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科技发展小麦是我国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播种面积约3.4亿亩,总产约1.0亿t。小麦是我国50%〜60%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口粮作物,全国年消费量约1.05亿t,占全球消费量的20%左右。由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小麦的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内的口粮安全,还严重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亿,小麦需求量约为1.4亿t比现在增加28%,要实现小麦主体自给,任务非常艰巨。除政策因素外,科技将对未来小麦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在了解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人分析中国小麦科技现状与未来需求趋势,对指导全国小麦科技及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科技的含义是指对小麦生产有直接应用价值的育种(包括种质资源)和栽培技术。一、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美国科学家将20世纪全球小麦育种的进展概括为10个方面,即矮杆基因的引入、光照不敏感基因的效应、绿色革命、外源新基因导入、小麦新品质类型的出现(用于做面条的白硬冬)、产量与品质改良、抗热和抗旱的生理生化基础、计算机与小区机械的应用、抗虫性及推动种质资源交换的国际圃(RollinSears)。总体来说,目前国际小麦研究呈现五大特点:一是保护性耕作发展迅速;二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目标;三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巳成为常规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慢病性利用是抗病研究的主流方向;五是品质研究更注重营养特性。(一)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迅速城镇化、食品类型的转变(从谷物为基础转向肉类)、加工食品比重增加、更高更严格的品质要求及能源与水肥资源紧缺、粮食价格下降等因素对小麦生产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世界小麦消费量仍在继续增加,据预测,只有全球小麦单产从现在的2.7t/hm2增加到3.5t/hm2,才能满足2030年全球消费的需求,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全球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全世界约9500万hm2的耕地采用此技术,较2001年增加了3500万hm2,分别占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小麦面积的65%、33%和50%,占阿根廷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哈萨克斯坦的保护性耕作面积发展相当快,另外巴西也是采用此技术的主要国家之一。印度和中国长江流域小麦-水稻轮作区的保护性耕作、少耕或垄作栽培也在迅速发展。保护性耕作的主要优点是提高旱地的水分利用率,也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成本。国外的保护性耕作主要在旱地推广和应用,灌溉地区主要推广垄作等节水节肥技术。美国、澳大利亚、CIMMYT等十分重视培育适于保护性耕作的小麦新品种。(二)提高产量潜力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选择提高产量潜力仍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育种目标,为此CIMMYT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在墨西哥召开了突破产量潜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常规育种仍是提高产量的最有效途径,不过CIMMYT更注重提高在减少灌溉条件下的产量潜力,以节约生产成本。籽粒败育是限制现有高产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的主要因素,育性的生理和遗传机制尚不清楚,但开花期的生物学产量与穗重及穗的育性有关。7DL-7Ag易位可以增加小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7Ag可分别提高十物质运输到穗部的比例6%-10%、穗粒重8%-14%、灌浆期光合效率的10%、灌浆速率20%,因而能有效增加穗的育性。CIMMYT与澳大利亚等通过近10年的合作,在小麦产量潜力的选择指标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气冠温差、碳同位素标记、气孔导度等可作为水地春麦产量潜力的早期选择指标,用5个RIL群体证实了这些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5-0.7;与目测选择相比,用碳同位素标记进行选择获得的遗传进展最大,而孕穗期的冠层温差与叶面积目测选择效果接近,光反射指数可作为产量选择的间接指标。(三)分子育种已逐步走向实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已成为常规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用于亲本研究、一些传统方法难以选择的病虫害抗性(如根部病害、线虫、赤霉病)的培育和累加抗病基因;另外,品质性状标记也有一些应用。