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1页
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2页
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3页
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4页
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东北大豆出口考述

中国著名的丝茶。自古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以丝绸、茶叶为主要外销商品。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对外贸易形势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即在对外贸易中丝茶的出口量逐年下降,而大豆的出口量却逐年增加,并且日益取代了丝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主导地位。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东北大豆生产量的突然增加,输出量的快速增长,使之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商品,从而取代了丝茶的外贸地位。这一历史现象在中国近代经济、外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仅就近代中国东北大豆业的发展作一简要概论。一中国东北大豆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中国东北,地域辽阔、土质肥沃、北温带的气候,都非常适合大豆的生长。因此,大豆在很早以前就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但清代以后,统治者把东三省视为“龙兴之地”,封闭不拓,使东北辽阔而肥沃的土地未得开发,大豆的生产量自然也很小。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东北大豆的种植面积才开始逐年增加,并且大量向外输出,被称为豆类“三品”的大豆、豆饼、豆油成为世界瞩目的世界商品。那么,为什么从这一时期东北的大豆生产和贸易能迅速得到发展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清政府“许开豆禁”。1860年前,清政府实行的是“豆禁”政策,严格限制大豆及其制品的出口。那时候,东北生产的大豆如果作为商品,也只是运往中国本土的华南地区。由于购买、运输等条件限制,当时国内的运销量也相当有限,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东北大豆的生产。1859年英法联军攻克天津,屈服于英法联军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向欧洲资本主义开放五个港口,牛庄(营口)就是其中之一。营口开港后,一方面通过海运向华南运销出的大豆有了进一步增加。而更重要的是营口开港以后,外商轮船可以直接开往东北吞吐港营口,经营我国大豆的转口贸易。不久,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所迫,1862年3月清政府正式对外“许开豆禁”,即允许外国商船到中国的港口从事大豆(包括一切粮食)的转口贸易。这就使大豆贸易成为中外国际间的自由贸易。清政府的“豆禁”一开,大量外国船只涌向牛庄,数量逐年增加,东北对华南及日本等国的大豆贸易也急剧增加。由于大豆需求的增加,对东北大豆的种植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其次,1873年维也纳万国博览会展出中国东北的大豆,更增加了东北大豆在世界上的“知名度”。1873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万国博览会,清政府采纳了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提议,将东北的大豆送到了维也纳的万国博览会。令人吃惊的是,中国东北的大豆在万国博览会上竟引起了异乎寻常的轰动。当那些腰缠万贯的各国商贾从讲解员口中得知,这些大豆来自中国的辽海大地,白山之下,黑水之滨,完全是黑土地上的原始产品,并未施任何化工肥料、催生药剂,而且价格低廉之后,对中国东北的大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面对金黄的大豆,像发现了金矿,纷纷提出购买中国的大豆。此后,前来东北的船只更加增多,从而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东北大豆的生产,引起东北大豆种植面积的骤增。在中国东北大豆外销增加的过程中,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对中国东北大豆的抢购,也是中国东北大豆增加种植面积的一个重要原因。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其国内轻工业迅速发展。轻工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原料。而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为了寻找原料产地,他们把目标投向了物产丰富的中国大陆。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目光,日本人也一眼相中了营口市场上物美价廉的中国东北大豆。此后,他们便到营口市场上大量抢购东北的“豆类三品”。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中国东北大豆的种植面积骤然扩大,排挤了以往以高粮为主的种植,大豆的产量与出口量也逐年增加。