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独奏曲《皮黄》的音乐分析_第1页
钢琴独奏曲《皮黄》的音乐分析_第2页
钢琴独奏曲《皮黄》的音乐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琴独奏曲《皮黄》的音乐分析

2007年“歌舞伎-中国第一音乐创作比赛”的决赛于4日在音乐学院礼堂举行。6月,32位中国歌曲的英雄在比赛中发表。由15位来自全国著名音乐院校、旅美和旅澳作曲家和演奏家组成的大赛评委会,最终评定由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张朝副教授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皮黄》为成人组作品一等奖。《皮黄》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上探索各种技术手段,以表现浓郁的民族风格。其中,采用了京剧音乐元素——“西皮”和“二黄”的唱腔音调,借助一波三折的戏曲板式变奏手法,以传统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出一段段充满丰富情趣的中国戏曲场景。其音乐意境纯净典雅、质朴无华。全曲由“导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摇板”、“垛板”、“尾声”十段音乐构成。其中“导板”(戏曲中也称叫板)作为全曲的引子,以自由的节奏和清澈的京腔音调(bE宫调式)拉开音乐的序幕。“原板”即主题原型,是戏曲板式变奏的基础,速度徐缓,采用复乐段结构,西皮风格的旋律一问一答(bE宫调式),给人一种优雅自得之感。接下来的三次板式变奏,属于全曲结构的第一部分,类似于奏鸣套曲的第一乐章。“二六”、“流水”、“快三眼”三段音乐,其调式调性分别为F商调式、A商调式、bB徵调式,突出西皮音调的变奏,速度布局呈递增性(Allegretto、Allegro、Vivace)。其中,“二六”共采用bE宫调式的属持续音模仿板鼓的节奏,在此背景上,派生于原板的旋律,首先以bE宫调式开始,后转为F商调式结束,其后缀的器乐化拖腔为音乐增添了许多生动和轻盈之感;“流水”则转为A商调式,旋律明快流畅,与“二六”形成对比;而“快三眼”在速度上更为活跃,力度加强,营造出第一部分的音乐高潮,但在旋法和调式调性(bE宫调式转bB徵调式)方面与“二六”很相似,具有动力再现的特点。从而第一部分又具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慢板”(Largo)段落可谓全曲的第二部分,bG宫系统,低沉的二黄音调在高音区八度属持续音晶莹闪烁的音响背景上动情地娓娓道来,相当于套曲的第二乐章。“快板”、“摇板”、“垛板”三段是第三部分,近似于奏鸣套曲的终曲乐章。快板(Allegro)二黄音调的变奏,第一句A徵调式——B羽调式,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上三度模进,#C徵调式——#D羽调式。紧打慢唱的摇板,F羽调式,二黄音调的第二次变奏,但与快板形成较强的对比性,后以锣鼓段营造出高潮。“垛板”(Presto)G宫调式,融合了二黄与西皮两种音调,在一定程度上,既再现了快板的二黄音调,使第三部分也具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同时回顾了西皮的音调,形成首尾呼应。在“尾声”中,西皮原板音调的再现(bE宫调式)进一步强化了首尾呼应的作用,以总结全曲。京剧的唱腔从来都以其十足的“腔式韵味”著称。而“腔”的微分性音高、弹性速度和细腻的音色变化等特点,都并非钢琴表现之所长。假如简单地将京剧旋律在钢琴上“复制”,结果很容易变成“京歌”。为了适应钢琴的表现,作曲家在《皮黄》的旋律创作方面,并没有照抄完整的“西皮”与“二黄”腔调,而是对其核心腔调进行了提炼,如抽自两腔的核心三音(G、bB、C)贯穿于旋律,并渗透在和声之中;同时还力图通过装饰音来表现“腔式”旋律特点。所以,乐曲虽然会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却又非典型意义上的京剧音乐,彰显了戏曲风格的钢琴曲之新特质。鉴于钢琴对京剧唱腔表现的局限性,所以作曲家对“西皮”与“二黄”的解读和发挥,则更着力于“板式变奏”方面。全曲采取了散起、入板、渐变加速、转慢、变快、催速,乃至转为宽放的速度布局,一波三折;而且“转板过渡”有时并不形成明确的段分,如“二六”到“流水”再到“快三眼”,而是气韵贯通,若“行云流水”般地一气呵成,又如“慢板”到“快板”乃至“摇板”等速度转换也充满了弹性。这种“猴皮筋”式的弹性变速颇具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之神韵,从而区别于西方的曲式结构,也不同于西方的变奏思维。这些板式变化组合,是中国人所熟悉的,同时又是西方人特别感到新奇和独具中国韵味的。所以这种做法使乐曲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中,找到了可以使彼此理解的契合点。这种来自戏曲的结构经验,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然而,该曲也并未完全屈从于传统戏曲板式,如“慢板”部分的节拍就比较自由,尾声的写法也已跳出了京剧板式的概念,表现出作曲家自由发挥的一面。不仅如此,作者在该曲的板式变奏中还融合了某些西方音乐结构思维,以强化全曲各个变奏段落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如钢琴奏鸣曲常见的“慢引子”和“快—慢—快”三个乐章套曲的速度布局:如“导板”为“慢引子”,“二六”、“流水”、“快三眼”类似第一乐章且具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慢板”类似第二乐章,“快板”、“摇板”、“垛板”则类似第三乐章也呈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作为钢琴曲,《皮黄》的创作并没有追求浪漫主义炫技性的钢琴表现手法,也不过分强调恢宏的钢琴音响和华丽的装饰,却以简洁清晰的织体营造出精致透明的音响效果,宛若京剧伴奏中“四大件”包揽全部唱腔之外的戏剧表现一般。如在“二六”等较快的板式中,包含着模拟京剧板鼓的点击或弹拨乐的节奏音型,尤其是“摇板”之后锣鼓段的音响表现,均突出了钢琴化的戏曲音效。同时西方钢琴技法也有所体现,如“摇板”段落,作者借鉴了西方键盘乐“托卡塔”的织体写法,同时模拟出京胡紧拉慢唱的效果,这种处理方式确实很有特色,也很有韵味。在几个慢速度的板式中,适当应用复调技术是恰当和有效的。还有适当地运用了一些现代音乐多调性的手法,也给音乐增添了许多新意。尽管这些写法也许并不都是他的发明,但他在继承和应用时又有所突破,从中不难看出作曲家对钢琴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以上创作特点,均显示出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风格方面所作的积极而成功的探索。但也有一些可商榷之处,譬如,旋律的陈述如果再吸收一些戏曲音乐中长短参差的语言化音乐表述方式也许能更生动一些。如果旋律上保持“原汁原味”,是否可以在和声色彩的变化上再多做些文章?作为器乐独奏曲,技巧的展示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能在保持典雅的风格基础上适当地再增添一些钢琴技巧的演奏趣味也许更引人入胜。当然,这些实属本人个人之拙见,仅供参考。总的来说,《皮黄》的创作是成功的,尤其是在挖掘民族音乐语言和表现民族精神方面的确令人鼓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张朝的创作美学取向——民族性、传统性和简约性,是显而易见的。《皮黄》不像多数参赛作品以现代音乐语言为主导,其中只采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