与此同时,小麦X玉米诱导单倍体已广泛用于品种改良。目前利用的基因包括抗线虫基因Crel和Cre3、来自苏麦3号3BS的抗赤霉病主效QTL、抗冠腐病基因2.49Kukri、耐铜性基因(Bo-1)、淀粉的Wx-Blnull类型、硬度基因Pina-Dlb/Pinb-Dla、与株高有关的基因Rhtl、Rht2和Rht8等,叶锈(Lr34、Lr46)、秆锈(Sr24、Sr25、Sr26、Sr36)、高蛋白(Pro-l、Pro-2)、抗穗发芽(Amy-l、Amy-2),还拟利用抗条锈、叶枯、冠层温差、碳同位素标记、锌含量、光周期和春化及早熟性。加拿大将分子标记主要用于抗病性改良,加拿大农部研究所应用的标记基因主要为Lr2l、Lr34、Lr35/Sr39;抗小麦吸浆虫(Sml)、抗腥黑穗病(Btl0)、抗纹颖虫的实心秆特性、抗赤霉和高蛋白的标记也在广泛应用,近期拟考虑的性状(基因)包括面粉颜色、抗穗发芽和产量因子。在美农部的全国小麦育种攻关计划(USDA-WheatCoordinatedAgriculturalProgram)、条锈病协作网(StripeRustInitative)和小麦大麦赤霉病协作网(WheatandBarleyScabInitative)中分子标记应用占了很大比重,同时还建立了基因型研究中心(GenotypingCenter),直接为育种项目服务。在澳大利亚的西澳农业部小麦育种中,分子标记检测的规模每年约为5万个反应,其中65%用于亲本研究,20%用于锈病基因累加(分离世代选择),l5%用于高世代材料鉴定,DH组合约占总数的l0%-20%。澳大利亚的分子育种十分活跃,强调育种应用,在抗穗发芽、锈病及根部病害等方面居国际前沿,CIMMYT所用的许多标记也来自澳大利亚的分子育种协作研究中心。(四)慢病性利用已成为抗病育种的主流秆锈病新小种Ug99(正式定名为TTKS)在非洲的出现导致现有大多数品种抗性丧失,因此秆锈病问题重新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为此CIMMYT与ICARDA及几十个国家的代表于2005年9月在肯尼亚召开了国际锈病协作网启动大会,国际媒体如Science等予以报道。CIMMYT于2006年3月在墨西哥召开国际赤霉病研究协作网学术交流会,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促进研究深入发展。多数国家已把抗病性育种的重点转向慢病性利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尤其如此。CIMMYT在三种锈病的慢病性研究与品种选育方面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种方法,34个较大效应的微效基因聚合即可获得接近免疫的持久抗性。CIMMYT和澳大利亚等的研究表明,不同病害的慢病性基因常常紧密连锁或位于一个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例如慢叶锈的Lr34与项原则慢条锈的Yrl8、抗BYDV及慢白粉,Lr46则与Yr29及慢白粉紧密连锁,Sr2与Yr30及抗赤霉病基因紧密连锁,尽管对其机理研究很少,但对培育兼抗品种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五)品质研究更注重营养特性各国都在致力于微量快速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如NIR或NIT品质测试,强调面包或面条专用型小麦的培育,为了增值,澳大利亚十分注意面粉和食品色泽、抗穗发芽和降低黑胚的研究。软质小麦品质评价方法取得明显进展,溶剂保持力简单方便,已成为早代选择的主要指标。除传统加工品质外,微量元素营养研究成为热门话题。生物强化项目(HarvestPlus或Biofortification)是国际农业组织发起的挑战计划项目之一,旨在通过育种途径提高铁、锌、维生素等的含量,保证人体健康。欧盟则启动了健康粮食(HealthGrain)项目,主要研究膳食纤维、抗性淀粉等营养因子。二、国内小麦生产技术分析(一)主要生产限制因素与育种目标分析我国小麦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不断提高产量,又要改善品质,还要保护环境和降低成本,即减少农药和肥水的利用,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根据作者近期对国内20位育种和栽培专家的调查资料(见表1),粮价是影响小麦发展的最重要社会经济因素,而灌溉水短缺、高温和倒伏则是影响小麦生产的最重要自然因素,白粉、条锈和蚜虫则是最重要的病虫害。当然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地区会有较大差异,如白粉病是全国性的主要病害,而条锈则是西南和西北地区的首要病害,但在黄淮北片则为次要病害,而赤霉病则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病害,^枯病的威胁越来越大,蚜虫则是北方冬麦区的主要限制因子。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大家巳认识到慢病性或持久抗性是解决抗病性频繁丧失的首选途径,当然也不排除聚合主效基因的传统做法。大面积高产、稳产、广适性品种仍是生产上最急需的,因此高产仍是各地最主要的育种目标,但稳产和广适性是实现高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只有将高产潜力与水肥高效利用相结合才能实现高产和稳产,当然减少病虫危害也是重要前提。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高产地区需要产量有明显突破的超高产品种,但如何解决高产与广适性的矛盾则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杂种小麦难度较大,近期难以发挥作用。随着生活水平和加工水平的提高,品质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对于广大农村消费者而言,适合制作面条和馒头的品种为第一需要,但考虑到机制面条和馒头的发展、配粉需要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强筋面包小麦和饼干糕点小麦则是商品小麦的重要需求。