据统计,由营口港运出的大豆1864年为80余万担,1867年增加到100万担,1887年达200万担。由于对外国输出大豆数量的不断增加,东北大豆的生产量也逐年增加。到1900年,东北大豆总产量大约在60万吨以上。③辛亥革命以后,关内向东北的移民开始增加,特别是由于“满铁”对东北的经营,使得东北地区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日益发展,这更给了华北移民运动一个很大的刺激。由于铁路交通的便利条件,使得华北到东北的农业移民数每年都创下惊人的记录。移民的增加,带来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得到大量开垦,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东北耕地增长指数如以1908年为100,1913年便是117,1918年升至134。东北的耕地绝大部分是用来种植大豆,耕地面积的扩大,就意味着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大豆的产量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增长。加上这一时期日本更大量地到东北抢购大豆及豆饼,进一步刺激了东北大豆的生产。据统计,1914~1918年东三省大豆的种植面积是3102.1万亩,产量是3159.1万担。1908~1918年东北三省大豆产量增长指数,如以1908年为100,1918年增为147。⑥随着东北农业生产的发展,大豆产量的日益增加,1908年以后,由日本设在东北的三井物产公司和俄国商人那坦松进一步把中国东北的大豆介绍给欧洲市场,使中国东北大豆在欧洲市场上的销路大为增加。最突出的购买国家为德国。德国进口大豆主要是用作油脂原料。在1910年前,德国为了保护国内食用豆类的生产而制定了较高的关税政策,限制了大豆的进口。但后来当他们发现了质优价廉的“满洲大豆”以后,逐渐明白了进口这种大豆作人造黄油的原料与保护国内农业并不矛盾,于是德国开始降低关税,鼓励进口中国大豆。1910年以后,德国从中国东北进口大豆的数量急速增长。1928年德国进口东北大豆数量高达84.7万吨。⑦另外这时东北大豆也开始输往英国等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东北大豆如此大量出口,无疑极大地刺激了东北大豆的生产,产量不断增加。据统计,1919年东北大豆的产量是230万吨,1921年为350万吨,1923年是1200万吨,1929年更增至22474200至22913820石。⑨东北生产的这些大豆只有10%供当地消费,其余90%以原豆或以制成的豆饼、豆油输往国外市场。⑩至1931年东北大豆产量的80%是供出口的。在东北大面积种植大豆并大量出口的同时,世界上不少国家因为发现了大豆生产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纷纷开始种植大豆。但到“九·一八”事变以前,中国东北的大豆产量一直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东北大豆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商品了。“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中国民族的抵抗,引起治安动荡,加上金融流通系统的混乱和不断的闹水灾,东北的农业生产力大大缩减。在此期间,欧洲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德国,自纳粹称霸后,由于加强了贸易统制,限制了大豆的进口。另外日本农业由于硫铵等化学肥料充足,豆饼从肥料市场上被排挤出来。这样,大豆的行情不断下跌。由此导致东北大豆种植面积、产量每况愈下,输出也越来越少。1943年辽宁的大豆产量是58.2万吨,比1930年减少了27.7%,吉黑两省大豆产量由1930年的455.5吨减少到1943年的248.4万吨,减少了45.5%(12)。大豆在粮食总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由30年代初期的28%左右下降到40年代的18%左右。尽管“九·一八”事变以后由于各方面原因,东北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但应该看到,这一时期大豆生产在东北农业经济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仍不失为东北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东北大豆产量的不断增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德等国到东北抢购大豆,刺激了东北大豆的生产。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大豆生产量的不断扩大,也大大地促进了东北大豆出口额的增长,对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前文已述,在营口港开港以前,清政府实行的是“豆禁”政策。这一时期东北的对外贸易并未开始,营口港输出的少量大豆主要是运往中国本土的华南。“豆禁”解除后,营口港的内外贸易数额不断增加。1872~1894年营口港的内外贸易数额由537万海关两增加到1641万海关两。以后贸易数额继续扩大。如果以1908年东三省贸易数额增长指数为100,1918年即为300,1923年为436,1928年升至640,而且在这一时期东北的对外贸易总是出超。这种贸易数额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东北大豆产量的不断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对外输出越来越多。1872~1894年,从营口港输出的“豆类三品”占营口港输出总额的70~80%。由此可见东北大豆在东北对外贸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20世纪以前,东北大豆主要是向日本出口。