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DNA损伤与修复_第1页
第九章 DNA损伤与修复_第2页
第九章 DNA损伤与修复_第3页
第九章 DNA损伤与修复_第4页
第九章 DNA损伤与修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DNA损伤与修复DNA损伤是指DNA正常的化学或物理结构的改变,包括在生命过程中DNA双螺旋的任何改变。损伤形式可以分为两类:即碱基改变和结构扭曲。

第一节DNA损伤一、DNA损伤的概念DNA损伤的遗传效应:碱基改变会影响DNA序列,不影响整体结构,不影响转录和复制,而是通过序列改变作用于子代,改变子代的遗传信息,如果这种改变被保留和固定下来,则造成突变。结构扭曲对复制和转录产生物理性损害,导致细胞死亡。因此,DNA损伤可以导致突变或致死。突变:DNA序列水平上永久性的、可遗传的改变。二、自发性损伤复制过程引起的损伤: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存在一定概率的错配,经过DNA聚合酶校读和单链结合蛋白等综合因子作用之后,仍然会存在DNA损伤。例如:大肠杆菌DNA复制时误配率为10-1-10-2,经过DNA聚合酶校正后误配率为10-5-10-6,在DNA结合蛋白和其他因子作用之后错配率为10-10。DNA聚合酶本身的功能、二价阳离子的改变等都可能增加误配概率。DNA损伤可以是自发性的,也可能是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的。自发性损伤的成因:碱基的自发性化学改变:碱基杂环上的一些N和C原子及一些环外功能团是具有较强的化学活性的。细胞中的某些代谢产物和外界因素能够引起这些位点的改变,从而造成损伤。碱基的自发性化学改变包括:(1)互变异构:DNA分子上的4种碱基自发的使氢原子位置改变,产生互变异构体,进一步使碱基配对形式发生改变,在复制后的子链上就可能出现错误,因而造成损伤。如A的互变异构体A’可以和C配对,T的互变异构体可与G配对。(2)脱氨基作用:C、A、G分子中含有环外氨基,有时会自发脱落,结果C→U,A→Hx,G→X,这些碱基衍生物的配对特性与原来的碱基不同,U:A,Hx:C,X:C。(3)脱嘌呤作用:在生理条件下,DNA可以通过自发水解使嘌呤碱和嘧啶碱从脱氧核糖骨架上脱落。脱嘌呤位点呈现“非编码损伤”,该位点的遗传信息丢失。据估计,一个哺乳动物细胞每小时脱去的嘌呤碱和嘧啶碱平均分别为580个和29个。(4)氧化损伤:在所有需氧细胞中,由于超氧化物、氢过氧化物,尤其是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ROS)的存在,会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发生氧化损伤,产生一系列特性改变的氧化产物。如胸腺嘧啶乙二醇、8-氧化鸟嘌呤、2-氧化腺嘌呤、5-羟甲基尿嘧啶等。正常碱基结构活性氧作用造成DNA上碱基氧化的例子三、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紫外线: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在UV作用下,同一条链上相邻嘧啶核苷酸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二聚体。人皮肤中,每小时由于UV而产生嘧啶二聚体的频率为5×104/细胞。电离辐射:碱基破坏、脱落,脱氧核糖分解:电离辐射能量直接作用于DNA分子或通过水分子的解离产生自由基,引起碱基破坏、脱落或脱氧核糖的分解。链断裂:包括双链断裂和单链断裂。碱基破坏和脱落也间接引起链断裂。DNA交联:包括DNA链间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四、化学因素引起的损伤烷化剂:是一类亲电子化合物,很容易与生物大分子的亲核位点起反应。典型的例子如:7-甲基鸟嘌呤,3-甲基腺嘌呤,3-甲基鸟嘌呤,O6-甲基鸟嘌呤等:损伤干扰DNA解旋,因此可能是致死的。鸟嘌呤对磺酸乙基甲烷(EMS)等特别敏感,烷基化的鸟嘌呤配对特性发生改变,GC对转换为GT配对。因而造成损伤。磷酸二酯键的烷基化则形成不稳定的磷酸三酯键,导致DNA链断裂。烷化剂举例:烷化碱基举例:碱基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与U结构相似,有酮式和烯醇式两种状态,以烯醇式存在时可与G配对,而造成损伤。5-溴尿嘧啶以烯醇式与鸟嘌呤配对5-溴尿嘧啶(B)引发的损伤:i.T的类似碱基B掺入T的位置;ii.一次复制后,G被引入到B的对应位置;iii.二次复制后C被引入到G的对应位置。致癌物:如煤焦油中的苯并芘,可与鸟嘌呤残基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芳香族烷化剂、黄曲霉素B1也与DNA形成共价加合物。植物毒素:许多损伤机理尚不清楚。第二节DNA修复一、切除修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修复机制,可在多种损伤中起作用,并且是无差错的。切除修复有两种形式:碱基切除修复(BER)和核苷酸切除修复(NER)。NER:大肠杆菌中,uvrA、uvrB、uvrC三个基因编码的多肽组成的酶是NER的关键酶,叫做ABC内切核酸酶,该酶在损伤部位两边各切除精确数目的碱基,然后包含损伤的寡聚核苷酸被切除并留下一个缺口。

BER:专一的DNA糖苷酶识别修饰碱基,切除修饰碱基与糖基之间的N-糖苷键,留下脱嘌呤或脱嘧啶位点(AP位点),AP内切核酸酶在该位点切开DNA,其外切酶活性可继续切出1个缺口。NER中产生的缺口更大一些,而在BER中可小至1个核苷酸。在E.coli中缺口可由DNA聚合酶I填补,最后的磷酸二酯键由DNA连接酶完成。在真核生物中,BER中缺口主要由DNA聚合酶β填补,而NER中较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