表1生产主要限制因素与育种目标调查结果汇总分类重要性排序社会经济因素粮价(1.9)、资金短缺(2.8)、种子价格与质量(3.5)自然因素主要病虫害主要育种目标生产上最急需的品种品质改良超高产研究优先领域抗病虫研究优先领域高效育种优先领域灌溉水短缺(1.5)、高温(2.7)、倒伏(2.9)白粉(2.2)、条锈(2.2)、蚜虫(3.6)高产(1.2)、优质专用(2.6)、抗病(3.2)大面积高产稳产广适性(1.4)、优质专用(2.8)、节水节肥(3.1)面条和馒头(2.0)、面条专用(2.9)、面包专用(3.0)高产与广适的矛盾(1.7)、高产与优质的矛盾(2.6)、高产与倒伏(3.6)慢病性/持久抗性(1.4)、主效基因聚合(2.3〕、应用分子技术(3.3)水肥利用率与高产特性相结合(1.3)、水分利用率(2.6)、水肥利用率与优质特性结合(2.7)*数字越小越重要,1为最重要,以此类推,数据为均值主要品种类型及其现状分析由于小麦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缓慢,生产上的品种全部为常规品种。按其主要特性,可大致分为大面积高产广适、优质、抗旱及超高产四类。大面积高产广适类品种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如豫麦18、烟农19、皖麦19、邯6172、豫麦70、川麦107、豫麦49、小偃22等,其主要特点是综合性状好,高产稳产,抗性较好,对生产条件要求不严,容易管理,在不同地区、年份表现稳定,因而深受农民欢迎。存在的I问题是产量潜力、品质或抗病有待进一步提高。优质小麦发展迅速,主要品种包括郑麦9023、济麦19、豫麦34、济麦20、济南17、京9428、中优9507等,其中郑麦9023连续3年居全国播种面积第一位。面包类品种包括济麦20、豫麦34、济南17、龙麦26、藁城8901、中优9507等,除产量略低外,加工品质及其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优质面条类品种包括济麦19、豫麦47、京9428等。优质饼干麦包括扬麦13、宁麦9号、建麦1号、皖麦19、皖麦48,总体来说,除皖麦19外,推广面积还不够大,不能满足市场要求。抗旱类品种中面积较大的是洛旱2号,由于旱地小麦育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近几年旱地育种投资偏小,进展较缓,这是我国小麦育种的薄弱环节之一。超高产品种(系)山东8017-2于1997年在1.9亩平均732kg,1999年莱州137在2.3亩曾达到773.8kg,兰考906在20亩平均亩产720.8kg,近年在山东、河南也都出现小面积高产典型。总体来说,这些品种(系)有超高产纪录,没有推广面积或面积很小,且高产记录都是通过超常的高投人来实现的。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的济麦19和河南的周麦18,既表现很高的产量潜力,同时适应性好,因此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三)主要育种技术分析常规育种常规育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主要方法,其技术体系已经成熟,但国内在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品种选育效率。主要限制因素包括国家投资少,育种规模小,国内的育种单位和课题组多,但有规模的高水平课题组少;温室条件差,冬小麦一般一年一代,育种周期长;对如何灵活实施常规育种考虑得较少,如有限回交方法的运用、群体规模的掌握等;穿梭育种、多点鉴定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尚未真正实施;抗病性遗传与品质检测等技术未能与育种工作紧密结合;区域试验的质量有待提高,品种评价不够客观全面。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对常规育种技术起到重要补充和提高作用,因此分子标记研究与常规育种密切结合是成功实施分子技术的核心。总体来说,其技术已经成熟,关键是如何与育种结合,如何降低成本。国内外对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主要集中在主效基因为主的抗病虫、品质和株高等性状,对于数量性状主要通过QTL定位寻找效应相对较大的标记位点。为了将分子标记真正用于育种实践,必须具备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因此重点是开发基因的功能标记,建立为育种服务、经济有效的分子标记检测与应用平台。国内已开发了一些小麦抗病性和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如与 Pm4a、Pm16、Pm21、Pm30、Ym26、抗黄矮、14亚基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等,且已部分用于育种实践,高低分子量亚基的生化标记已广泛用于育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尚未与主流育种项目结合,分子标记较多用于亲本检测和高世代分子确认,真正用于分离世代选择的少,因而发挥的作用较小;二是分子标记开发未能与我国育种目标很好结合,抗白粉和条锈的单基因可通过常规选择取得预期效果,只有基因累加需借助分子标记,我国育种中重要的目标性状如抗纹枯、抗蚜虫、抗穗发芽及慢病性等工作尚未开展或技术尚不成熟,现有标记的数量质量尚不能满足育种需求,这是导致国内分子育种进展慢的重要原因;三是重标记开发与论文发表,轻标记验证与应用,导致部分标记难以应用。转基因技术与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相比,转基因小麦研究与产业化还相当落后。全球只有美国孟山都公司培育的耐草甘膦除草剂小麦(MON71800)于2004年批准用于食物和饲料生产,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意见不一致,至今尚未用于生产,给小麦产业造成巨大损失。