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向日本大量出口大豆和豆饼。1894年东北对日本的出口贸易额121.6万海关两,1898年增加到727.7万海关两,到1899年升到982.5万海关两,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大豆、豆饼的出口。进入20世纪后,“满铁”为了便利对东北的经济掠夺,开始大量对东北投资铺设铁路。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也纷纷在这一远东殖民地上铺设铁路和开设贸易港口。这样更加便利了东北大豆的输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从东北进口的大豆数额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03~1913年,日本进口东北的大豆平均在129000万吨左右,而1921年增加到157962万吨,1923年达到427582万吨。这相当于同年满洲大豆出口总额的1/3左右。20世纪以后,东北大豆除了大量向日本输出外,开始向欧洲市场销售,特别是德国市场。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从东北进口大豆,并且进口的数额逐年增加。1910年德国进口东北大豆3.4万吨,1911年达到6万吨,1913年超过10万吨,1924年为13.7万吨,1928年高达84.7万吨。相当于东北大豆出口额的一半以上。另外,这一时期英国、丹麦、荷兰等一些国家也开始进口东北大豆。此种原因使中国东北大豆的出口额在20世纪以后迅速增加。1909~1913平均是67.7万吨,1922年增加到89.5万吨,1923年实破110万吨,1927年高达160万吨。这些只是大豆的出口额。如果加上豆饼、豆油的出口,数量就更大了。从1926年到1930年,东北输出豆类“三品”的数量一直占整个东北总输出量的50~60%左右,可见,东北大豆的出口,对东北对外贸易的确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东北大豆生产量的不断增加所产生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由于大豆的超量种植,极大地促进了东北民族榨油业的发展。由于东北盛产大豆,所以榨油业很早就在东北出现了。因为东北所产大豆最早都是集中到营口港向外输出,所以东北榨油业的发端也是以营口为中心。早在1822年,营口就设立了西义顺油坊。1826年又设立了兴茂油坊,到1892年,营口的油坊发展到8家。另外这一时期,奉天、哈尔滨、大连等地也都先后出现了榨油业。但是,在20世纪以前,由于东北大豆产量和输出量都很有限,因此,这一时期东北榨油业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生产方式也是原始的手工生产,以人力、畜力采用楔式榨油。由于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当时油坊的生产规模都很小,一个油坊最多只有40~50人,最大的油坊生产能力也只能达到每天生产800块豆饼的程度。20世纪初期,由于前文所述的各方面原因,东北大豆产量迅速增加,特别是日俄战争以后,日、德等国对中国东北豆饼需求量急剧扩大,从而极大地刺激了东北榨油业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制造方法上有了重大的改进,由原来的使用人力、畜力开始改为使用蒸气力。也就是利用蒸气机使用滚轮压碎原料大豆,然后以手推螺旋式器械压榨蒸豆。后来,这种榨油方法又有了进一步改进,采用水压式榨油法。1896年,英国太吉洋行在营口最先设立使用蒸气力的所谓机器油房。此后不久,东北的民族手工榨油业开始向机器油坊过渡。最早的民族机器油坊是在营口出现的。1899~1902年,在营口先后建起3家机器油坊。1909~1910年,营口有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油坊34户。20世纪以后,随着榨油业生产方式的重大改进,出现榨油工业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除了营口一地外,大连的民族榨油业发展也非常迅速,特别是日俄战争后发展更快。这一方面是由于日俄战争后,东北的大豆市场扩大到欧洲,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到东北抢购豆饼、豆油;同时由于大连于20世纪初期开港,取代了营口的外贸地位。所以20世纪以后,东北地区除了原有的榨油业中心营口以外,大连的机器榨油业也迅速增长。以后,“满铁”看到大连港的运输条件优于营口,乃决定于1908年起,在大连港实行“特定运费”制度,减低运费,以吸引更多的货物从大连港输出。因此,从这时起,原来主要由营口港输出的豆类“三品”开始集中到大连运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连地区榨油业的发展。1908年大连地区民族资本开办的油坊有16家,1909年发展到30家,1912年增加到41家,1920年更增加到82家,(24),而且这些油坊绝大部分是使用先进的水压式机器制造方式,生产能力一昼夜可达5000~7000块大豆饼。除营口、大连的榨油业发展迅速外,哈尔滨发展的也很快。1919年哈尔滨共有机器油坊20家,其中本国占19家,1921年本国油坊发到35家。另外,这一时期东北其他城镇,如辽宁的沈阳、辽阳、瓦房店、开原,吉林的长春等也都曾有过机器油坊的繁荣时期。总之,由于东北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特别是日、德等国对东北大豆“三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促使东北地区的榨油业迅速发展,榨油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油坊数量迅速增加。到1926年,单就大的制油厂而言,整个东北就约有450家左右。可见,这时榨油业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