共同体之下的现象而取得了独立地位,成为国家公民。政府通过编制户籍,使之隶属于国家,将其纳入国家行政系列的控制。这就是国家编户齐民制度的确立。孟子说:“诸侯之宝三:人民、土地、政事。”再从县制的推广上看,秦献公把边防机构的县变成了常规性的行政区划编制。在此基础上,商鞅在全国普行县制。其方法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过程,是同奴隶主贵族不断斗争的过程,也是献公改革的持续与延伸。史籍称:“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三)秦献公东伐西域的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兼职 合同
- 软件服务 合同
- 没有日期 合同
- 东莞废油合同
- 202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新《安全生产法》考试试卷及答案
- 梁粮食协议书
- 家庭调解协议书
- 车辆购置协议书
- 房屋遗产协议书范本
- 修房纠纷协议书
- 机械制图课件 机械制图 1 绪论
- GA 1809-2022城市供水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
- 工业园弱电智能化系统施工方案
- 富宁县云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那能金矿采矿权出让收益评估报告
- 10KV变电所电气调试施工方案
- 2022北京八十高三三模历史(教师版)
- 购售电服务招标标书模板
- GB/T 31000-201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
- GB/T 13664-2006低压输水灌溉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 金融大数据风险管控方案
- 压疮的治疗精讲33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