到目前为止,在获得小麦转基因的报道中,基因枪法占80%左右,农杆菌介导法约15%,其他方法5%。影响基因枪转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基因枪轰击参数和外植体的种类、状态等生物因子。国内外所涉及的性状主要包括品质(贮藏蛋白、籽粒硬度、淀粉组成、微量元素)、抗病(抗真菌、抗病毒〕、抗逆(旱、盐)、春化相关基因等。总体来说,基因枪法转化,率比较低,插入外源DNA片段大小不明确,多拷贝整合比较多,容易发生基因沉默现象,不能导入大片段DNA等缺点,而且成本高,操作比较复杂,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基因型、农杆菌菌系、表达载体、共培养技术、筛选和再生体系等。其优点是受体材料广泛、转化效率高、所转DNA明确、插人基因多为单拷贝整合、导入基因易于表达、可转移较大片段、操作简单、成本低等。总体来说,无论采用基因枪还是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转化效率还较低,通常在1%-3%左右。近几年,孟山都公司、利马格兰公司、CIMMYT及英国洛桑试验站改良优化了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效率大大提高,但由于国外不允许转基因小麦商业化,因此应用研究受到较大影响,BASF公司等仍在进行小麦抗逆性的转基因研究。相对而言,国内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技术尚未成熟。今后应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小麦组织培养技术,由于品种的再生率低,导致全球转基因小麦集中在少数几个基因型,而这些基因型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有限;二是基因转化的受体比较单一,未成熟胚及其衍生物是小麦转基因的主导受体,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温室还不能周年提供小麦未成熟胚。(四)主要栽培技术分析以调整播量为核心的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是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播种量和基本苗,依靠分蘖成穗为主,并综合运用配套栽培技术,改善群体光照条件,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培育壮苗。其优点是减少播量、降低病害发生程度,显著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保证高产稳产。要求地块的生产水平在350kg/亩以上,同时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播量多少与品种类型有关,山东农业大学的试验表明,鲁麦5号叶片较挺,适宜的基本苗为每亩12万,而鲁麦7号叶片较披散,获得高产的基本苗为6万。晚播小麦则通过“大群体、小个体”的栽培技术获得高产,即采用扩大群体,弥补个体生长量不足。其合理的穗容量一般比适期播种小麦增加10%-20%,主要通过适当增加播量和基本苗、延迟肥水主攻时期,取得较高产量。以调节施肥为核心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平衡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前提下,提出N、P、K和微肥的适宜用量和比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化肥投资的前提下,通过调整N、P、K的比例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还有利于防病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在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的运筹一般分为两次,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随耕地将一部分氮肥耕翻于地下,称为底肥,第二次为结合春季浇水进行的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底肥一般占60%-70%,追肥占30%-4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全起身期。氮肥后移技术将底氮肥的比例减少到30%-50%,追肥的比例增加到50%-70%,同时,将春季追肥时间后移,一般移至拔节期,部分高产地块甚至移至拔节全挑旗旗。氮肥后移技术有利于北方地区小麦高产、优质目标的实现。对于长江流域的饼干糕点小麦栽培,主要目的是降低蛋白质含量,因此氮肥应适当前移。小麦垄作技术小麦垄作技术最早由墨西哥的农民创造,经CIMMYT改良后在墨西哥、印度等国大面积推广。该技术引人我国后,在山东、甘肃大面积示范取得明显效果。其主要优点包括:①降低播量;②小麦垄作技术改传统平作的大水漫灌为垄作的小水沟内渗灌,消除了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板结即随灌水次数增加土壤变黏重的现象,节水30%-40%;③垄作小麦的追肥为沟内集中条施,当季肥料利用率可达40%-50%;④显著改善了小麦冠层内的通风透光条件,田间湿度降低10%-20%,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纹枯病的发病率下降40%:⑤小麦基部节间的长度刍宿短3-5cm,株高降低5-7cm,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⑥还有利于充分发挥小麦的边际优势,千粒重增加5%左右,增产5%-10%。保护性耕作技术如前文所述,保护性耕作巳在国外大面积普及,甚至被视为农业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其核心是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但我国北方对其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玉米中,技术尚不成熟。我国南方麦区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创造出一套少(免)耕技术,处于国际前沿。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苏南地区为了防御烂耕烂种,解决晚茬种麦等矛盾,研究并总结出一套少(免)耕种麦栽培技术,且有增产、省工和节约成本的特点。四川省在川西平原进行免耕种麦多点试验示范,亩增产8%。长江下游麦区采用的主要技术有少(免)耕机条播、人工条播、撒播等几种,在长江上游川西平原主要推广小窝密植和条播等。三、小麦生产区域分析(一)小麦优势产业带在分析生态因子、土壤类型及质地、小麦消费习惯与商品率、品种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主产区及方案的可操作性的同时,提出了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于2001年由农业部发布并在全国试行。具体划分为三大品质区域。北方强筋、中筋冬麦区包括:①华北北部强筋麦区;②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及;③黄淮南部中筋麦区。南方中筋、弱筋冬麦区包括:①长江中下游中筋、弱筋麦区;②四川盆地中筋、弱筋麦区;③云贵高原麦区;中筋、强筋春麦区包括:①东北强筋春麦区;②北部中筋春麦区;③西北强筋、中筋春麦区;④青藏高原麦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外行易懂、简明扼要的全国小麦优势产1带的方案即黄淮海强筋小麦带、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带及大兴安岭沿麓强筋小麦带,这已成为指导全国小麦生产和科研的纲领性文件。(二) 北方冬麦区北方冬麦区以黄淮麦区为主,包括河北、山东、河南的大部分地区、陕西和山西中部、安徽和江苏的北部,近几年小麦面积约1.2-2.5亿亩,分别占全国小麦面积、总产和商品粮的70%和80%以上。其中近一半小麦可以灌溉,以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花生)轮作为主,适宜发展优质面包、面条和馒头小麦。河北、山东和河南近10年的小麦平均亩产分别为311kg、344kg和322kg。研究和生产的重点是保持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收益。主要限制因素包括灌溉水日益减少,后期高温逼熟,除白粉和蚜虫外,纹枯病已发展成为重要病害,小麦产量和品质需进一步提高。这一地区的小麦科技实力较强,育种和栽培研究水平相对较高。现有品种可基本满足生产需要,大面积急需高产稳产、水肥利用率高的广适性品种,如何缩小试验地产量(600kg)与大面积产量(300-350kg)的差距。存在的问题是:①加强水肥高效型品种选育,实现高产与高效性能的结合;②加大抗纹枯和抗蚜虫的研究力度,部分地区开展超级小麦研究以带动研究和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③现有优质品种的食品加工性能及其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北纬35°-38°的水浇地,主要包括河北、山东、河南等省,是我国小麦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若能大面积推广精播半精播、节水栽培(包括垄作)、以氮肥后移为核心的优质栽培,即每亩可增产25-50kg(于振文未发表资料)。应继续实施桔杆还田、培肥地力、改善排灌条件等措施,将中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对于40%-50%的旱地小麦,应重点研究和示范旱地保墒栽培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永久性垄作),但国内积累的资料十分有限,应注意与国外的合作和交流。(三) 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冬麦区,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面积约8000万亩,占全国小麦面积和总产的20%-25%,以小麦-水稻、小麦-棉花轮作为主,应在大幅度提高面条和馒头品质的同时,在优势区域发展饼干/糕点专用小麦。小麦单产明显低于黄淮麦区,如近10年江苏、安徽、四川和湖北的平均单产分别为278kg、224kg和194kg。如能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即可亩增50kg,是我国小麦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于振文,未发表资料〉。研究和生产的重点是保持小麦-水稻和小麦-棉花耕作体系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收益。主要限制因素包括高温潮湿的生态环境导致赤霉病、纹枯病及穗发芽发生,国内对赤霉病毒素可能带来的人畜健康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小麦加工品质总体较差,如何进一步发展简易栽培,降低生产成本。在西南麦区,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抗锈育种仍是最主要的育种目标,同时旱地小麦产量低而不稳。总体来说,生产上缺乏综合性状全面提高的突破性品种,扬麦158仍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栽品种,近十年培育的新品种推广面积还不够大;西南地区应加大抗锈育种的力度,通过慢病性的利用和主效基因(如Yr26等)聚合提高品种抗病性的持久性;在优化完善纹枯病鉴定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和实施以抗病(纹枯、赤霉和条锈)性为主要内容的分子育种技术,继续大面积推广撒播小麦等少耕免耕技术,完善优化垄作栽培技术体系,继续实施培肥地力、排除湿害等措施。对于西南地区的旱地小麦,培育水肥利用率高的广适性品种,结合保护性耕作技术,保证旱地生产的持续发展。(四)春麦区近几年,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已降至2500万亩和600万t左右,分别占全国小麦面积和总产的7.4%和6.2%,其主产省包括内蒙古(700万亩)、甘肃(550万亩)、黑龙江(400万亩)、新疆(360万亩)、宁夏(280万亩)和青海(150万亩)。春麦区商品率低,发展的潜力相对较小。东北春麦区为一年一作区,主要限制因素包括干旱高温,赤霉和根腐是其主要病害,收获前遇雨易导致穗发芽,龙麦26是目前的主栽品种。北部及西北春麦区的灌溉地区为小麦-玉米间作区,生产水平较高,主栽品种为宁春4号。旱地小麦在春麦区占有较大比例,春季低温和干旱导致播种困难,后期高温,导致产量低。春麦区应加大与CIMMYT合作力度,引进和筛选优异品种,注意水肥高效型品种选育,抗病性则因不同地区而异。四、未来技术窬求分析为了实现中国小麦主体自给,在小麦面积不可能显著增加甚至下降的情况下,必须通过育种与栽培的密切结合,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改良,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根据我们对全国20位育种和栽培专家的调查(见表2),常规育种经费短缺和亲本缺乏是影响育种进展的主要原因,对育种实际要求不太了解和培育的材料育种家无法利用则是种质资源不能满足育种要求的主要原因,生物技术与育种结合不紧密严重影响生物技术的应用,而目前国内的小麦转基因技术尚不成熟,节水节肥技术则应是小麦栽培研究和推广的重点。基于上述分析,将未来技术需求分为三类,即常规育种的完善与提高、分子技术应用突破与高效栽培体系集成。表2未来技术需求调查结果分类重要性排序影响育种进展经费不足(2.1)、亲本缺乏(2.9)、试验地及农机具(5.1)影响生物技术进展与育种结合不紧密(1.8)、技术不成熟(2.0)、缺之设施(3.1)对转基因小麦的看法不成熟(1.6)、10年后可应用(2.5)、大众不易接受(2.8)种质资源不能满足育种要求不了解实际需求(2.1)、农艺性状太差(2.8)、服务意识(3.3)栽培重点领域节水节肥(1.6)、高产更高产(2.7)、优质栽培(3.0)*数字越小越重要,1最重要,依此类推,括号内为均值。(一) 完善与提高常规育种技术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型小麦新品种选育仍是今后的重点任务,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高温、干旱和病虫害频繁发生,品种的广泛适应性显得越来越重要。完善和利用温室加代、多点鉴定和早代品质鉴定技术,提高育种效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温州永嘉县茗岙乡卫生院招聘劳务派遣人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2025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办幼儿园招聘26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昆明市公安局公开招聘文职辅警(16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贵州剑河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聘职业经理人(总经理)1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辽宁锦州医科大学开展“锦医英才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承德平泉市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9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甘肃省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才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七所“两自一包”公办学校招聘教师(15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温州南白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江苏镇江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工作人员5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CJ/T 469-2015燃气热水器及采暖炉用热交换器
- 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探索计划
- 盆底级考试题及答案
- 性窒息的预防与应对
- 《会计职业道德》第2版 课件 第六章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
- DBJ51T 181-2021 地下工程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用技术标准
- 小学数学教育与未来教育趋势
- 《人与动物的关系》课件
- 2022年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
- 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 GB/T 44389-2024核电厂管道冰塞冷冻隔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